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感恩教育科研课题申请书 下载本文

四、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中总体目标以“学会感恩,快乐生活”为导向,进行“感恩父母”、“感恩同伴”、“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教育。三维目标(1)认知目标——懂得“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它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2)情感目标——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行为目标——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关心他人,欣赏他人,珍爱生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并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与感激,从而健康快乐地生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卢俊曾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教育家陶志琼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感知过程。 然而,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对别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懒惰、不懂得关心别人、

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针对这些,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这时养成的,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小学校园中,不少学生不懂感谢、不会感激、不知感恩。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时常看到:学生从老师面前走过,形同陌路;面对老师谆谆教诲,学生横眉竖眼;面对残疾的同学,嘲笑欺侮;朝夕相处的同学,动则拳脚相向甚至挥刀刺杀??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因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落实感恩教育已迫在眉睫。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落实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方案》的课题,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

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挖掘教材,找寻感恩源泉;触动心灵,培养感恩意识;就地取材,落实感恩行动;留给思考,升华感恩情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感恩教育。运用媒体,重现感人场景;进行游戏,经历情感体验;关注生活,享受点点恩泽,以生活为源泉,进行感恩教育。搜集资料,了解感恩故事;拓展教学空间,开展感恩活动;学科整合,拓宽感恩渠道,以实践为契机,进行感恩教育。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四、研究对象 XXX县XXX小学校五年级学生; XXX县XXX小学五年级学生; XXX县XXX小学四年级学生; XXX县XXX小学三年级学生。

五、研究内容与策略 要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感恩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思品学科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必须以教材为载体,但又不囿于教材,灵活机动,寻找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和切入口。 1、挖掘教材,找寻感恩源泉 《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教材中处处蕴含着感恩教育的主题。如《品德与社会》教材将“内容标准”分以下几个部分:《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 》、《走进世界》,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生命之恩、养育之恩、自然之恩??翻开各册教材细看,我们更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恩”、深深的“情”。如《品德与社会》第十册共分4个单元。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承担对家庭的责任;第二单元《我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进入公共生活领域,感受社会关爱,关心公共事务,树立公共事务服务意识;第三、四单元将历史“人化”,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人”站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中曾经有过的生命涌动、热血沸腾和心灵颤动,从而增强对于历史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