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学案2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著,战国时的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 3.小组合作,复述课文。

4.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内容。

《穿井得一人》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一个人。 《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总担心天会崩塌,被人开导后才放下心来。 步骤三 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一、学习《穿井得一人》 1.丁氏家为什么要挖井?

【交流点拨】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

【交流点拨】丁氏告诉别人说她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最后都城的人都谈论 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5.丁氏是怎样向宋君解释的?

【交流点拨】丁氏回答说:“我家是得到一个人的 劳力可以用,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6.从丁氏的角度来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交流点拨】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7.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注重调查之人。 8.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9.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交流点拨】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二、学习《杞人忧天》

1.“杞人忧天”现在成为一个成语,请解释其意义,并写出一个近义词。

【交流点拨】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庸人自扰。 2.杞人为什么会有忧天地崩坠的想法?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1)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限。 (2)当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普遍敬畏自然。 (3)当时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 3.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4.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交流点拨】忧地忧天,匹夫有责。20世纪末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也为了拯救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21世纪该忧地忧天了,人类该忧地忧天了。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寓言

《穿井得一人》: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2.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丁氏打井,节省劳力,言说“穿井得人”闻者误解,奇传“丁氏穿井得一人”直径国君国君查问,丁氏解释真相

杞人忧天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晓之者天积气,终日呼吸不坠地积块,终日躇步不坏舍然大喜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外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