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四、板书设计 弟
麻木做 虐杀 毁 亲情
忘 悔
“我” 自省
封建思想虐杀了儿童的天性
五、拓展延伸
提起风筝,便让人不禁回想起天真烂漫的童年,正如清代高鼎的诗《村居》中所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请以“风筝”为话题,搜集并积累相关古诗词。
示例: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风鸢图诗》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鲁迅的文章,历来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怕学生读不懂,理解不透,所以课前给了学生较为充裕的预习时间;全篇用了两个课时,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较为完善,课堂中大量运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充分感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浓浓的亲情和作者的忏悔之情。对全文语句和情感的分析比较到位。
不足之处:以教师讲解为主,与学生的互动太少,主要原因是担心难度较大,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
2 背 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父子情深的主题。(重点)
2.学习本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父爱似乎要被人们淡忘。其实,父爱无言,它就像空气一样时刻包裹着我们、滋养着我们,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我们将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父亲的“背影”,敞开心扉去感悟这份真情。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品: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交卸(xia)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赋闲(fù) 琐屑(suǒ xia) ....
颓唐(tuí) 踌躇(ch?u chú) 蹒跚(pán shān) .....有点迂(yū) 游逛(guàng) 勾留(gōu) ...马褂(guà) 栅栏(zhà) 晶莹(yíng) ...
3.理解词义。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颓唐:文中指衰颓败落。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或景象心里感到悲伤。怀,心怀,胸怀。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背影。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主要写“我”的父亲。反映的是“父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课题是“背影”,那么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
第一次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二次是在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是在父亲和“我”分别时,“我”看到的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四次是在最后一段“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二)深层探究
1.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场景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明确: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做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2.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是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个“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四、板书设计
背影
线索:背影
重点:车站送别 买橘子时的背影 背景: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向你的父母、亲人表达你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特点。(重点)
2.学习本文以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平凡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培养“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之情,我们在感情上被打动,在思想上被影响,在写法上受教益。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探讨,定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自主预习
《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分别指出。
明确:四次。第一次是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第二次是望父亲买橘,父子分别——感激的泪;第三次是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第四次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三、合作探究 (一)赏析语言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含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明确: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在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体贴入微啊!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能顺利地到达北京。)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2.体会加点动词的精妙:
语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①加点的词都是什么词?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②为何用“攀”不用“抓”?③用“缩”字有什么好处?④“倾”字妙在哪里?
明确:①动词。动作描写。强调了父亲买橘子的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②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字多么令人揪心啊!
③“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儿子的心情该多么紧张啊!
④“倾”字用得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微胖,行动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这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二)探究情感
1.“我看见他戴着??显出努力的样子”几句话中,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体贴之情,也展现了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中对儿子的深沉而含蓄的爱。同学们都能深刻地领会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那么,文中的儿子理解了吗?儿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领悟的呢?
明确:第一次流泪——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 第二次流泪——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被父亲的爱感动而流泪) 第三次流泪——惜别之泪(与父分别,惜别背影)(为父亲身影的消逝而流泪) 第四次流泪——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为疼惜父亲而流泪)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也表达着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2.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在咀嚼“背影”意象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与之相伴而生的泪水。请细读课文,说说“背影”与泪水之间的关系?
明确:“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背影”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情深,“背影”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所以本文以“背影”为题。文中的“背影”与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作者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作为刻画重心,角度独特而感情真挚。而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正是作者以充盈泪水的双眸追寻审视父亲的“背影”的结果。在这里,“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父子情感的双向流动,组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艺术构思方式,也构成了这篇文章特有的情感结构空间。
四、板书设计
背影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回忆往事悲凉气氛 铺垫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