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主要危害 草场遭破坏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考向 荒漠化的形成
(2013·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
5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C.丙地区荒漠化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土壤盐渍化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二是地下水位偏高,把地下盐分带到地表,随着淡水的蒸发散失,盐分逐渐滞留在地表,形成盐渍化。图中丁处地势最低,临近本区的湖泊,是上游冰雪融水在沙漠边缘的出露,地下水位高,且蒸发旺盛,产生盐渍化。第2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由等高线图知丙地在乙地下游,乙地的引水灌溉使丙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干枯退化,产生荒漠化。
微专题二 荒漠化的防治
B.乙地区沙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6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1.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农作区 牧区草原 干旱的内陆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7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8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