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实验与探究 2019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生物分项版汇编(解析版) 下载本文

细胞核,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且内表皮细胞无色,所以可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8%C正确;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黑藻中叶绿体非常丰富,且叶绿体为绿色,故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中的叶绿体分布情况,D正确。

13.(2019福建福州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实验中“对照”及“变量”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属于对比试验,无对照

B.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自变量为催化剂种类,因变量只能为气泡的释放量 C.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有空白对照 D.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光照强度为无关变量,无空白对照 【答案】D 【解析】

【分析】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

成熟的植物细胞处在高浓度溶液中会发生失水,出现质壁分离;再放入清水中,细胞又会发生吸水,表现为质壁分离后的复原。

【详解】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属于对比试验,通入空气组和无氧组相互对照,A错误;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自变量为催化剂种类,因变量可以是气泡的释放量或卫生香的燃烧情况,B错误;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无空白对照,自身前后对照,C错误;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为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无空白对照,D正确。故选D.

14.(2019江西上饶调研)酒精、盐酸、生理盐水都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脂肪检测和观察”的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B.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也可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

C.在“制备细胞膜”和“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都要用到生理盐水

D.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需用盐酸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脂肪检测和观察的实验中,若制作装片进行观察,需要用到显微镜;若用组织样液进行实验,不需要用显微镜。

提取色素的试剂是无水乙醇,分离色素用层析液。

9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让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详解】在“脂肪检测和观察”的实验中,制作装片时,染色后,需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A正确;提取色素应该用无水乙醇,若无,可以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加上无水碳酸钠代替,B正确;在“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需要生理盐水稀释血液,“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都要用到生理盐水配制健那绿染液,C正确;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还可以让DNA和蛋白质分离,D错误。 15.(2019全国卷Ⅰ·29)

将生长在水分正常土壤中的某植物通过减少浇水进行干旱处理,该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叶片中的脱落酸(ABA)含量增高,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回答下列问题。 (1)经干旱处理后,该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干旱处理前相比,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种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请以该种植

物的ABA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ABA)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答案】(1)增强

(2)降低 气孔开度减小使供应给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减少

(3)取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

将上述干旱处理的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进行ABA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ABA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开度不变。 【解析】

【分析】本题以干旱处理后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变化、叶片中的脱落酸(ABA)含量变化和叶片气孔开度变化为背景考查渗透作用、光合作用和实验设计等相关知识。当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时,细胞渗透压增大,对水分子吸引力也增大;叶片气孔开度变化会影响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实验设计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对照原则等。

【详解】(1)经干旱处理后,根细胞的溶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增大,对水分子吸引力增大,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

10

(2)据题干条件可知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导致叶片细胞吸收CO2减少,暗反应减弱,因此光合速率会下降;

(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实验目的为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故实验应分为两部分:①证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②证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减小是ABA引起的。该实验材料为ABA缺失突变体植株(不能合成ABA),自变量应分别为①正常条件和缺水环境、②植物体中ABA的有无,因变量均为气孔开度变化,据此设计实验。

①取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可说明缺水环境不影响ABA缺失突变体植株气孔开度变化,即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

②将上述干旱处理的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进行ABA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ABA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开度不变。可说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减小是ABA引起的。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实验设计,要设计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实验,既要证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又要证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减小是ABA引起的,从而增加了题目的难度。

16.(2019全国卷III·29)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回答下列

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

___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______。

(2)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已知作物甲对同一种营养液

(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H4和NO3同时存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答案】(1)蛋白质 核酸 叶绿素

(2)答:实验思路: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H4和NO3剩余量。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营养液中NO3剩余量小于NH4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O3;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小于NO3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H4。 【解析】

1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元素及实验设计等有关知识。组成细胞内的化合物主要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无机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有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C、H、O、N,糖类的组成元素有C、H、O,脂质的组成元素为C、H、O或C、H、O、N、P,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

【详解】(1)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故在植物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蛋白质。细胞核内可以进行DNA复制和转录,复制的产物是DNA,转录的产物是RNA,其组成元素均为C、H、O、N、P,故细胞核内合成的含氮化合物是核酸即DNA、RNA。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前者含有N,后者不含N。

(2)要验证作物甲对NH4+和NO3-吸收具有偏好性,可以把甲放在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通过测定培养前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即可以得出结论。因此实验思路为: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H4和NO3剩余量。 可用假设法推理,假设作物甲偏好吸收NO3﹣,则营养液中NO3﹣的剩余量较少;假设作物甲偏好吸收NH4﹢,则营养液中NH4﹢的剩余量较少。因此,预期结果和结论为:若营养液中NO3﹣剩余量小于NH4

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O3﹣;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小于NO3﹣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

好吸收NH4﹢。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实验设计,需要注意几点:培养液应该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避免其他氮源对实验的影响;预期的结果和结论要一一对应。

17.(2019江苏卷·30)为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

用具进行了实验。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研钵,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别加

入__________试剂,比较颜色变化。该实验需要选用的器具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试管 ②滴管 ③量筒 ④酒精灯 ⑤显微镜

(2)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__________,

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3)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

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图所示),40 ℃温育30 min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60 ℃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 请继续以下分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