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下载本文

中国矿业大学

《煤矿开采学》

准备方式:采区布置 课程设计

煤层倾角:17°生产能力:75万t /a) 班级: 15采矿-1班 姓名: 刘正权

学号: 167150037 时间:2016年1月3日

1

(

中国矿业大学

目 录

序 论········································3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5

第一节. 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5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6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8 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9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10

第一节. 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10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15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16小 结········································18 参考文献········································19

2

中国矿业大学

序 论

一、设计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煤矿开采学》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现代化矿井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等的内涵有一个基本了解。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本采区东以F4断层为界,西以相邻采区煤柱为界,上部+30m以上为风化带煤柱,下部边界为水平煤柱。

采区走向平均长度2130m,倾斜平均长度为1020m,倾角平均为17°。采区内共有两层煤,区内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断层和褶曲。采区内无大的含水层和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

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标高分别为-350和-50m,且位于距离4-1号煤层30m的岩层中。采取生产能力自定。

2、煤层特征

本采区内赋存的2号和4-1号煤层,煤层均为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自燃发火期为3-12个月。煤层爆炸指数为34-70%。煤层瓦斯含量小,采区所属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

三、课程设计内容

1、一个采区(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2、一个采煤工作面的采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 3、采区中部车场线路设计 四、进行方式

1、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按设计指导小组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所给定的煤层赋存条件等,综合应用《煤矿开采学》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采区(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等设计。每位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规定的课程设计全部内容。

2、为完成设计任务,使每位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设计中提倡设计者之间相互讨论、借鉴和参考,但严格禁止相互抄袭。疑难问题可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解决,但最终决策必须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

3

中国矿业大学

3、本课程设计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比较。 序 号 ① 地层岩性 粉砂岩 柱状图 ╱╱╱╱╱╱╱╱╱╱╱╱╱╱╱╱╱╱╱╱ 厚度(m) 岩 性 描 述 粉砂:黄色,湿至很湿稍密,级配不均,冲击成因。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及石英质。平均厚10米。 三煤为全区发育可采煤层,是矿井的主采煤层平均厚4.0米。 粉砂:黄色,湿至很湿稍密,级配不均,冲击成因。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及石英质。平均厚7米。 中粗砂:黄色,很湿至饱和,中密,级配不均,冲击成因。物质成分主要为长石及石英质颗粒。平均厚8米。 五煤为全区发育可采煤层,是矿井的主采煤层平均厚4.0米。 砂页岩:黄绿色,砂页岩互层状分布。散体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结构大部分破坏,风化裂隙发育,裂隙中有大量松散充填物,岩体被切割成碎块状。该层厚度大于10米。 10 ② 2 4.2 ③ 粉砂 19 ④ 中粗砂 ·············· 11 ⑤ 4-1 —————----------—————----------—————---------- 4.0 ⑥ 砂页岩 10

设计采(带)区综合柱状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