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等待经气而至 B 催促经气速至针下 C 使气循经而行,乃至气至病所 D 调整经络气血 E 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 7、爪切法的临床应用主要是( )
A 行气 B 解除滞针 C 切穴定位 D 候气 E 催气 8、循法主要作用于( )
A 经脉 B 针柄 C 腧穴 D 针尾 E 以上均不是 9、摄法的临床作用主要是( )
A 守气 B 行气 C 候气 D 调气 E 调气 10、作用于经脉的辅助针刺手法有( ) A 搓法 B 刮法 C 爪法 D 弹法 E 飞法 11、扪法应用于( )
A 行针时 B 进针后 C 出针时 D 得气后 E 出针后 12、飞法可用于( )
A 青龙摆尾 B 白虎摇头 C 苍龟探穴 D 赤鳯迎源 E 以上均不是 13、以下何法可诱导针下温凉( )
A 搜法 B 摄法 C 刮法 D 盘法 E 搓法 14、盘法主要用于( )
A 四肢穴 B 颈部穴 C 头部穴 D 胸部穴 E 腹部穴 15、《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16、搜法是用针尖搜寻针感,可用于飞经走气之苍龟探穴手法。
第四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针刺补泻的范畴与定义。
2、熟悉针刺补泻的应用原则和临床意义。
3、掌握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熟悉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5、了解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的技术方法要领。 6、了解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的关系。 二、重点汇编
1、针刺感应为谷气至的是( )
A 针下沉紧涩滞 B 针下轻滑、空虚 C 针感强烈难忍 D 针下徐和有力 E 以上均不是
2、决定针刺补泻的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针刺手法 B 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 C 腧穴的特性 D 毫针粗细 E 毫针长短 3、徐疾补法是( )
A 先在深层得气,快速地退出,缓慢地进入 B 先在浅层得气,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 C 先在浅层得气,快速的进入,快速地退出 D 先在深层得气,缓慢地退出,快速地进入 E 得气后,缓慢地进入,缓慢地退出 4、徐疾泻法是( )
A先在深层得气,快速地退出,缓慢地进入 B先在浅层得气,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 C先在浅层得气,快速的进入,快速地退出 D先在深层得气,缓慢地退出,快速地进入 E 得气后,缓慢地进入,缓慢地退出 5、开阖补泻是( )
A 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疾按针孔 B 出针后疾按针孔
5
C 出针后轻轻叩打针孔 D 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闭针孔 E 以上都不是 6、提插补泻是( )
A 重提轻插,急提慢按 B重提轻插,慢提急按 C 重插轻提,慢提慢按 D 重插轻提,急提急按 E 重插轻提,慢提急按 7、捻转泻法是( )
A 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 B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 C 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 D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 E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 8、呼吸补法是( )
A 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B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C 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 D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E 以上均不是 9、《灵枢·始终》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10、补泻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而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原则。
11、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反应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手法三个方面的因素。
12、徐疾补泻是以进退针的速度为标准,提插补泻则是以提或插手法的轻重为标准。
13、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中,均以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为操作主体,结合其他操作方法复合而成。
14、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复式补泻手法是烧山火和透天凉。 15、単式针刺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贯穿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中,其效应还受到患者体质和功能状态的影响。所以,针刺手法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掌握,不能生搬硬套。一般根据其手法操作术式简、繁的不同,可将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単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两大类。常用的単式补泻手法包括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和开阖补泻法五种。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总表 手法名称 操作要点 临床应用 缓慢进针,快速出针 补法 徐疾补泻法 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种虚寒证或实热证 泻法 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下插时用力大,速度快;上提时用力小、速补法 度慢;以下插为主 补虚泻实,调和阴阳;补法有温补作用,提插补泻法 治疗经气不足的虚寒证侯;泻法有凉泻作上提时用力大、速度用,治疗经气有余的实热证侯 泻法 快;下插时用力小、速度慢;以上提为主 以顺时针捻转为主,即拇指向前时用力重,向补法 后时用力轻 有较好的行气、催气作用;补法用于虚证,捻转补泻法 以逆时针捻转为主,即泻法用于实证 泻法 拇指向后时用力重,向前时用力轻
6
补法 呼吸补泻法 泻法 补法 开阖补泻法 泻法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能调和阴阳,升清降浊,促使营卫气血运针 行通畅;各种补泻手法均可配合使用 出针后速按针孔 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 (一)徐疾补法 掌握毫针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为补泻的针刺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徐而疾则实,急而徐则须。”
补法:将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随之将针徐徐地向内推进到一定的深度,疾速退针至皮下;出针时,快速出针并疾按其穴。重在徐入。这种徐进疾退手法,是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故为补法。
泻法:将针快速刺入皮肤后,再疾速插入深层得气,随之徐徐地向外退针至皮下出针时,缓缓出针并且不按其穴或缓按其穴。重在徐出。这种疾进徐出手法,是使邪气由内出浅、由里达表,故为泻法。 (二)提插补泻法
提插补泻,主要是根据针体在提插、提插手法轻重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补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重插轻提。针下插时用力宜重,针上提时用力宜轻。此法以重插轻提为主,引导阳气入内,阳气充实,故有温补的作用。
泻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轻插重提。针下插时用力宜轻,针上提时用力宜重。此法以轻插重提为主,引导阴气外出,邪气得泻,故有凉泻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提插补泻法应与提插手法区别开来,提插法是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是要求上提和下插呈均匀的(幅度、频率、用力大小)动作。提插补泻法,其操作要点是强调重插轻提,或者轻插重提。
(2)区别提插补泻法与徐疾补泻法:徐疾补泻法时以进、退针的速度为标准,指导思想是纳气入内与引气外出;提插补泻法则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以提或插得手法轻重为标准,指导思想是调理阴阳之气,增强针刺感应,为热补凉泻打下坚实基础。 (三)捻转补泻法
捻转补泻法,主要是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捻转方向、用力轻重来区分补泻的手法。
补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泻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四)呼吸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补法:病人呼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呼气时行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病人吸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吸气时行针,呼气时出针。 (五)开阖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是指针刺补泻过程中,在出针时是否按闭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补法:缓慢出针,疾按针孔,用押手按揉针孔片刻。
泻法:疾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压针孔或缓按压针孔。 16、复式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是将多种単式补泻手法配合使用,操作较为繁复的针刺补泻法。临床较为多用的是烧山火和透天凉,是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等単式补泻手法组成。
7
复式针刺补泻手法总表 手法名称 操作要点 作用特点 临床应用 将腧穴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引导阳气由浅入深,油温阳散寒的作用,三层;呼气进针得气后,按浅、由外入内,使机体阳适用于虚寒证、顽麻中、深顺序依次每层行重插轻提气渐隆,热感渐生,冷痹、瘫痪等病症 烧山火 9次,退针至浅层,为Ⅰ度;可阴寒自除,起到补虚反复操作3度至产生热感,在深的作用 层留针;吸气出针,并速按针孔 将腧穴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引导邪气由深至浅,有泻热生凉的作用,三层;吸气进针得气后,按深、由内到外,使体内阴适用于实热火邪、寒中、前深度依次每层行重提轻插气渐隆,凉感渐生,痰内盛所致的实热证 透天凉 6次,进针至深层,为Ⅰ度;可邪热得消,而起到泻反复操作3度至产生凉感,在浅实的作用 层留针;呼气出针,不按针孔 (一)烧山火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的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 (二)透天凉
将所刺腧穴分作浅、中、深三层(又称天、人、地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患者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6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6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6阴数)。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Ⅰ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即可停止手法操作。 17、飞经走气四法
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鳯迎源,具有行气和补泻作用。
飞经走气四法总表 手法名称 《金针赋》原文 操作要点 临床应用 “青龙摆尾,如扶船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温通气血推动舵,不进不退,一左一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经气运行,以行青龙摆尾 右,慢慢拨动” 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气为主,兼能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