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C项,“抒情”应为“叙事”;E项,“方言”应为“讽刺”。 答案CE 7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画线句子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结合人物的心理,从人物语言与行为的反差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对自己的人生导师、还在监狱里的潘三,匡超人不去搭救,甚至不去探监一回、安慰一下,却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清廉样子。这就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8文中“先儒匡子之神位”的故事,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解析需弄清楚有哪些艺术手法,然后对照文本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以矛攻盾。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矛盾的双方同时集中在某一人物身上,让被讽刺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弄的地步。匡超人自吹被人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而不知“先儒”乃去世之儒,被人耻笑。 9联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人物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可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物的特点。 参考答案匡超人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1题。
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母亲不知是甚事,吓得躲在屋里;听见中了,方敢伸出头来说道:“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那些报录人道:“原来是老太太。”大家簇拥着要喜钱。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邻居都来了,挤着看。老太太没奈何,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
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邻居道:“你中了举了,叫你家去打发报子哩。”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邻居见他不信,劈手把鸡夺了,掼在地下,一把拉了回来。报录人见了道:“好了,新贵人回来了。”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10理解范进发疯前后说的两句话:“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文章为什么用“噫”字,能不能换成其他感叹词?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感叹意义的词语的理解。这需要结合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态度来分析。
参考答案“噫”表示悲痛、叹息,又有惊异之意。因为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冷言嘲讽;众邻不理不睬甚至嘲笑;妻子对自己漠不关心,自己不能尽孝;自己的地位低下,受人踩踏。“噫”字饱含了范进中举后的种种感慨,故不能换。
(2)“好了”一词中的“了”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第二句话中,为什么只用了一个“好”字?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结合人们对范进的态度变化引起的范进的心理变化来分析。
参考答案①“了”表示事情完成,说明范进之前的悲痛将在他中举之后发生变化,从范进中举之后人们对他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来。②这个“好”字,表示范进沉浸在中举的快乐之中,是对自己中举的一种完全满足。
(3)两句话不变的是“我中了!”,“我中了!”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两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怎样的心态?请简要说明。
解析句子理解方面的题目,一般注意句子的深刻含义,包括双关义、言外之意、指代义几个方面。言外之意需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说明范进一生就为了中而中,完全为了功名而不舍弃。所以当他疯醒之后,依然记得的还是“中了”第七名。②多年愿望终于实现,荣华富贵就在眼前,贫穷屈辱已成昨日,因为“中了”,所以“好了”!
1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三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能力。结合语段,把何人何事讲清楚即可。 参考答案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三、表达交流
12请你仿照示例,为吴敬梓写一段话,评价其作品的意义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部个性解放的爱情呐喊,一部震撼世界的话剧巅峰;莎士比亚,捍卫人文,抨击封建,是无与伦比的戏剧大师。
解析仿写时不仅要注意修辞、照应句式,还得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答案示例《儒林外史》,一部儒林丑态百出的传奇,一部触动人心世界的经典;吴敬梓,鞭挞丑陋,反对黑暗,是当之无愧的小说作家。
13下面是某城市读书节标志的主体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
参考答案(1)该读书节标志由爱心、书本和纽(丝)带等元素经组合变化构成。
(2)爱心和书本寓意是热爱读书、用心读书。心形纽(丝)带寓意是以读书(节)为纽带,齐心协力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
在吴敬梓塑像前的沉思
不久前,应大学同学的邀请回了一趟故乡全椒。虽然时间很紧,但我还是去了吴敬梓纪念馆。脚一踏上那丛生着杂草的石阶,远远看见那尊七米高的吴敬梓铜像,孤独地面对天地人生,我的心一下子像被什么击中了。这才猛然记起,自己常年在外漂泊,一晃竟十多年没有来这里了。
走进馆内,整个纪念馆看起来依旧是那么典雅、古朴,仿明清风格的建筑雕梁画栋,翘角飞檐,仿佛岁月的痕迹不曾划过。大门正前方四座旗杆石象征着吴氏家门前期的鼎盛。过厅正中矗立着一尊大石碑,碑上刻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一段话:“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我将这段耳熟能详的话又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心中升腾起一股自豪。故乡全椒最具特色的是人文文化,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吴敬梓和他的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为标志的“儒林文化”。一部《儒林外史》成就了全椒“文化之乡”的美名,也赋予了我这个异乡游子儒林文化的底色和气度。记得十多年前来到纪念馆时,我在吴敬梓塑像前留了个影,那沉思忧郁的面孔与整个塑像的孤寂与苍茫融为一体。十多年后,当我用手指轻轻触摸着这尊已有点斑斑锈迹的塑像时,不禁感慨万千。
感慨之一,若想在创作上有所作为,必得经受磨难和考验。文章自古憎命达,吴敬梓的一生可谓坎坷艰难。他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他一生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去世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由富裕坠入贫困,对世态炎凉看得最清楚,对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也很容易察觉到。因此在《儒林外史》中能对当时种种类型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做彻底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
感慨之二,若想在创作上有所作为,必得做一个性情中人。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因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一生大半时间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他生平最恶举业,所著《儒林外史》五十六回,专写熬于此间者之真相。他对虚伪的人际关系深感厌恶,无心做官。“雍正乙卯,安徽巡抚赵国麟举以应博学鸿词科,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因他家有“文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