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题2.1 如图所示电路,已知集成运放开环差模电压增益为∞,其电源电压?VCC=?14V,Ui=1V;R1=10k,Rw=100k。请问:当Rw滑动端分别在最下端、最上端和中点时时,输出Uo=?V; 解:
14V,1V,6V
题2.2 在题图所示的放大电路中,已知R1?R2?R5?R7?R8?10k?,
R6?R9?R10?20k?∶
① 列出uO1、uO2和uO的表达式;
② 设uI1?0.3V,uI2?0.1V,则输出电压uO??
注:此图A1的同相端、反相端标反。
解
分析:本题中,运放A1构成反相比例运用电路,A2构成同相比例运用。而A3则构成了一个减法电路,由于可将运放当作理想器件,又在线线场合下使用,所以可使用“虚短”及“虚断”的两个基本概念来对电路进行分析。
uO1??R2R1uI1??1010?uI1??uI1?R?10?3?uO2??1?5?uI2??1??u?uI1I2?R202??6?? (1)
u3??R10R8?R10?uO2?2010?20uO2?23uO2?uI2 对A3,
u01?u3-R7?
u3??u0R9u3??u3??uI2 因为
u01??uI1
1
u0?u3?R9R7?uO1?u?3??uI?22010??uI?1uI?
2 ?2uI1?3uI2uI1?0.3V,uI2?0.1V(2)uO?2?0.3?3?0.1?0.9V
题2.3 加减运算电路如图所示,求输出电压uO的值。
us1us2us3us4R140k?R225k?R3-RF50k?A+10k?R420k?uOR530k?
分析:本题中运放A构成了差分减法电路,由于运放可作理想器件,且工作在线性区,可用“虚短”和“虚断”的基本概念来分析电路。此电路的同相和反相端分别有两个输入信号,因此可用叠加原理来分析。
us1单独作用:us2、 us3 、us4接地,此时输出为uO1
uO1??RFR1us1
us2单独作用:us1、 us3 、us4接地,此时输出为uO2
uO2??RFR2us2
R4//R5us3单独作用:us1、 us2 、us4接地,此时输出为uO3
up?us3R4//R5?R3
?uN?uP?uNR1//R2?uO3?uNRFRFR1//R2RFR1//R2)uN
)R4//R5R4//R5?R3us3uO3?(1??(1?
2
us4单独作用:us1、 us2 、us3接地,此时输出为uO4
uO4?(1?RFR1//R2)R3//R5R3//R5?R4us4
综合: u = uO1?uO2?uO3?uO4
题2.4 电路如图所示,设A1、A2为理想运放,电容的初始电压uc(0)?0。 (1)写出u0与us1、us2和us3之间的关系式;
(2)写出当电路中电阻R1?R2?R3?R4?R5?R6?R时,输出电压u0的表达式。
R4us1us2R2R3R1-us3R6CA1+u01R5R7-A2+u0
分析:利用运放工作在线性区满足“虚短”和“虚断”的概念来分析电路功能。A1是差分减法器,A2是两输入的积分电路。
(1)由于A1是典型的差动减法电路,直接写出u01与us1、us2的关系:
u01??
R4R1us1?(1?R4R1)R3R2?R3us2
对A2的分析用叠加原理:
u??us3单独作用,输出为u0
''01R6C1R5C?us3dt
u??u01单独作用,输出为u
''0''0?u01dt
u0?u?u??综合:
'0''01R6C?us3dt?1R5C?u01dt
3
u0?u0?u0 ??所以
'''1R6C?us3dt?R4R1R5C?us1dt?(1?R4R1)R3R2?R3R5C?1?u01dt
u0?? ?(2)
1RC?us3dt?1R?us1dt?1RC?us2dt1RC?(us1?us2?us3)dt
题2.5 在题图所示电路中,已知uI1=4V,uI2=1V。回答下列问题:
图P7.19
即
(1)当开关S闭合时,分别求解A、B、C、D和uO的电位; (2)设t=0时S打开,问经过多长时间uO=0? 解:(1)UA=7V,UB=4V,UC=1V,UD=-2V,uO=2 UD =-4V。 (2)因为uO=2uD-uO3,2 uD =-4V,所以uO3=-4V时,uO才为零。
1R1C150?10?103?6
uO3???uA?t???7?t??4
t?28.6mS
题2.6 图示电路中,A1~A5都是理想运放。 试求:1.当开关S闭合时,分别计算
、
及
的值。2.当t=0时,将S打开,问经多少时间,
=0V ?
、
、
4
解:
1.
,
,
,
,
2.
代入数据,求得:t=30ms
,
题2.7 图示电路中,A1~A4都是理想运放,电源电压VCC=14V。 试求:
(1) 集成运放A1 、A2 、A3 、A4各组成何种基本应用电路(如反向比例,同向
比例,差动比例,求和,积分,微分,过零比较,滞回比较等等)?
(2) 设U11=U12 =U13=1V,试分别求出U01 、U02 、U03和U04(T=5S后)的表达式
和值。
第三章
5
题3.1 电路如题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求出AO两端的电压UAO。
设二极管是理想的。
解:
分析:二极管在外加正偏电压时是导通,外加反偏电压时截止。正偏时硅管的导通压降为0.6~0.8V。锗管的导通压降为0.2~0.3V。理想情况分析时正向导通压降为零,相当于短路;反偏时由于反向电流很小,理想情况下认为截止电阻无穷大,相当于开路。
分析二极管在电路中的工作状态的基本方法为“开路法”,即:先假设二极管所在支路断开,然后计算二极管的阳极(P端)与阴极(N端)的电位差。若该电位差大于二极管的导通压降,该二极管处于正偏而导通,其二端的电压为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如果该电位差小于导通压降,该二极管处于反偏而截止。如果电路中存在两个以上的二极管,由于每个二极管的开路时的电位差不等,以正向电压较大者优先导通,其二端电压为二极管导通压降,然后再用上述“开路法”法判断其余二极管的工作状态。一般情况下,对于电路中有多个二极管的工作状态判断为:对于阴极(N端)连在一起的电路,只有阳极(P端)电位最高的处于导通状态;对于阳极(P端)连在一起的二极管,只有阴极(N端)电位最低的可能导通。
图(a)中,当假设二极管的VD开路时,其阳极(P端)电位UP为-6V,阴极(N端)电位
UN为-12V。VD处于正偏而导通,实际压降为二极管的导通压降。理想情况为零,相当
UAO于短路。所以
??6V;
U??12V图(b)中,断开VD时,阳极电位UP??15V,阴极的电位N,
N∵ P
∴ VD处于反偏而截止
U?U∴ AO; 图(c),断开VD1,VD2时
U??12VU?UN1∵ UP1?0V N1 P1 U??12VU?UN2 UP2??15V N2 P2 ∴ VD1处于正偏导通,VD2处于反偏而截止
U??12V;
或,∵ VD1,VD2的阴极连在一起
AOU?0V ∴ 阳极电位高的VD1就先导通,则A点的电位
而
UAO?0V,
UP2??15V?UN2?UA
6
∴ VD2处于反偏而截止 图(d),断开VD1、VD2,
U?0VU?UN1∵ UP1??12V N1 P1 U??6VU?UN2 UP2??12V N2 P2; ∴ VD1、VD2均处于反偏而截止。
题3.2 电路如题图所示,稳压管DZ的稳定电压UZ=8V,限流电阻R=3k?,设
uI?15sin?t(V),试画出uo的波形。
解:
分析:稳压管的工作是利用二极管在反偏电压较高使二极管击穿时,在一定的工作电流限制下,二极管两端的的电压几乎不变。其电压值即为稳压管的稳定电压Uz。而稳压管如果外加正向偏压时,仍处于导通状态。
设稳压管具有理想特性,即反偏电压只有达到稳压电压时,稳压管击穿。
正偏时导通压降为零,则ui?15sin?t(V)
Uz=8V
当ui?Uz时,稳压管击穿而处于稳定状态,uO =Uz;
而0
第四、五章
题4.1 测得工作在放大电路中几个半导体三极管三个电极电位U1、U2、U3分别为下列各组数值,试判断它们是NPN型还是PNP型?是硅管还是锗管?并确定e、b、c。
① U1?3.5V,U2?2.8V,U3?12V; ② U1?3V,U2?2.8V,U3?12V; ③ U1?6V,U2?11.3V,U3?12V;
7
④ U1?6V,U2?11.8V,U3?12V
解:
分析:工作在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应满足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的条件。且有PN节正偏特性可知,其正偏结电压不会太大。硅管的UBE?0.5~0.7V,锗管的UBE?0.1~0.3V。所以首先找出电位差在0.1~0.3V或0.5~0.7V的两个电极,则其中必定一个为发射极,一个为基极,另一个电位相差较大的必定为集电极。由PN结反偏特性可知,若集电极电位最高,则该管必定为NPN型三极管;若集电极电位最低,则该管必定为PNP型三极管。若为NPN型三极管,则发射极电位必定为最低电位;若为PNP型三极管,则发射极电位必定为最高电位。由此即可确定发射极。电位值处于中间的一个电极必定为基极。由此可知:
U?12V(1). U1?3.5V, U2?2.8V, 3,
结论:硅NPN型三极管(U12?U1?U2?3.5?2.8?0.7V)
U?c U1?b, U2?e, 3
U?12V(2). U1?3V, U2?2.8V, 3,
结论: 锗NPN型三极管(U12?U1?U2?3?2.8?0.2V) U?c U1?b, U2?e, 3 U?12V(3). U1?6V, U2?11.3V, 3
结论:硅PNP型三极管(
U23?U2?U3?11.3?12??0.7V)
U?e U1?c, U2?b, 3 U?12V(4). U1?6V, U2?11.8V, 3
结论:锗PNP型三极管(
U23?U2?U3?11.8?12??0.2V)
U?e U1?c, U2?b, 3
题4.2 已知题图(a)—(f)中各三极管的?均为50,UBE?0.7V,试分别估算各电路中三极
管的IC和UCE,判断它们各自工作在哪个区(放大区,截止区或饱和区),并将各管子的工作点分别画在题图 (g)的输出特性曲线上。
8
解:
分析:三极管在发射结正偏时,管子可能工作在放大区或者饱和区,取决于其基极电流是否超过基极临界饱和电流
IBS
,若
IB?IBS,则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若
IB?IBS,则三
I??IB极管工作在放大区,且C。
若三极管发射结反偏或者零偏,则该三极管一定工作在截止区。 对图(a),发射结正偏,且 IB?2?0.720K?0.065mA?65?A
?1050?2?0.1mA?100?AIBS?10?UCEB??2K?I
BS ∵ B∴ 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
I??IB?50?0.065?3.3mA且 C
I
UCE?10?IC?2K?10?3.3?2?3.4VIBS?10?UCES
图(b),∵
IB?10?0.7200??2?1050?2?0.1mA?100?A?0.0465mA?46.5?A
9
∵
IB?IBS
∴ 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
I??IB?50?0.0465?2.3mA且:C
UCE?10?2.3?2?5.4V10?U
10IBS?CES??2?50?2?0.1mA?100?A图(c),∵
IB?10?0.720?0.465mA?465?A
∵ IB?IBS ∴ 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 IC?ICS??IBS?5mA
UCE?UCES?0V
图(d),∵发射结反偏,∴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
IC?0UCE?VCC?10V
图(e),∵三极管发射结零偏,IB?0 ∴ 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
IC?0UCE?VCC?10V
II10?0.7B?200?0.0465mA?46.5?A图(f),∵BS??,
∴ 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
IC??IB?2.3mA且 UCE?VCC?10V
10
题4.3 题图所示放大电路中,输入正弦信号ui,输出波形出现失真,如题图(b)、(c)所示,问分别是什么失真?怎样才能消除失真?
分析:因为该放大电路是由NPN管构成的共射组态电路,对图(b)所示输出信号波形出现了顶部失真。表明在三极管的集电极电压到了可能的最大值。显然,共射组态中,集电极电位可能的最大值是电源电压VCC,意味着出现失真时集电极电位等于电源电压。此时集电极电阻RC中没有电流流过。而集电极电流为零表明三极管工作在截至状态,所以图(b)的顶部失真为截至失真。 由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可知,出现截至失真表明电路的工作点设置过低,即ICQ较小而引起的。消除截至失真可提高工作点电流ICQ,电路上可通过改变基极偏置电阻RB,当
I??IBQ?ICEQRBRB减小时,基极电流增大,所以CQ也将增大。 同理分析图(c)所示输出波形表明集电极电位已经升到了可能的最低电位,而电
IBQ?VCC?UBEQ路中集电极可能的最低电位即为饱和压降UCES,所以此时三极管出现的失真为饱和失真。 显然饱和失真是由于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设置偏高而造成的,所以可以通过增大RB而使
IBQ减小,从而使
ICQ变小,来消除饱和失真。
题4.4 电路如图所示,已知晶体管?=50,在下列情况下,用直流电压表测晶体管的集电极电位,应分别为多少?设VCC=12V,晶体管饱和管压降UCES=0.5V。
(1)正常情况 (2)Rb1短路 (4)Rb2开路 (5)RC短路
(3)Rb1开路
11
解:设UBE=0.7V。则 (1) 基极静态电流
IB?VCC?URb2BE
?UBERb1?0.022mA
UC?VCC?ICRc?6.4V(2)由于UBE=0V,T截止,UC=12V。 (3)临界饱和基极电流 IBS?实际基极电流 IB?VCC?U Rb2BEVCC?UCES? Rc?0.045mA
?0.22mA
由于IB>IBS,故T饱和,UC=UCES=0.5V。 (4)T截止,UC=12V。
(5)由于集电极直接接直流电源,UC=VCC=12V
题4.5 题图电路的两个输出端分别接负载RL1、RL2。若三极管的??80,试求:
① 静态工作电流
ICQ;
② 电压放大倍数Au1?uo1/ui及Au2?uo2/ui; ③ 两个输出端的输出电阻Ro1及Ro2。
分析:该电路分别接有两个输出no1和no2,而输入信号均在基极,uo1为发射级输出,构成共集电路组态,而uo2在集电极输出,构成共射极组态。
(1)静态工作点与输出端的接法无关。因为输出均有隔直电容。其直流通路如图所示:
VCC?12VRB173KRC2K=RB2RB1?RB2
?UB?VCC?4773?47?12?4.7V
?2mA?ICQ?IEQ?UB?UREBEQ?4.7?0.72
B RB247KRE2K12
IBQ?IEQ??280?25?A
(2)交流通路及微变等效电路如图:
rbe?rbb??(1??)uo2UCEQ?VCC?ICQ(RC?RE)
?10?2?(2?2)?2V
26IEQ262=1.25KRCuiRB1||RB2RERL1RLuo1?200?(1?80)?
(1??)(RE||RL)??uo1?Au1uirbe?(1??)(RE||RL) (1?80)?(2||10)??0.991.25?(1?80)?(2||10)
ib?rbeuiRbRE
ic???Au2uo2ui????RC?rbe?(1??)RE
?ibuo1RL1?RL3Kuo2
??RC80?(2||10)1.25?(1?80)?(2||10)?Au2??0.99???Au1与
模值相等,但相位相反!
rs??rbe1??(3)
RO1?RE||,本题中因无信号源内阻,若将ui短路,则rs?=0
题4.6 如题图所示为两级放大电路: ①画出放大器微变等效电路; ②求电压增益
Au、输入电阻
Ri和输出电阻
Ro。
VCC??24V?RB11M?RB282K?RC10K?+C1?1?50C2RE1C3+RB343K??2?50RE2510?CEuiuo27K?RE3-7.5K?题图 4.2-
解:①放大器的微变等效电路为:
13
ib1+rbe1uiib2?1ib1RB1RE1RB3rbe2RB2?2ib2RE2+uoRC--
②由图可得,两级放大电路的第一级为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它的电压放大倍数
Au1接近于1,
整个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第二级,也就是共发射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为:
VCC?RB1IB1Q?UBEQ??1??1?IB1QRE1?0IB1Q?9.8uA
,
IE1Q?0.5mA
UB2?RB3RB2?RB3?VCC?8.26V
?0.96mAIE2Q?UB2?UBEQRE2?RE3
26IE1Q26IE2Qrbe1?200??1??1??2.85K?
?1.58K?rbe2?200??1??2?
由微变等效电路可知它的电压放大倍数为:
Au2???2ib2RCrbe2ib2??1??2?ib2RE2??18.1
所以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
Au?Au1?Au2??18.1放大电路第二级的输入阻抗为:
Ri2?RB2//RB3//?rbe2??1??2?RE2??14K?
把放大电路第二级的输入阻抗作为第一级的负载,整个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为:
Ri?RB1//?rbe1??1??1??RE1//Ri2???321K?
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为:
Ro?RC?10K?
题4.7题图所示放大电路中,场效应管跨导gm?2mS,rds?50k?,三极管的 ??100,rbe?1k?,rce??,电容C1、C2、C3、C4可视为交流短路:
①画出放大器的微变等效电路;
14
②计算放大器的中频电压增益
Au、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
Ro。
解:
(1) 其交流通路和微变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2)
uo???iB?R2?rds??rbe?gmugs?(1??)ib?uo???又ugs?ui.gmugs1???R2??Au?uoui??gmR2??Ri?R1?1M?RO?R2?20K?分析:本题为一共源组态放大电路与共基组态放大电路的组态。二级放大电路之间采用了直接耦合的方式。由于第一级的漏极电流与第二级的射极电流相同。所以在电阻R2中流过的电流近似为场效应管的漏极电流。这与一单级共源组态放大电路很相似。所以这一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与单级共源组态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应近似相同。
题5.1 电路如图所示,T的输出特性如图P1.22所示,分析当uI=4V、8V、12V三种情况下场效应管分别工作在什么区域。
解:根据图P1.22所示T的输出特性可知,其开启电压为5V,根据图P1.23所示电路可知所以uGS=uI。
当uI=4V时,uGS小于开启电压,故T截止。
当uI=8V时,设T工作在恒流区,根据 输出特性可知iD≈0.6mA,管压降
uDS≈VDD-iDRd≈10V
因此,uGD=uGS-uDS≈-2V,小于开启电压,
图P1.23
说明假设成立,即T工作在恒流区。
当uI=12V时,由于VDD =12V,必然使T工作在可变电阻区。
15
题5.2分别判断图P1.24所示各电路中的场效应管是否有可能工作在恒流区。
图P1.24
解:(a)可能 (b)不能 (c)不能 (d)可能 题5.3 题图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中,FET的
UGS?off???2V,IDSS?1mA:
① 为使静态时
IDQ?0.64mA,源极电阻
RS应选多大?
② 求电压放大倍数Au,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
Ro;
③ 若
C3虚焊开路,则
Au、Ri、
Ro为多少?
解:
首先求静态工作点,确定UGSQ和IDQ
URQ2GQ?RS1?RS2)?2?0.54IDQ?R?VDD?IDQ(Q1?RQ2
IUGSDQ?IDSS(1?U)2?6?(1?UGSQ2RGS(off)2)RC
G3uoUGSQ??0.32VUGSQ??4.9VuRSiRG1RG2① IDQ?4.3mA ② IDQ?12.8mA 由电路
可
知,漏
极极限
电
流
IVDDDmax?R?5.65mAD?RS1?RS2
所以第二组数据不合题意。
为
16
gRG3uisRG1RG2dgmVgsRD?uogm??ID?UGS??2IDSSUGS(off)2(1?)UGS(off)
uGS
RS??2?ID?IDSS?6?4.3?5.1mA/V?UGS(off)2?A?u?uou???gmRDg??8.7i1?mRS
Ri?RG3?RG1||RG2?1M?90K||10K?1M
Ro?RD?3K
17
第六章
题6.1 差动放大电路如题图所示。已知us1=600mv,us2=800mv,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ud=-20,共模电压放大倍数Auc=0。
① 分别加在该电路两个输入端上的差模输入信号为usd1=?usd2 =?共模输入信号
usc1=usc2=?
② 输出电压uo=?;
③ 如果采用单端输出方式,计算该电路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ud和共模电压放大倍
数Auc各为多少。
解:
题6.2 在题图所示电路中:
①计算在未接入T3且ui②计算当ui??5mV?0时,T1管的UC1Q
和UEQ。设?1??2?10UBEQ1,
?UBEQ2?0.7V;
时,uC1、uC2各是多少?给定rbe?F???1A?10.8kΩ;
③如接入T3并通过c3经RF反馈到b2,试说明b3应与c1还是c2相连才能实现负反馈; ④在第3小题情况下,若倍数Auf??10,试计算RF应是多少才能使引入负反馈后的电压放大
?
解:
U??UBE1Q??0.7VU?0(1)ui?0时 B1Q ∴EQ
∵IE?0.5mA, ∴∴
IC1?IC2?12IE?0.25mA
UC1Q?VCC?IC1Q?RC1?12?0.25?20?7V
18
(2)当从
Aud1?uiuC1?或
uC2输出时为差动,放大电路单端输出方式。
'uC11??RL2Rb?rbe??100?202?(1?10.8)??84.7
∴
uC1?Aud1?ui??84.7?5mV??423.5mVuC2??uC1?423.5mV
(3)利用瞬时相性法可知,b3应与c1相连才能实现负反馈 (4)因为电路构成了电压串联负反馈
Auf?1F?Rb2?RFRb2?1?RFRb2?1?RF?10∴
∴RF?9K
第七章
题7.1 已知交流负反馈有四种组态:
A.电压串联负反馈 B.电压并联负反馈 C.电流串联负反馈 D.电流并联负反馈 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入下列空格内,只填入A、B、C或D。 (1)欲得到电流-电压转换电路,应在放大电路中引入 ; (2)欲将电压信号转换成与之成比例的电流信号,应在放大电路中引入 ;
(3)欲减小电路从信号源索取的电流,增大带负载能力,应在放大电路中引入 ;
(4)欲从信号源获得更大的电流,并稳定输出电流,应在放大电路中引入 。
解:(1)B (2)C (3)A (4)D
题7.2 判断图所示各电路中是否引入了反馈;若引入了反馈,则判断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若引入了交流负反馈,则判断是哪种组态的负反馈,并求出反
?或A?馈系数和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A。设图中所有电容对交u fu s f流信号均可视为短路。
19
(e)
解:图(a)所示电路中引入了电流串联负反馈。反馈系数和深度负反
?分别为 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Au f?? FR1?R2?R3? A??RL u fR1?R2?R3R1R3R1R3式中RL为电流表的等效电阻。
图(b)所示电路中引入了电压并联负反馈。反馈系数和深度负反馈条
?分别为 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Au fR2????1 A?? F u fR2R1 图(c)所示电路中引入了电压串联负反馈。反馈系数和深度负反馈条
?分别为F???1 A u f?1 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Au f 20
图(d)所示电路中引入了正反馈。
图(e)所示电路中引入了交流电流串联负反馈
题7.3 电路如图所示。
(1)合理连线,接入信号源和反馈,使电路的输入电阻增大,输出电阻减小;
?U? (2)若Au?o?20,则RF应取多少千欧? ?Ui
解:(1)应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如解图所示。
??1? (2)因AuRfR1?20 ,故 Rf?190k? 。
题7.4 判断图所示各电路中是否引入了反馈,是直流反馈还是交流反馈,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设图中所有电容对交流信号均可视为短路。
解:图(a)所示电路中引入了直流负反馈。 图(b)所示电路中引入了交、直流正反馈。 图(c)所示电路中引入了直流负反馈
21
图(d)、(e)、(f)、(g)、(h)所示各电路中均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题7.5 电路如图所示,要求同题7.4。
解:图(a)所示电路中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b)所示电路中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c)所示电路中通过Rs引入直流负反馈,通过Rs、R1、R2并联引入交流负反馈,通过C2、Rg引入交流正反馈。
图(d)、(e)、(f)所示各电路中均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22
图(g)所示电路中通过R3和R7引入直流负反馈,通过R4引入交、直流负反馈。
题7.6 分别判断图6.4(d)~(h)所示各电路中引入了哪种组态的交流负反馈,并计算它们的反馈系数。
解:各电路中引入交流负反馈的组态及反馈系数分别如下:
??I?I??1 (d)电流并联负反馈 Ffo 23
??U?U?? (e)电压串联负反馈 FfoR1R1?R2
??U?U??1 (f)电压串联负反馈 Ffo??U?U?? (g)电压串联负反馈 FfoR1R1?R2R1R1?R3
??U?U?? (h)电压串联负反馈 Ffo
题7.7分别判断图P6.5(a)(b)(e)(f)(g)所示各电路中引入了哪种组
态的交流负反馈,并计算它们的反馈系数。
解:各电路中引入交流负反馈的组态及反馈系数分别如下:
??IU??1R (a)电压并联负反馈 Ffo??IU??1R (b)电压并联负反馈 Ffo4??I?I?? (e)电流并联负反馈 FfoR2R1?R2R1R1?R4
??U?U?? (f)电压串联负反馈 Ffo
??U?I??? (g)电流串联负反馈 FfoR2R9R2?R4?R9
题7.8估算题图7.4(d)~(h)所示各电路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
大倍数。
解:各电路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如下:
24
?UI?oRLI?oRLRo?(d) Au f????L?R1UI?iR1I?fR1i??UUR3oo?(e) Au f???1???R1UUif??UUoo? (f) Au f???1??UiUf??UURoo?(g) Au f???1?2??R1UUif??UUR3oo?(h) Au f???1???R1UUif
题7.9估算题图7.5(e)(f)(g)所示各电路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
放大倍数。
解:各电路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如下:
?(e) Ausf'??(R∥R)UIRRoo4L???(1?1)?L?R2RsUI?fRsi
??UURoo?(f) Auf???1?4??R1UUif?(g) Auf?UI?o(R7∥R8∥RL)o????UiUf(R2?R4?R9)(R7∥R8∥RL)R2R9
?? 题7.10 分别说明题图7.4(d)~(h)所示各电路因引入交流负反馈使得
放大电路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所产生的变化。只需说明是增大还是减小即可。
解:图(d)所示电路因引入负反馈而使输入电阻减小、输出电阻增大。 图(e)~(h)所示各电路均因引入负反馈而使输入电阻增大,输出电阻减小。
题7.11 分别说明题图7.5(a)(b)(c)(e)(f)(g)所示各电路因引入交流负反馈使得放大电路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所产生的变化。只需说明是增大还是减小即可。
解:图7.5(a)(b)(c)(e)(f)(g)所示各电路因引入交流负反馈使得放大电路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所产生的变化如下:
(a)输入电阻减小,输出电阻减小。 (b)输入电阻减小,输出电阻减小。 (c)输入电阻增大,输出电阻增大。 (e)输入电阻减小,输出电阻增大。 (f)输入电阻增大,输出电阻减小。 (g)输入电阻增大,输出电阻增大。
题7.12 电路如图所示,已知集成运放的开环差模增益和差模输入电阻均近于
25
无穷大,最大输出电压幅值为±14V。填空:
电路引入了 (填入反馈组态)交流负反馈,电路的输入电阻趋近于 ,电压放大倍数Auf=△uO/△uI≈ 。设 uI=1V,则uO≈ V;若R1开路,则uO变为 V;若R1短路,则uO变为 V;若R2开路,则uO变为 V;若R2短路,则uO变为 V。
解:电压串联负反馈,无穷大,11。11;1;14;
;1。 26
14
第八章
题8.1 一互补推挽式OTL电路如题图所示,设其最大不失真功率为8.25W,晶体管饱和压降及静态功耗可以忽略不计。
①电源电压VCC至少应取多大? ② T2、T3管的PCM至少应选多大?
③ 若输出波形出现交越失真,应调节哪个电阻?
④ 若输出波形出现一边有小的削峰失真,应调节哪个电阻来消除?
解:
① 图示电路是一单电源OTL电路。 忽略UCES及静态功耗时 UomPomax
?Vcc/2 Iomax?Uomax/RL Uom2aax?Ixo
Vcc?Vmax?cc2RL 222RLPmoax?2?8?8.25?11V.5
取Vcc?12V
② PT1max?PT2max?0.2Pomax?0.2?8.2?51W. 655 PCM?1.6W
③ 交越失真表明,VT2和VT3管的工作点偏低。
可适当增大电阻R4,使R4两端压降增大,以使VT2和VT3管的UBE值加大,从而消除交越失真。
④ 输出波形出现一边有小的削峰失真,说明输出没有保证对称的动态范围,即VT2和VT3的发射极没有处于中点电压Vcc/2。
调节电阻R1(或R2),改变VT1管的工作点电流,使电阻R3上的压降发生改变,以调整输出端的电位。一般保证VT2和VT3管的静态电位为电源电压的一半(即中点电位),以保证输出达到最大动态范围。
27
题8.2 OCL互补电路及元件参数如题图所示,设T4、T5的饱和压降UCE(sat)≈1V。试回答:
①指出电路中的级间反馈通路,并判断反馈为何种组态?
②若RF=100kΩ,RB2=2kΩ,估算电路在深度反馈时的闭环电压放大倍数。 ③求电路的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
④在条件同②的情况下,当负载RL上获得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时,输入uI的有效值约为多大?
解:
该电路由三级电路组合而成。
输入级采用差分电路形式,由VT1和VT2构成单端输入单端输出的差分电路。
经过第二级由VT3构成的共射放大电路,进一步提高电压放大倍数和电压驱动能力。 通过VT4和VT5构成互补对称推挽功放电路,输出足够大的电压、电流和功率。
① 电路中存在反馈。
由输出电压通过RF及RB2反馈到输入端。由反馈组态判断方法可知,该反馈是电压串联负反馈。
F?RB2RB2?RF
②
??1?1?RF?1?100A?51uf?FR2B2
③ 由互补功放电路性质可知
UomIom22Vcc2RL2 Uom?Vc c Iom?Uom/RL?Vcc/RL
Pomax???
?1.7W2?24
92??uo?UomAufuiUim ④
Uim?
UomV9?cc??0.1V8??AA51ufuf
28
Ui?Uim2?0.13V
题8.3电路如图所示,已知T1和T2的饱和管压降│UCES│=2V,直流功耗可忽略不计。
图T9.2
回答下列问题:
(1)R3、R4和T3的作用是什么?
(2)负载上可能获得的最大输出功率Pom和电路的转换效率η各为多少?
(3)设最大输入电压的有效值为1V。为了使电路的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峰值达到16V,电阻R6至少应取多少千欧? 解:(1)消除交越失真。
(2)最大输出功率和效率分别为
Pom?(VCC?UCES)2RL?VCC?UCESVCC?69.8%2?16W
??π4
(3)电压放大倍数为
??Uomax?11.3Au2Ui??1?R6?11.3AuR1
R1=1kΩ,故R5至少应取10.3 kΩ。
题8.4 在图示电路中,已知VCC=15V,T1和T2管的饱和管压降│UCES│=1V,集成运放的最大输出电压幅值为±13V,二极管的导通电压为0.7V。
29
图P9.10
(1)若输入电压幅值足够大,则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为多少? (2)为了提高输入电阻,稳定输出电压,且减小非线性失真,应引入哪种组态的交流负反馈?画出图来。
(3)若Ui=0.1V时,Uo=5V,则反馈网络中电阻的取值约为多少? 解:(1)输出电压幅值和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
uOmax?13V
Pom?(uOmaxRL2)2?10.6W
(2)应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如解图P9.10所示。
解图P9.10
(3)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电压放大倍数为
??URfUo?? Au??1? Au?o?50
??UR1UiiR1=1 kΩ,所以Rf ≈49 kΩ。
30
第九章
题9.1 试将T图所示电路合理连线,组成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解:④、⑤与⑨相连,③与⑧相连,①与⑥相连,②与⑦相连。如解图所示。
题9.2 电路如题图所示, 稳压管DZ起稳幅作用,其稳定电压±UZ=±6V。试估算: (1)输出电压不失真情况下的有效值; (2)振荡频率。
解:(1)输出电压不失真情况下的峰值是稳压管的稳定电压,故其有效值
Uo?1.5 U2Z?6.36V
(2)电路的振荡频率
f0?
31
12πRC?9.95Hz
题9.3 电路如题图所示。
(1)为使电路产生正弦波振荡,标出集成运放的“+”和“-”;并说明电路是哪种正弦波振荡电路。
(2)若R1短路,则电路将产生什么现象? (3)若R1断路,则电路将产生什么现象?
(4)若RF短路,则电路将产生什么现象?
(5)若RF断路,则电路将产生 什么现象? 解:(1)上“-”下“+”
(2)输出严重失真,几乎为方波。 (3)输出为零。 (4)输出为零。
(5)输出严重失真,几乎为方波。
题9.4 试分别求出题图所示各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
(C)
解:图(a)所示电路为同相输入的过零比较器;
图(b)所示电路为同相输入的滞回比较器,两个阈值电压为±UT=±0.5 UZ。两 个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如解图所示
32
图(C)所示电路为反相输入的滞回比较器,uO=±UZ=±6V。令
uP?R1R1?R2?uO?R2R1?R2?UREF?uN?uI
求出阈值电压 UT1=0 V UT2=4 V
题9.4 电路如题图所示。
(1)分别说明A1和A2各构成哪种基本电路; (2)求出uO1与uO的关系曲线uO1=f(uO); (3)求出uO与uO1的运算关系式uO=f(uO1); (4)定性画出uO1与uO的波形;
(5)说明若要提高振荡频率,则可以改变哪些电路参数,如何改变。 解:(1)A1:滞回比较器;A2:积分运算电路。
(2) 根据uP1?R1R1?R2?uO1?R2R1?R2?uO?12(uO1?uO)?uN1?0,可得
?UT??8V uO1与uO的关系曲线如解图所示。 (3) uO与uO1的运算关系式
uO??1R4CuO1(t2?t1)?uO(t1)
??2000uO1(t2?t1)?uO(t1) 33
第十章
题10.1 在题图中,已知变压器副边电压有效值U2为10V,RLC?电网电压的周期)。测得输出电压平均值UL可能的数值为: A. 14V B. 12V C. 9V D. 4.5V 选择合适答案填入空内。
(1)开关S闭合,正常情况UL≈ ; (2)开关S闭合,电容虚焊时UL≈ ; (3)开关S断开时UL≈ ;
(4)一只整流管和滤波电容同时开路,UL≈ 。 解:(1)B (2)C (3)A (4)D
3T2(T为
题10.2 电路如题图所示。合理连线,构成5V的直流电源。
解:1接4,2接6,5接7、9,3接8、11、13,10接12。如解图所示。
34
题10.3将三端集成稳压器扩展为输出可调的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如题图所示。
已知R1?2.5K?,RF?0~9.5K?,
(1)标出集成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
(2)写出输出电压的可调范围。
解:(1)上+,下—。 (2) 当RF=0时,UO=5V,
当RF=9.5K时,UO=(5/2.5)* 9.5+5V=24V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