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 考试习题 下载本文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

位。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起到了信息的转移作用。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的动作频率会逐渐降低。

2. 简述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的调节方式及其生理意义。

晶状体调节:主要调节方式,晶状体变凸,增加折光能力(模糊的图像信息→视区皮层-皮层-中脑束(锥体束)→正中核(中脑)→副交感节前纤维(动眼神经核)→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睫状肌环行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增加

瞳孔调节: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视近物时,可反射地引起两眼瞳孔缩小(视区皮层-皮层-中脑束(锥体束)-正中核(中脑)-副交感节前纤维(动眼神经核)-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睫状肌环行肌收缩-瞳孔缩小) 双眼球会聚,辐辏反射:当双眼注视一个向眼移近的物体时,两眼的视轴可反射性地向鼻侧中线会聚(视区皮层-皮层-中脑束(锥体束)-正中核(中脑)-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内直肌收缩-双眼会聚) 意义:

3. 简述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特点

项目 分布(人) 神经元联系 感光色素 作用条件 视觉 视敏度 分辨率 色觉 视锥细胞 密集于视网膜中央凹 单线联系 可分为三种:红绿蓝 强光时起作用大 明视觉 高 高 有 视杆细胞 主要在视网膜周边部 无专线联系,呈聚合式联系 视紫红质 暗光时起作用大 暗视觉 低 低 不完善

4. 昼光觉和晚光觉的异同

在人体视网膜中存在两种感光还能系统即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

视杆系统又称晚光觉或暗光觉系统,有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暗视觉但无色觉,对被视物细节的分辨能力较差。

视锥系统又称昼光觉或明光觉系统,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辨别颜色,且对被视物细节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5. 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视觉的形成需要有完整的视觉分析器,包括眼球和大脑皮层枕叶,以及两者之间的视路系统。由于光线的特性,人眼对光线的刺激可以产生相当复杂的反应,表现有多种功能。当人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经过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视觉,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概念。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固定眼球)→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 何谓听觉的行波学说?

9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

行波学说认为,声波达卵圆窗后,基底膜的振动先从蜗底部开始,再以行波方式逐渐向蜗顶推进。频率越高的声波,基底膜最大振动部位越靠近蜗低;反之,则靠近蜗顶。

基底膜振动幅度最大部位的毛细胞受刺激最强,其冲动沿听神经传导达听皮层相应区域,产生相应音调感觉。

7. 简述内脏痛的特点

定位不准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缓慢、持续,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作用于内脏一般不产生疼痛 中空内脏器官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敏感

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的改变。

8. 什么是牵涉痛?产生机制。

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之为牵涉痛。

发生牵涉痛时,疼痛往往发生在与患病内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的体表部位。

牵涉痛的产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有关,体表和内脏的痛觉纤维可在感觉传入的第二神经元发生会聚。体表痛觉纤维通常不激活脊髓后角的第二级神经元,但当来自内脏的伤害性刺激持续存在时,则可对体表传入产生易化作用,此时脊髓后角第二级神经元被激活。在这种情况下,中枢将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体表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但由于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因而常将内脏痛判定为体表痛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 脑电图(EEG):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

2. 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二、单选填空

1. 对脑电波描述错误的是(A)

A、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 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

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 D、睡眠过程中脑电既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 2. 对皮层诱发电位,正确的叙述是(D)

A、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的节律性改变所致。 B、包括后反应与主发放 C、包括αβδθ四种波形

D、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区域引出的电变化。 3. 有关皮层诱发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

A、它是由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产生的 B、仅发生在颅脑表面的一定部位 C、有固定的潜伏期 D、有固定的波形

4. 正常脑电图包括α、β、θ和δ四种基本波形。、

5. 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脑电波的频率将加大,并出现α阻断,说明此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以

β波为主。

10

6. 7. 8. 9.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

关于脑电图,人体在兴奋状态下出现的是β波,在安静、清醒时出现 α波,闭眼条件下α波更明显。在深睡时出现的是δ、θ波,昏迷状态下全部为δ波。

按照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序,脑电波类型的顺序是β、α、θ、δ。 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出现β波。 人在正常闭目养神时脑电波主要是 α 。

三、简答论述

脑电波的正常波形各波的特点?(P160)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 慢波睡眠:脑电图特征表现为同步化慢波的睡眠。 2. 异相睡眠:脑电图特征表现为去同步化慢波的睡眠。

二、单选填空

1. 慢波睡眠的特点有(A B C D) A、是由清醒到入睡必经时相 B、与快波睡眠交替出现 C、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D、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有利于恢复体力和促进机体生长 2. 异相睡眠的生物意义是 ( A B C )

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B.促进记忆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 C.促进食欲和消化 D.促进脑电图同步化 3. 关于睡眠状态(A C)

A、快动眼睡眠期间,剧烈的肌肉活动被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而阻止 B、睡眠时脑的氧耗量和血流量减少

C、从快动眼睡眠到慢波睡眠时,脑电图波振幅增大

D、睡眠状态是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周期性兴奋下降引起的。

11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

4. 两种睡眠时相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在觉醒状态下,一般只能进入慢波睡眠,不能直接进入

异相睡眠。

5. PGO锋电位在觉醒时和慢波睡眠时明显减少,而在异相睡眠时显著增加。 三、简答论述

1. 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一、SWS睡眠的特征

(1)视、听、嗅、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 (2)骨骼肌反射及肌紧张减退

(3)伴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且相当稳定。如心率↓,血压↓ ,呼吸↓ ,瞳孔缩小,体温↓ ,胃液分泌↑,唾液分泌↓等。

表现为交感活动水平↓,而副交感活动相对↑ (4)有些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如生长激素的分泌↑ 意义:有利于促进生长、消除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 二、REM睡眠的特征:

(1)各种感觉功能的进一步减退,以致唤醒阈提高; (2)骨骼肌反射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

(3)交感神经活动进一步减弱,表现为心率↓↓、血压↓、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明显减退。

(4)出现肢体远端的肌肉和面部表情肌短促的抽动、眼球快速运动及血压↑、心率↑、呼吸快而不规则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 (5)做梦

意义:促进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促进学习记忆;促进精力恢复与情绪稳定.

2. 简述睡眠的功能

1.睡眠的保护性作用 (1) 适应生存的需要 (2) 消除疲劳、保存能量

2. 睡眠对激素分泌和脑的发育方面的作用

(1) 生长激素、催乳素和黄体生成素在睡眠中分泌增加 (2) REM睡眠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 3. 睡眠对记忆的影响

REM睡眠对巩固记忆有作用(睡眠剥夺实验)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 记忆:对所获取信息的保存和读出的过程。

2. 学习: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的神经过程

3. 非联合型学习:即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又称为简单学习,是人或动物

收到一次或多次单刺激后形成的。

4. 习惯化:当一个不具有伤害性的温和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反应逐渐降低或消失,

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