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在线周刊 (电子版) weekly.chemsino.com
以致国家石油公司大力度扩张下游业务投资,以满足国内的需求。
另外,石油资源大国自身能源消费也快速增长,同时借助资源优势加快在海外炼化设施的建设,积极竞争新的市场份额,接替跨国公司退出的市场空间,使得国家石油公司的炼化能力在过去十年得到了较快的增加。一减一增的反向操作,国家石油公司在跨国石油公司具有传统优势的下游炼化业务上亦已迎头赶上,取得了半壁江山的地位。
油品分销与贸易业务,从营业额上看,跨国石油公司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在产品结构,全球化经营和营销渠道与品牌优势方面,仍较国家石油公司有很大的优势,估计在五到十年内,国家石油公司仍不会超过他们。品牌与高端产品一般能获得较高的回报,这是跨国石油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之一,但没有原油和炼化能力就不可能有石油产品,国家石油公司可利用前两种业务的优势和市场的优势加强在分销和贸易业务方面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争取多赢的结果。
石油工业、天然气有全球化的属性,这是由石油、天然气资源供给与需求地理分布的极端不均衡的特点所决定的。世界上油气资源自给自足的国家不多,能大规模出口油气资源的国家也很少。
跨国石油公司的模式几乎伴随了150年石油工业的全过程。国家石油公司出现在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之际,二战之后出现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催生了一批国家石油公司。有一些现在赫赫有名的跨国石油公司,如BP石油公司就经历过私营-国有-国营-国有-私营的历史演变过程。当今国际石油六巨头中的三家欧洲公司:BP、壳牌和道达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或长或短,或多或少,其所在国的政府都曾经对其拥有过股权,甚至是控股权。据我了解,除美国国家资本从来没有参与过本国的石油工业外,所有其它发达的、世界大国的国家资本都曾不同程度地进入过本国的石油工业。
“公有”、“私有”曾经有过非常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与社会形态紧密相联。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这个时期仅是短暂的一瞬。与150年石油工业历史相比,“计划经济”时代也不算一个长的历史阶段。从概念和运行模式来看,今天绝大多数称之为“国家石油公司”的机构也与计划经济下的国有、国营的“国家单位”大相径庭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浩浩荡荡,可以套用我们先贤说过的一句话:“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公司”是一个经济实体,是市场的主体和基本单元,“公司”的运行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否则将最终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石油工业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全球化的属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论你是跨国石油公司还是国家石油公司,都不得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国际石油”这个大舞台上与
化工在线--信息创造价值 第 9 页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
化工在线周刊 (电子版) weekly.chemsino.com
之共舞,同台竞技。今天市场竞争与洛克菲勒时代“你死我活”的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
“合作”,“双赢”,“多赢”,“社会责任”等原则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和遵行,但“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仍然存在。过去的“石油七姐妹”变成了今天的“石油六巨头”,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由于同业间的并购重组即便是同名公司更已经是天翻地覆,旧貌换新颜了。这就是市场法则的优胜劣汰,整个自然界都如此,跨国石油公司如此。国家石油公司,只要被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范畴,也亦必将如此。放眼望去,历史上哪一家成功的跨国石油公司没有坚实的本土市场(Home Market),哪一家快速发展、雄心勃勃的国家石油公司会把自己锁定在“本土”之内?
跨国石油公司在变,他们表演的舞台是市场,把握他们生杀大权的也是市场,他们必须跟随市场变,引导市场变,否则就会被淘汰,甚至变得不够快都会被淘汰。国家石油公司的身后是政府,是国家,有多一层的保护--“政策性”的保护,但只能局限于“本土”。如果国家确立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如果国内经济加快了融入国际市场,这层“政策性”的保护层早晚会被剥掉。这样一来,国家公司要生存、要发展也不得不跨国化甚至全球化。包括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在内的国家石油公司正在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一是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二是石油工业全球化的自然属性;三是为了生存。跨国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必须合作,甚至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符合历史的必然。
词汇是历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词汇的出现与消亡是历史演变的客观写照。“跨国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这两个词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石油工业的一段历史:国家石油公司在斗争中出生;在合作中成长;在国际经济政治的大变革中由弱变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转型。跨国石油公司也在变,尽管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仍然强大和殷实富足。
六、七十年过去了,我们发现原来词汇的定义已不足以描述今天的他们了。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石油合同更多是“投资与服务回报”而非资源增值了。而国家石油公司业务日益全球化了,股权也多元化了。变则通,通则不亡,跨国石油公司的未来不是国家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也复制不了今天的“六巨头”。(2010-6-10) 返回主目录
【从美国页岩气开采中学点啥】
据报道,2010年,美国将开采510亿立方米页岩气并将占其天然气开采总量的10%。 美国现在生产的非常规天然气(除页岩气外,还有致密砂岩气和煤层甲烷气)约占其天
化工在线--信息创造价值 第 10 页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
化工在线周刊 (电子版) weekly.chemsino.com
然气开采总量的一半左右。预计,到2020年,非常规气将占其天然气开采总量的54%-55%,而2030年前将会达到65%。
由于推广使用水平井钻探与大规模水力压裂相结合的技术,美国页岩气产量增长,钻井产气量明显增加。尽管页岩气开采成本依然很高,每1000立方米约150-180美元,可是,开采页岩气公司的数量明显增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政府对开采非常规天然气的优惠征税政策。
有专家认为,“近来,美国希望开采更多页岩气。可问题是,开采1000立方米页岩气平均成本约为150多美元。当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很高,一般气价达200美元/1000立方米时,开采页岩气需要的投资就会更多。2009年,美国的市场气价在每1000立方米120-180美元范围内摆动。该部门因此也就未必能够得到大规模的投资。”
类似情况在美国开采煤层气中也可见到(实际开采煤层气的成本与页岩气是一样的)。煤层气生产也开始增加,估计以后年产也会维护在500亿立方米的水平上。可是,生态保护组织提出反对大力增加开采页岩气活动,却成了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对开采页岩气来说,问题是在开采页岩气进行水力压裂的同时,采用的试剂可能会渗入到附近城市的饮用水中。正因此,纽约行政当局已禁止在靠近城市的水域钻探页岩气。因此,页岩气靠近销售市场的优势,可能变成它的劣势。
从中国天然气市场可以得到的启示: 中国的陆地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可是,目前在中国无论是煤层气、页岩气、还是致密砂岩气,均未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开采。虽然开采非常规天然气面临成本较高的难题,可美国能源公司却利用国际市场气价变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开采非常规天然气变成了有利的生意。这一点值得我们参考。
中国的非常规天然气市场空间非常大。正如BP中国区总裁陈黎明在第八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上给出的一组数据,“美国煤层气的开采量已达到每年800亿立方米,而中国仅为26亿立方米。据专家估计,中国的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约为26万亿立方米,目前产量却只为0,而美国已达到近600亿立方米(实际应为510亿立方米左右)。”这一非常规气产量的巨大落差和储量的庞大数据,使得BP在中国的投入充满信心。也应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以及如何在保证生态安全的情况下,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非常规天然气生产?
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市场气价在120-180美元/1000立方米范围内摆动,这里若对照同期中国天然气市场的终端气价,却仅约为70多美元/1000立方米(按北京市区
化工在线--信息创造价值 第 11 页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
化工在线周刊 (电子版) weekly.chemsino.com
为488.3元人民币/1000立方米)左右。现有分析人士指出,“基于气源的多元化,中国现有的单气源、单管线的天然气定价模式需要重新审视。”就像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会长鲍云樵所说,“随着天然气进口越来越多,中国天然气定价的'国际因素'不但需要考虑,而且需要'深度勾兑'。”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2010-6-9) 返回主目录
产业经济
【我们拿什么抗衡中东甲醇】
凭借巨大的生产能力和丰富的煤炭资源,甲醇曾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但从去年起,中国甲醇遇到了一个劲敌--中东国家生产的甲醇。中东甲醇不仅在国际市场占了上风,就是对中国市场他们也打上门来。如何面对中东甲醇的冲击,谋求中国甲醇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成为当前业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对方:低价轻松抢市场 我方:成本高出一倍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甲醇工业迅速发展。全国甲醇产能从1999年的368.4万吨,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280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25%。
但这种火爆的发展势头到2009年突现波折,最低时企业开工率降到30%以下。今年1~4月虽然甲醇市场回暖,但总体上开工率仍然只有50%左右。
分析国内甲醇行业萧条的原因,专家们纷纷认为,除金融危机影响外,中东进口甲醇的冲击是重要因素。 2008年,中国甲醇进口量达143.4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了70%。而到2009年,中国甲醇进口量猛增到528.8万吨,同比又大增了268.8%。2009年进口甲醇量已占国内市场1/3的份额。
中东甲醇敲开中国市场大门的利器,是其低廉的价格。2008年国内醇市场销价普遍在3000~3800元/吨,而进口甲醇报的到岸价只有1600~1700元/吨。进口甲醇主要来自中东地区的国家。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近年来致力于向下游延伸石化产业链,不断投资建设大型石化生产装置。据不完全统计,2007~2009年伊朗、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国家已经投产和即将投产的甲醇产能就超过900万吨/年。中东地区的甲醇消费量很少,大
化工在线--信息创造价值 第 12 页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