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3月综合练习(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解析 下载本文

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

文综历史

1.下图为考古学家在山西省侯马市发掘的春秋晚期玉片,玉片上用晋国官方文字记载了卿大夫间订立盟约,共同讨伐敌对贵族,处置土地、财产、人口等内容。下列对其史学价值认识正确的是

①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制度提供直接证据 ②能够佐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 ③为研究春秋时期文字历史提供实物资料 ④反映了当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政治情况。依据材料“玉片上用晋国官方文字记载了卿大夫间订立盟约,共同讨伐敌对贵族,处置土地、财产、人口等内容。”可知,这与周代实行的分封制有关,因此可以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提供直接证据材料,①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玉片上用晋国官方文字记载了卿大夫间订立盟约,共同讨伐敌对贵族,处置土地、财产、人口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不能佐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②项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内容使用的是晋国官方文字,因此可以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文字历史提供实物资料,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贵族间的结盟和征伐,不能反映当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④项不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①③,B选项正确。A、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 “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 B. 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 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 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成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说明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法律文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不是依法治国;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人文色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天下一家”思想。唐太宗认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这一思想的产生 ①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 ②体现了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③有利于三省六部制度完善 ④说明当时世界意识的加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依据材料“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汉开始,国家的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长期的奋斗和劳动中的各族人民,加深了相互了解,减少误解,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形成,因此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①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天下一家”、“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结合所学,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与中央官制无关,③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不是世界意识,④项不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①②,A选项正确。B、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下列为《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引用的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分布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汉代推行均田制促进南方人口的增加 B. 隋唐革新农具导致北方人口减少 C. 宋代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D. 明清高产作物引进导致人口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不是汉代,A选项错误;隋唐时期革新农具并未导致北方人口减少,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102年正处于中国北宋时期,北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选项正确;明清时期的时间是1368-1912年,材料中并未体现明清时期人口密度分布情况,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戴鸿慈 参观地 伦敦博物馆 美国总统故居 感想 吾国宫内宝物,流传外间者不少,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 诚哉!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德国

A. 是立宪派代表 B. 主张民主共和 C. 反对清朝统治 D. 充满爱国情怀 【答案】D 【解析】

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实属可耻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戴鸿慈对国宝流亡海外“刻骨铭心,永不能忘”,对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深以为耻,这体现了戴鸿慈的爱国情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戴鸿慈的立宪主张,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他是立宪派代表;依据材料可知,戴鸿慈为清末重臣,他维护清朝的统治,并不主张民主共和,因此B、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B. 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有识之士苦苦寻求强国之道,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人都是资产阶级,不是无产阶级;C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不能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尚未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善于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下列口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