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高。

?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有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是否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前提条件的,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意味着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他们由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集聚到城镇中从事着效率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从而带动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两条主旋律,缺一不可。

?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

? 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

? 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

? 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持区域经济增长达到较高的速度,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

? 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 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等。

?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

?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

?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

? 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等。

? 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专业化及社会分工已广泛发展,往往在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在全国甚至于全世界寻求在该

21

领域发展最好的合作伙伴,以求质量的完美。正因为如此,同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协作的需要,相互投资占很大比例。

? 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性。

? 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个区域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区域发展阶段的跃迁。换句话说,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 另一方面,各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区域同时具有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产业结构所具备的某些特征。特别是当区域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时,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很快,这时必须加强研究其发展方向和变化速度,把握时机,把资本投向即将获得高速发展的新产业。

? 另外,罗斯托的发展阶段的理论,也是比较通用的。 ? 1、传统社会阶段 ? 2、起飞前的准备阶段 ? 3、起飞阶段

? 4、向成熟推进的阶段 ?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 1、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

? 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指区域经济发展中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主要是与产权和管理相关。例如,“温州模式”、“苏州模式”。

? 2、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 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是指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 ? 第一,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产业模式。 ? 第二,发展进口替代产品的产业模式。 ? 第三,发展出口替代产品的产业模式。

? 第四,优先发展赶超部门的产业模式,即工业赶超战略。 ? 3、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 ? (1)增长极模式

? 区域空间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增长极理论,并由此产生了增长极模式。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 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

?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

? 但是,主导部门的发展不可能是凭空造就的,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点。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这种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

22

极。

? 在一个广大的地域内,增长极只能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一个增长极一经形成,它就要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当这种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增长极已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

? 实际上,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 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反之,则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

? (2)发展轴模式

? 发展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样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或称为“点轴”)。

? (3)网络型模式

? 发展轴还有一种演化的结果,就是由若干个发展轴联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而形成增长的网络。

? 增长网络的形成,使极化效应产生的聚集规模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从一个点上表现出来,对于网络所在的区域来说,意味的增长结果的分散化和增长极点的分散化,而对于更大区域来说,则将整个网络区域视为一个巨大增长极,所以其极化的效应可能更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可能更大。

? 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首先提出来的。1940年,克兰克在他发表的著名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对三次产业作了详细划分,并总结了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而开创了产业结构理论。克拉克关于三次产业的理论被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并成为分析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 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习惯上,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分别简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 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 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 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

? 由于第三产业门类庞杂,人们在克拉克对三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上,对第三产业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将其划分为主要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主要为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和社会性的基础设施产业。

? 如果说第一、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那么第三产业则主要是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

? 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23

? 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

?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它各业,它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等;

?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等等。

?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警察等。

? 配第-克拉克定律

? 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规律。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律。

? 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 克拉克主要总结了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规律,并进一步总结其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而研究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不仅需要知道各产业吸收劳动力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揭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各自的贡献及其变化规律。

?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的下降。

?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 只靠农业,是不能维持和促进大国、大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 ? 无工不富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