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如图,乘客的座椅能始终保持水平,当此车减速上坡时,乘客( )
A.处于失重状态 B.处于超重状态 C.受到向前的摩擦力 D.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当此车减速上坡时,整体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对乘客进行受力分析,乘客受重力,支持力,
根据加速度方向知道合力方向,根据合力方向确定摩擦力方向
解答: 解:A、当此车减速上坡时,整体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下,乘客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所以处于失重状态,故A正确,B错误
对乘客进行受力分析,乘客受重力,支持力,由于乘客加速度沿斜面向下,而静摩擦力必沿水平方向,所以受到向后的摩擦力作用.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点评:该题考查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运动状态对物体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
9.如图所示,I为电流表示数,U为电压表示数,P为定值电阻R2消耗的功率,Q为电容器C所带的电荷量,W为电源通过电荷量q时电源做的功.当变阻器滑动触头向右缓慢滑动过程中,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各物理量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专题:恒定电流专题.
分析:当变阻器滑动触头向右缓慢滑动过程中,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电路中电流增大,分别得到各个量的表达式,再进行分析.
解答: 解:A、当变阻器滑动触头向右缓慢滑动过程中,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电路中电流增大,R2消耗的功率为 P=IR,P∝I,故A正确.
B、电容器C的电压UC=E﹣I(R2+r),电荷量Q=CUC=C,则I图象是向下倾斜的直线,故B正确.
C、电压表示数 U=E﹣Ir,U﹣I图象应是向下倾斜的直线,故C错误.
D、电源通过电荷量q时电源做的功 W=qE,E是电源的电动势,则W﹣I是过原点的直线,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根据物理规律得到解析式,再分析图象的形状和物理意义是常用的方法.
10.如图所示,以速度v逆时针匀速转动的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现将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轻轻地放在传送带的上端,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选项中能够正确地描述小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是( )
=﹣C(R2+r),保持不变,则Q﹣
2
2
A. B. C.
D.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对滑块受力分析,开始时,受到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力,处于加速阶段;当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时,如果重力的下滑分力小于或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则一起匀速下滑,否则,继续加速.
解答: 解:木块放上后一定先向下加速,由于传送带足够长,所以一定有木块速度大小等于传送带速度大小的机会,此时若重力沿传送带向下的分力大小大于最大静摩擦力,则之后木块继续加速,但加速度变小了;而若重力沿传送带向下的分力大小小于或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则木块将随传送带匀速运动;故CD正确,AB错误; 故选:CD.
点评:本题关键是加速到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后,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即重力的下滑分力小于或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和重力的下滑分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两种情况.
11.如图xoy平面为光滑水平面,现有一长为d宽为L的线框MNPQ在外力F作用下,沿x轴正方向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空间存在竖直方向的磁场,磁感应强度B=2B0cos
x(式中
B0为已知量),规定竖直向下方向为磁感应强度正方向,线框电阻为R,t=0时刻MN边恰好在y轴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力F为恒力
B.t=0时,外力大小F=16B0L
22
C.通过线圈的瞬时电流I=
D.经过t=,线圈中产生的电热Q=
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焦耳定律. 专题: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
分析:由题意明确感应电动势的规律,根据导体切割磁感线规律和交流电有效值的计算方法可求得电流及热量.
解答: 解:A、由于磁场是变化的,故切割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为变值,安培力也会变力;故要保持其匀速运动,外力F不能为恒力;故A错误;
B、t=0时,左右两边的磁感应强度均为2B0,方向相反,则感应电动势E=4B0LV;拉力等于安
培力即F=2B0IL=;故B错误;
C、由于两边正好相隔半个周期,故产生的电动势方向相同,经过的位移为vt;瞬时电动势
E=4B0Lvcos;瞬时电流I=;故C正确;
;故产生的电热
D、由于瞬时电流成余弦规律变化,故可知感应电流的有效值I=
Q=IRt=故选:C.
2
;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电磁感应及交流电规律,要注意交流电有效值定义在本题中的迁移应用;本题选题新颖,适合考查学生的能力,是道好题.
二、实验题,(本题共15分,12题6分,13题9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2.物理小组的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器材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器材有:底座、带有标尺的竖直杆、光电门1和2组成的光电计时器(其中光电门l更靠近小球释放点),小球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