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大纲2007 下载本文

而变得驯服和依赖,缺乏独立能力。

孩子意见和成人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可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机会说理教育。

教育时,表情与实际行动比语言禁令更有效,所以表情一定要严肃,与周围人要配合一致。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指3—6、7岁的儿童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幼儿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3岁之前有些下降,但与以后各时期比,仍然很快。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增加,出生时400克左右,3岁时1000克,7岁则达1280克,相当于成人90%。 2、神经纤维增长。

3、神经纤维基本髓鞘化。

4、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度。 (二)脑机能的发展

1、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 2、条件反射易建立,且比较巩固。

3、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进一步发展,应该强调的是虽然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与第一信号系统相比,其发展仍不完善,这就决定了幼儿心理的基本特征是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

幼儿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游戏、早期学习和劳动。 一、游戏

游戏是幼儿活动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游戏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二)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

1、想象,想象是游戏中最重要的成分。 2、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 3、动作和言语。

(三)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1、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2、是一种实际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 3、能加强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四)游戏的发展

1、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深刻。

2、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

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 二、学习和劳动 (一)学习

幼儿的学习往往要运用游戏,看图片、观察周围事物等生动具体的形式,有时学习与

5

游戏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尤其是小班。

(二)劳动

幼儿劳动主要不在于创造多少财富,而是要通过劳动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动作,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劳动习惯和爱劳动的品质。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一)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二)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三)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幼儿初期(幼儿园小班阶段)的心理特点 3岁幼儿生活发生转折,要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适应幼儿生活的关键是幼儿与同伴老师之间建立感情,为什么?因为小班幼儿有一个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一)行为具有强烈情绪性 (二)爱模仿

(三)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三、幼儿中期(中班)的心理特点 (一)爱玩、会玩 (二)思维具体形象

四、幼儿晚期(大班)的心理特点 (一)好学、好问

(二)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三)个性初具雏型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指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感知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据研究,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接近甚至达到成人的水平。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视觉是个体辨别物体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一)视觉的发生 1、对光的察觉

一生下来即能察觉眼眼的亮光,初生头两个月对光线敏感性迅速发展。 2、视觉的集中

要看清一个物体,首先必须调节自己的双眼视线,使之集中并定位于这个物体。 出生婴儿视觉调节能力差,只能集中从而较清晰地反映处于某一特定距离范围的物体

6

——距眼睛8英寸处(合20.3厘米),两周后,较长时间注视某一物体,视觉集中距离范围扩大,3个月可注视4—7米处客体,6个月可注视飞鸟、飞机等。

(二)视觉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1、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俗称“视力”。 保护视力是一个重要任务:

(1)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孩子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 (2)要使孩子从开始看书和握笔起,有正确的姿势。 (3)不要让孩子过长时间看书和电视。 (4)给孩子看的书籍字体形象较大而清晰。 (5)经常检查,发现视力减退及时治疗。 2、颜色视觉

俗称辩色力,即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对1—5岁后儿童可用以下方法教其识别颜色:

1、配对法 2、指认法 3、命名法 二、听觉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等特性的感觉。 (一)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胎儿已有基本的听觉能力,而且有了听觉性记忆,这也是“胎教”的依据。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新生儿不仅能听见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 (二)听觉的发展

儿童听觉的敏感性(听力)随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 三、触觉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 (一)触觉的发生

儿童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 (二)触觉的发展

婴幼儿触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触觉探索活动的形成以及在活动过程中与其它感觉的结合上。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手的探索。

触觉,尤手是手的触觉,对儿童有极其重要的认识价值。 四、味觉和嗅觉 味觉,生而有之

嗅觉,新生儿已能分辨不同的气味

第三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知觉根据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物”的知觉,一类是对“人”的知觉,即“社会性知觉”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 (一)方位知觉 1、方位知觉的发生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

7

后、左右的知觉。

孩子出生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这是辨别空间方位的开始。 2、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认识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3岁能正确辨别下下方位,6岁仍有部分儿童不能准确判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二)深度(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是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 很小的孩子已经能分辨深浅,深度知觉似乎是先天具备的。 二、物体知觉

这里仅指对物体自身的空间属性的知觉。 (一)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 学前儿童形状知觉能力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不仅能区分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而且开始区分形状相似或仅有细微差别的事物。

第二、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几何图形名称。

第三、将所掌握的几何图形概念运用于知觉过程,使形状知觉概括化。 (二)大小知觉

婴儿已有知觉大小的能力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幼儿知觉时间较困难,水平不高。 四、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小班目的性较差,中、大班幼儿观察目的有所提高。 2、观察时间,随年龄增长儿童观察持续时间显著提高。

3、观察的系统性,系统性差,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观察的方法,别一方面与他们眼球运动的状况有关。

4、观察的概括性

幼小儿童观察时常常发现不了所观察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幼儿观察具有目的性不强的特点,其观察的目的,任务需要成人帮助提出。

2、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幼儿喜欢观察的(1)喜欢活的、动的,不喜欢静的东西。(2)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3)喜欢大而清晰的物体和图像。

培养观察兴趣要注意:

一是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 二是启发幼儿多问

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对比观察等。

第四节 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一、儿童的活动

尽早为婴幼儿创造一个适宜刺激的环境,有助于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二、知识经验

知觉依赖于主体过去的经验,人的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博,从对象中观察到的东西越多,知识水平也就越高。

三、词语

(一)词使儿童理解所感知的事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