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组安排实验处理,接着实施后测。
本实验设计与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唯一的差别就是本设计的被试不是随机化取得。
2、设计模式
实验组:前测O1 →实验处理→后测O2 控制组:前测O3 ---------→ 后测O4 3、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协方差分析 4、举例
比较新旧阅读方法对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 思考:1)本例中的控制组如何设置?
2)为要使实验组与控制组相等,应控制哪些无关变量? 5、评价
优点: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并分别施与前、后测,控制了成熟、测验等因素。 缺点:被试无法随即选取与分派,无关变量的控制不如真实验设计充分。 (四)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定义:它是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设计。 2、设计模式
实验组: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 控制组:一系列前测 ---------→一系列后测 3、评价
优点:采用了系列前后测与非随机分配的控制组,更好地控制了成熟、历史因素,测验的练习效应亦得到有效平衡。
缺点:系列测量可能引起疲劳效应,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比较复杂
第三节 多因素实验设计(multi-factors experimental design)
一、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含义与优点
? 是指在同一实验研究中控制、操纵两个以上的自变的实验设计。 ? 现实生活中,心理活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多因素实验设计不仅能反映多个因素单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主效应),而且能反映多因素间相互作
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交互作用)。 二、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类型
(一)根据自变量的数目及其水平分类 1、 2×2被试间设计 举例:阅读材料类型对男女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 问题:如果每个处理组合需要6个被试,则共需 多少名被试?
2、 2×2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举例:学习方式对不同类型单词学习效果的影响
问题:1)如果每个处理需要8个被试,则总共需要多少名被试? 2)两因素设计一般用什么统计方法?结果通常如何分析?
3、 2×2 混合设计
举例:文章类型与元认知水平对阅读成绩的影响
问题:如果每个处理需要10个被试,则总共需要多少名被试?
4、 2×2×2三因素实验设计
举例:文章类型、生字密度及平均句子长度对阅读成绩的影响 问题:
1、假如文章类型为被试间变量,其余两个自变量为被试内自变量,且每个处理需要8个被试,则总共需要多少名被试?
2、若为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又需要多少被试? (二)根据被试选择与接收实验处理情况分类 1、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是将选取的被试随机分配到与实验处理种数相同数量的若干组,同时再以随机的方法分配每一个组去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举例: 材料类型与文章生字密度对阅读成绩的影响 统计方法:独立样本两因素方差分析
2、重复测量多因素实验设计
定义:每一个被试接受所有实验处理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设计模式:参p-239
举例:呈现形式对于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李晶,张侃. 心理科学. 2009,32(2):270-273)
第五节 实验研究的评价
一、优点
可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方法(如现场实验法)的发展扩大了研究课题的范围,提高了研究的内、外部效度。 二、局限性
实验研究中对变量控制难以排除人为的影响,对一些环境无关变量的控制很难制定统一的标准; 对研究现象要有相当了解,才能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一定的研究假设。
第九章 研究结果的解释
第十章 第一节 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与方法
研究结果的解释是对已分析的数据及其关系进行说明,提示其意义。 一、研究结果解释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确认研究假设是否得到验证; 其次,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呈现和交流; 再次,有助于理论的建构与完善;
最后,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和新的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
? 研究结果解释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在于揭示研究结果的意义。 ? 须考虑的问题:参p-353
? 上述问题不一定都要在研究报告中阐述! ? 举例: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 三、研究结果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结果解释的原则 ? 客观性原则 ? 整体性原则
(二)研究结果解释的方法 1、推论法
? 是从已知的数据或事实,推导出未知的原理或规律的方法。
? 心理学研究中一般基于统计分析的结果作出逻辑推论,得到概括性的结论。 2、演绎法
? 是由普遍的一般原则推论出局部的原理的过程。
? 最常用的有:三段论推理:由已知的两个命题(前提)推论出一个未知的命题(结论)。 3、归纳法
? 以许多特殊的事例为基础,归纳出普遍的、一般的原理。 归纳法一般分为两种:完全归纳法(运用少)/不完全归纳法 4、因果推论法
? 是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常用的推论方法或逻辑思路。 ? 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正交关系,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等。 ? 因果关系的推论有两种方式:由因推果/由果推因
第二节 结果解释与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 心理学研究大都是抽样研究;得出结果后,须根据研究结果做出概括性的结论。
? 研究结论的概括性是指根据研究结果及其解释做出的研究结论可以应用或推广到其他情境或人群的
合理性程度,也就是研究结果的普遍性、适用性和可推广性。
? 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概括性包括两个方面: 研究内部的概括性:反映研究的内部效度 研究外部的概括性:反映研究的外在效度
一、外部维度的概括性 (一)被试之间的概括性
? 被试之间的概括性:是指研究结论适用于其他被试的普遍性或代表性,即从某一被试群体获得的研究
结论推广到其他被试群体的可能性及程度。
? 被试之间的恰当的概括性取决于研究被试的取样。
注:个案研究中研究结论的被试间概括性,必须考虑个案的代表性。 (二)物种之间的概括性
? 物种之间的概括性:是指从一种物种获得的结论推广到另一物种时适用程度。 ? 从动物心理研究结果推论到人类心理。如行为主义研究结论推广到人类学习中。 (三)情境之间概括性
? 情境之间的概括性:是指从某一研究情境作出的结论普遍推广到其他不同的情境的适用程度。 ? 常见的情境之间概括:从研究情境向实际生活概括 二、内部维度的概括性 (一)变量的概括性
? 变量的概括性是指某一研究结论所涉及的某一特定的变量在其他同类研究中产生一致效应的程度。 ? 在心理学研究中,如果某一变量在不同目的、不同类型、不同设计的研究中都具有一致的效应,研究
者就可以从中推知变量的概括性。 ? 例如:斯金纳提出的“条件强化 (二)方法的概括性
? 方法的概括性:通过大量的各种研究(尤其是应用研究)才能作出判断。
? 在行为改变、心理治疗以及教育实践中较为常用,但通常都要经过大量重复性的研究。 ? 在双作业操作研究中,“双任务范式”也经常可通用 (三)心理过程的概括性
? 对心理过程的概括性是通过大量的研究才能获得。 例1:挫折心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 例2:认知心理过程的概括
? 以上研究结论的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的。评价研究结论的概括性是否合适、恰当,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第三节 结果解释与理论建构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从研究结果的解释到概括性结论获得,就是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过程。 ? 定性和定量分析是理论分析的基础。 ? 揭示研究的理论意义的作用: 第一,解释和说明变量之间关系。 第二,检验研究的理论假设。
第三,总结一般性的系统的理论认识。 二、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类型 (一)正交关系
变量之间没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称虚无关系。不能从一个变量推导或预测另一个变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