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课程》实验上机指导书 下载本文

《统计学原理》

实验(上机)指导书

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系

李会琼

- 1 -

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在国家宏观调控还是企业和个人的微观决策中,统计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一门介绍“数据处理技巧”的方法论的社会科学,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科学研究、经营决策等提供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因此,学生除系统掌握统计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这也是开设统计实验教学的目的所在。

本实验教学课程是《统计学原理》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要求针对《统计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SPSS软件、EXCEL软件等)在统计中的应用,使学生将所学的统计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借助于宏微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经济运行状况的能力、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方式。

本实验教学主要采取教师上机教学演示和学生上机操作的形式,适用于开设《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学生教学使用。

- 2 -

统计学原理实验一 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作图,以发现数据中的一些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思路。 二、实验性质

必修,基础层次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计算机及EXCEL软件 四、实验内容

1.数据的预处理

2.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3.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五、实验学时

2学时

六、实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用FREQUENCY函数进行统计分组

用FREQUENCY函数进行统计分组,首先要把数据输入到Excel表的一列中,并选定放置分组结果的区域。现以50名工人的日产量资料为例,进行说明。 某车间50名工人日产零件数资料如下(单位:个) 140 127 120 110 104 148 135 129 123 109 132 135 129 123 110 108 148 135 123 114 108 132 124 120 125 116 118 137 107 113 132 140 137 119 119 127 119 124 130 118 107 113 122 128 114

先将50名工人的日产量数据输入到A3到A52单元格中,如表1-1所示,并选定C3到C7单元格,然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第一步,从“插入”菜单中选择“函数”项,或单击“常用”工具栏的“fx”按钮,弹出“粘贴函数”对话框,在对话框左侧“函数分类”列表中选择“统计”,再在右侧的“函数名”列表中选择FREQUENCY(当前窗口没有,可拖动滚动条寻

- 3 -

找),确定(回车)进入FREQUENCY对话框。 第二步,在FREQUENCY对话框的上端并列有两个框:

在Data_array 框中输入待分组的频数分布(对话框中称“频数分布”)的原数据区域,本例可输入A3:A52。

在Bins_array框中输入分组的组限。FREQUENCY要求按组距的上限分组(帮助信息称“分段点”),不接受非数据字符的分组标志(如“??以上”“不足??”之类)。本例可输入109、119、129、139、149。输入时注意,由于分组结果要给出一组频数,故必须以数据公式的形式输入,即在输入数据的两端加大括号{},

各数据(即上限)之间用分号隔开。

输入完毕,即在框下给出频数分布6,13,18,9,4(后面的0表示没有其他)。 第三步,按Shift+Ctrl+Enter组合键,即将频数分布6,13,18,9,4记入指定的C3至C7单元格内(注意:回车和按“确定”按钮都无效)。 分组操作结果如表1-1所示。

日产量(个)148140127120110104128135129按产量分组频数(人)频率0-110612110-1201326120-1301836130-140918140-15048合计50100由低到高累计由高到低累计频数频率频数频率612501001938448837743162469213265010048

取得频数分布后,可使用公式输入与函数相结合的方法继续计算频率、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方法是:

?首先合计频数。单击C8单元格,输入“=SUM(C3:C7)”,回车确认,得出结果为50人(SUM为求和函数)。或选定C3至C7单元格,点击“常用”工具栏的“∑”按钮,即得到这一栏的合计数。

?计算频率。单击D3单元格,输入“=C3*100/50”(*为乘法符号),回车得出本组频率12%;然后,使用填充柄功能(点击D3,将鼠标移至单元格右下角的小黑方块上,鼠标变成黑十字形)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至D7,松开鼠标即得各组的频率;最后,使用SUM函数或按“∑” 按钮,得到D8的频率总和100。

- 4 -

?计算由低到高累计频数和频率。单击E3单元格,输入“C3”,回车得出6,再单击E4单元格,输入“=E3+E4”,回车得出19;然后,利用填充柄功能按住鼠标左下拖至E7,松开鼠标即得各组的由低到高累计频数。由低到高累计频率的操作方法与此相同。

?计算由高到低累计频数和频率。单击G3单元格,输入“=C8”,回车得出50,再单击G4单元格,输入“=G3-C3”,回车得出44;然后,利用填充柄功能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至G7,松开鼠标即得各组的由高到低累计频数。由高到低累计频率的操作方法与此相同。

(二)使用直方图工具进行分组、计算频率和绘制统计图

使用“直方图”工具,可以将调查所得的数据分组,计算调查各组中出现的频数和频率,并绘制次数分布直方图和累计频率折线图。现仍以50名工人的产量资料为例,说明“直方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首先,将调查数据输入Excel表的A列中,并将之排序(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排序按钮,也可以使用“数据”菜单中的“排序”选项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 工人日产量频数分组表

日产量分组分组104109107119107129108139108149109110110113频率(人)累积%

其次,为了将调查单位按组归类,需要输入分组的边界值。在“直方图”工具中,要按组距的上限输入,但不接受非字符(“??以上”或“不足??”之类)。本例将“109、119、129、139、149”五组输入B列2~6行。

输入完原始数据和分组界限后,使用“直方图”工具进行如下操作:

第一步,在“工具”菜单中单击“数据分析”项,从弹出的“数据分析”对话框中选择“直方图”并确定打开。(excel2007数据分析工具在哪里?请点“工具/加载宏”,勾选“分析工具库”和“分析数据库—VBA函数”。)

- 5 -

第二步,在“直方图”对话框中的“输入区域”框中输入原始数据的区域“A1:A51”;在“接受区域”框中输入接受调查单位按组归类的区域“B1:B6”,若这里不输入分组界限,则系统将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建立一个平滑分布的分组。 由于第一行是标志行,所以,需要选定“标志”复选框。

第三步,在“输出区域”框中键入输出表左上角的单元格行列号,本例为“CI”。如果需要同时给出次数分布直方图,可单击“图表输出”复选框;如果需要输出累计频率,则单击选定“累积百分率”复选框,系统将在直方图上添加累积频率折线。

选定以上各项后,回车确认,即在B列右侧给出一个3列的分组表和一个直方图,如表1-3和图1-1(另见附录)所示。表和图中的“频率”实际上是频数,“累积%”实际上是累计频率,图形实际上是条形图,因为在Excel中不能画出各直方图相连的直方图。

应当注意,上图实际上是一个条形图,而不是直方图,若要把它变成直方图,可按如下操作:

用鼠标左键单击任一直条,然后右键单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取数据系列格式,弹出数据系列格式对话框,如图1-8所示:

图1-8数据系列格式对话框

在对话框中选择选项标签,把间距宽度改为0,按确定后即可得到直方图,如图1-9所示:

图1-9调整后的直方图

(三)用“图表向导”工具绘制统计图

- 6 -

(假定有表1-3的统计资料)

表1-3 各类型工业企业历年引进处资总额比较 单位:亿元

年份1971198119912001总计423797162392498520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其他企业32899480630231172971306485522338304004221525905工业企业历年引进外资总额比较柱形图5000040000引进外资总额30000200001000001971198119912001年份图1—2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其他企业

首先,选定要绘制统计图的资料,本题用鼠标选定C、D、E三列数据,作为绘图的依据。然后,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图表向导”按钮,或在“插入”菜单中单击“图表”选 项,屏幕弹出“图表向导-4步骤之1-图表类型”对话框,如图所示,表明需要分四步进行操作:

第一步,在“4步骤之1”对话框中,有“标准类型”和“自定义类型”两个选项卡,系统常设为“标准类型”选项卡。在对话框的左侧有14种图表类型的名称(未显示部分可以用滚动条查看),单击其中某一类型,在对话框的右侧就显示其若干“子图表类型”(不同的格式)。本例选“柱状图”的“簇状住状图”(右侧类型中的第一个,选定后反白显示)选定后即在右侧的下方出现这种图形的特点(本例显示“柱状图。比较相交于类别轴上的数值大小”),并提示用户按住下面条形按钮可以查看图形示例。

- 7 -

如果对“标准类型”不满意,可以打开“自定义类型”选项卡,在卡的左侧列有20种图表类型,右侧是各种类型的图形示例,并说明其特点,以便用户选择。 选定图表类型后,单击屏幕底行的“下一步”按钮,即进入“图表向导-4步驟之2-图表源数据”对话框,如图所示。

第二步,在“4步骤之2”对话框中,有“数据区域”和“系列”两个选项卡: 1.“数据区域”选项卡中,上部是根据选定数据绘制的图形,步部有“数据区域”和“系列产生在”两项设置。首先,在“数据区域”框中列出选定的数据区,经检查发现朋错误可以重新输入正确的数据区(本例为“=Sheet1! $C$1:$E$7”,经检查无误)。然后,在“系列产生在”项步列有“行”和“列”两个选项(本例中“系列”指各个柱形)。其中,选择“行”(使其前面的○变成⊙),则所绘制图形的横轴(横坐标)上按列标题分组(本题为不同年份的数值);选择“列”,则横轴上按行标题分组(本例为不同年份),各柱形表示统计表中各列的数值(本题为不同类型企业的引进外资数值)。在两种组合中,为突出不同类型企业引外资数值变动的幅度,本例选择了“列”,选定后即在屏幕上部的图形中显示出来,如图所示。

2.“系列”选项卡中的操作如图所示,由于本例在选定数据区域时连同列标题一起选定,所以有“系列”选项卡左侧的“系列”项下列出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其他企业三个列标题,右侧两个框中分别显示出了各列的标题位置和数值区域。如果未选定列标题,将在“系列 ”项下列出“系列1”、“系列2”、“系列3”三项,可首先单击“系列1”,在右侧的“名称”框中输入“国有企业”,在“值”框中输入“= Sheet1! $C$2:$C$5”,“系列1”即改为“国有企业”,并在上部图例中显示出来。其他两组也照此操作。此外,如需添加系列,可按下面的“添加”按钮,输入新的系列名称和数值区域。如需删除某一系列,可先单击该系列,再按下“删除”按钮。最下面还有“分类(X)轴标志”,是对横轴的分类标示,本例在上框中输入“1971,1981,1991,2001”四个年份,以替换原来横轴上的1、2、3、4。

完成以上操作后,单击屏幕底部的“下一步”按钮,即进入“图表向导-4步骤之3-图表选项”对话框,如图所示。

第三步,在“4步骤之3”对话框中,并列有“标题”、“坐标轴”、“网格线”、“图例”、“数据标志”、“数据表”6个选项,各选项操作如下:

- 8 -

1.打开“标题”选项卡,分别输入图表标题、分类(X)轴标题、数值(Y)轴标题,输入后即在右侧的图形中显示出来。

2.打开“坐标轴”选项卡,再次确定是否显示“分类(X)轴”和“数值(Y)轴”,并确定“分类(X)轴”采用“自动”、“分类”、“时间刻度”中的哪个方式。 3.打开“网格线”选项卡,确定采用哪种网格线的显示方式。本例为使图面清晰简洁,只选择了Y轴的“主要网格线”,选定后即在右侧图形上显示出来。 4.打开“图例”选项卡,确定是否显示图例和图例的放置位置。

5.打开“数据标志”选项卡,确定是否在各柱形上标注Y轴数据或分类,是否在标注旁加图例标识。

6.打开“数据表”选项卡,确定是否“显示数据表”和“显示图例项标示”。本例在前面已经列有数据表,故在此选择不显示。

以上操作完成后,按“下一步”按钮,进入“图表向导-4步骤之4-图表位置”对话框。如图所示。

第四步,在“4步骤之4”对话框中,确定图表以什么方式显示。“作为新工作表插入”是在工作簿中新建单独的图表,“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是在已有的工作表中插入图表。后面方框中输入要放置图表的工作表名。本例选择“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最后按“完成”按钮,将绘成的图表嵌在工作表中,结束操作。本例的图表如图1-2所示。

如果对图1-2的外观不满意,可以进行调整。

若是对图表的尺寸和位置不满意,可以单击图表中的某一项(总标题、横轴标题、纵轴标题、图例、图形),或图表中的空白处(选中整个图表),则选定部分出现一个虚线框,点击框内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可以将之放在满意的位置;移动鼠标至框线上8个黑方块(缩位框)中的任一个,当鼠标变成双向按住鼠标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可以改变其大小和尺寸。

若是对图表的格式不满意,可以双击图表中的某一项(总标题、横轴标题、纵轴标题、图例、坐标轴),或图表中的空白处(选中整个图表),就会弹出一个格式对话框,对话框中包括“图案”“字体”“属性”三项,可以在该对话框中对图表进行满意的改动。

(四)用Excel作统计图

Excel提供的统计图有多种,包括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图、散点图、面积图、环形图、雷达图、曲面图、气泡图、股价图、圆柱图、圆锥图等,各种

- 9 -

图的作法大同小异。

【例1-4】看一下如何作饼图。首先把数据输入到工作表中,如图1-10所示:

按以下步骤可作出饼图:

第一步:选中某一单元格,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图表选项,弹出图表向导对话框。如图1-11:

第二步:在图表类型中选择饼图,然后在子图表类型中选择一种类型,这里我们选用系统默认的方式。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源数据对话框。如图1-12所示:

- 10 -

第三步:在源数据对话框中填入数据所在区域,单击完成按钮,即可得如1-13所示的饼图:

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保定市邯郸市邢台市沧州市张家口市图1-13饼图

七、课后作业

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包括数据分组形成分配数列、绘制统计图等),数据如下:

1.某行业管理局所属40个企业2002年的产品销售收入数据(单位:万元):

152 105

117 97 124 119 108 88 129 114

117 97 124 119 108 88 129 114 105 123

- 11 -

105 123 116 115 110 115 100 87 107 119 103 103 137 138 92 118 120 112 95 142 136 146 127 135 117 113 104 125 108 126 116 115 110 115 100 87 107 119 103 103 137 138 92 118 120 112 95 142 136 146 127 135 117 113 104 125 108 126 152 105

要求:

①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计算出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②如果按规定:销售收入在125万元以上为先进企业,115~125万元为良好企业,105~115万元为一般企业,105万元以下为落后企业,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

- 12 -

统计学原理实验二 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

一、实验教学目的

EXCEL统计软件在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通过EXCEL软件可计算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描绘数据的分布特征,如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态和峰度等。通过本节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EXCEL统计软件的功能,初步掌握利用EXCEL统计软件计算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也将学生从烦琐的手工数据计算中解脱出来,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实验性质

必修,基础层次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计算机及EXCEL软件 四、实验内容 1.算术平均数 2.调和平均数 3.几何平均数 4.众数、中位数 5.标准差、方差 五、实验学时

2学时

六、实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应用EXCEL计算平均指标

应用EXCEL计算平均指标,主要使用EXCEL的函数工具,对一些不能使用函数工具的,可以输入公式结合填充柄功能进行操作。

1.算术平均数

在EXCEL中将算术平均数称为“均值”。对未分组资料求均值,可使用AVERAGE函数,对分组资料求均值,需要输入加权公式结合填充柄功能。 (1)用AVERAGE函数求均值

现有某班50名学生的年龄原始资料(单位:岁)

18 18 21 20 21 21 19 18 19 19 19 20 21 18 17 19 19

- 13 -

19 17 19 19 19 21 20 20 18 18 19 19 19 20 19 19 18 20 20 19 19 20 19 19 18 19 19 18 18 21 19 19 18 将这些数据输入到EXCEL表的A1到A50中,然后进行以下操作:

单击任一空单元格(用于放置计算好的平均数)后,在“插入”采单在单击“函数”选项(或直接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粘贴函数“”),弹出“粘贴函数”对话框。

在对话框左侧的“函数分类”中选择“统计”,在又侧“函数名”中选择“AVERAGE”,按“确定”按钮,弹出“AVERAGE”对话框。

在“AVERAGE”对话框中的Number1后面输入“A1:A50”,按“确定”按钮即得到平均数19.1岁。

若在EXCEL中的数据有若干列,可以将各列数据的起止行列号输入到“AVERAGE”对话框的Number1 、Number2 、Number3、中,同样可以一次得出总平均数。

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输入“= AVERAGE(A1:A50)”,回车确认即可。此方法比打开对话框操作更简便快捷。 (2)对分组资料求均值

现有某银行2月份为100家企业贷款情况资料如表所示:

表2-1 企业贷款情况表

贷款额(万元)组中值x贷款企业数(个)f总贷款额(万元)xf平均数(万元)0~1010~2020~3030~4040~59合计515253545—20102234141001001505501190630262026.2操作步骤如下:

(1) 计算各组的组中值。这里不能使用填充柄功能,需要输入公式。如,

单击B2单元格,输入“=(0+10)/2”,回车确认,得出B2组中值5,其他各组同样操作。

(2) 计算各组贷款和总贷款额。单击D2单元格,输入“=B2*C2”,回车确

- 14 -

认,再利用填充柄功能,拖出其他单元格的值,并按“Σ”进行合计,得总贷款额2620万元。

(3) 计算平均数。单击任一空单元格(如E2),输入“=D7/C7”,回车确认,

即得总平均数26.2万元。 2.调和平均数

在EXCEL中对未分组数据计算调和平均数,需要使用HARMEAN函数。如单击任一空单元格,输入“=HARMEAN(0.5,0.4,0.2)”,回车确认,即得到0.5,0.4,0.2三个数的调和平均数为0.3158。如果数据比较多,则需要将数据输入到表中的一栏中,利用“粘贴函数”中“统计”的“HARWEAN”函数进行计算,其操作过程与算术平均数基本一致。

对分组资料计算调和平均数,在将数据输入到表中各列以后,需要使用公式输入和填充柄功能进行操作,其操作方法参考根据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操作方法。 3.几何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有三个计算公式,分别适用于三种资料。 (1)使用

x?nx1?x2?x3?.......xn 计算几何平均数

如果数据较少,可以直接使用GEOMEAN函数,如计算四道工序合格率(98%、97%、90%、95%)的平均合格率,可以单击任一空单元格,输入“=GEOMEAN(0.98,0.97,0.90,0.95)”,回车确认,即得到0.9495(94.95%)的平均合格率。如果数据较多,则需要将数据输入到某列中,利用“粘贴函数”中“统计”的“GEOMEAN”函数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与算术平均数基本一致。

x?(2)使用

nxnx0 计算几何平均数

例如,已知1998年产量658吨,2001年产量783万吨,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可以使用对数函数计算。单击任一空单元格(如A1),输入“=LOG10(783)”,回车得到其对数2.8937618,再用同样的方法在另一空格(如A2)求得658的对数2.8182259;然后,单击任一空单元格(如A3),输入“=(2.8937618-2.8182259)/ 3”,或“=(A1-A2)/ 3”,回车确认,得出结果0.0251786;最后,查反对数表或用科学型计算器求得其真数为1.059689(≈105.97%),就是所求的平均

- 15 -

发展速度。(注意,LOG10函数在“函数分类”中不属于“统计”,而属于“数学与三角函数)。

4.众数

对未分组资料计算众数,需要先将原始数据输入到表中的某一列,然后使用“粘贴函数”中“统计”类中的“MODE”函数进行计算,操作方法与算术平均数基本一致,这里不再里赘述。如果事先没有将数据输入表中,也可以直接在“MODE”对话框中输入数据,最多可输入30个数据,但比较麻烦,且容易出错。更快捷的方法是单击任一空单元格,输入“MODE(A1:A50)”,回车确认,即得到年龄众数19岁。

对组距数列计算众数,采用公式输入的方法。如根据表3-1的资料计算众数的操作过程为:首先确认众数所在组下限30元,众数组与比它小的邻组次数之差为34-22=12(个),众数组与比它大的邻组次数之差为34-14=20(个),众数组的组距为40-30=10。然后单击任一空单元格,输入“=30+10×12/(12+20)”,回车确认,即得贷款额众数为33.75万元。

5.中位数

对未分组资料计算中位数的操作方法与众数基本相同,只是要将函数由“MODE”改为“MEDIAN”。

对组距数列计算中位数,采用公式输入的方法。如根据表3-1的资料计算中位数的操作过程为:明确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20万元,次数22个,组距为10万元,总次数的一半为100/2=50(个),小于中位数组的所有组次数之和为20+10=30(个)。然后单击任一空单元格,输入“=20+10×(50-30)/22”,回车确认,即得到贷款额的中位数为29.09万元。 (二)利用EXCEL计算变异指标 1.极差

在Excel中求极差,需要始数据输入表中的一列(假定将50名工人的产量输入到A1至A50中)。单击任一空单元格(如B1),输入“=MAX(A1:A50)”,回车确认得到最大值;于单击任一空单元格(如B2),输入“=MIN(A1:A50)”,回车确认得到最小值;最后,单击任一空单元格(如B3),输入“=B2一B1”,回车确认,得到极差。若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排序,则可以直接得以最大值和最

- 16 -

小值,计算极差会更快一些。 2.标准差和方差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举例说明,请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下的操作学习。 (1)对未分组的原始数据计算标准差和方差

在Excel中有一个求总体标准差的函数STDEVP,可以求出总体单位所有标志值的标准差。首先输入所有数据(假定50名工人的产量输入到A1至A50中),并选定任一空单元格(如B1)为放置标准差的位置;然后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粘贴函数“fx”按钮,在弹出的“粘贴函数”对话框中,先在左侧选择“统计”,再在右侧选择“STDEVP”(当前窗口没有就用滚动条向下拖动),回车进入STDEVP对话框。将原始数据所在的区域输入到对话框中的“Number1”框中,如输入“A1:A50”,即在对话框底部给出计算结果,按“确定”按钮就会将计算结果记入事先选定的单元格(B1)中。

如果在输入原始数据后单击任一空单元格,输入“= STDEVP(A1:A50)”,回车确认,会直接得到所求的标准差。这种方法比打开对话框更快捷。

由于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二者可以通过求乘方函数POWER和求平均根函数SORT进行换算。如已知标准差为42.16,则单击任一空单元格,输入“=POWER(42.16,2)”,回车确认,即得到方差为1777.4656(公式中的2表示平方)。若已知方差为1777.5,则单击任一空单元格,输入“=SORT(1777.5)”,回车确认,即得到所求的标准差为42016。在Excel中还有一个求各标志值与其均值离

?x?x?差平方和的函数,即求?2 的函数DEVSQ。操作方法是:单击任一空单元

2格,输入“=DEVSQ(A1:A50)”,回车确认,得到??x?x? 的数字,再将该数

字除以总体单位数,最后对方差开方(SQRT函数),就得到标准差。

(2)对组距数列计算标准差和方差

对组距数列计算标准差和方差,需要先采用公式输入结合填充柄的功能,计算出离差平方与次数乘积的总和,然后再利用SQRT函数计算标准差。操作中的

表格设置如表2-2所示。

- 17 -

组中值贷款企业数(个)企业数比重平均贷款额(万元)离差离差平方离差平方*权数f贷款额(万元)0~1010~2020~3030~4040~50合计标准差8.18x515253545f51557203100?fxf?f0.252.2514.2571.3525.1x?x-20.1-10.1-0.19.919.9(x?x)2404.01102.010.0198.01396.01(x?x)2f?f0.050.150.570.20.03120.2015.300.0119.6011.8866.99 上表操作解释:D、E、F、G、H列需要分别在各列的第3行输入公式,然后再分别利用填充柄功能拖于第7行算出各组的数据,其中D、E、H列需要分别选定第3至第7行,再按“∑”键进行合计。各栏公式为:D3:“=C3/100”;E3:“=B3×D3”;F3:“=B3-25.1”;G3:“=F3×F3”:H3:“=G3×D3”完成以上操作后,即得到贷款额的方差66.99;最后,单击任一空单元格(如B9),输入“=SQRT(H8)”,或输入“=SQRT(66.99)”,回车确认,即得到贷款额的标准差8.185万元。

(三)描述统计工具量的使用

仍使用上面的例子,然后按以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在工具菜单中选择数据分析选项,从其对话框中选择描述统计,按确定后打开描述统计对话框,如图所示:

- 18 -

第二步:在输入区域中输入$A$1:$A$30,在输出区域中选择$C$1,其他复选框可根据需要选定,选择汇总统计,可给出一系列描述统计量;选择平均数置信度,会给出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第K大值和第K小值会给出样本中第K个大值和第K个小值。

第三步:单击确定,可得输出结果,如图所示:

上面的结果中,平均指样本均值;标准误差指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中值即中位数;模式指众数;标准偏差指样本标准差,自由度为n-1;峰值即峰度系数;偏斜度即偏度系数;区域实际上是极差,或全距。

七、课后作业

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原始数据可由学生自己搜集。

- 19 -

统计学原理实验三 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一、实验教学目的

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二、实验性质

必修,基础层次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计算机及EXCEL软件 四、实验内容

1.测定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2.测定发展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 3.计算长期趋势 4.计算季节变动 五、实验学时

2学时

六、实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测定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例3-1】:根据1995-2001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计算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如图

用EXCEL计算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资料及结果

- 20 -

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A列输入年份,在B列输入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步:计算逐期增长量:在C3中输入公式:=B3-B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C3:C8区域。

第三步:计算累计增长量:在D3中输入公式:=B3-$B$2,并用鼠标拖曳公式复制到D3:D8区域。

第四步:计算平均增长量(水平法):在C10中输入公式:=(B8-B2)/5,按回车键,即可得到平均增长量。

(二)、测定发展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

【例3-2】:以1995-2001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为例,说明如何计算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如图

用EXCEL计算发展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资料及结果 第一步:在A列输入年份,在B列输入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步:计算定基发展速度:在C3中输入公式:=B3/B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C3:C8区域。

第三步:计算环比发展速度:在D3中输入公式:=B3/B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D3:D8区域。

第四步: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水平法):选中C10单元格,单击插入菜单,选择

- 21 -

函数选项,出现插入函数对话框后,选择GEOMEAN(返回几何平均值)函数,在数值区域中输入D3:D8即可。

(三)、计算长期趋势

1.用移动平均法测定长期趋势 (1)使用AVERAGE函数

【例3-3】:我们用某企业某年12个的总产值资料来说明如何用移动平均法计算长期趋势。如图

用EXCEL计算长期趋势资料及结果

第一步:在A列输入月份,在B列输入总产值。

第二步:计算三项移动平均:在C3中输入“=(B2+B3+B4)/3”,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C3:C12区域。

第三步:计算四项移动平均:在D4中输入“=SUM(B2:B5)/4”,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D4:D12区域。

第四步:计算二项移正平均数:在E4中输入“=(D4+D5)/2”,并用公式拖曳将公式复制到E4:E11区域。

(2)使用数据分析工具中的“移动平均”。

下面以表3-4所示的资料为例,说明移动平均工具的操作方法。

- 22 -

表3-4某企业产品产量及移动平均计算表

年份(年)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产量(万吨)353233343836424043444648三年移动平均平均值标准差

首先,将年份和产量输入表中A、B两列,然后,在“工具”菜单中单击“数据分析”选项,从其对话框的“分析工具”列表中选择“移动平均”,按“确定”进入“移动平均”对话框。

在“移动平均”对话框中进行以下操作:

第一步,在“输入区域”框中键入数据所在的单元格区域,本例为B3:B14。该区域没有标志,所以不需要选“标志位于第一行”复选框。

第二步,在“间隔”框中键入移动平均的时间长度。系统默认为3,如要进行3年移动平均,可省略;如果要进行五年移动平均,就键入5。

第三步,在输出区域框中,键入放置计算结果区域左上角的单元格行列号,本例键入C3。如果需要在给出移动平均植的同时给出原数据的标准差,可选定“标准误差”复选框;若还需要给出移动平均统计图,可选定“图表输出 ”复选框。

完成以上操作后回车确认,即在指定的区域输出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3-4所示。

2. 用最小平方法测定长期趋势

用最小平方法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与一元线性回归方法相同,只是自变量要改为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使用INTERCEPT函数和SLOPE函数求趋势直线方程(y?a?bt)。(还是以表3-4资料为例,只是将具体的年份改为时间序号,见表3-5)

- 23 -

表3-5 截距和斜率计算表

时间序号(t)产量(万吨)135232333434538636742840943104411461248截距a30.09斜率b1.41

将数据输入表格后,打开“粘贴函数”对话框,选择“统计”类中的“INTERCEPT”函数,回车打开对话框。在“INTERCEPT”对话框的Known-y’s框中输入“B3:B14”,在Known-x’s框中输入A3:A14,对话框底部即显示截距的计算结果为斜率a= 30.09 。再用同样的步骤打开“SLOPE”函数对话框,照此操作,得到b=1.41。

(四)、计算季节变动 【例3-6】:利用某种商品五年分季度的销售额资料,说明如何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测定季节变动。如图

用EXCEL计算季节变动资料

- 24 -

第一步:按图上的格式在A列输入年份,在B列输入季别,在C列输入销售收入。

第二步:计算四项移动平均:在D3中输入“=SUM(C2:C4)/4”,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D3:D19区域。

第三步:计算趋势值(即二项移动平均)T:在E4中输入“=(D3+D4)/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E4:E19区域。

第四步:剔除长期趋势,即计算Y/T:在F4中输入“=C4/E4”,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F4:F19区域。

第五步:重新排列F4:F19区域中的数字,使同季的数字位于一列,共排成四列。

第六步:计算各年同季平均数:在B29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verage(B25:B28);在C29中输入公式=average(C25:C28);在D29中输入公式=average(D24:27);在E29中输入公式=average(E24:E27)。

第七步:计算调整系数:在B31中输入公式:=4/sum(B29:E29)

第八步:计算季节比率:在B30中输入公式:=B29*$B$31,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单元格区域B30:E30,就可以得到季节比率的值,具体结果见图:

用EXCEL计算季节变动结果

- 25 -

七、课后作业

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的预测分析,数据如下: 某外贸公司皮革或再生皮革制的衣服出口额季节比率计算表 单位:万美元

月份(甲)123456789101112合计月平均1998116012040201281624401004205001460121.6719992300180805020162440701706807002330194.172000348030012080402264801403008209603406283.8320014560280160602418749616628094011203778314.834年合计同月平均季节比率V71500375164.0288022096.2340010043.7421052.522.96962410.5064167.0017844.519.462406026.2441610445.49850212.592.952860715312.743280820358.67109742743.51200.00914.50228.63100季节比率(%)=同月(季)平均水平/总平均月(季)水平

- 26 -

统计学原理实验四 用EXCEL进行指数分析

一、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EXCEL统计软件计算统计指数,进行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也将学生从烦琐的手工数据计算中解脱出来,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实验性质

必修,基础层次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计算机及EXCEL软件 四、实验内容

1.总指数 2.平均指数 3.因素分析 五、实验学时

2学时

六、实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用Excel计算总指数

【例4-1】:图中是某企业甲、乙、丙三种产品的生产情况,以基期价格p作为同度量因素,计算生产量指数。如图

用EXCEL计算总指数资料及结果

- 27 -

计算步骤:

第一步:计算各个p0q0:在G2中输入“=C2*D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G2:G4区域。

第二步:计算各个p0*q1:有H2中输入“=C2*F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H2:H4区域。

第三步:计算Σp0q0和Σp0q1:选定G2:G4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Σ”按钮,在G5出现该列的求和值。选定H2:H4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Σ”按钮,在H5出现该列的求和值。

第四步:计算生产量综合指数Iq=Σp0q1/Σp0q0:在C6中输入“=H5/G5”便可得到生产量综合指数

注意:在输入公式的时候,不要忘记等号,否则就不会出现数值。

(二)、用Excel计算平均指数

现以生产量平均指数为例,说明加权算术平均法的计算方法。

【例4-2】:图中的A1:A4区域内是某企业生产情况的统计资料,我们要以基期总成本为同度量因素,计算生产量平均指数。如图

用EXCEL计算平均指数资料及结果

- 28 -

计算步骤:

第一步:计算个体指数 k=q1/q0:在F2中输入“=D2/C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F2:F4区域。

第二步:计算k*p0q0并求和。在G2中输入“=F2*E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G2:G4区域。选定G2:G4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Σ”按钮,在G5列出现该列的求和值。

第三步:计算生产量平均指数:在C7中输入“=G5/E5”即得到所求的值。

(三)、用Excel进行综合指数因素分析 【例4-3】:我们还用上面的例子,有关资料如图

用EXCEL进行因素分析资料及结果

进行因素分析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各个p0*q0和∑p0q0:在G2中输入“C2*D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G2:G4区域。选定G2:G4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按钮,在G5出现该列的求和值。

- 29 -

第二步:计算各个p0*q1和∑p0*q1:在H2中输入“=C2*F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H2:H4区域。选定H2:H6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按钮,在H5出现该列的求和值。

第三步:计算各个p1*q1和∑p1*q1:在I2中输入“=E2*F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I2:I4区域。选定I2:I4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按钮,在I5出现该列的求和值。

第四步:计算总成本指数:在C6中输入“=I5/G5”,即求得总成本指数。 第五步:计算产量指数:在C7中输入“=H5/G5”,即得产量指数

第六步:计算单位成本指数:在C8中输入“=I5/H5”即求得单位成本指数

(二)利用Excel进行平均工资变动因素分析 【例4-4】: 某厂工人平均工资变动因素分析计算表 工人组月平均工资(元) 工人数(人) 别 老工人 新工人 合计 基期 x0 800 500 — 报告期 X1 860.00 550.00 — 基期 F0 700 300 1000 报告期 F1 660 740 1400 工资总额(元) 基期 X0F0 报告期 X1F1 假定 X0F1 560000 567600 528000 150000 407000 370000 710000 974600 898000 对总平均工资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需要设置如表所示的Excel表格。

月平均工资(元)工人数(人)人数比重平均工资(元)x0工人分组老工人新工人合计指数%总平均工资人数结构影响98.0590.34工资水平影响108.53800500x1860550增减值f07003001000f16607401400f0?ff10?fx01f0?f0560150710x1f1?f1405.43290.71696.14x0f1?f10.70.310.470.531.00377.14264.29641.43上表操作步骤为:

1.在F3单元格输入“=D3/1000”,回车确认,并选用填充柄功能拖出F4的比重,然后按“∑”按钮得到比重合计1。G列的操作同此。

2.在H3单元格输入“=B3×F3”,回车确认,并选用填充柄功能拖出H4的数据,然后按“∑”按钮得到基期的总平均工资710元;I、H列的操作同此,即得到

- 30 -

报告期总平均工资696.14元和假定平均641.43元。

3.在B7单元格输入“=I5×100/H5”,回车确认,在C7单元格输入“=I5一H”,回车确认,即得到总平均工资指数98.05%,平均每人减少了3.86元。同样,B8单元格输入“=I5×100/J5”、C8单元格输入“=I5一J5’;B9单元格输入”=J5×100/H5”,C9单元格输入“=J5一H5”。

4.完成以上操作,就可以得到指数体系:98.05%=108.53%×90.43%,同时得到绝对差额体系:一13.86元=54.71元+(一68.57)元。

七、课后作业

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计算价格指数和销售量指数,并进行因素分析。

- 31 -

统计学原理实验五 用EXCEL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实验目的:用EXCEL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二、实验性质

必修,基础层次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计算机及EXCEL软件 四、实验内容

1.相关分析 2.回归分析 五、实验学时

2学时

六、实验教学内容和步骤:

我们用下面的例子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 【例5-1】:10个学生身高和体重的情况如下:

学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身高(公分) 171 167 177 154 169 175 163 152 172 160 体重(公斤) 53 56 64 49 55 66 52 47 58 50 要求对身高和体重作相关和回归分析。 (一)、用EXCEL进行相关分析

首先把有关数据输入EXCEL的单元格中,如图

- 32 -

用EXCEL进行相关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相关系数函数,另一种是利用相关分析宏。

1.利用函数计算相关系数

在EXCEL中,提供了两个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方法,CORREL函数和PERSON函数,这两个函数是等价的,这里我们介绍用CORREL函数计算相关系数:

第一步:单击任一个空白单元格,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函数选项,打开粘贴函数对话框,在函数分类中选择统计,在函数名中选择CORREL,单击确定后,出现CORREL对话框。

第二步:在array1中输入B2:B11,在array2中输入C2:C11,即可在对话框下方显示出计算结果为0.896。如图所示:

- 33 -

CORREL对话框及输入结果

2.用相关系数宏计算相关系数

第一步:单击工具菜单,选择数据分析选项,在数据分析选项中选择相关系数,弹出相关系数对话框,如图所示:

相关系数对话框

第二步:在输入区域输入$B$1:$C$1,分组方式选择逐列,选择标志位于第一行,在输出区域中输入$E$1,单击确定,得输出结果如图

- 34 -

相关分析输出结果

在上面的输出结果中,身高和体重的自相关系数均为1,身高和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896,和用函数计算的结果完全相同。

(二)、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

EXCEL进行回归分析同样分函数和回归分析宏两种形式,其提供了9个函数用于建立回归模型和预测。这9个函数分别是:

INTERCEPT 返回线性回归模型的截距 SLOPE 返回线性回归模型的斜率 RSQ 返回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 FORECAST 返回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值 STEYX 计算估计的标准误 TREND 计算线性回归线的趋势值 GROWTH 返回指数曲线的趋势值 LINEST 返回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 LOGEST 返回指数曲线模型的参数

用函数进行回归分析比较麻烦,我们只介绍使用回归分析宏进行回归分析。

第一步:单击工具菜单,选择数据分析选项,出现数据分析对话框,在分析

- 35 -

工具中选择回归,如图

第二步:单击确定按钮,弹出回归对话框,在Y值输入区域输入$B$2:$B$11,在X值输入区域输入$C$2:$C$11,在输出选项选择新工作表组,如图1-29所示:

第四步:单击确定按钮,得回归分析结果如图所示

- 36 -

在上面的输出结果中,第一部分为汇总统计,MultipleR指复相关系数,R Square指判定系数,Adjusted指调整的判定系数,标准误差指估计的标准误,观测值指样本容量;第二部分为方差分析,df指自由度,SS指平方和,MS指均方,F指F统计量,Significance of F指p值;第三部分包括:Intercept指截距,Coefficient指系数,t stat指t统计量。

七、课后作业

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 37 -

统计学原理实验六 用统计软件进行预测

一、实验目的:用EXCEL进行预测 二、实验性质

必修,基础层次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计算机及EXCEL软件 四、实验内容

1.用移动平均法进行预测 2.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3.趋势预测法进行预测 五、实验学时

2学时

六、实验教学内容和步骤:

【例6-1】:某煤矿某年1-11月份采煤量如下表: 月份 产量 月份 1 2 3 4 5 6 9.03 9.06 9.12 8.73 8.94 9.30 7 8 9 10 11 12 产量 9.15 9.36 9.45 9.30 9.24 (一)、用移动平均法进行预测

第一步:将原始数据录入到单元格区域A2:A12,如图1-31所示:

- 38 -

第二步:选择菜单条上的“工具”——“数据分析”命令,弹出如图所示的对话框:

第三步:在“分析工具”框中选择“移动平均”,单击“确定”按钮,弹出移动平均对话框,相应作如下输入,即可得到如图所示的对话框:

(1)在“输出区域”内输入:$A$2:$A$12,即原始数据所在的单元格区域。 (2)在“间隔”内输入:3,表示使用三步移动平均法。

(3)在“输出区域”内输入:B2,即将输出区域的左上角单元格定义为B2。 (4)选择“图表输出”复选框和“标准误差”复选框。

第四步:单击“确定”按钮,便可得到移动平均结果,如图所示: 分析:在图中,B4:B12对应的数据即为三步移动平均的预测值;单元格区域C6:C12即为标准误差。

- 39 -

(二)、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第一步:将原始数据输入到单元格B2:B12;

第二步:选择菜单条上的“工具”——“数据分析”命令,弹出如图1-35所示的对话框:

第三步:在“分析工具”中选择“指数平滑”,单击“确定”按钮,弹出一个对话框,作相应输入,即可得到如图所示的对话框;

- 40 -

第四步: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得到指数平滑结果,如图所示:

(三)、趋势预测法进行预测

第一步:把相关数据输入到EXCEL中,其中月份输入A1-A11单元格,月产量输入B1-B11单元格,如图所示:

- 41 -

第二步:在工作表中选择一个空的单元格。在这里我们选择D2单元格。 第三步:选择插入下拉菜单。 第四步:选择函数选项。

第五步:当函数对话框出现时:在函数类别框中选择统计,在函数名字中选择FORECAST(预测),如图所示:

第六步:单击确定按钮,出现预测对话框,在x中输入12,在know-y’s中输入B1:B11,在know-x’s中输入A1:A11,如图所示:

- 42 -

第七步:单击确定按钮,预测结果出现在D2单元格中,如图所示:

七、课后作业

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预测.

- 43 -

统计学原理实验七 用EXCEL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一、实验目的:用EXCEL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二、实验性质

必修,基础层次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计算机及EXCEL软件 四、实验内容

1.区间估计 2.假设检验 五、实验学时

2学时

六、实验教学内容和步骤

在EXCEL中,进行参数估计只能使用公式和函数的方法,而假设检验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可以使用假设检验工具。

(一)、用EXCEL进行区间估计 【例7-1】:某饭店在7星期内抽查49位顾客的消费额(元)如下: 15 24 38 26 30 42 18 30 25 26 34 44 20 35 24 26 34 48 18 28 46 19 30 36 42 24 32 45 36 21 47 26 28 31 42 45 36 24 28 27 32 36 47 53 22 24 32 46 26

求在概率90%的保证下,顾客平均消费额的估计区间。如图:

- 44 -

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把数据输入到A2:A50单元格。

第二步:在C2中输入公式“=COUNT(A2:A50)”,C3中输入“=AVERAGE(A2:A50)”,在C4中输入“STDEV(A2:A50)”,在C5中输入“=C4/SQRT(C2)”,在C6中输入0.90,在C7中输入“=C2-1”,在C8中输入“=TINV(1-C6,C7)”,在C9中输入“=C8*C5”,在C10中输入“=C3-C9”,在C11中输入“=C3+C9”。在输入每一个公式回车后,便可得到上面的结果,从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顾客平均消费额的置信下限为29.73536,置信上限为34.26464。

关于总体方差的估计、总体比例的估计等可按类似方法进行。

(二)、用EXCEL进行假设检验

用EXCEL函数和公式进行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类似,大家可以自已做一下,我们这里介绍一下假设检验工具的使用。

在EXCEL中,假设检验工具主要有四个,如图所示:

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实际上指的是在总体方差已知的条件下两个样本均值之差的检验,准确的说应该是Z检验,双样本等方差检验是总体方差未知,但假定其相等的条件下进行的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检验指的是总体方差未知,但假定其不等的条件下进行的t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指的是配对样本的t检验。

我们介绍一下Z检验。

【例7-2】:某厂铸造车间为提高缸体的耐磨性而试制了一种镍合金铸件以取代一种铜合金铸件,现从两种铸件中各抽一个样本进行硬度测试(表示耐磨性的一种考核指标)其结果如下:

合镍铸件(X) 72.0 69.5 74.0 70.5 71.8 72

- 45 -

合铜铸件(Y) 69.8 70.0 72.0 68.5 73.0 70.0

根据以往经验知硬度X~N?1,?1,Y~N?2,?2,且?1??2?2,试在

?2??2???0.05水平上比较镍合金铸件硬度有无显著提高。

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数据到工作表。

第二步:单击工具菜单,选择数据分析选项,弹出对话框后,在其中选择双样本平均差分析,弹出对话框如图所示:

第三步:按上图所示输入后,按确定按钮,得输出结果如图:

- 46 -

在上面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根据P值进行判断,也可以根据统计量和临界值比较进行判断。如本例采用的是单尾检验,其单尾P值为0.17,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所以应该接受原假设,即镍合金铸件硬度没有明显提高;若用临界值判断,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如本例Z值为0.938194,小于临界值1.644853,由于是右尾检验,所以也是接受原假设。

七、课后作业

糖厂用自动打包机打包,每包标准重量是100公斤。每天开工后需要检验一次打包机工作是否正常。某日开工后测得9包重量如下:

99.3 98.7 100.5 101.2 98.3 99.7 99.5 102.1 100.5 已知包重服从正态分布,试检验该日打包机工作是否正常? (?=0.05)

- 47 -

统计学原理实验八 社会调查的数据处理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前面三个实验的操作内容,并具体应用到对之前进行社会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了解调查报告的书写过程,形成具有图、表、数值分析等形式的正规的调查报告。

二、实验类型(含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

设计性实验 三、实验资料

学生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教师所持有的调查报告的范本。 四、实验原理

统计数据处理的所有知识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1.总结一下采用的何种调查方式,如采用抽样调查时,样本容量是否合适,个体确定是否随机;问卷的问题是否合适,问题个数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容易处理,数据来源,能否说明调查目的等等。

2.将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汇总,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按分类、顺序、数值型进行具体分类。

3.对每种数据进行适当的图表和特征描述,如数值型数据做直方图,计算均值、中位数、峰值、偏斜度等等;如有比较大型的数据,考虑采用移动平均等方式。采用哪种形式取决于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特征,可咨询老师以便采用最合适的工具分析。

4.调查报告的撰写,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学生能将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时间,调查方法,数据分析等内容,清晰、合理的反应出来,形成内容标准的调查报告,并附有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 六、注意事项

1.问卷的数据处理要正确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如数值型数据有直方图、累积分布表、回归分析或者其他内容,避免单一形式出现。 2.数据来源要注明出处,必要的地方要做说明。

3.每部分数据分析要注明针对问卷的哪部分内容,分析过程要有条理性,

- 48 -

让人一目了然。

4.语言要简单明了,避免过多描述性语言。

5.问卷的最后要有总结性语言,要求学生能在统计数据分析基础上做部分定性分析,提高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思考题

调查报告的格式如何?其撰写步骤有哪些?

- 49 -

附件1:上机操作参考数据资料

1. 某班级40名学生统计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资料如下(单位:分) 90 87 60 55 74 78 65 79 83 84 69 92 85 72 63 91 88 68 75 100 53 84 78 82 94 80 75 76 61 77 83 77 71 62 80 97 59 85 76 81

要求:编制组距式分配数列并在EXCEL中显示次数分布的特征。

2.企业工人按劳动生产率分组资料如下表:

劳动生产率(件/人) 50以下 50-60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合 计 28 42 56 46 44 34 250 工人数(人) 工人数所占比重(%) 求(1)计算各组工人所占比重;

(2)分别以各组工人数和工人比重为权数计算平均劳动生产率; (3)计算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 (4)计算劳动生产率的众数和中位数。

3.某市100户家庭按年收入分组资料如下:

按家庭年收入分组(元) 10 000以下 10 000~20 000 20 000~30 000 家庭数(户) 15 20 34 累计频率 - 50 -

30 000~50 000 50 000~100 000 100 000以上 合 计 13 10 8 100 - [要求] (1)计算向上累计频率和向下累计频率 (2)计算100户家庭的年平均收入 (3)计算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和众数

(4)判断数据分布是正态分布、左偏分布还是右偏分布。 4.某市餐饮企业按年利润额分组资料如下:

组别 1 2 3 4 5 6 合 计 年利润额(万元) 5万元以下 5~10 10~20 20~50 50~100 100万元以上 - 企业数 128 83 52 45 30 12 350 [要求] (1) 计算该市餐饮企业年利润额的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2)判断餐饮企业利润分布的状态(正态、左偏或是右偏); (3)计算利润额的极差、平均差和标准差。

5.甲乙企业职工的工资资料如下表: 月工资(元) 800元以下 800-1000 1000-1200 1200-1500 1500元以甲企业每组 乙企业每组职 工资总额(元) 工人数(人) 7000 13500 22000 24300 11550 12 18 30 16 4 - 51 -

上 合 计 [要求] (1)分别计算甲乙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并比较平均工资的高低; (2)分别计算甲乙企业职工工资的标准差系数并哪个企业的职工工资更均衡。

6.某班组工人按日产量分组如下,试计算该班组平均日产量。 按日产量分组工人数(人) (件) 15 16 17 18 19 20 合 计 2 4 4 6 2 2 20 10.00 20.00 20.00 30.00 10.00 10.00 100.00 比重(%) [要求] (1)分别以各组工人数和各组工人所占比重为权数计算平均日产量;

(2)计算日产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3)判断工人日产量的分布状态; (4)计算偏态系数。

7.某企业职工工资分组数据资料如下表所示: 按月工资分组(元) 工人数(人) - 52 -

500元以下 500~600 600~700 700~800 800~900 900~1000 1000元以上 合计 10 20 30 60 50 20 10 200 [要求] (1)计算该企业职工月工资的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2)计算该企业职工月工资的极差、平均差和标准差。 8.某商场职工月工资资料如下:

月工资(元) 各组工资总额 (元) 800 900 1000 1100 1200 合 计 6400 9000 18000 11000 4800 [要求] 计算该商场职工月平均工资、方差和标准差。 9.某水果店三种水果的销售情况如下:

销售量(万斤) 品名 2004年 橙子 香蕉 苹果 合计 请计算:

(1)三种水果的个体销售量指数和个体价格指数;

50 180 200 2005年 78 220 200 2004年 2.20 2.10 1.30 2005年 2.50 2.50 1.50 单价(元) - 53 -

(2)三种水果的销售额总指数;

(3)以2005年销售量为权数的价格综合指数; (4)以2004年单价为权数的销售量综合指数;

(5)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分析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 10.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甲 乙 丙 合计 2001年不变价格(万元) 5 8 2 产量(台)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 120 150 220 120 150 220 125 155 请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厂以2002年为基期的工业总产值定基指数和逐年环比指数,并计算该厂2004年比2002年增加的产值。 11.某厂三种产品的产量情况如下:

产品 甲 乙 丙 合计 计 量 单 位 件 个 公斤 出厂价格(元) 基期 8 10 6 报告期 8.5 11 5 基期 13500 11000 4000 产量 报告期 15000 10200 4800 试分析三种产品出厂价格和产量的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 12.某企业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A B C 合计 工业总产值(万元) 基期 1800 1500 800 报告期 2000 1800 1000 产量升降的百分比(%) +5 -2 +10 — [要求](1)计算产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

- 54 -

(2)利用指数体系对总产值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13.某企业三种产品2004年和2005年的价格和产量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甲 乙 丙 合 计 -- 件 双 套 2004 1000 2400 4000 -- 产 量 2005 1200 3000 4400 -- 2004 80 150 200 -- 价 格 2005 102 180 190 -- [要求] 计算三种产品的 (1)个体产量指数和产量总指数 (2)个体价格指数和价格总指数 (3)总产值指数;

(4)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14.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产量和原材料消耗资料如下:

产 量 (万件) 报告期 90 90 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公斤) 基期 21 22 报告期 19 19 原材料购进单价(元/公斤) 基期 8 8 报告期 9 9.5 产品 甲 乙 合计 要求:

基期 85 80 (1)计算甲、乙产品原材料支出总额指数、产量综合指数、原材料单耗指数和原材料价格指数;

(2)建立指数体系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进行因素分析。

15.某商场三种商品的2004年第一季度和2005年第一季度销售资料如下:

- 55 -

商品名称 2004年第一季度 价格 销售量 500 1240 480 -- 2005年第一季度 价格 30 75 110 -- 销售量 600 1160 500 -- A B C 合 计 25 60 100 -- [要求](1)计算三种商品的价格综合指数、销售量综合指数和销售额总指数。 (2)利用指数体系进行绝对数和相对数分析。

16.某工厂上半年工人数和产值资料如下:

月份 1 2 3 4 5 6 又知7月初工人数为125人。 [要求](1)计算上半年的平均月劳动生产率。

(2)计算上半年的产值平均发展速度(一个月为一个时期)。

(3)若以上述速度(第二小题中的计算结果)发展,到年底产值可达多少?

17.已知下列资料

月末工人数(人) 三月 2000 四月 2000 12.6 五月 2200 六月 2200 月初工人数(人) 300 310 315 295 320 305 产值(万元) 105 110 120 125 130 140 总产值(万元) 11 14.6 16.3 计算:(1)第二季度平均月产量; (2)第二季度平均人数; (3)二季度每人平均产值。

- 56 -

18.某商店2000年各月末商品库存额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月份 1 2 55 3 48 4 43 5 40 6 50 7 45 8 60 9 68 10 56 11 50 12 64 库存额 60 又知1月1日商品库存额为63万元,试计算上半年、下半年和全年的平均商品库存额。

19.某企业1994-2005年产量资料如下表:

年份(年)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产量(万吨)353233343836424043444648三年移动平均平均值标准差

[要求] 利用Excel软件(1)采用三期移动平均法测定数列的长期趋势并计算标准差;

(2)采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方程测定数列的长期趋势; (3)利用(2)中的直线方程预测2006年和2007年的产量。

- 57 -

附件2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方案的内容

选择一个跟学生有关的问题作为主题,设计调查方案包括:

1、确定调查目的。明确调查目的便于确定向谁调查、调查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等等。

2、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对象,要明确总体的界限,调查的范围(统计总体),每一被调查的单位就是总体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调查项目是所要调查的具体内容,即总体单位所承担的基本标志,就是向被调查者调查什么,需要被调查者回答什么问题。 (1)确定调查项目时应注意的4个问题:

①现实调查目的所急需要的项目,可有可无和备而不用的项目一律不要列入。 ②调查项目应是能够取得实际资料的项目。 ③调查项目要注意彼此衔接,避免重复和相互矛盾。

④列出调查项目的表格形式。可采用一览表形式,亦可采用单一表形式,这应依调查目的、任务而定。一览表是在一张表上登记若干个调查单位的资料,每个单位都同时填写解答调查项目所提出的问题,但只适合在调查项目不多时使用。单一表是在一张表上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可以比较详细地列出各种标志,内容比较详尽,并便于整理汇总,但费时较多。 (2)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应遵守的一定原则是:

①问卷形式应服从调查目的,并适合于调查对象的特点。 ②问卷中备选的项目必须具有互斥性。 ③问卷中应防止渗入调查者的主观意图。 4、确定调查时间、调查期限、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时期或时点)。明确规定调查的时期或时点,是保证调查资料准确性的重要备件。如果所要调查的资料是某一时期的总量,就要规定报告期的起止日期;如果调查资料是某一时点上的水平,就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

- 58 -

调查期限:指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间,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

5、调查方式和方法。按调查对象范围划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划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包括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按调查登记的时间的连续划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式划分为直接观察法,采访法,报告法,实验法等,它们可以相互组合。 6、拟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调查工作的组织计划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建立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做好调查人员的分工。

2、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文件资料的准备、调查方案的传达布置、经费预算和开支办法等等。 3、制定调查工作的检查、监督方法。

4、调查成果的公布时间及调查工作完成后的工作总结等。 二、实验要求

1、制定一个以学生有关问题的统计调查方案; 2、调查方案不得少于600字;

3、要求主要在课外初步准备完成,课内进行修改和完善; 4、各项内容必须结合实际问题,做到具体、细致、操作性强。 三、实例

实例1 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方案

进行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变动以及人口计划执行情况,为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掌握人口增长情况提供可靠的人口数据。 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采用在抽中的调查小区(调查群)中,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以户为单位进行调查,既调查家庭户,也调查集体户;既包括城镇人口,也包括农村人口。全国约抽取120万人。社区调查则仅调查被抽中的调查小区所在村委会的情况。

- 59 -

调查内容:按人填报的项目,包括个人的基本情况、就业和失业情况、婚姻状况、妇女生育情况、出生和死亡情况等。按户填报的项目,包括本户住址编码、户别、本户总人口、上年10月 1日以来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本户年内迁出人口等。按社区填报的项目,包括居住地类型,全村户数、人口数和出生、死亡人口,公共交通、教育、医疗、饮水、通讯等方面的条件,耕地面积和上年人均年纯收入等。

调查时间:调查的标准时间为当年10月1日0时,现场登记的时间为10月份。

调查方法:以全国为总体,省级单位为次总体,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国家抽样基础方案,具体设计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抽样方案,按照国家分配的样本量抽取样本单位。由调查员进行入户访问。

数据的审核、录入、编缉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负责,并将录入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报国家统计局,由国家统计局进行国家级汇总、制表工作。

实例2:2003 年江苏省城镇发展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为全面掌握我省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准确反映城镇发展水平,科学制定全省城镇发展规划,进一步促进全省城镇快速、健康发展,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城镇发展统计调查。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一)调查范围:

1、省辖市市区,包括:

(1)市辖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其区辖全部行政地域作为市区的组成部分;

(2)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区人民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的地域作为市区的组成部分。

如果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人民政府的驻地或延伸到镇(乡)所辖50%以上的行政村的地域,则该建制镇(乡)的全部地域

- 60 -

也作为市区的组成部分。

在市辖区范围内,前二者范围以外的省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开发区、港区、工矿区等特殊地区,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也应作为市区的组成部分。

2、县级市市区,包括:

(1)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

(2)如果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人民政府的驻地或延伸到镇(乡)所辖50%以上的行政村的地域,则该建制镇(乡)的全部地域也作为市区的组成部分。

在上述范围以外的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开发区、港区、工矿区等特殊地区,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也应作为市区的组成部分。 3、县的城区:县人民政府驻地的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地域。 4、全市、县(市):分别为省辖市的全市[包括所辖的区、县(市)]地域,县级市的全市(包括所辖全部乡、镇)地域和县的全县(包括所辖全部乡、镇)。 (二)调查对象:为上述调查范围内的全部人口、住户和各类法人单位。 三、调查内容和表式

(一)调查内容:市县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共25个指标。 本次调查的标准时点为2002年12月31日,调查资料的调查年度为2002年。 (二)调查表式:本次调查表式分为二张综合表和二张基层表(详见附表)。 1、综合表

(1)江苏省城镇发展统计调查综合表(一)(CZ301表) 本表综合的范围为:

①省辖市的全市和市区,由省辖市建委(建设局)和统计局填报。 ②县级市的全市和市区,由县级市建设局和统计局填报。 (2)江苏省城镇发展统计调查综合表(二)(CZ302表)

本表综合的范围为全县和县的城区,由各县建设局和统计局填报。 2、基层表

(1)江苏省城镇发展统计调查基层表(一)(CZ101表) 本表调查的范围为:

- 61 -

①省辖市的全市和市区,分别由省辖市各分工协作部门进行调查、整理和填报相应的统计指标。

②县级市的全市和市区,分别由县级市各分工协作部门进行调查、整理和填报相应的统计指标。

具体分工如下:

① 公安部门负责填报:年末总人口、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年平均人口、小型汽车拥有量。

② 建设部门负责填报:市(城)区面积、年末实有住宅使用面积、年末实有道路面积、用水人口、生活用水总量、用气人口、公共绿地面积、市(城)区绿化覆盖面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量、污水排放总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生活垃圾清运量。

③统计部门负责填报: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④外经贸部门负责填报:进出口总额。

⑤人民银行负责填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⑥交通部门负责填报:公路货运量、水运货运量。

⑦通信、邮政部门负责填报:邮电业务总量、市内电话机数、移动电话用户。 ⑧科技(人事)部门负责填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填报: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应保人数、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应保人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保人数。

⑩民政部门负责填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人数。 ⑾电力部门负责填报: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 ⑿环保部门负责填报:空气质量指数。

⒀城市规划部门负责填报:建成区面积、建成区人口。 (2)江苏省城镇发展统计调查基层表(二)(CZ102表)

本表调查范围为全县和县的城区,分别由县各分工协作部门进行调查、整理和填报相应的统计指标。具体分工同CZ101表。

- 62 -

四、组织实施和调查方法

各省辖市要根据全省统一的要求及确定的调查范围(见附录2),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方案。

基层表数据可通过以下不同方法取得:1、在调查范围内对所有的调查对象进行报表调查;2、通过抽样调查,利用样本资料推算总体;3、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和日常行政登记资料,结合典型调查进行评估调整。

综合表数据可在认真审核、评估基层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计算取得。 五、调查工作的时间安排及数据上报

3月中旬,省对各市、县(市)布置方案。

3月下旬,各市、县(市)进行各项调查准备及布置工作。 3月下旬—4 月20日,各填报单位进行调查、资料整理、填表。 4月20日各县(市)上报省辖市。

4月30日前,各省辖市建委(建设局)和统计局上报以下资料:本级和所辖县(市)的全部报表(包括CZ301、CZ302表、CZ101表和CZ102表)一式两份分别报省建设厅计财处和省统计局综合处。调查工作总结或资料填报说明一并上报。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文件精神《关于开展全省城镇发展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知》(苏政传发[2001]68号),各地可向财政部门申请调查经费补助。

- 63 -

附件3 调查方案设计 一、实验内容

根据调查方案确定的主题和调查项目, 设计统计调查问卷。 1、问卷的名称 2、前言部分

3、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4、问题部分 5、作业证明的记载 6、填表说明(或注释) 二、实验步骤

1、确定调研目的、来源和局限 2、确定数据收集方法 3、确定问题回答形式 4、决定问题的措辞 5、确定问卷的流程和编排 6、评价问卷和编排 7、获得各相关方面的认可 8、预先测试和修订 9、准备最后的问卷 10、实施 三、实验要求

1、主题必须跟方案一致

2、明确针对人群,问卷设计的语言措辞选择得当 3、应该考虑数据统计和分析是否易于操作

4、卷首最好要有说明(称呼、目的、填写者受益情况、主办单位),如有涉及个人资料,应该有隐私保护说明。 5.问题数量合理化、逻辑化,规范化

四、问卷实例

- 64 -

2002年北京市民社会公德状况调查问卷

您好!为了解当前北京市的社会公德状况,请您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填答这份问卷。问卷不记名,答案无对错好坏之分,结果仅供研究之用。填答时,请在符合您意见和想法的选项序号上画“0”,谢谢您的参与合作! 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 北京市社会心理研究所 2002-12-10

问题1. 您的性别: (1)男 (2)女 问题2. 您的出生年份:19 年 问题3.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及小学以下 (2)初中 (3)中专、职高 (4)高中 (5)大专 (6)大学本科 (7)研究生班以上 问题4.您的收入:每月大致 元

问题5.您是否知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限选一项)

(1)知道 (2)基本知道 (3)不知道

问题6. 请您用10分制来评判当前北京市下列现象的严重程度,1为几乎没有这种现象的存在,10为这种现象非常严重。 1. 车辆不各行其道 2.车辆或行人闯红灯

3.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

4.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 5.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优先礼让老弱病残孕

6.小公共乱行乱停

7.观看体育比赛时的不文明行为,如乱起哄、“京骂”、向场馆内扔杂物等 8.观看电影或文艺演出时妨碍他人的行为,如迟到、争吵、闲聊、使用手机、随意走动等

9.在餐馆或酒楼饭店用餐时高声喧哗影响他人

- 65 -

10.在餐馆或酒楼饭店用餐后偷拿餐具 11.在超市购物时乱拿乱放、乱拆商品的封口

12.在图书馆或图书超市里污损图书、偷拿图书里的插页或图片 13.私物占公地、乱拉线乱晾物

14.在休息时间里噪音扰人、汽车防盗器夜间扰民等

15.在宾馆旅社住宿时在墙上乱涂乱画、用被单浴巾擦皮鞋等 16.在公园和风景旅游点乱涂乱画到处“题字”等 17.毁坏公物,如:公用电话厅、下水道井盖、路灯等 18.浪费公共场所的水电

19.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等不文明行为 20.遇事爱围观

21.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 22.公交车上往投币箱里扔假币、废币等 23.乘车、看演出或进公园时逃票

24.对待问路的人不以诚相待或者是态度冷漠 25.瞧不起外地人 26.讥讽嘲弄残疾人

27.家居袋装生活垃圾不投入指定地点 28.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29.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 30.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

31.电线杆、树枝上的破旧风筝影响环境的优美 32.践踏草坪、攀折花木

33.使用超薄塑料袋、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等 34.垃圾不分类投放 35.乱扔废旧电池

36.在动物园违规投喂、恐吓或殴打动物 37.高空抛物

问题7.请您为北京市民的下列品质打分,1为这种品质很差,10为这种品质很

- 66 -

好。

1.遵纪守法、遵守秩序 2.尊老爱幼、互敬互谅 3.言语得体、举止文明 4.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5. 崇尚科学、不搞迷信 6. 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7. 热情友善、助人为乐 8. 见义勇为、弘扬正气 9. 拾金不昧 10.诚实守信

问题8.您是否赞同下列观点:

基赞 同 基本赞同 无所谓 本 不赞同 A.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1 2 3 3 3 3 3 4 4 4 4 4 5 5 5 5 5 不赞同 B.舆论压力可以较好地制约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1 2 C.违反社会公德就是侵犯他人的权利。 1 2 D.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社会公德,我也不必遵守。 1 2 E.如果我的亲戚、朋友违反社会公德,我不便加以提醒。 F.对于违反社会公德的人,最重要的是对他进行思想教育 G. 法律应该严惩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H.现在都讲实惠,谁还讲公德。 I.不能和不讲社会公德的人作朋友。 1 2 1 2 1 2 1 2 1 2 3 3 3 3 3 4 4 4 4 4 5 5 5 5 5 J.只要不影响我的生活,别人是否违反社会公德与 1 2 - 67 -

我无关。 K.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 1 2 L.有钱好办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首先以钱来衡量 M.救助落难人 (如落水者),索取相应报酬是很正常的 1 2 3 3 4 4 5 5 1 2 3 4 5 问题9.请您就当前北京市民的社会公德状况做出评价(限选一项) (1)太差,社会风气十分恶劣 (2)比较差,社会风气令人担忧 (3)一般,社会风气不好也不坏 (4)比较好,社会上好事多于坏事 (5)很好,称得上是一个文明社会

问题10.您认为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在:(限选一项) (1)每个人身上都存在 (2)大多数人身上存在 (3)一半左右的人身上存在 (4)少数人身上存在 (5)极个别人身上存在

问题11.当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 (1)这是有关部门的事,与我不相干 (2)怕打击报复,敢怒不敢言

(3)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有人出面时就不出头 (4)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劝阻制止。 (6)即使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也会出面劝阻制止

问题12.您认为目前存在违反社会公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限选三项) (1)某些公共场所不能形成足够的舆论压力 (2)管理制度不完善

(3)管理措施执行不力,管不过来

(4)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违反社会公德的人素质低下 (5)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对社会有怨气

(6)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7)学校教育的失败 (8)家庭教育的失败

- 68 -

(9)某些公共设施或管理规则让人感到不方便 (10)道理上明白,行动跟不上 (11)其它

问题13.您认为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的有效办法是:(限选三项) (1) 加大惩罚力度

(2) 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 (3) 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教育 (4) 制定明确的、便于记忆和遵循的道德规范条文 (5) 改革学校教育,改变重智不重德的教育观念 (6) 重视家庭教育,强调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作用 (7) 提高个人修养,人人管好自己 (8) 其它

问题14A.您对下列哪些行业的服务感到不满意?(限选五项) (1)商业 (2)餐饮业 (3)邮政 (4)电信 (5)银行 (6)医院(7)公共交通(8)物业管理 (9)家庭装修(10)地铁 (11)教育(12)供暖 (13)供气 (14)出租车 (15)公安 (16)税务 (17)工商(18)环保 (19)环卫(20)园林绿化

问题14B.比较而言,您对上述哪些行业的服务感到较为满意?(限选五项,只填序号)

、 、 、 、

问题15.您觉得从总体上来讲,北京市能否算得上是一个文明大都市?(限选一项)

(1)完全算得上 (2)基本算得上 (3)不好说 (4)基本算不上 (5)完全算不上

问题16.您认为下列哪些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公德行为有较大影响?(限选三项)

(1)整个社会风气 (2) 家庭环境 (3) 学校教育 (4) 同龄人的影响 (5)榜样的示范作用 (6)影视作品的影响 (7)其它

再次谢谢您的合作!

- 69 -

附件4 问卷调查报告 一、实验内容 1、调查简介

2、调查结果及分析研究结论 3、对策与建议 二、实验要求

1、注意观点与数据的统一协调; 2、突出重点、文字简炼; 3、观点明确、概括力强; 4、紧密围绕主题;

5、文字、数据、图表的结合使用; 6、逻辑关系清楚; 7、字数在4000以上。

三、实例:领导干部眼中的2004—2005年

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他们观察国家社会经济形势有着独特的视角。因此,中央党校“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近年来对党校的部分地(厅)级及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学员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调查为人们观察和把握我国社会经济形势,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本版曾对课题组做过多次追踪报道,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今日本刊独家披露该课题组的最新调研成果。 一、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总体分析

1、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合计近70%

领导干部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是:8.4%的人认为“非常好”,60.7%的人认为“比较好”,22.4%的人认为“一般”,7.5%的人认为“不太好”,另外有0.9%的人表示“说不清”。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合计占

- 70 -

69.1%。

2、对2004年改革的总体评价

领导干部对2004年我国改革进展的总体评价,除1.9%的人没有回答外,60.7%的人认为“进展正常”,2.8%的人认为“进展太快”,28.0%的人认为“进展太慢”,6.5%的人认为“没有进展”。

与前几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认为“进展正常”的人所占比例高于2000年的59.4%,但低于2001~2003年;认为“进展太快”的人所占比例,则高于2000年的1.6%和2003年的1.7%,但低于2001年的6.9%和2002年的3.8%;认为“进展太慢”的人所占比例,则高于2001~2003年,但低于2000年的35.2%。从上述总体评价看领导干部对2004年改革进展的评价高于2000年,但略低于2001年和2003年,与2002年大致持平。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变化。 3、2004年存在的主要问题,关注焦点集中在“收入差距”、“社会治安”、“腐败”等问题上

领导干部对2004年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判断,在所列15个问题中,根据选中的人数所占比例,较严重问题的前三位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腐败”(8.4%)。5%以下的人所选中的问题共有8个,分别是:“物价”(4.7%)、“农民负担”(4.7%)、“失业”(3.7%)、“社会风气”(0.9%)、“贫困”(0.9%)、“国有企业”(3.7%)、“地区发展差距”(2.8%)、“自然灾害”(0.9%)。

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失业”、“社会风气”、“腐败”、“贫困”、“地区发展差距”为较严重问题的人所占比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从2003年的23.3%、5.2%、15.5%、4.3%和11.2%,下降到2004年的3.7%、0.9%、8.4%、0.9%和2.8%。其中,“失业”和“地区发展差距”下降幅度尤其明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社会问题在2004年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缓解。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社会治安”、“收入差距”是较严重问题的人所占比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在上述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收入差距”和“腐败”的位置,仍然分别占居第一和第三的位置;二是“社会治安”问题的排序出现跳跃性上升,成为了位居次席的社会问题。 二、对2005年改革若干问题的基本判断

- 71 -

1、对2005年改革,72.9%的领导干部最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问卷要求被调查者从各项体制改革中选择三项自己关注的改革,并依重要性排序。

领导干部对2005年体制改革的具体关注情况,见下表。

调查结果显示,在领导干部最关注的改革项目中,列第一位的是机构人事制度改革,28.0%的领导干部把其视为自己最关注的改革;第二位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1.5%);第三位是国有企业改革(13.1%)。前几年一直居第一位的政治体制改革,这次退居到了第四位,只有12.1%的领导干部把其视为自己最关注的改革。前四位都有超过10%的领导干部把其视为自己最关注的改革。列第5~8位的依次是:医疗体制改革(8.4%)、劳动就业制度改革(7.5%)、财税金融体制改革(4.7%)、教育科技体制改革(3.7%)。没有人把住房制度改革作为自己最关注的改革。 从第一关注、第二关注、第三关注三项选择合计的结果来看,72.9%的领导干部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超过7成的领导干部关注的体制改革只有这一项。 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第一关注的排序与三项选择合计结果的排序有比较大的差异。第一关注列第1位的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和列第3位的国有企业改革,在三项选择合计结果中分别落到了第3位和第5位;第一关注列第2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列第4位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三项选择合计结果中则分别上升到了第1位和第2位。这也就是说,如果要求领导干部选择一项自己最关注的改革项目,更多的人会选择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如果能够增加选择的余地,可以选择三项自己关注的改革的话,更多的人会选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什么是“今后一段时期顺利推进改革的决定性因素”,高居首位的是“保持社会稳定”,选中率58.9%

问卷提供了10个封闭式选项和1个开放式选项(“其他”),根据限选三项、并依重要性排序的调查统计结果,在第一选择中,“保持社会稳定”高居榜首,选中率为58.9%。这样高的认同率,是其他因素不可比的。综合前几年的调查数据,更说明了这一点。1999~2002年,选择“保持社会稳定”为顺利推进改革的第一位决定性因素的人所占比例,依次是46.7%、50.8%、54.9%和57.9%,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在第一选择中,列第2~4位的因素依次是:“强化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1.5%)、“缓解一些突出的矛盾(如失业、犯罪、腐败)”(6.5%)、

- 72 -

“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4.7%)。这一 排序与前两年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3、29.0%的领导干部认为,“处理好党政关系”是今后一段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问卷列出了10个封闭式选项和1个开放式选项(“其他”),第一选择因素的排序依次是:“处理好党政关系”(29.0%)、“进一步转换行政机构职能”(24.3%)、“扩大党内民主”(20.6%)、“提升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9.3%)、“加大反腐败 斗争力度”(4.7%)、“精简党的机构”(4.7%)、“严格推行干部任期制”(3.7%)、“强化舆论监督”(2.8%)和“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作用”(0.9%)。第一选择和第二选择两项选择合计结果的排序,出现了一点变化。主要是在第一选择因素中列第2位的“进一步转换行政机构职能”,在两项选择合计结果的排序中下降到了第3位;而在第一选择因素中列第3位的“扩大党内民主”,在两项选择合计结果的排序中则上升到了第2位。“处理好党政关系”,在两种排序中均稳居首位。 4、哪些改革对领导干部“会有好处”?

领导干部作为我国改革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改革对他们个人切身利益的影响及其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必然会反过来影响他们对改革的看法、态度和积极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力度乃至成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着领导干部对改革与个人利益关系的看法。

问卷列出了10个方面改革,79.4%的人认为“工资改革”对自己会有好处,居第1位。超过60%的人认为对自己会有好处的改革还有“政治改革”(60.7%)。超过50%的人认为对自己会有好处的改革有:“教育科技改革”(57%)、“社会养老改革”(57%)、“机构人事改革”(56.1%)。位列其后的依次是:“住房改革”(46.7%)、“企业改革”(33.6%)、“医疗改革”(32.7%)、“劳动就业改革”(31.8%)和“金融改革”(30.8%)。认为使领导干部个人“会有损失”的改革,则主要是“医疗改革”(41.1%)

“住房改革”(22.4%)和“社会养老改革”(20.6%),特别是前者。因为改革与个人利益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领导干部中对各方面改革究竟会使自己有好处还是有损失,“说不清”的情况还比较多,比如“企业改革”(56.1%)、“劳

- 73 -

动就业改革”(55.1%),过半数的领导干部就说不清楚对自己有好处还是有损失。 5、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前景,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者合计占被调查者的88.8%,干部中,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15.9%的人“充满信心”,72.9%的人“比较有信心”,只有1.9%的人“信心不足”,但有9.3%的人表示“说不清”有没有信心。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者合计,占被调查者的88.8%,这一比例还是不低的。三、根据调查结果,课题组有三大政策建议 1、必须高度重视完善各方面体制、解决“三农”问题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 在今年的调查中,我们增设了“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主要因素”这一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各方面体制还不很完善”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国内因素,选中率为81.3%,远远超过其他所有因素。列第二位的是“‘三农’问题严重”,72.0%的被调查者认为,“三农”问题严重是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位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选中率为52.3%。在所有12个因素中,只有前述三个因素的选中率超过50%。这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第4~11位的其他主要因素依次是:“法制不健全”(49.5%)、“腐败问题”(32.7%)、“科技创新水平低”(28.0%)、“人口基数过大”(23.4%)、“劳动力素质低”(19.6%)、“资源不足”(15.9%)、“失业率上升”(13.1%)、“人才外流”(4.7%)。

2、调查表明,当前必须优先解决好贫困问题,重视解决“腐败问题” 哪些是“当前我国必须特别注意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在问卷中列举了16个社会问题,请选择出4个社会问题,并依重要性排序。根据选择的人数所占比例,第一位的,或者说最重要的社会问题的排序,比较明显地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超过20%的人所选择的社会问题,只有1项,即“贫困问题”(20.6%)。它是我们当前必须特别注意解决好的第一位的社会问题。第二层次是超过10%的人所选择的社会问题,有3个,依次是:“地区发展差距问题”(17.8%)、“居民收入差距问题”(16.8%)和“腐败问 题”(14.0%),分别居所列社会问题的第2~4位。第三层次是被选率低于10%的社会问题,共有6个,依次是:“‘三农’问题”(8.4%)、“农民负担问题”(7.5%)、“失业问题”(4.7%)、“社

- 74 -

会风气问题”(1.9%)、“社会治安问题”(1.9%),分别居所列社会问题的第5~9位。

从限选四项合计结果来看,“腐败问题”以55.1%的选中率高居首位。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必须特别注意解决好的社会问题,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最重要的,那么更多的领导干部会优先选择解决好贫困问题;如果能够选择4项,那么更多的人会选择解决好腐败问题。

3、金融风险和贫富悬殊:今后必须注意防范的两大风险

这次调查中,我们特别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应注意防范的主要风险征询了被调查的领导干部的看法。

根据选择的人数所占比例,“金融危机”是居第1位的主要风险,73.8%的被调查者认为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应注意防范的风险,这样高的认同率,是其他风险所不能相比的。居第2位的风险是“贫富悬殊”。44.8%的被调查者选中。其他风险依次是:“政府债务风险”(19.6%)、“高失业率”(17.7%)、“生态严重失衡或大规模生态灾难”(13.1%)、“粮食危机”(13.0%)和“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7.4%)。可见,在领导干部看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应注意防范的风险,最主要的还是金融危机和贫富悬殊。青连斌

- 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