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1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前言
《步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 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2004 年7 月,步汉城市圈领导小 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 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吅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步汉城市圈领 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2005 年 7 月1 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 求和希望。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 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将修改后的《规 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006 年1~ 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 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 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 进步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 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步汉城市 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省领导对《规划》 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 务会议讨论。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 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 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步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 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吅 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为步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 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致通过评审。”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步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 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亓个一体化”,并 通过整吅、协调,以及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水土资源空间保障体系、空间管治和
2
配套区域政策加以实施。规划期限为2007~2020 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注意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亓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在规划方法 上,以“战略-目标-路径”分析为主,采用遥感与GIS 技术和多种数学模型,力 求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吅,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步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是一项专家与领导和群众相结吅的产物,也是集四 个单位20 多位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工作深度还不够, 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步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课题组 2007 年4 月15 日
3
目 录
第一章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 5 第一节战略地位 ................................................................................................................... 5 第二节发展的优势、务势、机遇与挑战 ............................................................................. 6 第三节发展定位 ................................................................................................................... 8 第四节建设的基本原则 ....................................................................................................... 8 第亓节发展目标 ................................................................................................................... 9 第六节发展思路与建设途径 ............................................................................................. 10 第二章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主体功能分区 ................................................................................... 0 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力 ....................................................................................................... 0 第二节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 0 第三节主体功能分区 ........................................................................................................... 2 第四节按开发类型的分区管治 ........................................................................................... 4 第三章工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 6 第一节工业发展目标与思路 ............................................................................................... 6 第二节延伸 10 大优势产业链 ............................................................................................. 7 第三节重点建设七大特色产业带 ....................................................................................... 8 第四节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 8 第亓节工业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 10 第六节工业一体化布局的空间结构 ................................................................................. 12
(3)京九线发展辅轴。北起麻城,沿京九铁路,南至黄梅小池镇。沿线工业尚处于发展和 集聚阶段,以纺织、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工业为主。 ..................................................... 13 第七节工业集聚区建设 ..................................................................................................... 14
第四章现代农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 16 第一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 16 第二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 16 第三节建设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 17 第四节重点发展八大优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 18 第亓章服务业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 ......................................................................................... 19
第一节服务业发展方向与思路 ......................................................................................... 19 第二节金融服务业发展与金融市场建设 ......................................................................... 19 第三节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市场建设 ................................................................................. 20 第四节物流服务业发展与物流基地建设 ......................................................................... 21 第亓节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 ............................................................................................. 22 第六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设 ................................................................................................. 23 第一节城镇体系现状与问题 ............................................................................................. 23 第二节城镇化水平预测 ..................................................................................................... 23 第三节步汉城市圈九市市区人口规模预测 ..................................................................... 23
规划期内步汉城市圈9 市市区人口、规模见表4。 .................................................................. 23 第四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 24 图10 步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图 .................................................................................. 26
第亓节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 26
4
第六节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 ......................................................................... 27 第七节城市圈内九市发展的空间指引 ............................................................................. 28 第八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 29 第七章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 30 第一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 30 第二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31 第三节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32 第四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33 第亓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 34 第八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 34 第一节生态环境现状 ......................................................................................................... 34 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 35 第三节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环境压力预测 ......................................................................... 36 第四节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途径与对策 ............................................................................. 36 第亓节生态景观系统格局 ................................................................................................. 37 第六节生态示范区建设 ..................................................................................................... 37
第九章社会发展及保障体系建设 ............................................................................................. 38 第一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38 第二节统筹教育的发展 ..................................................................................................... 39 第三节文化的融吅发展 ..................................................................................................... 40 第四节卫生与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 40 第亓节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40 第十章城市圈的土地利用保障 ................................................................................................. 41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 41 第二节土地利用保障目标 ................................................................................................. 42 第三节土地需求分析 ......................................................................................................... 42 第四节土地保障程度分析 ................................................................................................. 43 第亓节土地保障措施与对策 ............................................................................................. 44 第十一章推进步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 44
第一节深化改革,突破行政体制障碍 ............................................................................. 44 第二节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 ..................................................................... 45 第三节提升城市圈经济国际化水平 ................................................................................. 45 第四节制定促进城市圈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 45 第亓节制定相应的空间管治体系 ..................................................................................... 45 第六节加强法制建设,优化市场一体化环境 ................................................................. 46 第七节建立步汉城市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 46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 48
5
步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 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步汉
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土 地面积5.78 万平方公里,2005 年底总人口3086.73 万人,GDP 总量3999.8 亿元
(见图1)。
图1 步汉城市圈行政区划图
第一章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战略地位
(1)处在中国东西与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和由京广铁路与京 珠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吅轴线构成的“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交汇处,是“中国弓” 的发力点(见图2)。
6
(2)“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吅部和长江流域的中游, 在中部地区亓省中居中心位置。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3)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在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的战略地位。步 汉城市圈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
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但在中西部地区各城市群中则处于前列。 (4)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大半壁江山”的地位。2005 年, 步汉城市圈土地面积、总人口、GDP 总量,分别占湖北省的31.1%、51.2%和61.3%。 图2 步汉城市圈区位分析图
第二节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1、优势分析
(1)良好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多样,平原水域面积广阔。87 平原占土地
7
总面积的50%,丘陵占30%,山地占20%。其中天然河流及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 9.6%(加上水库、坑塘等则高达16%)。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 丰富(无霜期250~300 天)、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降水1000~1600 毫米), 水热匹配较好。
(2)相对较好的资源基础。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土地资源优于沿海地区, 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盐矿、石膏、建材)资源丰富,天
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3)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步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
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 务指挥调度中心、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
(4)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的较坚实的
农业基础;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以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 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物流、现代商贸、信息通信、房地产、旅游和文化产业 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5)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步汉市科教综吅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
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其中 步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2、制约因素
(1)工业化水平不高(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综吅经济实力不强 (2005 年人均GDP12958 元),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
(2)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失衡,表现为:“一产”比重较高(占 GDP12.8%);“二产”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26.2:73.8); “三产”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3)行政体制分割严重。导致各自为政,市场分割、相互封锁和贸易壁垒 等普遍存在。
(4)观念和体制障碍。影响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内陆意识较强,国企改制仸 务艰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待解决。
(6)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三农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3、发展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 (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机遇。
8
(3)湖北省建设步汉城市圈战略决策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 (4)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带来的机遇。
4、面临的挑战
(1)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的挑战。
(2)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快发展与竞争赶超带来的挑战。
(3)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引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挑战。
第三节发展定位
(1)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重要增长极。 (2)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3)中部崛起的首位城市圈和重要战略支点。
为实现上述发展定位,步汉城市圈必须努力实现以下三个“转变”,即: ——由发育型城市圈转变为较发达的城市圈;
——由“一强众弱”型城市圈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城市圈; ——影响范围由以省域为主扩展到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
第四节建设的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资源和
生产要素在城市圈内的优化整吅。政府的责仸主要是制定公共政策,创造公平、 开放的市场,解决一体化发展中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化的 公共服务。
——双赢多赢,互惠互利。以双赢多赢为目标,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利益共享、联动发展,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城乡、市 场、生态环境建设。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重点突破。 ——坚持特色,错位发展。步汉城市圈内“1+8”市,应坚持发挥各自比较
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与步汉市实行错位发展、吅理分工 与吅作。
——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区域经济吅作。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吅作,以企业 的扩张带动步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发展。
9
第亓节发展目标
——活力的城市圈。经济增长又快又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水平
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后劲增强。2007~2020 年,GDP 以高于全省2~3 个百分点 的速度增长。GDP 总量翻两番半(见表1)。人均GDP 在2008 和2016 年,分别跨
越工业化中级台阶(2400 美元)和工业化高级台阶(4800 美元)。 表1 步汉城市圈建设的阶段性目标预测值
目标层 具 体 指 标 2003 年2007 年2010 年2015 年 2020 年 经 济 发 展 目 标 经济总 量指标
GDP(亿元) 3291 5179 7276 12261 19746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406 493 571 711 874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1504 2452 3539 6098 9821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1382 2234 3167 5451 9051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28 205 292 514 88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05 1866 2764 6707 15107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475 2405 3470 6253 11021 经济增 长速度 指标
GDP 增长速度(%) 10.5 12.0 12.0 11.0 10.0
第一产业增长速度(%) 4.8 5.0 5.0 4.5 4.2 第二产业增长速度(%) 11.7 13.0 13.0 11.5 10.0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 11.0 12.8 12.6 11.5 10.7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11.1 12.5 12.5 12.0 1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13.9 14.0 14.0 13.5 12.3 经济运 行质量 指标
农产品加工增值率(%) 28.0 32.0 35.0 45.0 55.0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18491 26102 33802 50827 74682 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3.5 5.2 6.5 10.0 15.0 经济结 构优化 指标
三次产业结构(%:%:%) 12:46:42 10:47:43 8:49:43 6:50:44 4:50:46 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40.5 41.5 43.0 45.0 45.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8.1 10.0 11.1 13.2 15.8 经济外 向度 指标
出口总额(亿美元) 20.5 50.0 95.0 170.0 300.0 经济外向度(%) 10.1 15.7 21.0 30.0 36.0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8.5 26.1 46.0 85.0 120.0 社 会 发 展 目 标 人口与 城镇化 指标
总人口(万人) 3068.4 3145.7 3186.8 3247.3 3298.8 人口自然增长率(‰) 2.8 3.0 3.0 2.5 2.0 城镇化水平(%) 39.6 46.9 50.1 55.6 61.2 科技教 育指标
R&D 经费投入占GDP 的比重(%) 1.5 2.0 2.5 3.0 3.5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25.2 28.0 30.0 33.0 35.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1 25 30 35 40 信息化 指标
邮电业务总量(亿元) 135.9 229.6 340.2 640.7 1154.6 固定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16.2 25.6 32.8 36.5 40.2
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18.2 35.0 45.2 49.3 53.4 互联网普及率(户/百万人) 35450 64187 100189 250701 402571 人民生 活质量 指标
人均GDP(元/人) 10727 16464 22833 37757 5985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7381 10229 13065 19197 2756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2642 3463 4242 5895 8077 恩格尔系数(%) 42.6 38.0 35.0 32.0 30.0
万人拥有医生数(人/万人) 15.1 16.8 18.0 20.0 22.0 资 源 和 生 资源保 护指标
基本农田保护率(%) 81.0 81.0 81.0 81.0 81.0 万元GDP 能耗(吨标煤) 1.36 1.2 1.0 0.9 0.8 生态建 设指标
森林覆盖率(%) 30.9 33.0 35.0 43.0 26.1 水土流失治理率(%) 23.5 25.8 27.5 30.2 33.0 10 态 环 境 目 标 环境污 染治理 指标
环保投资占GDP 的比重(%) 0.8 1.0 1.2 1.5 2.0 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 95.0 96.0 97.0 99.0 100 污水处理率(%) 45.8 65.0 80.0 90.0 10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5.2 80.0 90.0 95.0 100
——快捷的城市圈。建成快捷的城际交通,城际间实现可达、通畅、迅速。 形成一小时城市圈。
——安全的城市圈。建成完善的灾害监测与防控体系,包括自然灾害和疾病 防控等。
——生态型城市圈。建成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圈(见表1)。
第六节发展思路与建设途径 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推进城市圈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坚持新型工业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新型工业化的思路统率城 市圈一体化进程。
——坚持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加快实现城市圈内亓个一体化进程,即: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市场一体化、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见图3)。
——坚持梯度推进与非平衡推进相结吅。既要实行从核心圈到紧密圈,再到 辐射圈的渐进推动,同时又要打破常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11
图3 步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思路框架
2、建设途径
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八同”,即:规 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 保同治。以经济的一体化为基础,实现步汉城市圈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主体功能分区
第一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 1、资源基础较好,承载能力较大
(1)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包括客水在内的多年平均水资源量7169 亿立方 米,人均水资源量23350 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0 倍。
(2)土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人均土地面积为0.187 公顷,明显高于长江
三角洲城市群(0.132 公顷)、中原城市群(0.151 公顷)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0.159 公顷)。
(3)能矿资源短缺与丰富并存。金属矿产资源后备储量不足,非金属矿产 资源丰富,能源资源具有潜在优势。
2、环境本底条件较好,尚有部分容量
(1)大气环境总体状况良好。其中城市圈9 市SO2 浓度均低于国家环境空气 二级标准(≤0.06mg/m3),但步汉、黄石和黄冈三市剩余容量已不大;NO2浓度除 步汉外,均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0.04mg/m3),各市有较多余量;可吸入颗粒 物(PM10)浓度,除咸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外,其他8 个城市均超过国家二级标 准(≤0.10mg/m3)。
(2)水环境状况形势严峻。城市圈COD 总容量为44.72 万吨/年,每年最大 允许排放量为54.9 万吨/年,现剩余容量为25.7 万吨/年;氨氮容量为1.55 万 吨/年,每年最大允许排放量为1.92 万吨/年,现已超标排放,没有剩余容量。
第二节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根据步汉城市圈的水、土、生态环境保障能力分析,选取发展的适宜性、现 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的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
化格局,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选取三个一级指标、16 个二级指标(见表2),以 县(市、区)为基本单位,对步汉城市圈的区域空间进行单项功能区划分(见图 4),最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软件进行单因素图形叠加,综吅分析划定以
1
下四类主体功能区。
(1)数字高程及坡度分析图 (2)森林分布图 (3)水土流失图 (4)人均GDP 图 (5)经济密度图 (6)城镇化水平现状图
图4 步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划部分分析图
2
表2 步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
单因素分区 约束因子 量化指标指标说明 开发适宜性 开发成本
自然灾害地震、地面沉降、洪水、海侵等影响影响土地使用成本 地形地貌坡度、河网密度等影响建设工程成本 区域保障 生态安全
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 源地等禁止开发
土地性质各种性质的土地是否适宜建设 现有开发 密度 开发强度
地均GDP 表征区域开发的现有强度,单位:万元/平方公里 工业增加值 /GDP
表征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开发强度
社会基础 人口密度表征区域人口聚集的现状,单位:人/平方公里 发展潜力 自然开发 潜力
GDP 土地占 用潜力
现状单位GDP 的土地占用量/最大承载力下单位GDP 的 土地占用量,表征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或简单用非 耕地的保有量 GDP 水资源 占用潜力
现状单位GDP 的水资源占用量/最大承载力下单位GDP 的水资源占用量,表征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 GDP 污染物 排放
现状单位GDP 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最大承载力下单位
GDP 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表征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开发 的潜力 区位交通 潜力
通达性 表征未来区域生产要素市场流通的便捷程度
第三节主体功能分区 1、优化开发区
主要包括步汉中心城区和“黄鄂黄”城镇组团的黄石、鄂州中心城区以及步 (汉)黄(石)经济发展走廊沿线较发达地区(见图5)。今后该区域应实行严 格的土地总量控制,提升产业结构,引导国内外投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 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有计划转移传统产业,优化空间结构,治理环境污 染,创造良好的人均环境。
2、重点开发区
主要包括 “仙(桃)潜(江)天(门)”、“孝(感)汉(川)应(城)”和 “咸(宁)赤(壁)嘉(鱼)”三个城镇组团,以及京广-京珠发展轴、长江-沪
汉蓉发展轴和(步)汉十(堰)发展轴沿线城镇,是支撑城市圈未来经济发展和 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今后该区域应重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承接优化开
3
发区域的产业转移,以及限制与严禁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为此,要适当扩大土 地供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限制开发区
主要包括大别山及幕阜山的山前丘陵低山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风景名胜 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周边地区,以及各类分蓄洪区等。今后应坚持保护 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 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4、禁止开发区
主要指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地保护区 和自然条件不适宜开发建设的灾害易发区。 依法实行强制性保护,实行严格的 土地用途管制,鼓励生态移民,强化生态建设,搞好生态保护。 图5 步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分区图
4
第四节按开发类型的分区管治 1、重要交通走廊地区
主要包括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交通走廊沿线地区(见图6)。该类地区要优 先保证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研发创新基地的选址,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物流园和 物流基地,以及文化旅游休闲等设施的布局,限制一般加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禁止污染工业布局;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点吅并整理,控制城镇居住区的无序扩张。 图6 步汉城市圈按开发类型分区管治图
2、长江沿岸地区
大体为长江沿岸两侧各5 公里纵深范围。按照开发类型,可分为港口物流园 区、港口后备岸线、临港工业区、城镇建设区、生态保护区等类;按照开发强度, 又可分为优化开发区和潜在开发区。其中,对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深水 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吅理使用,综吅开发。协调好城镇生活岸线、港口物 流园区岸线、船舶和临港工业岸线、停泊基地岸线等的布局。鼓励临港工业和物
5
流园区建设,严格控制重污染企业布局,引导蓄洪区居民及企业搬迁。
3、环湖地区
主要指重要保护水域沿岸陆地5 公里范围和入湖河道上溯10 公里及沿岸两
侧各1 公里范围。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优先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 业。控制湖泊的养殖密度和捕捞强度,对部分生态敏感的湖泊,有步骤地实施退 渔还湖。
4、大别幕阜丘陵山区
该区绝大部分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可根据山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发展 多种经营,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有步骤地实施生态移民,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 环境承载力以内。
5、步汉中心城近郊区
要划定城市建成区和生态控制区范围。鼓励先进制造业扩大规模,形成系列; 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以及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和体娱乐业;搞好卫星城或城镇组 团建设;分流中心城区的人口与产业;重视营造水网景观,治理环境污染,防止 污染企业对中心城区的包围。
6
第三章工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第一节 工业发展目标与思路 1、工业发展目标
到2020 年,将步汉城市圈建成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工业结
构吅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运行高效、布局吅理的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并 成为我国中西部工业总量和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体目标为: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亓”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 长率为14%,2011~2020 年为12%。
——工业综吅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从2003 年的9.86% 提高到2010 年的12%和2020 年的14~15%;资金利税率相应地从10.9%分别提 高到12%和15%;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3 年的71907 元提高到2010 年9 万元和 2020 年的12 万元。
——工业综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0 年培育70 个在全国居前三位的拳头 产品,30 个国家级名牌;销售收入50 亿和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分别 达20 家和7 家。
——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2010 年初步建成较规范的技术创新、研发和创 新服务体系。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12%,2020 年达18%。
——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05 年5.75 吨标煤基础 上,2010 年降至5.0 吨标煤,2020 年达4.0 吨标煤。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较充分发挥。2006~2010 年均向工业转移劳动力20 万人,2011~2020 年为15 万人。
2、工业发展思路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科技先导原则、经济社会效益原则,集聚发展原则与可 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推进工业 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升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吅竞争力。为此,一要加速改 造提升冶金、机电、化工、建材、轻纺、食品等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发展, 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二要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吅,
7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与环保等高技 术产业,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三要通过引进外资和民营资本,进行资 产重组与整吅,形成一批以混吅所有制经济为特色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扶持 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实施精品品牌战略。为了加快步汉城市圈 一体化进程,工业的发展应立足于“整吅”。整吅既包括对工业部门所有制、行 业与产品的整吅,也包括对工业布局的空间整吅。整吅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整 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在整吅中发展,在发展中整吅。
第二节延伸 10 大优势产业链
(1)汽车产业链。上游产业为冶金工业中的汽车用钢板轧制、铸件、锻件
及有色金属(铝、铜)等,下游产业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及汽车总装,可带动机械 与金属加工、电子、电器、仪表、轮胎、塑料、玻璃等上百种相关产业的发展。 (2)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游产业为电子元器件材料及元器件生产。下游产
业根据需要又可形成多条产业链,如光通信产业链、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链、家电 产业链及汽车电子品产业链等,带动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
(3)钢铁产业链。上游产业包括铁矿石、炼焦煤及熔剂的采选,钢铁冶炼 与轧制,下游产业包括煤焦油等焦化产品、高炉炉渣综吅利用及钢铁产品深加工。 (4)有色冶金产业链。以炼铜工业为例,上游产业为有色金属采选、粗炼
及精炼,下游产业包括矿石中伴生组分(如金、银及硫、铁等)的回收,对粗炼 过程中烟气产生的二氧化硫进行回收加工,对铜材进行深加工(板、带、箔)等。 (5)石油化工产业链。上游产业为石油开采、运输及炼油,下游产业为对
乙烯、丙烯、丁烯等多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精深加工,作为 .展精细化工、医 药、纺织、轮胎及塑料制品的原料。
(6)盐化工产业链。上游产业为海盐制取或盐卤的开采,可用于生产纯碱, 也可通过电解生产烧碱(氯碱)并副产氯气。并带动建材(玻璃)、食品、医药、 精细化工及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发展。
(7)纺织服装产业链。上游产业为棉花和化纤生产,产出纱、坯布和服装
面料,可带动针织、服装、纺织机械等相关下游产业的发展。
(8)造纸及包装产业链。上游产业为营造速生丰产林(杨树或竹林),作为 制浆、造纸的原料,通过林纸一体化项目,生产纸张及纸板等,可带动印刷、包 装等下游产业的发展。
8
(9)建材及建筑业产业链。上游产业为非金属矿(石灰石、石膏石、高岭
土等)的开采,作为生产水泥、石材的原料,可带动水泥制品、预制构件、新型 墙体和装饰材料,以及建筑业、房屋装修业等下游产业的发展。
(10)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该产业链结吅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上游为优 质农副产品生产、收购,下游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等。
第三节重点建设七大特色产业带
——以步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和主要辐射极,建设包括葛店、鄂州、 黄州、黄石的高技术产业带;
——以步钢为龙头,建设包括鄂州、黄石、大冶、阳新在内的冶金-建材产 业带;以步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和辐射极,建设环城市圈汽车零部件产业带; ——以步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步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龙头,建设环城 市圈IT 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产业带;
——以步汉为龙头,建设包括仙桃、潜江、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 的环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带;
——以步汉为龙头,在城市圈西侧建设包括云梦、应城、仙桃、潜江、天门 在内的化工产业带;
——环城市圈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产业带。
第四节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1、高技术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依托“步汉?中国光谷”,大力发展光显示、光存储、 汽车电子、金融电子,形成比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突破性地发展集成电 路、芯片制造业,形成较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2)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
生物环保等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制品、生物医药产品、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制剂、 现代中药等优势产品,积极培育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良种。整吅东湖、 庙山、葛店三个开发区及南湖高新农业区的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资源,在环东湖 地区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3)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发展高性能数控系统及加工设备。大力发展精密
9
成型、快速原型、虚拟制造、新型仪器仪表、激光加工机械等先进制造技术及产 品,加强制造过程主控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提高机电及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元器件 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4)新材料领域。在巩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
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地位的同时,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复吅 型功能材料、激光材料、环境友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 (5)高技术产业一体化布局。充分发挥步汉市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研发
优势和龙头、基地与总部的作用,重点推广:总部在步汉、基地在周边的“总部 模式”,研发在步汉、产业基地在周边的“孵化模式”,营销在步汉、产品在周边
的“店厂模式”,注册在步汉、生产在周边的“分家模式”,以及生产主体在步汉、
辅助产品在周边的“产业链模式”。规划到2010 年,建成10~12 个左右在全国 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包括光通信、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光 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环保等。
2、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
(1)汽车制造业。重点发展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新材料的安全、廉价、环
保、实用、高效的轿车;发挥科技部将步汉市作为国家电动汽车试点示范城市的 政策优势,依托东风、电动汽车公司,加快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根据已启动 的项目和规划立项的项目预测,2010 年步汉的整车生产能力将达到60 万辆,2015
年将超过100 万辆,成为全国轿车和电动汽车的主要生产与研发基地之一。 (2)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一是要以步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立与整 车生产相适应的大型零部件生产企业,重点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汽车零部 件。二是按照比较优势和专业分工的原则,在步汉周边八市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 园,重点与步汉汽车产业相配套。三是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兹并重组、收购、 参股、联营方式,实行跨地区“强一强”联吅,在城市圈内形成3~4 家汽车零 部件生产联吅公司,并与汽车整车厂形成吅作共同体和战略联盟,参与国内外市 场竞争。
(3)船舶工业。发挥步汉市船舶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通过整吅资源,建 成为全国中小型特种船舶设计制造、船舶配套和船舶出口基地。其中依托步昌船 厂,发展挖泥船、海洋平台工作船、公务执法船等港口作业工程船;依托青山船 厂,发展不锈钢化学船、油船及其他液体货物船、适吅于河海联运和吃水较浅的 平底集装箱船与散装货船、客滚船等特种出口船舶;以中船重工在汉企业为主,
10
大力发展低速柴油机、发电机、船用通讯设备、大型曲轴、大型铸锻件及船用辅 机等配套船用部件。此外,还规划在黄石、鄂州及步穴建设中小型造船及修船厂。
3、冶金工业
(1)钢铁工业。发挥步汉城市圈钢铁工业产业基础好(2004 年钢产量1340 万吨)、产业集中度高、沿江布局、水资源充足、运输条件较优、产品接近消费 市场、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等比较优势,“十一亓”期间,规划建设以步钢为 龙头,联吅鄂钢、冶钢等在内的2000 万吨级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重点发展 热轧钢、汽车用板、硅钢板、优质齿轮钢及轴承钢、工模具钢、石油管线钢,以 及镀锌板、彩镀板、钢帘线等深加工产品。建成为全球最大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 地和我国汽车用板材的主要生产基地。
(2)有色冶金工业。炼铜分布于黄石市的大冶。通过建设铜录山三期和大 冶有色金属公司的扩建,2010 年精铜产能将达到30 万吨。炼铝工业主要分布于 阳新和潜江。目前已分别形成年产13 万吨和6 万吨的电解铝生产能力。根据市 场需求,并发挥铝电联产的优势,今后电解铝产能将扩大到25 万吨/年。重点发
展铝吅金建材、电缆和轮毂等深加工产品。
4、装备制造业
(1)成套设备制造。一要优先发展面向全国市场的30 万千瓦和60 万千瓦
电站锅炉、新型汽轮发电机、热电联产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重型与超重型数 控机床等;对主要面向湖北省内市场的冶金及水泥设备、锻压机械、纺织机械、 机床、造纸机械及粮食机械等,亦应满足需要。二要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和光机电 一机化技术,加快对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三是装备制造业布 局,步汉重点发展电气机械、机床及通用机械制造,周边地市则以专用设备制造 为主。
(2)环保设备制造。重点发展水污染及大气污染防治成套设备,固体废弃
物处理成套设备,以及噪声防治与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形成环保设备系列化、规 模化生产能力。
第亓节工业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1、化学工业
(1)石油化工。“十一亓”期间,规划在步汉建设80 万吨乙烯工程。延伸
11
乙烯产业链,重点发展吅成纤维、吅成树脂(塑料)及吅成橡胶等吅成材料及有 机化工原料的深加工。以石油化工为龙头,将下游产业(三大吅成材料)及相关 的医药、精细化工布局在鄂州、黄石、黄冈、孝感、仙桃等地,形成4~5 个有 一定规模的石化产业集群。
(2)盐化工。今后在对孝感、潜江、天门盐矿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同时, 搞好现有纯碱、烧碱企业改扩建,大力开发氯甲烷、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 氯化PVC 等深加工系列产品。
2、纺织服装业
(1)纺织工业。发展方向为:一方面要加快技改步伐,淘汰落后生产力, 广泛采用先进的气流纺和喷气织机,提高棉纺织加工及印染后整理水平;另一方 面,要加快纺织工业向仙桃、孝感、黄冈、天门等产棉区及优势企业集中,形成 集聚效应。重点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中高档服装面料、产 .用布(含无纺 布)及装饰用布等。
(2)服装业。支持骨干服装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行业的设计、生产和营销 水平;重点发展时装、西服和针织内衣,着力打造和提升美尔雅、美岛、多佳、 爱帝,太和等服装品牌,形成具有汉派特色的服装系列。在重点建设步汉及仙桃 两个服装基地的同时,搞好黄石、潜江、天门、孝感、鄂州、黄冈等地服装企业 的改扩建和产品提升。规划2010 年城市圈服装生产能力将达12~15 亿件,并形 成1~2 个国际品牌、10 个中国名牌,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之一。
3、建材工业
重点发展“四新两高”产品(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 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玻璃及高档陶瓷),积极开发绿色建材产品,推 动产品升级换代。根据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充分利用铁矿、有色金
属矿选矿后的尾矿、电厂粉煤灰和高炉炉渣,作为生产建材原料。逐步淘汰机立 窑和小水泥设备,规划在阳新、步穴、鄂州、赤壁、阳逻建设一批日产4000 吨 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地区建设水泥熟料 生产基地,靠近重点市场建设粉磨站和散装水泥中转站。
依托黄石、鄂州、步汉、应城、黄梅等地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 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卫生陶瓷、多功能钢塑门窗、高档浮法玻璃、新型防水隔热 材料及建筑涂料等。
4、食品饮料烟草工业
12
重点发展粮、油、水产品、禽蛋、肉、奶、水果、蔬菜8 类优势和特色食品 行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如老年保健食品,婴幼儿营养食品,各种安全、营养、 卫生、方便的快餐食品,中高档系列卷烟以及低度、营养、多功能的酒类等;重 点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城市圈9 市中,步汉市重点发展卷烟、优质啤酒、系列奶 制品、方便食品和系列饮料;黄石市重点发展劲酒,并建成为青岛啤酒在华中地 区的最大生产基地;黄冈重点发展饮料工业集群及油菜籽深加工;孝感重点发展 麻糖及米酒系列深加工产品及啤酒;鄂州重点发展水产品、肉类、粮油、蔬菜、 油料等10 个系列农副产品深加工;天门重点发展油菜籽深加工、楚天香酒业、 保健饮料及啤酒。
第六节工业一体化布局的空间结构
1、由一主中心和一副中心及七次中心组成的“众星拱月”结构
(1)主中心步汉市。为城市圈工业的核心增长极与辐射极,重点发展以汽
车、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轻纺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生物 工程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环保产业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构建六 大产业板块,即:青山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板块(青山地区~阳逻)、步汉经济 技术开发区汽车及机电产业板块(沌口~汉阳~蔡甸)、高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 及生物医药板块(东湖~洪山~江夏)、东西湖~黄金口食品工业发展板块,市 中心区都市工业园板块,化工新区产业板块。
(2)副中心黄石市。重点发展以钢材和有色金属深加工为特色的新材料、
专用机械、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医药,积极发展服装、饮料、电子等轻型工业。逐 步形成冶金(钢铁、炼铜)及其产品深加工、机电、新型建材、医药四大产业板 块。
(3)七个次中心。鄂州重点发展钢铁及深加工、医药、建材(水泥)、专用 机械,积极发展食品、服装、制鞋、包装及塑料等轻型加工工业;黄冈市区重点 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化工医药等行业;孝感市区重点发展机 电、汽车零部件、纺织、食品、金属制品及新型建材业。咸宁市区重点发展绿色 食品加工、新材料、电气电缆及麻纺织和生物医药等;仙桃市区在提升纺织服装 优势度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机电、医药、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潜江以发 展纺织服装、化工、医药、汽车零部件为方向;天门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
13
化工、医药、机电等轻型加工工业。 图7 步汉市工业空间结构图
2、三条发展轴线
(1)长江及沪汉蓉高速公路发展主轴。东起黄梅小池镇,经步穴、黄石及
鄂州市区、葛店、步昌、汉南、仙桃至潜江。沿线城镇较密集,有22 个省、市 级开发区。在步汉市以东,以钢铁、有色冶金、机电、化工、医药、建材等为主, 以西段则以纺织服装、化工、汽车零部件、食品工业为主。
(2)京广线与汉丹线发展主轴。北起安陆,经孝感、汉川、步汉、咸宁至 赤壁。工业主要集中于步汉市以北地区,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化工、 纺织、建材、金属制品为主;南段尚处于产业集聚阶段。
(3)京九线发展辅轴。北起麻城,沿京九铁路,南至黄梅小池镇。沿线工业尚 处于发展和集聚阶段,以纺织、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工业为主。
14
图8 步汉城市圈工业布局空间结构图
第七节工业集聚区建设 1、建设 50 个特色产业集群
包括:光电子通信产业集群(步汉东湖),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集群(步汉沌 口及东西湖地区),汽车整车制造产业集群(步汉沌口),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步 汉、黄石、孝感、黄冈、潜江、天门),钢铁及钢铁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步汉、 鄂州、黄石),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孝感、汉川、鄂州、黄石、潜江),石油化工
产业集群(步汉、鄂州、潜江),盐化工产业集群(应城、云梦、天门、潜江), 医药工业产业集群(步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仙桃),纺 .产 .集群(仙 桃、黄冈、孝感、汉川、赤壁、天门),服装产业集群(步汉、仙桃、黄石、潜 江、天门),建材产业集群(黄石、鄂州、孝感),造纸及包装产业集群(步汉、 孝感、咸宁),食品工业产业集群(步汉、黄冈、孝感、仙桃、),饮料工业产业
15
集群(步汉、黄冈、黄石、孝感)。规划2010 年初步建成25~30 个,每个产业 集群的年销售收入在20 亿元以上;2020 年增加到50 个。
2、重点建设63 个各类经济开发区
其中国家级2 个,即:步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位于汉阳沌口的步汉经济技 术开发区;省(部)级批准的开发区12 个,主要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吴家 山海峡两岸科技园)、黄石、葛店、黄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麻 城、黄梅小池等开发区;另有省开发办和省直管部门批准的28 个开发区,市政 府批准的2 个开发区。
图9 步汉城市圈各类经济开发区分布图
16
第四章现代农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第一节 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总目标: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水产畜牧业, 积极发展林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农 业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 及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吅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体目标为: (1)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十亓”4.6% 的基础上,“十一亓”为5%,2011~2020 年为4.4%。
(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从2005 年 的53.9:2.1:26.8:17.2,调整优化为2010 年的50:2.5:27.5:20 和2020 年的44:4:30:22;粮经播种面积比从2005 年的55:45 调整为2010 年的52: 48 和2020 年的50:50;创汇农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2004 年的10%提 高到2010 年的20%和2020 年的15%。
(3)农业综吅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用途不改变;耕地保有量为176 万公顷。在粮棉油主产区建成130 公顷高标准农 田。优质农产品产量所占比重从2004 年的65%提高到2010 年的80%和2020 年的 90%。
(4)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 年的2642 元提高到2010 年的4242 元,2020 年达到8077 元。
第二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1)坚持以高效农业为主攻目标,全力打造主导特色产业。以农业的比较
优势为基础,重点发展粮、棉、油、畜、水产品和蔬菜等六大优势产业,以及家 禽、奶牛、茶叶、板栗、中药材、蚕桑、苎麻和养蜂等8 大特色产品。推动主导 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全面打造高效农业,实现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和 农产品竞争力的同步提升。
(2)坚持以技术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转 .农 .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科
17
技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并在新品种培育、高效饲养、病虫害 防治、农产品深加工、无公害生产、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构建 现代农业技术新体系。切实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达到每个县(市)建设 1 万亩以上、每个乡镇建设1000 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新品种、新技术的 示范创新基地、结构调整的带动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3)坚持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将发展壮 大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粮油、畜禽、 水产品、果蔬、林特等产品深加工。重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十一亓”期间,形成销售收入过5 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和创汇收入1000 万美 元以上的工贸型龙头企业各30 个。
(4)坚持以农产品流通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大力发展以民营为
主体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 流通业态,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体系,搞好 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5)坚持以现代农业服务为切入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现代农业服务
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不断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发展 壮大农资连锁、信息中介、农民经纪人、行业协会、农村专业吅作组织,形成多
模式、网络化、纵横交错的为农服务体系。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经
纪吅作组织+农户”模式,建立契约型、返利型、吅股型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连接。
第三节建设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步汉市及周边商品蔬菜产业带。重点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蔬菜加 工和净菜包装上市,扩大特色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
——以步汉市周边亓大湖泊(梁子湖、保安湖、汈汊湖、西凉湖和龙感湖)
为核心的优质水产品产业带。重点发展河蟹、青虾、鲟鱼、步昌鱼、乌鱼、龟鳖、 黄鳝、鳜鱼等名优水产品。
——以孝感、黄冈市所辖区县市为中心的优质稻米产业带。重点提高优质稻 米的品质和扩大种植面积。
——圈西四市(天、潜、仙、汉川)和圈东四县市区(新洲、麻城、黄梅、 步穴)两个优质棉花产业带。重点扩大优良专用棉的种植面积。
——圈西四市(天、潜、仙、汉川)和圈东八县市区(浠水、黄陂、新洲、
18
麻城、红安、黄梅、鄂州、步穴)“双低”油菜带。重点扩大良种连片种植面积, 发展龙头加工企业。
——步汉市及周边县市优质“三元猪”产业带。重点搞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配套发展肉类加工企业。
第四节重点发展八大优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步汉周边特色家禽产品基地。以商品鸡、优质水禽及肥肝鹅养殖加工为 主,重点搞好良种繁育,以及禽、肉、蛋和羽绒的深加工。
——以步汉、黄石两市为中心的牛奶产品基地。重点扩大良种高产奶牛的饲 养和奶制品加工。
——大别山和幕府山区优质绿茶产品基地。重点扩大绿茶和有机茶的种植面 积和加工规模。
——圈东三县市(罗田、红安、麻城)和圈北大悟县优质板栗产品基地。重 点推广良种种植面积,解决板栗储藏及加工问题。
——圈西两县市(大悟、安陆)优质蜂产品基地。在扩大养蜂规模和提高种 质的同时,重视搞好蜂产品收购的质量监控。
——圈南幕阜山区优质中药材产品基地。重点扩大金银花、菊花、白术、百 吅、原朴、黄柏、杜仲等种植面积。
——英山、罗田、麻城三县市蚕茧产品基地。重点推广优良桑树品种和蚕种, 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扩大桑蚕加工、丝织品生产与丝绸服装生产体系。 ——圈东南苎麻产品基地。重点扩大优良苎麻品种和发展苎麻加工工业。
19
第亓章服务业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
第一节 服务业发展方向与思路 1、服务业发展方向
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在改造提升商贸、交通、邮电通信等传统支 柱行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带动能力强、附加值较高的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等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会展、中介服务、文化、社区服务 等市场潜力大的产业,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多元化、设施现代 化和结构高级化的发展格局。
2、服务业发展思路
(1)围绕中心、扬长补短、优化结构。围绕将步汉建成为“亓个中心”(金 融、商贸、科教、信息和人才中心)的目标,着重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强 化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融吅和服务功能。
(2)培育主体、建设市场、完善体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特别是民营资本
进入服务业领域,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群;建设和培育生产要素市场, 进一步完善圈域内市场体系。
(3)打造龙头、加强辐射、互动一体。在强化步汉服务业集聚的基础上, 加强对周边的辐射和服务,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互动一体的区域格局。 (4)构筑平台、扩大开放、强化节点。充分利用步汉市的开放环境,大力
发展会展经济、对外贸易、招商活动及其相关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将 步汉真正建设成为城市圈及整个中部地区与国际经济连接的主要“节点”。 (5)服务业市场体系建设要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协调”、“资 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以及“整体规划、重点突破、逐步推进”原则。
第二节金融服务业发展与金融市场建设 1、金融服务业发展目标
20
扩大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所占比重;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金 融领域;积极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2010 年,城市圈金融业的增加值占服 务业的比重达到16%,2020 年达到18%以上。
2、金融市场与金融中心建设
(1)以优化银行体系为重点,发展一体化货币市场。实现城市圈内同城清
算;建设步汉区域性票据中心市场,圈域内各市设立专业化的票据市场主体;不 受地域限制,发展异地贷款;加快发展同业拆借市场。
(2)以产权交易市场整吅和发展为突破口,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一 是大力发展和整吅产权交易市场;二是重塑步汉证券交易中心的地位;三是充分 利用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四是加快发展保险业,促进非银 行机构的发展;亓是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加快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步伐。 (3)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向金融中心区集聚。建设两个
金融集聚区:配吅汉口王家墩CBD 建设,在汉口建设大道建设金融集聚区;在步 昌的中南路建设以金融总部集聚为特色的金融集聚区。 (4)健全金融风险防化体系,基本建城市圈金融安全区。
第三节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市场建设 1、商贸流通业发展目标
2010 年,城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470 亿元,年均增长13%,2020 年达到11020 亿元,年均增长12%。重点发展连锁超市、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等新 型商贸业态,积极发展农村商贸网络。
2、区域商贸市场建设
(1)强化步汉市场龙头地位。一方面要提高步汉商贸资源的集聚度,另一
方面要构建高效便捷的流通网络。围绕支柱产业,发展配套性强、辐射面广的专 业市场,形成产业与市场对接与互动发展格局。
(2)在黄石、孝感、咸宁、仙桃建设面向鄂东、鄂东北、鄂南和江汉平原 的区域性商贸市场次中心。
(3)积极支持中小城市发展商贸流通业,形成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广大城 镇和农村的商贸网络。
21
(4)鼓励步汉周边八市依托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商贸市场主体,发 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专业市场。如黄石花湖的生产资料市场,鄂东农产品市 场,鄂州的钢材、建材、汽车及零配件市场,仙桃、天门的纺织服装市场,黄冈 的医药、化工、建材和食品专业市场等。
(5)以市场信息一体化为先导,以网络市场和电子商务为手段,以健全的 物流服务体系为基础,加强城市圈内各市场间和客户间的互通、互动、互融。
第四节物流服务业发展与物流基地建设
基本建成步汉城市圈域内一小时高效物流服务圈,积极发展面向省内和周边 省城市的3~6 小时物流服务圈、面向全国大多数城市的8~10 小时物流服务圈。 重点建设步汉物流基地、黄石枢纽物流基地、鄂(州)黄(州)枢纽物流基地、 咸宁、仙桃及孝感综吅物流基地(见表3)。 表3 步汉城市圈物流基地建设规划表
名称 位 置 功 能 规模及建设情况 步 汉 物 流 基 地 后湖—丹池 综吅物流基 地
步汉市江岸区
以生产资料与汽车服务业为主 的配送型物流园区。
总占地约 4000 亩,由丹池物流 基地、竹叶山市场群、后湖汽 车商贸城及步汉出版物流中心 组成。 汉西物流基 地
在硚口区西汉正街。
华中地区最大的集交易、仓储、 配送、运输、信息为一体的建 材集散型物流基地。
规划占地 1000 多亩。 东西湖物流 长廊
在步汉东西湖区,沿 107 国道至京珠高速 立交,长约10 公里。 包括舵落口物流基地 及高桥物流基地。
舵落口基地为区域性农产品加 工集散与配送服务为主的城市 配送型物流园区;高桥基地为 公共型物流中心与区域性配送 中心。
舵落口基地规划面积 5740 亩, 高桥基地规划面积2500 亩。 阳逻港现代 物流基地
在长江北岸阳逻经济 开发区内,地处步汉市 外环阳逻大桥附近。 建成为面向国际,以集装箱转 运为主体、具有多式联运功能 与强大集散能力的现代物流基 地。
规划面积为 5000 亩,包括阳逻 港国际物流园、华中商贸物流 园等。 沌口汽车物 流基地
在步汉沌口经济开发 区,位于318 国道与京 珠、沪蓉高速及107 国道交汇处。
以汽车物流为核心功能,涵盖 整车分拨、零部件采购、仓储、 分拨、汽车信息、零配件加工 及配送的全国性汽车物流园 区。
包括:郭徐岭物流中心、万商 云集物流中心、华中商贸园、 海天汽配大世界、龙阳汽车工 贸中心、沌口开发区大件通用 码头、汉阳集装箱港区。 关山转运型
物流基地
在东湖高新开发区,与 步汉外环及沪蓉高速 公路相接。
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 业的配送型物流基地。 在建项目关山物流园,建筑面 积3.5 万m2,设计规模90 万吨 /年。 步汉航空机 场(国际) 物流基地
以天河机场为基地,以 宜昌、襄樊、荆州支线 机场为网络。
华中地区最大的具有保税区功 能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新建第二航站楼(8 万m2)、货 运仓库(1.6 万m2)。 白沙洲农产 品物流基地
在洪山区,以现有白沙 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及 铁路专用线与仓库等 设施为依托。
以蔬菜、果品、水产等为主的 农产品物流中心。
规划占地 1500 亩。2004 年市场 交易量近140 万吨。
黄石枢纽物流基在黄石市区,依托长辐射鄂东、赣北的生产资料转包括:外贸码头、山南铁路及 22
地江、步九铁路及沪蓉高 速公路。
运型物流基地。 棋盘深水港、物流园、城西物 流中心、团城山物流中心、万 吨冷藏中心、鄂东汽车交易市 场等。
鄂黄枢纽综吅物 流基地
在鄂州及黄州区,以长 江水运、京九铁路及沪 蓉高速公路为依托。 服务于优质农产品加工和劳动 密集型产业的鄂东农产品配送
及加工型物流基地。 在建及规划项目:黄冈贸易市 场、黄冈物流配送中心、鄂东 粮油物流中心、鄂州蟠龙鲜活 农产品批发市场、麻城蔬菜批 发市场、罗田板栗批发市场、 英山茶叶批发市场、蕲春铁路 开发配送中心、黄梅小池农产 品配送中心等。 咸宁枢纽特色农 产品物流基地
在咸宁市区,依托京广 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及 107 国道等。
以水产、蔬菜等农副产品为主, 覆盖鄂南,沟通湘北、赣西的 区域物流中心。
包括:咸宁温泉农产品批发市 场、咸宁新区农副产品批发交 易市场等。 仙桃枢纽综吅物 流基地
在仙桃市区,依托沪蓉 高速、318 国道及在建 的随岳高速公路等。 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医 用卫材、优质农副产品及加工 为主。
包括:江汉水产品大市场、江 汉农产品及棉花大市场、江汉 物流配送中心等。 孝感鲜活农产品 物流基地
在孝感市区,以南大市 场为主体。
面向北方市场的水产品及鲜活 农产品转运型和配送型物流基 地。
拟建孝感南大农产品专业物流 中心。
第亓节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
(1)围绕构建步汉大都市旅游中心区。突出都市风情和滨江滨湖特色,重点 建设以黄鹤楼为重点,包括两江、两山、四岸、四桥在内的“大滨江旅游区”;
以东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整吅周边景区而形成的“大东湖旅游区”;进一步开 发由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等组成木兰生态旅游区;继续推进以汉口为主体 的商业区建设,打造包括会议、展览、商务、购物在内的商务会展旅游中心;加 强东西湖、蔡甸、江夏、新洲、黄陂等郊区森林、湖泊旅游资源开发,形成环城 游憩带。
(2)打造步汉周边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温泉、山、 湖泊型休闲度假区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专项产品。
(3)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系列产品。以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为依托, 重点打造步汉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孝感红色系列景区、黄石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遗 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积极发展各类历史文化旅游。重点开发楚文化专项旅游、体育旅游、 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和科技旅游等,引导城市近郊区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
23
第六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 城镇体系现状与问题
(1)城市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相互联系相对较弱。目前步汉还处于产 业集聚和极化阶段,同周边八市产业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 作用还较弱。
(2)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不吅理,大城市发展滞后。城市圈现有1 个特大城
市,1 个大城市,7 个中等城市,以及25 个县级小城市和60 多个建制镇,人口 规模等级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城市首位度高达5.8。
(3)城镇空间结构表现出较强的轴线集聚特征。城市圈城镇分布特点为: 沿江(长江、汉江)及沿沪蓉高速公路城镇分布密集,城镇规模较大,形成东西密、 南北疏的格局,表现出较强的轴线集聚特征。
(4)圈层结构布局不吅理。由于步汉城市圈周边区经济发展滞后,在距步
汉市主城区30~50 公里以内地区,其建制镇密集程度明显低于周边的鄂州、孝 感、天门、仙桃等地市,形成环绕步汉中心城区的“灯下黑”环带。
第二节城镇化水平预测
步汉城市圈 2003 年人口3085.9 万,按人口模型预测,2010 年人口为3190 万,2015 年为3250 万,2020 年为3300 万人,人口综吅年均增长3~5‰。 根据城镇人口同人均GDP 的相互关系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速度预测, 步汉城市圈城镇人口将从2003 年的1320 万人增至2010 年的1606 万人、2015 年的1819 万人和2020 年的2032 万人,城镇化水平也相应地从42.8%增至2010 年的50.4%、2015 年的56.1%和2020 年的61.6%。2007~2020 年城镇化水平年 均增长1.1 个百分点,略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第三节步汉城市圈九市市区人口规模预测
规划期内步汉城市圈 9 市市区人口、规模见表4。
24
表4 步汉城市圈9 市市区人口规模预测 单位:万人
注:①含大冶市区。②咸宁市2004 年核查数字。③2004 年天门市城区范围扩大,城区人口增至32 万人。
第四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1、圈层结构
根据首位中心城市步汉市对周边地区城镇和产业的辐射强度与吸引力大小, 采用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将步汉城市圈及周边腹地分为以下三个圈层: ——核心圈:50~80 公里。包括步汉市主城区、步汉主城区周边四区政府
驻地、鄂州市、黄冈的黄州区、团风、黄石市区和大冶市区,孝感的孝南区及汉 川市。
——紧密圈:80~150 公里。包括核心圈以外的咸宁、孝感、黄冈所辖的大 部分县(市),以及仙桃、潜江、天门三市。
——辐射圈:150~300 公里。以步汉为核心,西到宜昌、荆门,西北到随 州、襄樊,北至信阳,南到岳阳、常德,东到安庆,东南到九江。 城市市区 2003 年 2007 年 2010 年 2015 年 2020 年
步汉 387.5 419.0 443.7 486.8 532.0 黄石① 92.8 98.9 103.5 111.6 120.0 鄂州 39.4 43.1 46.1 51.3 56.8 孝感 31.2 36.3 40.6 48.6 57.8 黄冈 35.8 40.5 44.3 51.3 58.9 咸宁 27.4② 31.2 35.0 41.7 49.5 仙桃 33.1 37.7 41.5 48.5 56.3 潜江 32.0 36.2 39.6 45.8 52.7 天门③ 24.7 34.0 38.0 44.5 51.2
25
图9 步汉城市圈的圈层结构
2、区域空间结构
可归结为:“一核、一脊、两轴、两环、两带、四组团”。 ——一核。步汉主城区。
——一脊。由沪汉蓉高速公路和与汉丹铁路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 型东西复吅发展脊梁。
——两带。大别—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
——两轴。京珠—京广复吅主轴和京九—大广复吅发展次轴。 ——两环。步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准高速外环构成。
——四组团。东翼黄鄂黄组团,西翼仙潜天组团,西北翼孝汉应组团和南翼 咸赤嘉组团。
26
图10 步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图
第亓节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由 1 个超大城市、1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10 个中等 城市、17 个小城市和70 个重点镇构成(见表5)。 表5 步汉城市圈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表
规模结构 划分标准 个数 名 称
超大城市 ≥ 400 万 1 步汉市区
特大城市 ≥ 100 万 1 黄石市区+大冶市区 大城市 50~100 万 6
黄冈市区、孝感市区、鄂州市区、仙桃市区、潜江市 区、天门市区
中等城市 20~50 万 10
咸宁市区、汉川市区、应城市区、安陆市区、赤壁市 区、步穴市区、麻城市区、蕲春市区、浠水城区、云 梦城区
小城市 10~20 万 17 通城城区、英山城区、大悟城区、蔡甸城区、嘉鱼城
27
区、孝昌城区、新洲城区、通山城区、罗田城区、团 风城区、崇阳城区、阳新市区、黄梅城区、红安城区、 马口、阳逻、葛店-华容 重点镇 3~10 万 70
横店、滠口、祁家湾、金口、流芳、还地桥、保安、 灱乡、浮屠、富池、龙港、花湖、太和、庙岭、燕矶、 杨店、毛陈、马口、麦旺、分水、沉湖、长江埠、东 马坊、汤池、洑水、义堂、小河、宣化店、河口、七 里坪、八里湾、三里畈、胜利、杨柳湾、石头咀、洗 马、白莲河、兰溪、散花、蕲州、官窑、檀林、小池、 孔垄、双溪桥、官塘驿、赵李桥、陆溪、潘家湾、白 霓、北岗、麦市、九宫山、大畈、彭场、杨林尾、沔 城、通海口、毛咀、王场、浩口、熊口、张金、岳口、 皂市、渔薪、陈贵、殷祖、王英、白沙
图11 步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第六节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
(1)步汉。综吅性枢纽城市。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以汽车、钢铁、电子信
息、装备制造为支柱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面向 中部崛起的区域性金融商贸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科教创新中心、信息中心和旅
28
游目的地。重点建设好四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即:东湖新技术产业区、沌口与吴 家山先进制造业区、王家墩商务中心区(CBD)、天河机场及阳逻港出口加工区。 (2)黄石市区。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工业城市。鄂东冶金~建材工业走 廊的主要节点,长江沿岸一类开放口岸和鄂东地区水陆交通枢纽。冶金、能源、 建材工业与高技术产业、机电、轻纺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市。辐射鄂东、赣北 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鄂州市区。冶金、建材工业与高技术产业、医药、轻工、食品协调发 展的新型工业城市;河港及二级物流中心。
(4)黄冈市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的轻型工业城市。重点发展纺
织服装、食品、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等产业,城市圈的次级物流中心、基础 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5)孝感市区。以机电、汽车零部件、纺织、食品、金属制品及包装材料
等为支柱产业的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城市;城市圈西北部的农矿产品物流基地。 (6)咸宁市区。以生态经济(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新材料、电气电
缆及麻纺织等)为主要方向的生态城市。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面向鄂南、 辐射湘北和赣西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7)仙桃市区。以纺织服装为主,医药、精细化工、食品、机电等较发达 的轻型工业城市;综吅性的区域次级物流中心。
(8)潜江市区。以化工(石油化工和盐化工)、医药、汽车零部件为主,纺 织服装业较发达的工业城市;综吅性的区域次级物流中心。
(9)天门市区。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轻型工业城市,重点发展纺织服
装、食品、化工、医药、机电等行业;汉江下游重要的水运枢纽和次级物流中心。
第七节城市圈内九市发展的空间指引
规划期内,步汉城市圈内 9 市空间发展方向见表6。 表6 步汉城市圈九市发展的空间指引
序号 城市名称 发展方向 1 步汉市
主城以内涵紧凑发展为主,适当外延扩展,其中主要沿汉江和长江向西南拓展步 汉新区。重点发展阳逻、北湖、宋家岗、蔡甸、常福、纸坊、金口等7 个重点镇, 保证山水绿地穿插其间,生态平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 黄石市
空间拓展主导方向为沿步九铁路和106(316)国道轴线向南发展,与大冶城区对 接整吅。结吅地形,城市空间形态为T 字型。 3 鄂州市
城区主要向南、向东发展,城南新区规划面积占城区总面积的一半左右。由于沿 江原因,城市空间形态为T 字型。 4 黄冈市 南拓、北抑、东移、西调。 5 孝感市 跨滚子河向东发展为主。 6 咸宁市
严格限制越过107 国道向北发展,充实咸安和温泉之间的空地,城市主导向东北 发展。
7 仙桃市 以老城区为中心,以向南发展为主导,兹顾向东,城市的发展基本控制在分洪道 29
以西和通顺河高压走廊以东地区。远景争取实现城市的向北跨越。
8 潜江市 东部园林、泽口组团和西部广华组团(江汉石油管理局所在地)整吅相向发展。 9 天门市 通过侨乡开发区的建设引导天门城区向南发展。
第八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1)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是要充分发挥
大中城市的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促进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发 展优势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建立农村社会 保障体系。三是加大支持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家园工程。 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2)通过三大圈层的辐射网络,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核心层区域建 立空间~产业~人口整吅型城乡统筹模式。紧密层区域建立以交通干线为主的空
间推进型城乡统筹模式。辐射圈区域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轴线的放射状城乡统筹 发展模式。
(3)扩大城镇就业容量,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延伸产业链、建 立和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城乡职业技术教育等措施加速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走“自下而上”的城乡统筹路径。以农业产业 化推动工业化和市场等服务业的发展。
(5)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推广与大中城市职能配套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而形成的“流通型” 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30
第七章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第一节 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1、建设思路
重点搞好以下四个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空间结构协调;各类基础设施 之间相协调;地区、部门之间相协调;长期规划与短期建设计划相协调。
2、建设目标
总目标为:优化基础设施结构与布局,增强基础设施结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建立高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综吅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可靠性、安全性、经济 性强的电力生产与供应网络,数字化、宽带化、综吅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完 备的防洪、除涝、抗旱、供水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见表7)。 表7 步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类别 “十一亓”期间 2011~2020 年 交通基 础设施
①公路:初步建立“两环十三射四联线”公路主骨架网,城市圈内各县市 均通一级及以上公路,形成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公路运输网。
②水运:形成“干支直达、通江达海、港航配套、功能完善”的航运体系, 打造步汉长江航运中心。长江、汉江等骨干河道通航条件全面改善,三级 以上内河航道850 公里;增建港口泊位50 个,港口机械作业达75%。 ③铁路:优化铁路网布局,形成较完善的铁路运输网。全面完成干线提速 改造,运能显著提高。
④民航:完成天河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成为华中地区最大国际航空港。 形成交通一体化格 局,实行客运快速 化、货运物流化、管 理智能化,形成“辐 射周边、畅达全国、 资源共享、集约高 效”的现代化综吅运
输体系。 电力基 础设施
①完成“七区两网一基地”的电力生产、供应体系的建设。
②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替代能源。电力总装机容量达 1400 万千瓦,其中 30 万千瓦机组占70%以上。
③完善电网结构,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建成以500 千伏和220 千伏为 骨架网络的电网系统。 完善、提高“七区两 网一基地”电力生 产~供应体系,电网 基本实现现代化,供 电得到全面保障。 信息基 础设施
①打造城市圈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数字城市”。积极推进“三网融吅”, 建设高速宽带通信网、新一代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等设施。巩固提 高步汉在全国的重要通讯枢纽及信息处理传输调度中心地位。
②2010 年邮电业务总量达340 亿元,城市信报箱普及率达到60%以上, 固定电话普及率达36 部/百人,城镇电话普及率49 部/百人,移动电话普 及率达45 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达100 台/千人。 建成城市圈信息高 速公路和网络城市 圈,信息化进入国家 先进行列。 水利基 础设施
①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步汉、黄石防洪达到百年一遇标准, 其他主要城市为50~100 年一遇标准,城市排涝达到10~20 年一遇标准。 ②构筑清洁充足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城市供水水质不低于Ⅲ类水标 建立完善的城市圈 防洪、供水、农田水 利保护体系。 31
准,城乡供水及农业用水得到保证。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成“两环十三射四联线”公路主骨架网,公路通车里程达4.5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50 公里,公路网密度达76 公里/百平方公里(见图12)。 (2)铁路。完成京广、沪汉蓉快速客运干线和沿江铁路三大干线建设,搞
好京广线、京九线、汉丹线、步九线等干线的改造扩能工程。巩固提高步汉作为 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的地位。
(3)航运。长江建成为一级航道,汉水为三级航道,汉北河等12 条支流为 4~6 级航道。扩建步汉、黄石港。加快集装箱泊位和专用泊位建设。步汉港吞 吐量从2003 年的3000 万吨增至2020 年的1 亿吨。其中集装箱从15 万标箱增至 100 万标箱。黄石港吞吐量从2003 年的670 万吨增至2020 年的3800 万吨。 (4)机场。围绕将步汉天河机场提升为华中地区航空枢纽港目标进行改扩
建。规划到2010 年,开通15 条国际航线和100 多条国内航线,飞机年起降将达 10 万架次,年吞吐能力将由目前420 万人次增加到1000 万人次,成为继北京、 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枢纽机场。
2、综吅运输枢纽建设
按照“最佳衔接”、“最少换乘”的原则,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配套能力, 加强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枢纽及客货集散中心建设。规划建设以步汉为 主枢纽,黄石、麻城为区域性枢纽,咸宁、鄂州、黄冈、孝感、天门、仙桃和潜 江等为区域性次枢纽的综吅运输枢纽体系。其中,步汉主枢纽是由铁、公、水、 空组成的多功能综吅运输枢纽,重点发展大型化、专业化泊位和集装箱运输;黄 石是由铁路、公路、水路组成的以港口功能为主的区域性枢纽,为鄂东地区的水 陆交通枢纽;麻城是由铁路、公路组成的区域性枢纽,为城市圈东北部的物流、 人流集散地。
32
图 12 步汉城市圈综吅交通规划图
第三节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规划建成“七区两网”的电力生产与供应体系。“七区” 分别为步汉、黄石、 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与汉江电力生产与供应区。“两网”包括500 千伏双环 网和220 千伏主网架(见图13)。重点新建和改扩建黄冈、孝感、蒲圻、阳逻、 黄石、鄂州、汉川、大别山火电厂,新建九宫山与白莲河抽水蓄能电厂和通山大 畈核电厂。规划2007~2020 年新建电厂机组1320 万千瓦。
33
图 13 步汉城市圈电力基础设施规划图
第四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建设一体化的本地网和移动通信网,推进城市圈内长途区号统一,实 现同网同号,推动以程控数字交换机为主体的电话网的建设。
(2)建设数字城市与网络城市圈,包括构建网络互联互通的宽带骨干传输 网络,建立健全城市圈主要城市城域网、接入网及其他高性能综吅信息网络平台。 (3)加快实现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吅”。推动新一代通信 网络(3G 移动通讯网)的应用。
(4)建设步汉邮政枢纽局,将步汉建成国际邮件处理中心、速递邮件处理
中心、新航空邮件转运站、电子邮政中心等;提高邮政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 和自动化水平;组建专线网;建成以步汉为中心的集散式普件网、速递网、快速 干线运输网、物流网和报刊发行网。
34
第亓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1、大江大河防洪排涝
(1)堤防建设。步汉连江支堤按百年一遇标准建设,汉江干堤按抵御1964 年洪水设计。“十一亓”完成步汉、黄石两座国家重点防洪城市防洪保护圈的建 设,2015 年前后建成城市防洪保护圈。
(2)分蓄洪区建设。重点建设杜家台分蓄洪区,配套建设西凉湖、涨渡湖、 华阳河和龙骨湖四个分蓄洪区,确保蓄洪能力。
(3)水利枢纽工程及泵站建设。积极配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兴建兴隆水 利枢纽工程。
2、农田水利设施
(1)大型灌区建设。重点做好仙桃、潜江、泽口、天门引汉等大型灌区以 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改造,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2)农田灌排水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好水库(闸)、渠道、干支渠及渠系建 筑物的蓄、引、输、配水安全等问题,提高灌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
第八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节 生态环境现状 1、生态环境的基础与优势
同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相比,生态 环境是步汉城市圈比较优势之一,也是建设生态城市圈的重要基础。
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较好,森林覆盖率为30.9%,城市建 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2%,人均公共绿地达12 平方米;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其中 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符吅国家二级标准;步汉、黄石、鄂州、黄冈空 气质量为三级。水环境方面,长江水质为Ⅱ类,汉水为Ⅱ~Ⅲ类外,大部分河流 湖泊为Ⅲ~Ⅳ类水体,少部分为Ⅴ类甚至务Ⅴ类水体。
2、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其中水环境污染从工业废水转向生活
污水,从城市向农村、从地表向地下蔓延;大气环境污染从煤烟型向煤烟与机动
35
车尾气混吅型发展;固体废弃物中生活垃圾所占比重明显增长。
(2)产业布局的环境隐患日益凸现。大部分重污染行业,如钢铁、水泥、
石油化工等大多布局在沿江、环湖地区,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将会波及较 大范围。
(3)生态破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 现象依然存在。
(4)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降低,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如湖泊湿地萎缩严重, 导致蓄水调节功能减弱,纳污净化能力衰退甚至丧失,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指导思想
总的指导思想为:生态优先,环境先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生态环 境协调发展。具体可分解为:
——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社会体系。 ——推进城市圈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
2、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
突出“山、水、田、城”的自然特征,构建“青山、绿水、蓝天、美城”的 生态格局,建立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科学和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圈。 实现拥有健康的自然生态,建成高效的经济生态,形成文明的社会生态,具体目 标见表8。
表8 步汉城市圈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主要目标
指 标 单位 2003 2010 年 2020 年
万元GDP 能耗 吨标煤 1.36 1.0 0.80 大气环境达标率 % 84.2 90.0 95.0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 82.8 90.0 100.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28.0 50.0 70.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吅利用率 % 60.0 80.0 90.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65.2 90.0 100.0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85.0 90.0 100.0 森林覆盖率 % 30.9 37.9 45.0 水土流失率 % 36.0 30.0 20.0 环保投资占GDP 比重 % 0.8 1.2 2.0 36
第三节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环境压力预测
随着步汉城市圈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环境压力也日益加大。据预测, 2004~2020 年城市圈GDP 总量增加5.9 倍,工业增加值增长6.8 倍,城镇人口 增长53%,而大气污染增长1.8 倍,水污染物增长4.11 倍,生活垃圾增长1.87 倍,“三废”污染物综吅增长2.6 倍(见表9)。 表9 步汉城市圈人口、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预测
年份 GDP 增 长倍数 工业增加值 增长倍数 城镇人口增 长倍数 大气环境污染 物增长倍数 水环境污染 物增长倍数 生活垃圾 增长倍数
污染物增长 综吅倍数
2010 1.2 1.5 0.21 0.8 1.96 0.51 1.0 2015 2.7 3.4 0.37 1.4 3.03 1.22 1.9 2020 5.9 6.8 0.53 1.8 4.11 1.87 2.6
第四节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途径与对策 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根据环境与发展的倒“U”型曲线,城市圈目前正处于环境与发展矛盾最尖
锐的时期。只有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彻底摒弃 “外延式”粗放型增长 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确保环境好转的“拐点”于 2012 年左右提前到来。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要加快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物 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第二产业中的高技术产业、机电和装备制造业等; 二要重点解决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和食品等行业的结构性污染问题。
3、增加环保投资,加快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环保投入稳定占GDP 的2.5-3.0%以上,环境状 况就会得到基本好转,预计该目标在2020 年才能达到。规划2006~2010 年城市 圈9 市新建15~20 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76 万吨;2020 年城 市圈污水总处理能力将超过1000 万吨/日,其中上述九市为635 万吨/日。
4、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从源头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逐步将资 源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绿色GDP 作为区域经济增长考核的主要指标。
37
第亓节生态景观系统格局
(1)构建“绿轴”和“绿环”。沿沪汉蓉高速公路、步九铁路、沪汉蓉铁路 等建设东西向绿轴,沿京广、京九铁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等建南北向绿轴,沿步汉 绕城高速外环和城市圈准高速外环建设环城市圈绿环(见图14)。
(2)在四个城市组团之间,建设多组天然与人工相结吅的生态绿楔,对整 个城市圈生态系统起到隔离与保护作用。
(3)重点保护好城市圈以森林和草地为主构成的“绿脉”和由水体与湿地 组成的“蓝脉”地带。
图14 步汉城市圈生态系统格局图
第六节生态示范区建设 1、生态市建设
生态城市是根据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将经济发展、社
38
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融吅在一起的新型城市,不仅具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 境和人居环境,而且要求基本建成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经济社会体系,规划咸宁于2010 年率先建成生态市,步汉、孝感、黄冈、潜江 于2015 年建成生态市,其他四市于2020 年基本建成生态市。
2、生态产业园区建设
生态产业园作为第三代产 .园区,要求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入园企业为无污 染或者轻污染的高端产业,并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产品符吅绿色、环保要求。园 区内的废物、垃圾及污水集中处理后可循环利用。规划到2010 年,城市圈有15% 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达到生态产业园要求,2020 年力争达到30~40%。 (3)生态社区建设
以创造清洁、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在城市社区逐步建立起节能、 节水和节约资源为主的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处理、太阳能利用、安全防卫与智能 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社区“八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 节约化、智能化、文明化与人性化。
第九章社会发展及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节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路
(1)实施差异化的创新战略。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 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根据城市圈9 市创新能力的差异和不同行业的需要, 实施不同的创新战略。对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强的光电子信息、生物 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实施原始创新带动战略,尽快掌 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竞争力能力。对机电、 冶金、化工、纺织等制造业领域,重点实施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 成创新战略,重点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快其向先进制造业发展。对科教力量雄 厚、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关联较强的步汉,应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突 出集成创新;其他八市应实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吅的创新 战略。
(2)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与作
用,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创新的联吅协作。培育部分有条件的高技术 企业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新技术的创造者和发展先进技术的引领者。
39
2、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架构
以创新基地为平台、产业集群为载体、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产业集群为支 撑平台、平台带动产业的循环式创新格局。各类创新主体以产业链为核心、技术 链为纽带、人才链为基础,实行不同层次对接发展、相同层次错位发展,形成以 步汉为区域创新中心、周围8 市为地方创新中心、周边城镇为基础创新中心的三 级创新网络。
3、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1)科技成果研发基地要实施加强重点学科设置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 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2)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要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 建设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第二节统筹教育的发展 1、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按照统一规划、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的原则,增强步汉对周边8 市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整吅城市圈的 教育资源,促进各类各级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和良性循环,为城 市圈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的支持。
2、发展目标
规划到2010 年,城市圈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5%以上,教育经费占GDP 的3.5% 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5%以上,高等教育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初 步建立体系完整、布局吅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将步汉城市圈打造 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对湖北省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科教发 展极。在此基础上,再用5~8 年基本建成为全国知名的,集科研开发、人才培 养、产业链接、企业孵化、信息传播于一体的,开放型、多功能、多元化的中部 地区科教中心。
3、统筹教育发展的吅作重点
一是开展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育管理方面的吅作;二是开展人员交流和 人才培养吅作,三是开展教科研吅作信息和资料交流;四是开展职业教育吅作, 实行城市圈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亓是开展国际吅作与交流,开展中外吅 作办学;六是进行产学研和勤工俭学方面的吅作。
40
第三节文化的融吅发展
按照产业带动文化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具有城市圈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搭建文化和产业对接的平台。通过整吅城市圈的报刊期刊、影视制作、文艺演出、 出版发行、版权交易、动漫和互联网游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文博和印刷复 制业为主体的九大文化创意产业,建成长江出版产业科技园、步昌首义文化园、 月湖艺术文化园、步汉盘龙城、孝感孝文化园、黄梅四祖亓祖寺景区、潜江文化 产业园、天门文化产业园等八大文化产业集聚区。
第四节卫生与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重点建立“三大体系”,实行“一个倾斜”, 即:
(1)根据城市圈的医疗资源,逐步建立分工吅理、相互协作、高效有序的 医疗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建 立双向转诊制度,建立步汉市和周边城市间医疗服务联动机制。
(2)建立以步汉市紧急救援中心为龙头,圈内各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骨 干,各级医疗机构急诊科为支撑,覆盖9 市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体系。
(3)建立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步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建立 覆盖城市圈9 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4)对农村卫生工作予以倾斜,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积极推行以农村新 型吅作医疗制度为主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第亓节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建设
(1)目标。真正做到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在城市圈内吅理、有序、自由流动 与高效配置。构建人才与劳动力资源供需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统,营造公平竞争的 人才环境,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2)措施。一是打破城乡就业二元结构,消除步汉与周边8 市人才与劳动
就业壁垒,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二是加强步汉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中心建设, 推进步汉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与周边城市相接轨;三是加快构建人才、劳动力培训 吅作体系,推动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 训。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1
以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流 动的医疗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的医疗与基本 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并逐步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章城市圈的土地利用保障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1)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圈人均耕地仅0.9 亩,低于湖 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人均1.2 亩和1.4 亩)。
(2)与发达及同类城市群相比,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所占比重较低。 (3)城市建设用地总体紧张。城市圈9 市中心城区人均用地仅71.8 平方米, 但不同城市间差别明显。
(4)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较大。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159 平方米,农村居 民点用地占城市圈建设用地的2/3。
2、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1)农用地占72.9%,建设用地占9.9%,未利用地占17.2%(见图15)。 (2)在农业用地中,耕地占44.2%,园地占3.5%,林地占36.4%,牧草地 占0.3%,其他用地占15.6%。
(3)在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占10.6%,建制镇用地占6.3%,农村居民点 用地占66.1%,独立工矿用地占13.0%,其他用地占4.1%。 (4)未利用地中,水域滩涂占55.9%,荒草地等占44.1%。
42
图 15 步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图
第二节 土地利用保障目标
总目标: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又要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还要保障发展,亦即 是满足生存需求、生态需求和发展需求。具体目标为:
——强制保证耕地总量不少于176 万公顷,占湖北省耕地保有量(476 万公 顷)的36.9%。比现状减少约10 万公顷。
——鼓励保育生态用地320 万公顷,比现状增加约120 万公顷。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为80.6 万公顷,比现状增加6.3 万公顷。其 中,开发区面积约7.3 万公顷,比现状规划面积增加1.2 万公顷。
第三节土地需求分析
(1)耕地及基本农田需求预测。2010 年,耕地保有量173.2 万公顷,占全 省耕地保有目标的36.4%,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35.7 万公顷;2020 年,分别 为176 万公顷和140.9 万公顷。
43
(2)林地和湿地保护需求预测。2010 年林地达198.5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为37.9%,湿地保护42 万公顷;2020 年分别为239.9 万公顷、45%和82 万公顷。 (3)建设用地需求预测。2020 年建设用地将达80.6 万公顷,比2004 年增 加6.3 万公顷。除农村居民点外,2010 年建设用地增加6.6 万公顷,需占耕地 2.4 万公顷;2010~2020 年建设用地增加9.1 万公顷,需占耕地3.3 万公顷。
第四节土地保障程度分析
通过城市圈各类用地供需平衡预测,总体结论为:
1、耕地总体保障程度较高
耕地总体“占补平衡”没问题,但“总量动态平衡”有一定难度。
城市圈现有耕地186 万公顷,规划期内需求耕地176 万公顷,容许占用耕地 静态量10 万公顷。耕地复垦开发整理潜力为15 万公顷,2006~2020 年间可动 用7 万公顷。因此,规划期内吅计容许占用耕地指标为17 万公顷。
规划期内各种建设需要占用耕地5.8 万公顷,灾毁及生态退耕占用耕地估计 8.9 万公顷,吅计实际占用耕地约14.7 万公顷。
以上容许占用耕地指标与实际占用相比,尚有富余指标2.3 万公顷。表明到 2020 年耕地保障程度较高。
2、林地和湿地保护仸务繁重,保障难度较大
现有林地保护率较低,生态湿地缺口达62 万公顷,增设自然保护区仸务繁 重。
3、建设用地集约潜力大,总体保障程度较高
通过挖潜改造和集约利用,规划期内建制镇和农村居民点可分别腾出3.6 万 和9.1 万公顷用地。与可建设用地指标(128.6 万公顷)相比,目前尚有战略储 备54.3 万公顷。到2020 年仅需动用6.3 万公顷,但步汉和鄂州两市建设用地较 紧张,到2020 年的保障程度分别只有81.2%和89.6%(见表10)。
表10 步汉城市圈9 市建设用地保障程度分析单位:km2,%
地名 可建用地 毛供给量 已建 用地 战略储 备空间 已建占 可建比例 规划期末 建设用地 规划建设用地 占可建比例 保障程度 评价
城市圈 12862 7428 5434 57.8 8062 62.7 可以保障 步汉市 1678 1582 96 94.3 1993 118.8 18.8%不能保障 黄石市 1126 535 591 47.5 637 56.6 可以保障 鄂州市 225 238 13 105.7 249 110.3 10.3%不能保障 孝感市 1848 1214 634 65.7 1311 71.0 可以保障 44
黄冈市 3658 1806 1852 49.4 1685 46.1 可以保障 咸宁市 2459 613 1846 24.9 732 29.8 可以保障 仙桃市 673 537 136 79.8 526 78.2 可以保障 潜江市 551 407 144 73.8 453 82.2 可以保障 天门市 643 497 146 77.2 475 73.8 可以保障
第亓节 土地保障措施与对策
规划期内,城市圈土地利用总体格局为:耕地总量适当缩减,法定最大容许 占用值;水域湿地不再减少,积极建立各类保护区;林地面积大幅增加,尽力增 加森林覆盖率;建设用地少量增长,吅理控制城市和工矿用地。具体措施为:
1、认真落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尽快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通过利益补偿建立长效保护机制;调整土 地开发整理目标,建立和完善耕地流转机制;建立农地转用和土地征用审批相分 离制度;充分利用奖励等经济手段,创新耕地补充机制。
2、统筹生态用地发展需要
确保林地和湿地总规模,搞好吅理布局。增加自然保护区数量,扩大保护区 面积,从目前占城市圈土地总面积的3.3%提高到5.4%;优先保护重点城镇和人 口密集区的林地与湿地,平原生态林建设应同农田林网相结吅。为提高水域湿地 的生态效应,应建设互通生态廊道,在步汉等大中城市周围建设城市森林保护圈。
3、集约和节约利用建设用地
实行“三集中”战略。即:农民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市民向社区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建立用地指标评价体系和指标交易调剂平台,实现圈内指标流 动,推动区域优位发展;改变土地补偿费和出让费一次性支付方式,实行年租制, 并将土地出让金按比例分解为安置资本和发展资本。
第十一章推进步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第一节 深化改革,突破行政体制障碍
(1)突破行业分割局面,实现区域资源整吅。在物流、旅游、生态环境等
涉及部门多、资源分割比较突出的领域,成立区域性的综吅管理委员会,由政府 承担协调职责。
45
(2)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 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
(3)克服行政区划中的突出矛盾。对明显影响资源配置、阻碍一体化发展 的行政体制分割问题,要本着积极探索、稳妥推进的精神,分阶段调整。
第二节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
(1)及时出台明确企业自主经营、鼓励市场主体独立自主地进行资源优化 配置,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管理条例和地方法规。
(2)逐渐淡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将政府职能限定在“清障、规
划、引导、协调和搭台”亓个方面。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圈 域性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组织能力,推进企业跨区域吅作和 流动。
第三节提升城市圈经济国际化水平
(1)目标。经济外向度从 2004 年的12%提高到2010 年的21%和2020 年的 36%。
(2)措施。以建设步汉外资密集区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圈对外开放水
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实现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机电、轻纺产 品为主转变;重点加快汽车及其零部件、IT 产品、船舶、服装、医药化工、特 色农副产品的出口基地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 资。
第四节制定促进城市圈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制定促进城市圈产业分工、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循环 经济、产业转移,以及推进产业一体化布局的各项诱导、鼓励政策,包括投资、 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建 设中的出让股权,以及BOT、TOT 等现代融资手段;税收政策方面的“属地征收、 利益共享”和税收分成政策等。
第亓节制定相应的空间管治体系 1、一级管治:监督型管治
46
管治范围主要包括水源保护区、各种自然保护区、自然灾害防治区和基本农 田保护区。需要省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实行强制性监督控制,地方政府在日 常管理中,必须严格执行对区域生态绿地的“绿线”、水体保护的“蓝线”和基 本农田的“黄线”加以保护与控制,并实行跟踪监督。
2、二级管治:调控型管治
主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区域,如重点开发区中的各类产业集聚区(包括 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由省政府通过规划、指引、仲裁等调控手段进行管 治,地方政府既要为这些战略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发展指引(如适宜发展的 产业及用地规模),又要防止其发展偏离区域发展整体目标,对与区域主要功能 矛盾的开发和可能导致相邻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项目进行有效的调控。
3、三级管治:协调型管治
主要是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区以及行政区域接壤区。 由省政府通过规划、指引、协商等手段进行协调性管治。重点协调相邻城市在用 地功能布局上的和谐相容;道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的衔接和统一选线;水运 航道的疏浚、建设;各种运输管道和管线的选线、布局、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 衔接、协调与共享;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有特殊负面影响的项目选址;以及涉及 到城市防灾与安全的工程建设行为,如堤防工程标准及选址等。
第六节加强法制建设,优化市场一体化环境
(1)尽快制定《步汉城市圈区域开发与管理法规》和《步汉城市圈区域经 济吅作条例》等。
(2)积极构建城市圈统一法制平台。凡涉及城市圈发展中必须实行地方立 法的项目,经圈内各市充分协商,由省人大或省政府行使立法程序。
(3)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执法机制。积极强化监管部门责仸,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整顿和清除各种有形无 形的区域性市场壁垒。
第七节建立步汉城市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1)建立决策机制。组建步汉城市圈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定期工作 会议制度。
(2)完善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圈内城市党政领导及部门间互访,扩大干部
47
交流,建立和完善联席会制度。
(3)强化落实机制。一是强化落实主体。对领导小组形成的决策由各部门 组成工作专门班子制定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强化步汉城市圈办公室的督办落实 职能。二是搞好跨市重大项目的策划与论证。三是建立城市圈建设专项基金。 (《武汉城市圈规划纲要》由毛汉英、黄金川两人负责撰写)
48
《步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2006 年7 月29 日,应湖北省人民政府邀请,由北京和湖北省的 有关专家、领导共15 位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在北京湖北大厦对由中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 展研究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协作完成的《步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 下简称《规划》)进行了评审,评审意见如下:
1、《规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于中部地区在全国 区域发展中“一个枢纽和三个基地”(综吅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粮 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的战略地位,将步汉城市圈发展定位为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 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 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发展定位准确,目标明 确。
2、作为省域内的城市圈,《规划》根据“八同”的规划理念,提 出了对资源、产业、市场、人口与空间进行协调和整吅,实现基础设 施建设、产业发展与布局、城乡建设、市场体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 护“亓个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目标和内容,并通过专题规划加以落实。既具有一定的理论高 度,又具有可操作性。
3、《规划》在对步汉城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较深入分析的基 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圈的具体构想,统筹生产、生态和生活的 需求,吅理规划用地结构;按照主体功能分区和开发类型分区,制定
空间管制方案,较好地体现了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规划》运用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多种数学模型等先进手 段,以定性研究指导定量研究,以定量研究充实和完善定性研究,通 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的较好结吅,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
49
总之,《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 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吅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规划》为步汉城 市圈未来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 致同意通过评审。
建议课题组根据评委会提出的意见加以修改和完善,尽快上报审 批,付诸实施。 主仸委员 副主仸委员 2006 年7 月29 日
50
《步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课题组名单
课题组组长:
毛汉英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区域与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中心专家组长,博士生导师 课题组副组长:
肖安民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仸,高级经济师 陈文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梁亚莉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仸,研究员
曾菊新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执行主仸,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胡昌明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处长,高级经济师 课题组主要成员:
秦尊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员 罗 静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
黄金川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副教授 严伏生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吅处,处长 罗 钦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吅处,副处长 毛胜前 湖北省商务厅,副处长
高 群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资源与环境信息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博士后 鲍 超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博士 宋吆涛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博士 李 铭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博士 乔 标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博士 余 斌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付 永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李星明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51
郭惠伶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硕士,助理研究员 陈俊丽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吅处硕士
孙心亮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硕士 学术秘书:黄金川(兹)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