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 图文 下载本文

第三章 工艺规程设计

3.1工艺路线的制定

3.1.1加工方法的选择

齿轮的加工工艺路线的选择应根据零件材料的加工工艺性、工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以及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而定。 加工表面技术要求是决定表面加工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各加工表面的加工工艺如下: 端面:粗车一精车一磨削

内孔:粗膛一半精膛一精膛一磨削 小端面结合齿:粗车一精车一插齿

大端而渐开线齿廓:粗车一精车一滚齿一磨齿 3.1.2加工工艺路线

根据齿轮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对毛坯采取一下加工工艺路线: 锻造→热处理→检查→粗车小端外圆及端面,粗膛内孔、倒角→粗车大端外圆及端面→精车小端端面及外圆→精车大端外圆→车止口→精膛内孔→精车大端面→滚齿→齿端倒角→车锁环槽→插小端结合齿→钻孔→热处理→磨孔→精磨小端端面→精磨大端端面→磨齿→齿而喷丸处理→磷化处理→检查 3.1.3加工阶段划分

对于齿轮加工,按加工阶段,可划分为齿坯加工阶段、齿面加工阶段和表面精加工阶段,工艺路线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粗加工阶段:切除大部分加工余量,加工出精基准。包括粗车小端外圆、端面,粗膛内孔、倒角,粗车大端外圆及端面。

半精加工阶段:完成次要表面的加工,为精加工做准备。主要是半精膛内孔。

精加工阶段:使零件达到图样要求。主要是精车外圆面。

光整加工:对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要求很高的表面进行光整加工。包括磨内孔,两端面和齿面。 3.1.4工序的分散与集中

采用工序集中原则:①在零件的一次装夹中,可以加工好零件上的多个表而,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这些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同时也可以减少装夹工件的次数和辅助时间,并减少零件在机床之间的搬运次数和工作量,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②可以减少机床的数量,并相应减少操作工人,节省车间面积,简化生产计划和生产组织工作。 3.1.5基准的选择

定位基准分为粗基准和精基准。

粗基准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合理分配加工余量;②保证非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符合零件图样上的要求。

精基准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尽可能选择设计基准作为精基准;②尽可能选择加工工件多个表面时都能使用的定位基准作为精基准;③两个表面相互位置精度以及它们自身的尺寸与形状精度都要求很高时,可以采取互为精基准的原则:④有些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余量小而均匀,在精加工时应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精基准。

具体基准选挥如下:

以大端端面作为粗基准,粗车小端外圆及端面,粗膛内孔,倒角 以小端外圆表面作为基准,粗车大端外圆面和端面

精基准与粗基准应保持一致

插齿、滚齿时,以内孔作为定位基准 磨削时以大齿分度圆作为定位基准 3.1.6热处理工序及辅助工序的安排

为保证零件强度及加工精度,需安排热处理等辅助工序。 (1).锻件的热处理,消除应力,提高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能 (2).钻孔前应进行的清洗工作

(3).检查工序,保证符合零件图样所要求的技术要求 3.1.7加工工序的设计 详见机械加工工序卡:

3.2机床、夹具、量具的选择

3.2.1机床的选择

根据各待加工表面的犍点,再耋虐到提高加工效率及经透性,尽可能选择数控机床和专用机床。加工工序主要有车、膛、磨、齿轮成型、钻,各机床类型为CA6140,Z515,Y3150,YK83250,M1432A。 3.2.2刀具的选择

根据工件的材料,刀具耐用度,再考虑到换刀时间、加工经济性带来的影响,选择的刀具如下:

切槽刀、插齿刀、滚齿刀、锥柄麻花钻、CBN砂轮、45°直头外圆车刀、90°直头外圆车刀。 3.2.3量具的选择

在各加工工序中,没有出现难以测量的表面或轮廓,故长度、直径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即可;孔用塞规用来检查孔的直径。

3.2.4夹具的选择

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工件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工件的加工质量。而工件的定位又和夹具息息相关。各定位夹具选择如下:

粗车小端端面和外圆,用三抓卡盘夹紧大端,大端端而用作轴向定位。 大端端面加工时,同样是用三抓卡盘夹住小端外圆面。 插齿、滚齿加工,各有相应的夹具,以及磨床夹具等。 钻床夹具设计详见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