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实验与探究 2019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生物分项版汇编(解析版) 下载本文

B.可用产生气泡的速率作检测指标 C.该实验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不能用鸡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是通过与二氧化锰比较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以探究酶的高效性。试管A与试管B为平行对照实验组。

【详解】实验中的可改变的自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A选项正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可以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作为判断反应速率的指标,B选项正确;该实验通过比较酶的催化速率和二氧化锰的催化速率来验证酶的高效性,C选项正确;鸡肝匀浆和马铃薯匀浆中均含有过氧化氢酶,均可用作过氧化氢酶的性质的探究实验,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7.(2019浙江4月选考·18)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装片制作过程中需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根尖便于染色 B.观察过程中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 C.图甲细胞所处时期发生DNA复制及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D.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得,甲图为植物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乙图为植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丙图为植物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丁图为植物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

【详解】装片在制作时需要先用盐酸解离,而因为染色用的染色剂为碱性,因此在染色前需要用清水漂洗以防止解离液和染色剂中和导致染色效果降低,A选项正确;观察过程需要从低倍镜开始,找到分生

5

区细胞后再换高倍镜观察,B选项正确;图甲为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正在处于核膜消失,形成染色体的阶段,已经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C选项错误;图乙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与普通体细胞相等,丙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由于着丝粒断裂,使染色体暂时加倍,故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8.(2019浙江4月选考·20)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S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的S型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甲组中培养一段 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选项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B选项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选项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选项错误。

9.(2019湖北荆门模拟)小麦种子萌发时产生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 ℃左右。取适量小麦种子在20 ℃和30 ℃培养箱中培养4天后,做如下处理:在3支试

6

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加热至50 ℃左右,摇匀后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1、糖类可分为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除了蔗糖和多糖其它均属于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沉淀。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小麦种子萌发时能产生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还原性糖,同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所以试管乙比试管甲含有的还原性糖多,出现砖红色的程度高于甲,而丙中的淀粉没有分解,因此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但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为蓝色。所以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故选:D。

10.(2019山西临汾模考)下列与脂肪鉴定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一定要用到显微镜

B.花生子叶经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橘黄色脂肪颗粒 C.该实验的流程是:切取花生子叶薄片→去浮色→染色→制片→观察 D.用苏丹Ⅲ染液和苏丹Ⅳ染液,实验现象相同,但实验结论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呈现砖红色反应;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脂肪遇苏丹Ⅲ呈橘黄色,遇苏丹Ⅳ呈红色。 【详解】

7

该实验若用装片观察,需要用到显微镜,若用组织样液进行实验,不需要用显微镜,A错误;花生子叶经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橘黄色脂肪颗粒,B正确;该实验的流程是: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C错误;苏丹Ⅲ染液可以把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液可以把脂肪染成红色,D错误。

11.(2019四川树德中学测试)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的大小及原生质层的位置,需用高倍镜 C.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苏丹Ⅲ染色后的橘黄色脂肪颗粒必须使用显微镜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脂肪的鉴定有两种方法:匀浆法和切片法。在花生匀浆中滴入检测试剂,可用 肉眼直接观察颜色变化;切片法可用于观察细胞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详解】转换物镜时应该转动转换器,A项错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较大,在低倍镜下即可观察液泡的大小及原生质层的位置,B项错误;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苏丹Ⅲ染色后的橘黄色脂肪颗粒,属于细胞水平的观察,必须使用显微镜,C项正确;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的观察,但由于叶绿体是移动的,无法进行计数,D项错误。

12.(2019黑龙江大庆模考)以下实验方法不可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苏丹III鉴定大豆种子细胞,显微镜下可见染成红色的颗粒 B.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 D.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黑藻叶片细胞中的叶绿体分布情况 【答案】A 【解析】

【分析】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适于作为观察RNA和D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材料。8%的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盐酸有利于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离和DNA与染色剂结合,进而有利于对DNA进行染色。

【详解】苏丹III是鉴定脂肪的试剂,大豆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较高,适宜用来鉴定蛋白质,且苏丹III与脂肪结合形成橘黄色颗粒,A错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