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
◆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描写,使他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本课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通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思考课本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读,并借助文旁批注进行思考的能力;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萧红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2.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萧红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扫清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2.学生课前了解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鲁迅作品,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包括《社戏》《故乡》《孔乙己》等。
◆ 教学过程 一、电影片段导入
她是一位传奇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2014年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 介绍萧红: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nǎi)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介绍萧红和鲁迅的交往: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
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般照顾他们,使这两个异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推荐同学课后观影《黄金时代》,能够真切了解文学青年在当时上海的生活。) 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
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此间,她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二、通读思考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思考问题。
1.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的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使我们了解了哪些事情? 教师提示: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使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工作和起居情况,让我们从生活这个侧面了解了鲁迅。
2.通读短文,谈谈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幽默、博爱、倔强、关爱他人…… 3.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
主要写鲁迅的笑。反映了鲁迅生活中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特点。 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提示:主要写鲁迅先生的步态,步态往往反映人物精神气质。 对青年人写信,字迹草率一事,鲁迅先生的态度怎样?
教师提示:深恶痛绝,证明鲁迅严格地要求着青年,但还是耐心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可以看出鲁迅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非常关心青年。 三、细读赏析:
从下面几处细节赏析鲁迅先生形象:
A.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讨论:通过鲁迅先生的话,让人了解到鲁迅先生真实的生活侧面,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工作上废寝忘食,生活追求简单。
B.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讨论:我们分明能够感到作者在追忆一位精神上的长辈,字里行间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口吻语气进行倾诉,对鲁迅先生的钦敬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C.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讨论:通过颜色的变化强调了环境特点,时间已由深夜到黎明了,鲁迅工作了整整一夜。 品读结尾两段的描写室内陈设的文字,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提示:写生一般逼真而又自然,于不动声色的客观描写中,烘托出了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本文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