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厘米。现在的肉蛋是在民国时期的工艺基础上得以继承和推广,肉蛋汤、炒肉蛋是玉林人筵席必备佳肴。肉蛋的制作独特,一般以选用黄牛肉、后腿肉为最佳,也可用精瘦猪肉代替,切肉成片后,置肉片于石板上用木槌捶成肉浆,拌料后用手搅拌成网状结构的肉浆置于钵中反复摔打成能自动收缩状,最后用手指挤出一个个的小肉团放入锅中煮至微沸浮起即可。
“凡人家必年前预作”的白散,即米花,状如圆盘,成品直径约20多厘米,中间有“吉、福、喜、寿”等字样。白散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玉林人俗称“白散”,为玉林人春节必备食品,用于春节祭祀、招待客人、走亲戚等,此风俗自清至今历数百年而不衰。
槟榔是热带植物,在两广、海南、台湾、福建等地种植,在玉林,槟榔与民间文化的联系有着特殊的意义。清光绪版《郁林州志》载:“男女订婚,多在幼时问名后纳,采槟榔必需……”“俗重槟榔,宾入门,奉茶后则献槟,若仓卒可无茶,不可无槟。”食槟榔时一般用槟榔闸刀将槟榔切成小块,宾客来访以槟榔相敬,槟榔成为一种礼果。男女订婚,男家遣媒人送装有槟榔 、凤饼等礼物 ,如果女家同意,便揭盒取出槟榔 ,俗称“取槟榔”。举行婚礼前逐家送槟榔、糖果以将婚姻大喜事告知亲戚朋友。婚礼时,将槟榔装上槟榔托敬献宾客以示热情,槟榔又成为一种婚嫁礼品。这种风尚在清末民国时期较为流行,而今则已极为罕见。
七、丰富多彩的传统人生礼仪
玉林传统的人生礼仪丰富多彩,人一生中从出生、成长、结婚、庆寿、丧葬等主要环节都有各种仪式、习俗,这些礼仪习俗在玉林各县(市)区虽略有差异却又都大体相同。
孩子出生,俗称出世,即宰鸡烧香祭祖,并派人通知外家,外婆家闻讯即携鸡、蛋及衣物等登门道喜。小孩出生第三天,也要烧香祭祖,俗称“吃三朝酒”。生男孩的称“添丁”,在出生后第十二天,亲戚们即拿礼物来恭贺,外婆还带上背带、小棉被等,称“吃十二朝”。孩子满月时,则不论生男生女都办“满月酒”。男婴出生后的当年或第二年农历正月初十,要举办“挂灯”仪式,一般在香火堂(厅堂)或“社头”(土地庙)处挂上彩灯,彩灯内置灯盏,日夜不熄,挂灯时设宴招待前往恭贺的朋友 ,有的人家还请戏班唱戏 。到正月十六日完灯时,添丁者拿三牲酒礼在“社头”处祭拜,祭罢把彩灯烧掉,这种风俗在一些乡村民间至今仍沿袭。据最近的民族民俗文化调查时 ,发现陆川县米场镇村民中此风俗仍较盛 ,一些农户至今保留着成套几十块的花灯木刻印模板 ,有些是祖传下来的 ,有的则是现代不断添补的。木刻印模板图案多种多样,制作花灯时,用这些印模板印上花灯图案纸并粘贴上灯架,灯架主要用竹片扎成支架,外边粘贴上印花纸,内置青油灯盏,即成花灯。孩子出生后一周岁称“对岁”,贫者一般煮两个鸡蛋给孩子,为孩子添新衣。一般人家对岁时设宴祝贺称“对岁酒”。
旧时传统上男女婚嫁皆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封建的包办婚姻,多讲究门当户对,即玉林人
9
所说的“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民间婚礼仪式一般分请庚、定亲、报日、迎亲这几步。结婚前往往用茶泡敬献前来贺喜的宾客
,嫁女时 ,茶泡作为陪嫁礼品出嫁 ,婚礼时要用茶泡泡茶敬献家公、家婆以及其亲属戚友,槟榔、凤饼也是婚礼仪式的必备之物。“八音”乐队的演奏则将婚礼仪式烘托出热烈喜庆的气氛。在现代社会,婚礼中的不少传统风尚已渐渐淡出,而“八音”演奏庆贺的传统却得继承下来。
玉林民间都有祝寿的习惯,人到61岁开始做寿,以后逢一都做寿,71岁为大寿,81岁以上为高寿。也有的地方从60岁开始逢十做寿的。前来祝寿的亲戚朋友,主要送寿屏、寿帐、寿联、衣料、长寿面等物。
八、独特的客家民居文化
玉林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博白、陆川县,其他则是零散分布地。客家人居住的传统建筑各式各样,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即内聚性和防御性。这种特性在玉林的一些非客家汉人民居中虽然也有类似情况,但在客家民居中的特点更明显更广泛、型制也更典型。玉林客家民居的建筑主要有堂横式合院、围龙屋等形式。
堂横式合院主要有双堂屋和三堂屋两种,它一般主要以门楼屋、堂屋(也称厅屋)、横屋以及禾坪和水塘等为基本部分组成客家民居的多种形式,规模增大即增加横屋,堂屋以厅堂为中心,最简单的是“双堂屋”,前进是门厅(下堂),后进是后厅(上堂),上堂(厅)即祖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客家民居的活动中心。中间是天井,规模大的有三堂屋,而横屋也随之增加,横屋有双横、有的是四横甚至更多的。现在保留较完整较典型的这类客家民居,在陆川有:三堂四横屋的乌石镇吹塘村陂口李时海故居、三堂八横屋的乌石镇旺岭村高断司马第、双堂两横屋的横山乡谭村东村吕瑞云故居、三堂四横屋的温泉镇洞心村高门楼民居、三堂双横屋的良田镇石垌村林虎故居等 在博白较典型的是旺茂镇绿田村绿榄屯民居群和王力故居等,其中绿榄屯民居群基本上都是双堂两横屋、王力故居则是三堂两横屋。
围龙屋则是一种更为典型、特殊类型的客家民居,是最能集中体现客家传统文化的建筑形式,它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中央为堂横式合院、后半部为半圆形(马蹄状)围屋、前半部则为禾坪和半月形水塘。中央部分的堂横式合院中轴对称、左右均衡,中轴线上为三堂,上厅即祖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是围龙屋的活动中心。堂屋左右为横屋即形成三堂双横屋,规模大的则添建横屋和围屋,一层又一层,有四横、六横甚至八横屋不等。从堂屋到横屋的功用设置为礼制中心到居室,到储物房再到家畜屋舍、卫生间。围龙屋后半部分是半圆形(马蹄形状)部分,沿半圆形边缘排列环屋,分为若干扇形房间,由围屋围着后半部的院落,围屋外围则是半圆形高大围墙。围龙屋前半部分的禾坪是族人聚会、歇息、晒谷等活动场所,半月形水塘和围墙左右两侧的水塘则作为排水、养鱼、灌溉之用,并兼具防御、调节气候、风水、景观等功用。围龙屋外围筑马蹄形围墙 ,沿正面半月形水塘内侧与禾坪交界处筑直线矮围墙 ,墙中间开空花窗 ,
10
余三围为5—6米高 ,六、七十厘米厚的呈半圆状(马蹄形状)的夯粘砂土围墙环绕整个村落,墙体遍布射击孔,绕围墙分设若干个可作了望、射击用的碉楼,围墙左右两侧各有一个 5—6米宽的长方形水塘作护城濠沟 。围龙屋正面左右两侧各设一个具“关门打狗”功用 、机关巧设的“瓮城门”式的村门。此类客家民居在玉林现存较完整的有玉州区南江镇岭塘村硃砂垌和分界村金玉堂等处的客家围龙屋。
建筑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各种形式的客家民居在建筑布局、院落结构、装饰风格、功用设置等方面均表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及客家民居的风貌与气质,反映了渊源于中原的客家文化既传承中原文明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生活习俗。首先,玉林传统的客家民居无论何种形式都有聚族而居的特点,客家先民南迁时,一家一族行进,来到南方后由于是后来者生存环境严酷,形成血缘聚落,依赖家庭的集体力量互助合作进行生产和生活。其次,居于民居中心的祖堂(祠堂)是谒拜和祭祀祖先的活动场所,显示了宗族的尊严 ,有利于加强群体的凝聚力 。再者,客家民居均有较强的防御功能,由于是后来移民,为求得生存、需加强防卫、保护自己、抵御外来势力的侵犯,故高大的围墙、遍布墙体的射击孔、碉楼、内向且功用齐全的合院建筑、容量大可供较长时间使用的储物房等这些情况,无一不是这种心理在客家民居建筑上的反映。
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前进。玉林社会的进步同样是日新月异,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风尚,玉林人的气质、精神面貌和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进步着,玉林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继承弘扬、沉淀积累、充实变化、更新进步,又形成新的更高层次更深厚的文化,并将促进玉林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