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管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供热管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

1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某区某供热管网工程 2、项目承办单位 :某县煤气化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 :城市公用基础设施

4、本工程供热范围 :明珠桥以东,樊家坪组团以东,鄂河以北区域等。

5、热源及供热能力: 目前某县热源厂 2×58MW正在建设,建成后额定工况对外供热 116MW,供应 130/70℃的高温热水,同时预留一台锅炉位置。

6、热负荷: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供热面积为170万㎡,年供热量为838286GJ。

7、项目建设内容

本次研究范围内热水管网共设 15座水-水热力站,一次网管道长度为5113m,最大管径为 DN700。

8、项目总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为4683.87万元。 1.2编制依据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依据以下文件进行编制:

2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某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1.1)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4、《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 143号

5、《某县营里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某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06);

6、《某县某头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某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

7、《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95 8、《某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1/062-2005 9、《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CJJ34-2002

10、《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T81-98 11、项目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1.3研究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是某城市集中供热项目的方案。其主要内容为:

1、热负荷的确定

2、供热范围、供热介质及参数的确定 3、一级供热管网的走向及敷设方案 4、热力站的规模及站址选择

5、热力网运行调节方式、计算机监控系统 6、环境保护、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节约能源 7、投资概算

3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4项目实施进度

本项目从 2011年3月到2011年11月,总工期9个月,相应管网和换热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其他换热站及二次管网可根据负荷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1.5节能效益

本项目工程全部实施后,每年节约标煤量为2.4万t。 1.6社会效益

本项目工程全部实施后,供热面积为170万㎡;相对于小锅炉房,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量为209.8t,减少 SO2的排放量为241.22t。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某县概况

2.1.1 某县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某县位于黄河中游,某西南,吕梁山南端,临汾市西部地区。地理座标东经110°30′18″—111 °16′57″,北纬 35°41′30″--36°09′07″,县域东依姑射山与尧都区、襄汾县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宜川相望,南跨马首山、云邱山与新绛、稷山、河津为邻,北以高天山、云泰山、清川河为界,与吉县接壤。县域总面积 2029平方公里。

某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309、209国道从县域通过,7条县乡公路以县城为中心,呈辐射状散开。正在建设的临吉高速公

4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路、吉河高速从县城附近通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县城基础设施完备,电力、水资源充足,综合经济实力位于临汾市前列。

2、行政区划

2010年底,全县共辖县城、管头镇、光华镇、台头镇、西坡镇5个城镇,关王庙乡、尉庄乡、西交口乡、双鹤乡、枣岭乡5个乡,182个行政村。总人口2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万人。

3、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

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区域间差异悬殊。年平均气温9.9℃,一月最冷,平均气温-4.6℃,7月最热,平均气温22.1℃,极端最高气温35.0℃,极端最低气温-21.0℃。全年日照平均时数介于2400-2700小时之间;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20-145千卡/厘米2 ;年平均降雨量 570mm ,年平均相对湿度56%,最大积雪深度 18cm,年平均风速 2.4m/s,最大冻土深度 75cm,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10℃ ,采暖天数(≤8℃的天数)138天。

(2)自然资源

某县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遍布全境,已探明矿藏有25种,尤以煤、石灰石、铁矿等最为突出,某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区之一。农特产丰产翅果、核桃、花椒、苹果等品质优良,享誉全国。 (3)交通运输

某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境内有国道209与309线及省道3条共5条干线公路,其中209国道纵贯县域西部地区,沟通本县与运城市及

5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吕梁市;309国道横贯县域东北部,沟通本县与临汾尧都区:省道分别由县城通达稷山、襄汾,并与侯西一侯月铁路、晋韩公路和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相接;目前临吉高速、吉河高速公路正在建设,预计到2012年10月可完工通车。

2.1.2 城市性质及规模,工业及民用建筑情况 1、城市性质

临汾市西部山地园林型小城市,以煤炭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

2、城市规模

2010年县城区人口6万人,近期2015年达到7万人,远期2020年达到 8万人。现状建成区面积371.0公顷,近期控制在513.4公顷,到 2020年县城区规划建设总用地为692.5公顷。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简称 GDP)完成 47.63亿元,同比增长15.9%,财政总收入完成21.4亿元,同比增长19.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14469.52元,同比增长13.03%;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643.72元,同比增长12.5%。

3、工业及民用建筑情况

某县城区目前已建成的民用建筑总建筑面积为242万平方米,规划至2015年人均居住面积32.3平米,人均公共建筑面积10.3平米;至 2020年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人均公共建筑面积12平方米。至2015年规划总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70%,集中供

6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热面积208.6万平方米;至2020年规划总建筑面积376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85%,集中供热面积319.6万平方米。

2.1.3城市工业及民用建筑供热现状

某县政府驻地位于昌宁镇,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某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和人才中心,以发展煤焦化工业为主的小城镇。近年来某县县委、县政府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先行发展”为目标,以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与此相比,某县的集中供热状况却显得很不相适应,县城区集中供热面积仅为46万平米,尚有50多万平米建筑面积采用分散锅炉房供暖。集中供热率不到50%。与县城建设的发展不相适应,与经济尚不发达的大宁县、永和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某县现城区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冬季采暖为集中供热、分散锅炉供热和土暖气小炉灶供热三种。现城区还有分散锅炉 48台,其中容量在 1t/h及以下有 22台、1-2t/h有 15台、3~4t/h有 11台,这些锅炉普遍是手烧炉,存在效率低、污染严重、机械化程度不高、管理状况不佳等问题。

本项目的供热区域的供热现状:配套供热管网尚未建设,供热均为分散锅炉供热和城中村土暖气和小炉灶。

本项目的供热区域是县城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将来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目前某县体育中心正在建设、新高中正在加紧施工,但尚未配套建设热网。分析某县新城区的供热现状,近期急需解决的

7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问题是尽快建成相配套的管网,以解决冬季采暖问题。 2.1.4某县县城大气、环境的污染状况

根据某县环境保护监测站《某县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汇总( 2009年度)》,2010年某县环境质量整体有所改善。其中某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60天,大气综合污染指数控制在1.3以下。采用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浓度范围为 0.005~0.142mg/m3,年均浓度 0.027mg/m3,低于评价标准的 0.06mg/m3,但相对于2009年年均浓度0.022mg/m3有所增加;二氧化氮浓度范围为 0.006~0.053mg/m3,年均浓度 0.019mg/m3,低于评价标准的 0.08mg/m3,但相对于 2009年年均浓度 0.017mg/m3有所增加;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范围为 0.006~0.190mg/m3,年均浓度 0.127mg/m3,略高于评价标准的 0.10mg/m3,超标率 8.22%,但相对于 2009年年均浓度 0.136mg/m3,超标率 15.3%的情况有所降低。

某县地表水整体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生化需氧量; 2010年鄂河监测点的化学需氧量为 51.6mg/L,相比于 2009年的化学需氧量的 58mg/L有所改善,而 2010年度监测的氨氮浓度为 4.29mg/L,则比 2009年的氨氮浓度为 3.839mg/L恶化严重。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饮用水水源地整体水质级别为良好级。 某县城区域声环境质量属较好级,2010年交通噪声环境监测值平均为 64.5,相比于 2009年交通噪声环境监测值平均为 62.6有所恶化,2010年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监测值平均为 52.5,相比于 2009

8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监测值平均为 53.9有所改善。

以上监测数值表明,某县大气质量改善必须要控制面源污染(分散小锅炉采暖低空排烟引起的污染称为面源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应以改变采暖供热方式为主,要使全县供热燃煤逐步由分散、低效、高耗和低空排放向集中、高效、高空排放和低污染转化,其中实现大规模集中供热锅炉房以替代数以百计的分散锅炉和小炉灶,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2城市供热规划情况 2.2.1城市总体布局

为了适应和指导某县城快速有序发展,某县政府于 2004年编制了及《某县县城总体规划(2004-2020)》,该规划已经临汾市人民政府批复。考虑某县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前景,规划某县城市用地形态为“一城两区五组团”的组团式结构,其中的“一城”为某县城区,“两区”为旧城区和新城区,“五组团”为营里组团、某头组团、樊家坪组团、南阁组团、和幸福湾组团。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城市发展方向将选择继续向某展作为主要方向,城市从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推进,旧城与新城两区以连心桥为界,空间连续,共同构成某县城主城区,各组团之间通过自然山体、河流相互分隔,分别承担不同城市功能。

根据城市职能,规划形成2个大的居住片区,5个居住组团,其人口容量分配如下:

1、旧城区,县城的行政中心,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74.3 万㎡,

9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居住人口2.6万人。规划以改造为主,并对历史地段进行合理的修缮。

2、新城区,新型综合性中心区,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34.0万㎡,规划居住人口1.2万人,规划以新建为主。

3、营里居住组团: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28.6万㎡,规划居住人口1.0万人,规划以改造和新建为主。

4、某头居住组团:规划居住用地面积20.0万㎡,规划居住人口0.7万人,规划以改造和新建为主。

5、樊家坪居住组团: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7.2万㎡,规划居住人口0.6万人,规划以改造和新建相结合。

6、南阁居住组团: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6.4万㎡,规划居住人口0.6万人,规划以旧村改造为主。

7、幸福湾居住组团:规划居住用地面积39.5万㎡,规划居住人口1.3万人,规划以旧村改造为主。

2.2.2城市供热规划

某县现状供热热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二是分散锅炉房;三是土暖气、小炉灶供热。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已于2007年投产使用,位于现状主城区以东约3km处,占地3.86ha。锅炉以焦炉煤气为燃料,并有2台1500kW和1台3000kW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00OkW,3台机组最大抽汽量可达50t/h。供热管网管径DN400,管径长度约4.2km。供热覆盖范围为东至连心桥,西至二中桥,鄂河北

10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岸迎旭西街两旁的主要建筑。热网主管穿越明珠东西街及迎旭西街,共建设换热站8座。该系统设计供热能力约50万平米,实际供热面积约46 万m2。

分散锅炉房主要是目前集中供热未覆盖的区域,小型锅炉房热效率低,能耗高,大气污染严重。据现状供热锅炉调查统计,用于采暖的容量在3-4吨间的锅炉约11台,容量在1-2吨约15台,容量在1吨以下约22台,各类分散锅炉共计招台,总容量合计约86吨。

土暖气、小炉灶主要是城中村居民户,建筑绝大多数为单层和二层农村住宅,居中供热无法覆盖区域。

根据《某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将某县城区分为旧城区、新城区、营里组团、某头组团、樊家坪组团、南阁组团和幸福湾组团。 本次工程的供热范围为:营里组团、某头组团和樊家坪组团,兼顾连心桥以西新、旧城区的供热主管网管径。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集中供热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集中供热普及率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它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化程度。建设现代化的城镇,建设生态型的小区区,必须要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其中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等。集中供热是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大气质量、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是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

目前,随着某县县城区某共的建设,迎旭东街和某县新高中的投

11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入使用,针对营里组团和某头组团建设的具体情况和用热需求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快该区域内热网的建设,尽快取代高污染、高耗能的分散供热小锅炉,解决广大群众日益迫切的用热需求,变分散供热为集中供热,满足城镇居民用户用热需求。集中供热锅炉规模较大,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高,燃料燃烧效率高,对社会整体而言节约宝贵的社会资源,效果十分显著,非常符合当前低碳生活的发展要求。

本项目的建设正是为了解决某县城区尚未实施集中供热的各类民用建筑用热问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其必将对某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要求,热电联产项目要求“供 1300万平方米采暖面积,同时对 2×300MW供热机组,关停 50%的小火电”,根据某县目前现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达到,因此,尽快建设集中供热热源厂及相应的供热管网是解决某县用热需求的最佳选择。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形势下,本项目的迅速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和非常必要。

第三章 热负荷

3.1县城区规划供热面积

某县县城区现有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某县城区目前已建成的民用建筑总建筑面积为242万平方米,规划至2015年人均居住面积

12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2.3平米,人均公共建筑面积10.3平米;至 2020年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人均公共建筑面积12平方米。至2015年规划总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70%,集中供热面积208.6万平方米;至2020年规划总建筑面积376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85%,集中供热面积319.6万平方米。

3.2本项目区域规划供热面积

根据《营里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某头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某县县城供热专项规划》,本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 3.3热负荷耗热指标

1.计算用气象参数

大气压力 959—990mmHg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12℃ 采暖室外平均温度 -1.7℃ 全年采暖天数 138天 年平均温度 8.9℃ 极端最低气温 -22℃ 极端最高气温 38.9℃ 2.冬季供热室内温度标准

(1)民用建筑主要房间 16-20℃ (2)浴室 25℃ (3)更衣室 23℃

13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4)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 20℃ (5)办公室 16-18℃ (6)食堂 14℃ (7)洗室、厕所 12℃ (8)工业厂房(工作区) 14-16℃ (9)普通库房 ≥5℃ 3.供热工程规划热指针的确定 (1)各类规划建筑面积热指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表3.1.2-1和采暖热指标推荐值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qh(W/m2)

建筑物住宅 类型 未采取节58-64 能措施 采取节40-45 能措施 居住学校 医院食堂餐影剧院大礼堂区综旅馆 商店 办公 托幼 厅 展览馆 体育馆 合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115-140 95-115 115-165 45-55 50-70 55-70 50-60 55-70 100-130 80-105 100-150 注:1.表中数值适用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2.热指标中已包括约5%的管网热损失。

14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规划区气象条件及建筑节能条件,各类规划建筑热指标如下:

①公用建筑及住宅冬季采暖热指标按45w/m2 ②工业建筑及特殊建筑冬季采暖热指标按70 w/m2 ③仓储建筑冬季采暖热指标按40w/m2 ④生活热水供应热指标按5 w/m2 ⑤夏季供冷热指标按100 w/m2

⑥生产工艺热负荷按生产工艺要求确定。 (2)供热规划综合热指标的确定

考虑到工业生产用热负荷均由各工业企业自备热源解决,暂不考虑生活热水热负荷,故本规划主要解决居民生活采暖。

统筹分析规划各类建筑节能措施的施行及建筑质量差别,设定规划公共建筑热指标为70W/㎡,居住建筑热指标为42W/㎡。

根据加权平均数计算: (70x110+42x60)/170=60 W/ m2 由此,取远期综合建筑热指标60/ m2

远期考虑供应热水预留负荷按供热负荷的5-10%取值,在热力站建设时预留空间。

空调和制冷负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规划不予集中考虑。 3.4热源设计容量

根据规划供热面积,某城市集中供热项目热源厂设总容量3×58MW的热水锅炉,并考虑预留发展的空间;其中 2011年先上两

15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台 58MW锅炉供应现状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热用户,计划到2015年建设第三台 58MW锅炉,供应规划新增的用户,来满足热负荷的发展。

3.5年供热量 采暖全年耗热量 Qha=0.0864* Qavh *N

式中:Qha—采暖全年耗热量,GJ; Qavh—采暖平均热负荷,Kw; N—采暖天数。 Qha=0.0864x102000x138

由上式可计算得出热源厂全年总供热量为838286GJ。

第四章 热源厂工程方案

某县热源厂设计总容量为 3×58MW的热水锅炉,目前正在建设2×58MW热水锅炉,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负荷的发展情况进行建设锅炉和相应的管网。热力管网按照负荷设计。工程应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充分体现环境保护的原则,满足各用户采暖用热的需求。本项目不考虑热源厂工程方案内容。

第五章 热力网工程方案

5.1供热范围、供热介质和参数

16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1.1供热范围的确定

某城市集中供热项目热源厂的供热范围为整个县城区。

5.1.2供热介质的确定

热源厂供热范围内以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为主要热用户,且均为采暖热负荷,没有生产热负荷,根据《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第 4.1.1条的规定:“对民用建筑物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供热的城市热力网应采用水作供热介质”,采用高温水作供热介质。

5.1.3热水管网介质参数的确定

根据某县热源厂提供的资料,热水管网的供回水设计温度采用 130/70℃。

5.2热力网型式及敷设方式 5.2.1敷设方式

为了城市的美观要求,在城市道路两侧敷设管道必须地下敷设,方式有地沟与直埋两种方式。由于地沟占地面积大,投资高,并且保温结构容易破损,维修量大,热水管网已很少采用地沟敷设。供热管道直埋敷设方式以占地少,施工周期短,维修量小,寿命长等诸多优点,现已成为城市热网的主要敷设方式。

热水管道直埋敷设方式有有补偿直埋敷设和无补偿直埋敷设二种方式。管线采用直埋敷设,一次性补偿器按以下原则设置:

(1)根据管线走向及可能一次预热的地段和长度,在预热端的连接处设一次性补偿器。

17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在管道过马路顶管施工的地方,根据管线具体走向和位置,在不具备自然补偿条件时设补偿器。

(3)在不能预热的地段,尽量利用自然补偿,其次按直埋有补偿设计补偿器。

对适合于有补偿敷设方式的几种补偿器进行比较并予以选择确定。简述如下:

(1)Π型补偿器:用钢管煨制,加工简单、安装方便、方便施工,但需占用较大的空间,不能用于直埋敷设。布置上因占用空间太大难以布置,局部阻力也较大。

(2)波纹补偿器:由波纹管及连接短管组成,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少,补偿能力大,安装方便,直埋型无需做井。缺点是内压轴向推力较大,价格较高。

(3)套筒补偿器:具有补偿能力大,占地空间小,成本低,流体阻力小的特点。套筒补偿器易泄露,维修工作量大、需做井。

综上所述,各类补偿器均有各自的优缺点,根据敷设方式及分支情况,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补偿器可减少投资并可保证管网的安全运行。

本次推荐方案如下:城内少部分直埋管道采用一次性直埋波纹补偿器,个别部位采用套筒补偿器。

管道过城市道路时,当覆土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采用水泥套管或加水泥盖板等措施加以保护;当覆土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直接埋地敷设。分支处设阀门井,管道低点设放水井,高点设放气井。三

18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通变径及阀门是薄弱部件,采取加固三通、设固定墩或补偿器等措施予以保护,使管件受力小于其失效破坏的最小应力。

5.2.2保温结构

采用直埋敷设的预制直埋保温管要求工作钢管,保温层及保护层必须是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整体性结构。具备此要求的最优保温结构为正规厂家生产的高密度聚乙烯聚氨酯预制直埋保温管。为增强聚氨酯保温层分别为钢管和高密度聚乙烯外壳管之间的抗剪切强度,钢管外表面要进行抛丸处理、外壳管内表面进行电晕处理。

5.2.3热力网型式

由于某县城区狭长,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决定选择枝状管网的供热方案。

5.3热力管网布置方案 5.3.1管网布置原则

根据整体情况,通过认真研究有关部门提供的调查材料和实地考察,在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供热经验的基础上,按热负荷分布情况和预测发展,进行热力管网布置,其主要原则如下:

热网走向尽量靠近热负荷密集区。 主干管热网布置在迎旭东街北边的人行道。

热网布置力求短直,平行于道路,敷设在人行道或慢车道下,尽可能不跨越或少跨越城市主干道和繁华地段,不影响或不破坏城市整体布局,尽可能不跨越铁路、河渠。

热水管网最大供热半径:5.1km。

19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3.2热水管网走向

热水管网供热范围大,并且要对一期工程以及预留发展统筹考虑,考虑几个方案,管网走向分别如下:

方案一:主干管在热源厂出来分成两路主干管,其中一路从热源厂出来的高温热水主管道沿某县电厂东侧向南至迎旭东街,然后向西敷设至连心桥接旧城区管网;另一路从热源厂出来的高温热水主管道沿某县电厂东侧向南至迎旭东街,然后向东沿迎旭东街敷设至樊家坪组团。管道穿过热负荷密集地带,可以兼顾两侧的热负荷,不但主干管及分支管线均最短,而且占城市道路面积最小,有利于节省投资,减少热损失。

方案二:从热源厂出来的高温热水管道沿某电厂东侧敷设至迎旭东街,然后分成两路和方案一的管道走向一样进行布置。

方案比较:方案一主干管 DN700与DN600长度为1654米,主干管较长,但便于管理;方案二主干管 DN800长度为300米,主干管较短,但不便于管理。从总体布置看,并考虑现状,暂推荐方案一。

5.4热力网与用户连接方式 5.4.1热力网与用户连接方式

由于本工程的供热面积较大,供热范围广,供热距离长,管网运行压力为 1.6MPa,供回水温度为 130/70℃,而用户散热设备及其阀门等管件的承压能力低,一般小于 0.8MPa。为了确保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减少一次热力网的投资以及方便调节、便于管理、减少维修工作量,用户采暖系统与城市集中供热一次管网采用间接连接。一次

20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热力网与用户通过热力站间接连接,将城市一次热力网的 130/70℃高温热水转变成 85/60℃的采暖热水供用户采暖使用,由此形成城市一次热网和用户二次热网相互独立的系统。

5.4.2热力站设置原则及数量

根据目前国内外供热发展趋势,热力站逐渐向小型化发展,采取无人值守方式。采取这种方式不但二次网的投资少,而且热力站占地面积小,并且有利于二次管网的调节。

热力站站址布置在供热小区的热负荷集中区域,二次管网尽量不跨越城市道路,供热能力控制在 15MW以内。

为了便于今后的运行管理和减少运行成本,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同时为能更好的满足采暖热用户的需求,保证供热的质量,节省能源,热力站的主要设备选用全自动设备。全自动热交换机组带有自动控制装置,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实现无人值守,机组能够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自动调节一级管网的供热量,来满足用户的需热量要求,保持室内温度的基本恒定。

本系统共设水-水热力站15个。热力站采用机组形式。热力站共分3种,其中7MW的11个、 10MW的2个、14MW的 2个。实际实施时,可根据现场条件进行适当合并,增加换热站规模,减少换热站数量,减少投资,便于管理,实现经济运行等。

5.4.3热力站主要设备选择

热力站主要设备是板式热交换机组和全自动软水器。板式热交换机组的主要配置有板式热交换器、循环水泵、补水泵、除污器、电控

21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箱及水温自动调节等控制、检测仪器仪表。二次网定压:采用补水泵定压。

5.5管网附件的设置及选择

热水管网工作压力 PN≤1.6MPa,则其管网设备及附件除部分阀门选择采用耐压 2.5MPa的产品外,其余采用 1.6MPa的产品。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有关要求,本工程的所有热力管道属于 GB2类压力管道。设计应按 GB2类压力管道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现行规范要求。

5.5.1管材

当管道公称直径 DN≥250mm时,采用双面埋弧焊螺旋钢管,材质为 Q235-A、B钢。当管道公称直径≤ 200mm时,采用无缝钢管,材质为 20号钢。热水管道设计压力为 1.6MPa,根据输送介质、环境使用条件、制管质量和现场组焊等因素,选用国产 Q235-A、B等级钢材,适用温度 0~ 350℃。本工程采用的聚氨脂泡沫塑料预制保温管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脂泡沫塑料预制保温管》(CJ/T114-2000)的规定。管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脂硬质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件》(CJ/T155-2001)的规定。

5.5.2阀门

管网的关断阀门当管径≥DN250时,采用双偏心半球阀,当管径<DN250时,采用焊接球阀。直埋管网上的阀门与管道连接均采用焊接连接。热力站内的阀门采用蝶阀,当管径≥DN50时,采用法兰连

22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接,当管径<DN50时采用螺纹连接。管网上的放水阀门采用球阀或闸阀,管网上的放气阀门,采用球阀或截止阀。

5.5.3管网补偿器

直埋热水管网的热补偿,尽量利用地形及道路的变化,采用加长弯头自然补偿,对于长直管段,采用无补偿直埋辐射。

5.5.4管件

管道的弯头、三通、变径管均采用标准成品件,弯头弯曲半径 R=3D,无补偿冷安装弯头弯曲半径 R≥3D,并且壁厚比直管厚 1~2mm,应力水平较高的三通处采取加强措施。

5.5.5预制直埋热水保温管外套管接口做法及检漏措施 预制直埋热水保温管,其外套管接头当管径≥DN450时采用电热熔式带状套筒焊接,当 DN≤400mm时采用热收缩带。预制直埋热水保温管保温层内设报警铜线,用于检测管道是否漏水。

5.6保温厚度及管网热损失

保温计算依据 GB50264-97《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及直埋管道的特点进行。

热水管道计算保温厚度及散热损失见表 5.1。

表 5.1 热水管道计算保温厚度及散热损失

管道规格 保温厚度(㎜) 供水管道(130℃) DN600 60 回水管道(70℃) 60

散热损失(W/m) 供水管道(130℃) 102 回水管道(70℃) 82 23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DN500 DN400 DN350 DN300 DN250 60 60 60 60 60 50 50 50 50 50 102 102 102 102 102 82 82 82 82 82 供水管网热损失0.72MW,回水管网热损失0.6MW,管网总热损失为 1.32MW,额定工况下热水管网总供热量为102MW,管网热损失占总供热量1.3%。

5.7水力计算 5.7.1水力计算

水管网水力计算时,供水温度为 130℃,其密度为 934.6kg/m3,回水温度为 70℃,其密度为 977.7kg/m 3,管道的粗糙度为 0.5mm,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比例,干管为 0.2,支干管为 0.3,使用《城市供热手册》中所给的热水管道水力计算表进行水力计算,

管段压力损失见附图

5.7.4水击计算及水击防范措施

在循环水泵突然停止运行和阀门突然关闭,易发生水击现象,对系统设备和管道产生冲击,严重时设备发生破坏及管道胀破。水击所能引起的最大压强由水的密度、流速、水击波、水声传播速度、管径、壁厚等多种因素决定,经计算其值为1.3~2.5MPa。

当发生水击时如不采取措施会对系统产生很大的破坏力。防范水击措施如下:

24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a. 增加系统关闭和开启时间,尽量减少直接水击; b. 在系统中装安全阀,发生水击瞬间将部分水放出; c.为减少对水泵的冲击,在水泵进出管道上装旁通管,旁通管上装止回阀。

第六章 热力网运行调节方式

供热系统采取热源处热水集中调节、热力站及建筑引入口处局部调节和散热器单独调节三者相结合的调节方式。

6.1中央监控调度中心

在热源厂内设中央控制室,对整个热水管网进行监测与控制。热力站内各种运行数据传送至中央控制室内,中央控制室根据整个管网实际情况对每个热力站发出各种指令;并将管网的运行数据传送至热源厂 DCS控制系统。

6.2供热一次网的调节

供热一次网采用质量并调,一次网供回水温度根据下式确定:

tg?tn??ts'?QG???G'

11?B?0.5?tj'?Q

上表公式中符号:

tg、th-------网路供回水温度,℃ tn、tw-------供暖室内外温度,℃

25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Q----------相对热量比,Q?G-----------相对流量比,G?tn?tw 'tn?twG G'?-----------相对流量比,?=G

G------------网路循环水量,t/h

B-----------由实验确定的散热器系统,B=0.14-0.37

?ts'---------用户散热器的设计平均计算温度,℃

?tj'---------用户设计供回水温差,℃。

n-----------每天工作时效,h/d。 6.3采暖二次网的调节

热力站的调节主要指采暖二次网的调节,采暖二次网根据室外温度进行质调节,采暖热用户进行量调节,整个采暖系统是质量并调。采暖二次网供回水温度根据下式确定:

tg?tn??ts'?Q11?B?0.5?tj'?Q

th?tn??ts'?Q11?B?0.5?tj'?Q

G???G'

上表公式中符号:

tg、th-------网路供回水温度,℃ tn、tw-------供暖室内外温度,℃

Q----------相对热量比,Q?G-----------相对流量比,G?

tn?tw 'tn?twG G'26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相对流量比,?=G

G------------网路循环水量,t/h

B-----------由实验确定的散热器系统,B=0.14-0.37

?ts'---------用户散热器的设计平均计算温度,℃

?tj'---------用户设计供回水温差,℃。

n-----------每天工作时效,h/d。

第七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

7.1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作用

计算机监控系统是保证供热热源及热网的安全、可靠及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整个供热网络的监测及自动控制,可以实现全系统的生产运行统一调度和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以充分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

7.2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结构类型

根据供热范围与供热热网的分布及供热系统的管理模式,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采用 SCADA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网络系统)。该系统由一座中央监测及控制管理站(即监控调度中心)、通讯网络和82个现场控制站组成。

7.3监控调度中心的功能

通过数据通信系统采集各个热力站的热工及电气参数、设备运行状态,对主要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热工及电气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的显示,热工及电气参数实时趋势显示和历史趋势显示,动态模拟流程

27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显示。

历史资料储存。

热工及电气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的报表自动生成与打印。 热网数据库建立及安全有效的保护功能;网络优化运行分析与模拟。 系统的报警及处理;紧急事故处理;系统故障分析与记录打印;系统的自诊断与自恢复。供热的计量与贸易交接;供热负荷预测、分析、调度及下达指令。

7.4监控站的功能

监控站位于各个热力站内,由控制器及相关的通讯设备组成,主要用于完成各个热力站的控制和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运行参数的在线修改与设定、系统的自我诊断与恢复、向监控中心实时传递数据及执行监控中心的控制指令。

7.4.1热力站的控制

根据室外温度和采暖热水调节温度曲线确定供水温度。通过调节进入换热器的一级网热水量,保证采暖供水温度。根据最远支路采暖供回水压差控制采暖循环泵的转速,使其供回水压差恒定。根据循环水泵入口的压力确定补水泵的启停。水箱水位过低报警并停采暖系统补水泵,水箱水位过高报警。

7.4.2热力站的监测

记录高温热水、采暖系统总管和各分支供热系统供回水压力,供回水温度,高温热水总流量和热量。监测采暖系统循环泵及补水泵的运行状况,水箱的水位。具备检测参数的显示、储存、打印功能,超

28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限、事故报警,信息向上级传递。

7.5通讯方式及通讯网络

通讯方式采用城市电信部门的固定电话公网,通过自动拨号上网,进行站与监控调度中心的数据传递及监控调度中心对各个热力站进行发布指令和远程控制。

7.6主要硬件设备及软件的配置方案

7.6.1 监控中心主要硬件设备及软件的配置方案

监控中心主要硬件设备:设备及通讯服务器、操作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图形工作站、大屏幕投影仪或动态模拟屏、绘图仪、图形拷贝机及打印机等。

监控中心主要软件:管理计算机上装有监控软件、数据通讯及管理软件和用户图形软件等,可定期采集各站的运行数据,监测运行情况,对各个热力站进行控制,同时操作员可经界面完成报表的生成和打印、报警处理等操作。

7.6.2 热力站主要硬件设备及软件的配置方案

热力站主要硬件设备 :PLC监测控制器、温度及压力变送器、流量计及电动执行机构等。

热力站主要软件: PLC监测控制器的监测控制软件。

第八章 管网工程量估算

8.1管网工程量

29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工程由热水管网及15个水-水热力站组成。热力站的数量及面积见表 8.1;

表 8.1 热力站数量及面积表

供热面积(万供热区块 ㎡) T001 T002 T003 T004 T005 T006 T007 T008 T009 T010 T011 T012 T013 T014 T015 10 10 10 10 10 20 10 20 7 7 10 10 15 7 15 热负荷折合规模(MW) (MW) 6 6 6 6 6 12 6 12 4.2 4.2 6 6 9 4.2 9 7 7 7 7 7 14 7 14 7 7 7 7 10 7 10 管网的主要材料见表 8.2;

表 8.2 管网的主要材料表

供热管网 供热管道DN80 供热管道DN100 供热管道DN125 供热管道DN150 供热管道DN200 单位 M M M M M

长度 1017 1984 2276 3290 1690 30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供热管道DN250 供热管道DN300 供热管道DN350 供热管道DN400 供热管道DN500 供热管道DN600 供热管道DN700 M M M M M M M 2330 646 322 983 553 324 1354 热水管道总长度为16548米。 8.2计算机监控系统工程量 计算机监控系统工程量见表 8.4 表 8.4 设备及主要材料表

序号设备名称 型号及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MEC-200控制器 扩展型 台 1 2 1000欧姆铂 RTD传感器 -40~1500C 只 3 3 压差传感器 0~0.2MPa QBE61.2-dP2 只 1 4 压力传感器 0~2MPa QBE61.1-P20 只 1 5 压阻式液位传感器 E型 只 1 6 涡街流量计 125~1250m3/h 只 2 7 VVF41电动调节阀 1600C 13bar 只 1 8 VVF41电动调节阀 1600C 13bar 只 1 9 配电箱 台 1 10照明箱 台 1

31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注:水-水热力站共15个,表中为一个站设备数量。

8.3运行管理附属建筑物工程量

中央控制及办公楼、仓库、维修管理,均设在热源厂内。 8.4永久及临时占地

热水管道为双管敷设,其占地宽度为双管保温层外径加 700mm,热水管道永久总占地面积33538 ㎡。热力站永久占地面积 3984.75㎡

第九章 职业安全与工业卫生

9.1编制依据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85) 《电气设备安全设计规则》(GB4064-8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85) 《机械安全距离》(GB12265-9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2002)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准则》(GB12801-9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9.2职业安全与卫生的目标

本项目根据《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等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规范、标准,正确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

32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针,按照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做到安全可靠,保障健康的要求进行职业安全卫生设施设计和实施。

9.3生产过程中职业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1、高温管道及设备接触烫伤。 2、高温管道及设备的介质泄漏烫伤。 3、检查井缺氧对操作维修人员产生窒息。 4、检查井泄漏高温介质对维修人员产生烫伤。 5、电气设备接触触电。

6、 风机及水泵产生的噪音对职工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7、机械设备接触伤害。 8、粉尘呼吸接触危害。

9.4职业安全卫生设计中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

1、热水换热站站房长度大于 12米时设两个出口,并且门向外开。

2、所有热力设备及管道均保温,并且保温结构表面不超过 50℃,防止人身烫伤。

3、选择高质量的管道管件阀门设备等,严格施工安装质量,严防高温介质泄漏、烫伤工作人员及行人。

4、检查井设两个人孔,并对角布置,便于工作人员撤离检查井。 5、低压配电系统采用 TN-C-S接地型式,所有电气设备外壳及外露可导电的金属部分与 PE线连为一体。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和防雷接地共用,构成共同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应≤1Ω。

33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6、安全阀排管出口均设在高出地面 2.5m以上的位置,防止高温气流烫伤人。

7、室内外配电装置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的场所,按有关规程的要求设防护装置和警示牌。

8、换热站内工艺设备平面布置要符合有关设计规范的要求,保证设备之间和设备与墙之间的安全距离,以防止机械伤害。

9、选择低噪声循环泵及风机,并设置减振装置,以降低噪声危害。

10、站房应有良好通风和照明,以便于操作和维修。 11、各类压力容器的选型,均按现行的《钢制压力容器》及《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

12、各转动机械装置均设就地事故按钮;

13、在道路转弯、叉口、架空管线等处相应设立“限速、限高”等安全警示标志;应设置人员、车辆分道标志,必要的应设置人行道,实现人货分流。

14、 建构筑物的结构形式、耐火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应按照要求进行设计。

15、建筑物的室内地坪标高,应高出室外场地地面设计标高 0.3m。

16、高压给水管道应采用有资质单位生产的产品,材质选择应符合设计要求,应经过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管道的设计和管材的订货、验收、制造、存放、安装、焊接、热处理和探

34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伤检测等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17、高压给水管道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管道的汇水口、分水口应设切断阀。

18、金属材料及焊接材料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制造单位必须保证材料质量并提供质量证明书。金属材料和焊缝金属在使用条件下应具有规定的强度、韧性和伸长性以及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19、合理设计支吊架并按要求施工,输送热水管道应设置膨胀节,保证管道有足够的膨胀度,并加强管理。

第十章 节能效益

10.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95) 3、《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1/062-2005)

4、《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

5、《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 6、《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GB/T13471-1992 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35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9、《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10.2供热能耗现状

某县西区及城区部分的企业生产用热、企事业生活用热及居民采暖用热,绝大部分是靠自建小型燃煤锅炉和家用小煤炉解决,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小型燃煤炉不但数量多,而且除尘效率不高,绝大多数无脱硫措施,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同时这些小煤炉燃烧效率普遍很低,能源浪费严重。本项目是为城市住宅、公共建筑提供采暖用热媒。用能介质主要为煤、电、水等

项目能源利用设计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使工程项目设计符合能源利用建设标准、技术标准和《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中关于节能的要求,以达到 “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的目的。

10.3主要节能措施

集中供热节约能源最主要表现在大型集中供热锅炉房热效率高,供热煤耗比小锅炉低而使能源消耗量降低,其次则在集中供热工程中采取必要的节能措施。

1、所有热力设备及热力管道均进行有效保温,尽量减少热损失。 2、高温热水管道采用直埋方式敷设,比地沟敷设可降低热损失 5~10%。

3、供热系统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可根据气候变化,用户调节变化进行质-量并调,实时调节供热介质的参数,以达到节能目的。 4、循环水泵及风机采用变频调速装置调节,以减少电耗。

36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循环水泵流量及扬程应根据实际流量及水压图进行合理选择,使得供热系统输送单位热量的耗电量 HER值符合 JGJ26-95第 5.3条规定。并且二次网安装平衡阀或差压控制器,避免出现大流量小温差和用户近端热而远端冷的运行状况,以减少电耗和热耗。 6、对热用户及主要用电设备均设热能及电能计量装置,加强能耗考核。

7、换热站自来水入口处设水表计量,选择节能型卫生洁具,对管网加强维修,以减少滴、漏、跑、冒现象,充分节约水资源。 8、选择高效节能灯具以减少电耗。

10.4集中供热节能效益

集中供热大型锅炉房热效率按 82%考虑,则供热耗标煤指标为 41.8kg/GJ,分散小锅炉供热耗标煤指标,按平均供热效率 65%计算,则为 52.7kg/GJ;则 1GJ供热量情况下,大型锅炉房供热可节约标煤量 10.9kg。则按全年供热量为 82.836×104 GJ,可节约标煤量为 9029 t,可节约原煤量为 11726t,仅节煤一项经济效益每年可达 703 万元(每吨原煤按 600元计),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

11.1编制依据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37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19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计算方法》(GB/T3840-9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 11.2大气环境现状

根据某县环保局《某县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汇总(2009年度)》,2009年某县环境质量整体有所改善。其中某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为良好级;某县地表水整体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属较好级,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良好级。

2009年某县城区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为 0.027mg/m3,二氧化硫浓度变化规律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其中冬季为 0.142mg/m3,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09年可吸入颗粒年均浓度值为 0.127mg/m3,可吸入颗粒浓度变化规律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其中春季为 0.190 mg/m3,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09年某县城区环境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吸入颗粒物,其次为二氧化硫。

某县冬季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较高,这反映了某县冬季取暖仍然是以燃煤为主有关,燃煤是空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原因。改善

38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空气质量必须从采暖期煤烟污染控制入手,特别是要控制面源污染(分散小锅炉采暖低空排烟引起的污染称为面源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应以改变采暖供热方式为主,要使全市供热燃煤逐步由分散、低效、高耗和低空排放向集中、高效、高空排放和低污染转化,其中实现热电联产或建设大规模集中供热锅炉房以替代数以百计的中小锅炉房,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工程的内容为锅炉房、热力管网及换热站。集中供热的主要污染来自锅炉房。

11.3本项目污染因素及处理措施 11.3.1大气污染因素及治理措施

为有效减少烟尘排放造成的污染,烟气排向大气前需经高效脱硫除尘设施处理。本工程新建锅炉房设高效除尘脱硫设施,除尘效率应在 98%以上,脱硫效率应在 85%以上。锅炉房位于在城市的西南部,某冬季最大风向为西北风,锅炉房的下风侧目前基本上农田,规划为二类工业用地。锅炉烟气采用布袋除尘,除尘效率为 98%;采用双碱法脱硫,脱硫效率 85%。链条炉排锅炉的烟气初始含尘量为 1800mg/m3,则排放烟气中的含尘量为 36mg/m3,满足 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Ⅱ时段一类区 80mg/m3的要求。脱硫效率取 85%,燃煤中含硫量为 0.56%,则排放烟气中的 SO2含量为 136mg/m3,满足 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Ⅱ时段 900mg/m3的要求。各污染物排放浓度同时还可以满足更严格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第 3时段标准限值要

39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求。拟建烟囱高度 80米,可确保对城区的粉尘污染最小。 项目在实施过程要严格按照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设计、施工、选择工艺设备。采用除尘、脱硫效率高的新设备、新技术,燃用低硫煤,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并在拆除供热范围内的大量小锅炉后实现排放总量的下降。

实现集中供热工程后,用大型锅炉房集中供热代替分散锅炉房供热。根据调查统计资料,供热区域内现有分散供热的燃煤小锅炉房 34座,锅炉共计 43台,烟囱 34座,总蒸发量 86 t/h。实现集中供热后,这些小锅炉房均可取消。而且还可以使大量供热用的小锅炉房不再兴建。与之对应的耗煤量、烟尘排放量、SO2、NOx排放量、灰、渣排放量都大大减少,运煤、除渣的运输量及其带来的交通影响、汽车尾气排放量随之减少,对城市的环境改善和提高起到重大作用,能达到改善大气水体环境质量状况的目的,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现就集中供热大型锅炉房与分散小锅炉房供热的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计算,所取煤种灰分 Aad=21.15%,低位发热量 Qnet,ad=22610kJ/kg,全硫 St,ad=0.56%。大型锅炉房热效率取 82%,小锅炉房取 65%;锅炉烟气初始含尘浓度大型锅炉房和小锅炉房均取 1800mg/m3;除尘器效率大型锅炉房取 98%,小锅炉房取 80%;脱硫率大型锅炉房取 85%,小锅炉房取 5%。详细计算结果见表 11-1(按一期全年供热量 8283.8×104GJ计算)。

40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表 11-1 年污染物排放减少量表

项目 一期 耗煤减少量(× 10 4t/a) 0.9 灰渣减少量(× 10 4t/a) 0.54 烟尘排放减少量(t /a) 209.8 SO2排放减少量(t/a) 241.22

经过计算,工程实施后,集中供热大型锅炉房的烟尘减少排放量及 SO2减少排放量分别为 209t/a及 241t/a。

11.3.2噪声污染因素及治理措施

工程实施后,大型锅炉房产生噪声的噪声源主要有以下四种:(1)空气动力学噪声即由各种风机、管内流体、节流等所产生的噪声。(2)机械性噪声即由机械设备运转、摩擦、撞击所产生的噪声。(3)电磁性噪声即由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4)其他噪声包括交通噪声、水流噪声、人类活动发出的噪声。前三类噪声较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有害的影响。锅炉房厂址位于某二类营里组团,距离居住集中区较近,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在实施中应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鼓风机、引风机、水泵等噪声严重的设备设在建筑物内,安装消声器;运转部件均设减震措施。建筑物采用吸音、隔音材料等。在总图布置时,适当考虑声学环境保护,尽量将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与高噪声的车间隔离。在建筑方面,在满足采光的前提下,主厂房尽量减少墙的开窗面积。保证使厂界处噪声值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的

41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定。对需要长期在高噪声场所工作的人员设隔音值班室,如风机房、水泵房等。

11.3.3其它污染治理措施 1、灰、渣治理

本工程采用灰、渣分除,锅炉房灰渣外运做综合利用。 2、废水排放治理

生活污水包括厂区所有构筑物中排放的粪便污水、浴室洗澡水和食堂排水等,其经过各种方式处理后,水质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冷却水水质较好,应循环利用。除尘、除渣水只用于淋湿用,不对外排放。各车间的生产废水、消防排水、绿化排水等属于不定期排水,基本不含有害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热源厂各项排水经处理后,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方可排入城市市政雨、污水管网。

11.4环境综合评价

本工程实施后,将淘汰本工程供热范围内现有的全部采暖小锅炉,与之相应影响大气环境的飘尘、SO 2、NO x及污水排放量都有所减少,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耗煤量减少既节约大量能源,又减少了煤、灰渣在装卸、运输、贮存过程中对环境、交通的影响。

2、烟尘、SO 2、NO X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物,由于其排放量的减少,使市区环境大为改善。

42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 噪声减少,由于小锅炉一般分散在建筑群中,距居民区和办公区较近,锅炉运行过程中风机、水泵产生的噪声以及运煤、除灰渣车辆产生的噪声扰民严重,本工程新建设热力站虽然也在居民、办公区中,但设备噪声较小,采取一些措施后,可对居民不产生影响或对居民的影响大大减少。

4、占地面积减少,因取消和不再新建小锅炉房,将大大减少占用城市建设用地,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11.5其他社会效益

城市集中供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工程,是城市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完善某县城市市政公共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某县的环境空气、水体、噪音的污染程度,而且能够改善某县的投资环境,提高市区土地的利用价值。对某县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

12.1项目承办企业的情况

某县煤气化有限公司为某县市政公用企业,主要负责某县燃气和供热管网的建设和经营。

12.2项目实施进度

本项目计划工程进度拟定如下:

43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1年3月——2011年5月, 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等工作。

2011年5月——2011年6月,完成施工图设计、招投标等工作。 2011年7月——2011年9月,完成供热主管网敷设工作。 2011年10月——2011年11月,根据用户情况敷设部分二级管换热站工作。

2011年11月向首批用户供热。

第十三章 工程招标

13.1招标原则

为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建设期,防范和化解工程建设中的违规行为,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编制了本项目的招投标方案。在招标过程中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并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

13.2招标范围

本项目的勘察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及项目监理均应列入招标范围。本工程中重要设备、主材采购应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

13.3招投标程序 13.3.1招标

鉴于本项目法人单位目前尚不具备自行招标所需具备的编制招

44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标文件和组织评标的能力,该项目的招标活动委托给依法设立、从事招标代理业务并提供相关服务的招标代理机构,具体程序如下:

(1)本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先履行项目审批手续,取得批准后委托招标代理机构进行公开招标。

(2)招标人在省级媒体发布招标公告,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和时间以及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

(3)本项目的招标文件应当包括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定合同的主要条款

勘察设计招标

勘察设计是整个项目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对项目的设计进行公开招标时,面向全省公开挑选勘察设计单位,投标人的资质要求最低在乙级以上。

2、施工监理招标

施工监理对工程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监理招标时,面向全省公开选择施工监理企业进行项目的监理。投标人的资质要求必须在乙级以上。

3、施工企业选择招标

依据工程的需要,采用总承包方式,选择施工企业。本工程要求资质在二级以上,面向全省公开选择投标人。设备与主要材料采购招标 依据项目的需要,面向全国公开选择设备生产场家,投标人的设

45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备技术水平应符合本项目设计要求,质优价廉且有可靠的售后服务。

13.3.2投标

1、本项目投标人应当具备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并应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的内容应当包括拟派出的项目负责人与主要技术人员的简历、业绩和拟用于完成招标项目的机械设备等。

2、投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将投标文件送达投标地点。投标人少于三个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办法重新招标。

3、投标人拟在中标后将中标项目的部分非主体、非关键性工作进行分包的,应当在招标文件中载明。

4、投标人不得相互串通投标报价,不得排挤其它投标人的公平竞争,不得损害招标人或其它投标人的合法权益。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投标,也不得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它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

13.3.3开标、评标和中标

1、开标由招标人主持,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招标文件中预先确定的地点,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

2、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委员会由五人以上单数组成,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专家应当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八年并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同等专业水平。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遵守职

46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业道德,对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

3、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向其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投标人。自中标通知发出三十日内,招标人和中标人应按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中标人应当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完成中标项目。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

13.3.4招标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 9号《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以及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招标基本情况见下表。

某县新城区某供热管网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基本情况表

项目名称 某县新城区某供热管网工程

建设单位 某县煤气化有限公司 47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单位负责人及联系人及电武新建 电话 话 建设供热一级管网 米,二级管网 建设地点 内容 米,换热站 座。 和起止年限 总投资额 万元 资金来源及构成 招标组织形式 委托 自行 招标 招标 √ √ 某县城区 县政府投资 招标方式 公开 邀请 招标 招标 √ √ 不采用招标方式 √ 招标范围 合同估算 全部 部分 额(万元) 招标 招标 勘察 19.11 设计 建筑工程 安装工程 监理 126.1 589.5 2147.9 91.7 √ √ 设备 1084.5 重要 材料 拟选择的招标公告发临汾市招投标网 布媒介 拟选择的招标代理机 构 情况说明: 建设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8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4.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某县城市集中供热项目,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热力管网工程、换热站工程等。工程总投资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等。

项目总投资4683.87万元,换热站投资630万元。

14.2编制依据

1、建标[2007]164号建设部 2007年颁发的《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计办投资[2002]15号文;

3、《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HGZ47-103-96; 4、临汾市最新《建筑材料价格信息》 14.3其他费用编制说明

(1)建设单位管理费:根据财建 [2002]394号文规定计算。 (2)工程监理费:根据发改价格 [2007]670号文规定计算。 (3)勘察费:按国家物价局及国家建设部发布的“价费计字 375号”的规定进行估算。

(4)设计费:按国家物价局及国家建设部发布的“价费计字 375号”文的规定进行估算。

(5)项目前期工作咨询费:根据《办法》规定估算。 (6)环境影响咨询服务费:根据《办法》规定估算。 (7)劳动安全卫生评审费:根据《办法》规定按工程费用

49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0.3%估算。

(8)施工图预算编制费:按设计费的 10%估算。 (9)竣工图编制费:按设计费的 8%估算。 (10)施工图审查费:按临汾市有关收费标准计算。 (11)招标服务费:按计价格 [2002]1980号文的规定计算。 (12)联合试运转费:按设备及安装工程费的 1%计算。 (13)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根据《办法》的规定按工程费用的 0.5%估算。

(14)工程保险费:据《办法》规定按工程费用 0.3%估算。(18 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按工程费用与其他费用之和的 8%估算。

价差预备费按照国家计委计投资[1999]1340号文件规定价格指数为零。

14.4价格依据 1、材料价格

按定额附录材料预算价格,部分材料、阀门、防腐材料根据厂家提供咨询价格计算。

2、设备价格

根据有关设备厂家咨询价格计算。 3、电气仪表价格

按适量进口和国内较先进产品价格计算。 14.5资金筹措

50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项目工程总投资估算为4683.87万元

根据建设单位安排,资金来源为:由县财政配套解决。 14.6投资估算表

序号 工程及费用名称 工程直接费 热力站工程 供热二次管网 供热管道DN80 供热管道DN100 估 算 价 值(元) 建筑工程费 设备购置费 安装工程费 合 计 技术经济指标 单位 数量 总值(万元) 3822.3 费率 1 1.1 10万 42万 3万 42万 座 15 630 1.2 M 11435 1291.2 1.2.1 96.1 326.3 231.5 654 M 1017 66.5 1.2.2 107.9 366.3 259.8 734 M 1984 145.6 1.2.5 供热管道DN125 138.6 470.6 333.8 943 M 2276 214.6 1.2.6 供热管道DN150 159.5 541.4 384.1 1085 M 3290 357.0 1.2.7 供热管道DN200 207.9 705.6 500.6 1414 M 1690 239.0 1.2.8 供热管道DN250 351.32 790 760.8 1902.1 M 490 93.2 1.2.9 供热管道DN300 377.2 1250 893.84 2521 M 586 147.7 1.2.10 供热管道DN350 389.8 1505.1 812.1 2707 M 102 27.6

51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3 供热一次管网 供热管道DN250 5113 1887.7 1.3.1 351.32 790 760.8 1902.1 M 1643 312.5 1.3.2 供热管道DN300 377.2 1250 893.84 2521 M 60 15.1 1.3.3 供热管道DN350 389.8 1505.1 812.1 2707 M 220 59.6 1.3.4 供热管道DN400 476.7 1967.5 1090.8 3535 M 983 347.5 1.3.5 供热管道DN500 506 2496 1284.8 4286.8 M 553 237.1 1.3.6 供热管道DN600 551.4 3058 1409.4 5018.8 M 300 150.6 1.3.7 供热管道DN700 管井 Ⅱ类费用 建设单位管理费 临时设施费 工程监理费 可研报告编制费 勘察费 设计费 预算编制费 620 3492.8 1540 5652.8 M 1864.64 67 1.80% 1.00% 2.40% 0.30% 0.50% 3.30% 765.4 1.4 2 2.1 2.2 2.3 2.4 2.5 2.6 2.7 300 1300 400 2000

个 13.4 375.73 68.8 38.22 91.74 11.47 19.11 126.14 (1)*1.8% (1)*1.0% (1)*2.4% (1)*0.3% (1)*0.5% (1)*3.3% (2.7)*10.0% 52 10.00% 12.61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8 3 4 联合试用转费 预备费 铺底流动资金 工程总投资 0.20% 8.00% 7.64 335.84 150 4683.87 (1)*0.2% (1+2)*8.0% 第十五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15.1结论

某城市集中供热项目对建设现代化的某,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必不可少的、迫切需要的。本工程完工后,可以解决某县营里组团、某头组团和樊家坪组团 万平方米的建筑物采暖问题。

本工程属于市政公用设施,主要功能定位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损失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9029 t,每年可较大幅度的减少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灰渣量,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节能效益。

某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15.2在问题及建议

1、由于热源厂2×58MW的锅炉房正在建设,工程的实施对县城供热管网工程有很达影响,建议县委、县政府抓紧落实建设资金和工程进度,以保证整个项目的完工投入使用。

53 供热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由于本工程建设投资大,是一项具有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节能效益的公益事业工程,建议某有关部门对热源及热网的建设、运行管理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由于供热成本较高,应适当增加售热价格,对某市集中供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