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下载本文

“愚公移山记”所说京城初学得冶铁之技的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990年左右。因此在这个时代,是不应该有“冶铁之技”的。这篇古文只说“(求之以)粗铁之器”,实在是想跳过这个细节,不确切地说明铁器的材质。粗铁在冶铁工艺中算作什么铁,我也说不清,大致说成是劣质的铁块吧。即使如此,要用这样的粗铁来做农具或民用,也实在不可能,因为这时的铁器(即使是劣质的)也不可能量产来做农具。

但是我又不可能在这篇文字中说京城氏用铜器来提高了愚公的工效。因为那个时代,铜是很珍贵的资源,有来做农具挖山,大谬。

所以这里说“京城初习得冶铁之术以归”,其实是假的。 2. 推车 ========

京城初还学了一项技术,是“制车”。这里所说的车,当然不是战车,如果是战车,那对愚公挖山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以京城初学得的当是某种“人力车”或“畜力车”的制作工艺,例如推车或牛车。那个时代象马车、牛车这样的东西,是贵族或仕官的座乘,如果说它用来运土,得笑死N多人。所以更进一步地推论是,京城初所学的能用于愚公移山的“车”,是一种(人力的)推车。

这就麻烦了,推车这个东西,在京城初所在的时代,被发明出来了吗?

如果是“车”就比较好回答,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而且还发展出了专司制车的官职(叫车正),但形制上是独辕车,到了战国时代,才发展

出双辕的车。车的样式呢,则主要是两轮的,少有四轮的。畜力方面,在夏商之前最多是三匹牛马,周朝后有四~六匹牛马拉的车。

但推车呢?这个历史上也考证过,独轮推车出现在西汉(而且独轮车是中国传到外国的一项先进技术)。独轮车的问题在于制作简单,但操作复杂,一般人是不会用的。所以它出现的比较晚,后世学者推论,诸葛亮所制的“木牛(流马)”,就是一种特殊的独轮车。所以直到三国时期,独轮车的制作与使用,仍然是一件“技术活”。

(单辕双轮战车(驷))

(独轮车)

而自夏商至春秋,战车大多是双轮。所以后来秦始皇要“车同辙”,就是要求这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一样。既然双轮的战车很早就有了,那么双轮的推车会不会早于独轮车而出现呢?是的,距古书的记载,早在夏朝晚期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制造有辐车轮的轻便两轮车,但是这个时期的两轮车是用人力牵引,而不是推的。商时称之为“胡奴车”,周代叫“辎车”,秦时称为“辇”。在秦、汉之后则一般用来特指君王、后的所乘的车。

两轮车有了,但初时是用来拉的(你看“辇”这个字,就是两人拉车),所以什么时候开始有用一个人来推的两轮车,就没得考证了。而我们在“愚公移山记”里说京城初学得的制车之技,就应归为这种两轮车(万不能变成了独轮)。然而是推还是拉,则不重要了。

关于这个细节,在本书第二章的四格漫画中就有表现。我当时写漫画脚本时就写着“双轮推车”,等到明明、丘宝画的时候也一再叮嘱,一定是“双轮推车”。所以我手边就有了下面这两个版本的“双轮推车”——最终使用的是丘宝版本的漫画,所以大家只得看到第二种。:)

(版本一)

(版本二)

3. 茶、马与盐

========

基本上,原始商业交易是需求市场的一种表现。简单的说,是有需求就有市场。如果考究一下早期社会的资源分布,就会发现,如果一个地方缺乏某种资源,那么就不会建立起依赖这种资源的经济或文化。

虽然不会有这种文化,但并不会消除掉这种市场需求。相反,他们会把这些资源当成稀缺商品,既稀缺则必然价贵。用在“贱买贵卖”的基本商业法则上,就变成了:如果一个地方没有某种资源,则必然存在这种资源的市场;反过来,如果富余某种资源,则必然成为这种资源的产地。

基本的商业法则就是这样。而“愚公移山记”中的端木氏营商,有没有违反这些规则呢?换言之,就是三个问题:

端木氏“闻齐东有海盐之市”是真的吗?

端木氏从晋南拿“茶、布”,能到齐东去买好价钱,然后换回海盐吗?

?

? ?

端木氏真的能做粗铁换茶、南茶北马的生意吗?

这只要看看这些地方的资源情况,就可以有答案了。

“齐东”是指今天的山东东部。山东又叫齐鲁之地、渤海之滨,所以愚公填土石于渤海,京城游学于鲁国,和端木去齐东经营走的是同一条路,至多是远近不同而已。因此呢,说智叟命长子“荷担而从”,以及京城氏命子“随焉”,都是可行的。齐国的范围,大概包括今天山东省偏北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