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燕雅-苏州产业结构分析 下载本文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0级课程论文

年间,下降为77.00和 75.75。1995年-1999年间维持在88.00亿元左右,以后保持稳定。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201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1%,粮食总产量116.5万吨,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928家。

第一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生产总值得到一定提升,所占苏州市GDP比重有下降。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加速,逐步形成了具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生产格局。

(三)苏州市第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但工业环节发展处于产业链低端。 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维持在稳定较快发展,发展迅速,在1991—2000年间,产值保持在平均每年100亿元的增长中,在2001—2012年中,平均每年增长500亿元,并逐年递增,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

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工业创新能力水平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占有较少,这是苏州市工业附加值较低的主要原因。苏州市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制造业基地,加工贸易出口比高达76.3%[3]。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大多处于委托加工的阶段,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附加值较低,距高端化的工业结构存在差距。

按照历年汇率,1978年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为11402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8142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GDP排名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是48.4%;又有2012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3.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4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0级课程论文

(四)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4];2012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8142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居第十,仅比全国平均水平31.8%高0.3%。 新型产业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苏州市第三产业产值自1991年逐年上升,而且上升速度迅猛,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2012年已达到5314.3亿元,加速接近第二产业产值,很快可能将越过第二产业产值,成为对苏州市地区GDP贡献最重的一个产业。

苏州市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相适应。2001—2005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短期内竟出现了下降,与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相违背[5]。同时,与相比国内其它大中等城市,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也相对较为落后。从从业人员看,苏州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总体从业人员比重偏低,传统流通产业占较大比重,全市流通部门既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一半。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近来有较快发展,但比重仍然偏低。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的形成原因

(一)影响苏州市产业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1.自然因素

苏州东距上海市区80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

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占市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有利于农业[6]。

5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0级课程论文

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2.需求因素

根据苏州人口数量、人均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得出苏州总需求量是增长的,但由苏州的需求结构不甚合理,所以需要改变。消费观念较为保守,需要转变,以促进消费水平,优化产业结构。

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率偏低。通常,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大致是后者是前者的75%。而苏州1998年约为35.9%,随后几年连续下降,与常规形成了相当悬殊的差距。

苏州消费率偏低,约为30%,而我国平均约为50%,服务业发达国家则在75%以上。

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率的偏低影响了本地消费市场,经济增长未能与本地消费市场形成互动关系,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市场需求不足的约束。

3.人口因素

苏州近年来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2012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96所(含幼儿园),在校学生125.28万人,毕业生30.78万人,教职工总数9.7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95万人。在苏州的普通高等院校20所,独立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77万人,毕业生4.10万人。

基础教育较好,但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一般。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全年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4.2万人。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178.37万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1.38万人,高层次人才11.4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8万人。

4.地域因素

苏州紧邻上海,开放的市场环境使苏州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都受到上海

6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0级课程论文

的辐射带动。同时,苏州也承担由区域经济分工所带来的与上海重点发展服务业形成的错位与互补。

因此,在苏州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方针、政策都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第二产业,淡化了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对服务业的投入相对不足[7]。近五年,苏州市服务业累计资金投入量仅约为第二产业的一半,从而使到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显得相对缓慢。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形成的其他因素

1.技术因素

苏州拥有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和中科院苏州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园区生物纳米园是首个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4万件和9.8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27.2%,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但应清醒的认识到,影响苏州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是存在的,如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技资源匮乏,科技服务滞后,科技领军人才稀缺和缺少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科技进步作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苏州在这方面应有待加强。

2.资金因素

苏州的资金供应的依然非常充裕,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依然存在。

积极推进高端引资,鼓励企业增资扩股,推动利用外资稳量提质。201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30.24亿美元,增长3.1%,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33%。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利用外资35.14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38.3%。

3.政策因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创新要素的跨国、跨区域流动和整合,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