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3)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的《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任选其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倒树 司玉笙
那是双小手。
那双小手捧着一本打开的教材……
蛮七叔看见那本书晃到跟前,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冰冷的空气中浮起: “老师,这个拼音印错了,‘花果’注成了huagou。” “这孩子--课本上咋会错呢?!”
“是错了……”课本再举,几乎碰到了他的鼻尖。
蛮七叔将眼瞪大,视线拐向被教材挡住的那张秀气的透着天真的脸。干裂粗糙的手与冻得萝卜似的手指相撞,一股凉意迅即转成了颤儿闪遍了全身--他在这儿教了近三十年的小学,还是头一次遇上学生“挑刺”,且是个女孩子。这令他很难堪:一张张简陋的“课桌”后,二十几双眼睛都亮了。
“教材上还会出错么?”蛮七叔自言自语地道。接了那教材,拿到门口处细看。看了一会儿,又查查翻得烂糊糊的字典,说:“是错了……”说罢,他便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咙。咳着,他的身子弯成了一棵树。
女孩儿叫玲子 ,是邻庄的。玲子每天背着个打补丁的书包早早就到了,扫地擦桌子。鞋上老沾着泥巴。
蛮七叔带了三个班的语文课,还兼班主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偏爱,尤其是玲子。见了玲子,心里还生成一种莫名的感觉,带出三分不安,好似欠了她什么。借口奖励,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钱都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抠出来的--他还是民办教师。
玲子上到五年级 ,家里人不让她上了。开学几天不见玲子的影儿,蛮七叔倒坐不住了,便买了一个书包、一杆钢笔去玲子家。
进了院,蛮七叔四下里瞅瞅,问:“玲子呢?”
“下河放羊去了……”玲子娘见蛮七叔还夹着书包,脸上就起了一片红:“女孩子家,不当睁眼瞎就中,再上还不是这?”
“不让她上,不怕毁了她?”
“有啥法儿?光学费 一个孩子一年下来就抵一只羊……” 蛮七叔说:“让她上吧,俺想想办法……”
听得一阵儿羊叫唤,大大小小七八只山羊串着对儿涌 进院子。玲子进来了,手里还握着一本书!
“玲子……” “老师!”
玲子娘抹了抹眼,说“快给老师磕个头……” 于是,玲子背上了新书包。
次年,玲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初中得去镇里上,蛮七叔很难再见到玲子。 又过三年,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
到了这把年纪,蛮七叔身上的老病就显山露水了,不住地兴风作浪。又赶上“民转公”,集中在县里考试,就趁着去瞧看瞧看病。
从医院出来,蛮七叔折进了一个小饭棚要碗素面。刚坐定,就听到一声“老师”在耳畔炸响。眯细了眼看,身子又那么颤了一颤。“玲子,你咋在这儿?”
玲子硬挤出个笑,说:“家里急,上完半学期就退了,在这儿帮厨……”
蛮七叔听着,张大嘴直咬,脸色都变了,半晌才说:“你是个好学生,还给俺纠正过一个错……”
“老师,那不是你的错!”玲子喊,突然下跪,怀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抱着蛮七叔送她的那个书包。书包很旧了,也打上了补丁。蛮七叔不知道,书包里还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一笔不落。“老师,我欠你很多账……”“不欠,不欠,你啥都不欠……”蛮七叔慌着拉玲子,可拉不起来,自己也在剧烈的咳嗽声中矮了下去……
从县城回去后的不久,蛮七叔在一天夜里悄然离世。他走后的第三天,他站过的讲台上又站起了一个人,那人就是玲子。
玲子就像一棵树……
(1)下列对小说情节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蛮七叔翻了字典,发现课本上的注音是错了,这时候他“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
咙”,此处的“咳嗽”既说明他身体不好,也表现蛮七叔读错了字音有些内疚。
B.蛮七叔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除了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因为心中
总有些不安,为没有给玲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不安。
C.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乡村小学很难有考上县重点高中的
学生,蛮七叔为乡村小学取得的成绩高兴。
D.玲子放羊时手里还拿着一本书,表明她是一个好学的孩子。而她打工时,包里的本子上
还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账目,表明她记着蛮七叔对她的好,对她的希望。
E.玲子辍学,最终只做了一个乡村教师,这似乎并非是蛮七叔的希望。玲子曾是那样的聪
明,却没有继续深造,小说这样的结局令人惋惜。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很重要。这篇小说传达出一个乡村学校怎样的困境?请分条列举。(6分)
答:
(3)小说中的蛮七叔具有怎样的品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小说为什么要把老师比喻为树?题目为“不倒树”有什么深刻含义?(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之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