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下载本文

高等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摘要:加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它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口号,更应有它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意义;方法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

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曾指出:“培养人才,一要传授知识,二要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素质。这里所讲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作为人的素质基础的文化素质作用于人的一生,或者说作用于人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因而高教理论界一致认为高等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人文”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

1

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为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说到底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方面它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相通之处,但人文素质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从学科角度看,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教育两大类,而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又以文、史、哲为主。人文课程与活动并不能直接解决政治方面和思想上的具体问题,但它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文化和审美根基,再经过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及德育实践活动,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他们自然的选择。这种教育往往带有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所以比较易于被学生接受,而且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它可以成为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甚至能收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的效果。

近几年,高教理论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已基本形成共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被大致界定为:(1)文、史、哲(2)艺术(3)现代中外文化精品(4)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主要对文科类的学生而言)。

2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在古代,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十分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中国古代教育的“六艺”(诗、书、礼、乐、射、御)和中世纪欧洲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育都能证明这一点。但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这时,在西方出现了大量的技术学院,传统的文科大学中也开始建立工程学院或有关的系科。专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曾经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但在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到了20世纪中叶,这种忽视人自身素质教养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如核扩散、环境污染、精神危机等。世界各国许多著名大学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加以改造,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近几十年来,美国的高等教育曾有6次大的变革,其中每次都提出要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例如1934年的《威肯顿报告》明确建议在工科课程中增加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1968年《功程教育的目标》报告中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未来工程师将被要求参与与日俱增的复杂的社会问题”;1979年哈佛大学发表《核心课程报告》制订了著名的《公共基础课程录》,其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同年级的学生除主修科目外,都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经过精心设计的,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6个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80年代末期,美国曾就“通

3

识教育”展开过非常广泛且热烈的讨论,并发展成为“课程改革运动”,其影响至今犹存。

在日本,针对过分重视专业教育的现象,在高等教育中强调教育民主化,加强普通教育,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起初为方便学生在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打下基础,大学增设教养部,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在教养部学习1—2年,两年以后再进入专业教育阶段。

韩国在高等教育中亦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所有的大学课程均由教养课和专业课组成,教养课中的必修课由教育部规定,占总学分的30%,内容包括国民伦理、国文、国史、外国语、哲学、文化、自然科学入门和体育。此外,学生还要分别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3个领域中,分别选修1门以上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受到各界人士尤其是关心高等教育发展的人们的关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很大的活力,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一个民族,如果只有经济成就,还不能在世界上立足,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可以是世界上头等经济强国,但如果不能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做出贡献,就会像过眼烟云,在人类历史上不会有多少地位。许多学者在评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时,对于文化教育和国民素质都给予了很大的分量,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