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肌蛋白的分解。“超负荷训练”会导致超量恢复的产生。在超量恢复的整个过程中,肌肉的成份会重新组合,肌蛋白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肌肉更加粗壮有力。应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超负荷训练”以引起超量恢复,达到迅速发展力量素质之目的。
七、力量素质训练要系统科学安排,不间断
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力量素质训练应全年系统安排,不能无故中断。科学研究表明,力量增长得快,停止训练后消退得也快。如果停止了力量训练,已获得的力量将会按增长速度的三分之一消退。通过训练获得的力量,停止训练后虽然会逐渐消退,但一部分力量会保持很久,甚至会永远保持下来。然而,发展力量素质练习不宜在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这种状态下的练习不是发展力量,而是发展耐力。
力量素质练习应因人、因项、因不同训练周期和训练任务而异,负荷的安排应是周期性、波浪式的变化。力量训练课的次数取决于一系列因素:训练课的主要任务,训练课处于的阶段和周期,各力量素质的发展水平及训练特点,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能力及训练水平等等。其中训练水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实验证明,对刚开始训练的人,每周3次课要比1~2次课或5次课的效果更好。而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讲,训练课的次数则可安排得稍多一些。这是因为刚参加训练的人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相比恢复过程不同,适应性变化也不相同。根据优秀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每周进行1~2次力量训练,可保持已获得的力量;每周进行4~6次力量训练,力量可获得显著增长。
由于大肌肉群的工作能力恢复相对较慢,通常在比赛前7~10天,训练中不宜安排用极限负荷进行较大部位肌肉群的练习。
在每个小周期中,尽量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在一堂课中,可先安排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练习,最后安排发展力量耐力的练习。
在进行发展力量素质的训练课中应使各肌肉群交替“进行工作”。例如训练课开始时,先进行下肢肌肉群的综合练习,之后躯干肌肉群,然后进行上肢和肩带肌肉群的练习。在一堂课上安排发展某些肌肉群练习时,应先促进大量的肌肉群投入工作,然后才可以起动部分或局部肌肉群投入工作。
八、要偏重摆动的动力性练习
在进行发展力量素质练习时,应偏重于摆动的动力性练习,尤其要注意动作的振幅。这样做可使练习者获得用力感和速度感,增强技术动力力量,培养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同时也改进了关节的灵活性。为了增大动作的振幅,要注意结合肌肉的放松和伸展练习,以使肌肉保持弹性和柔韧性。
力量素质的种类及特点
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完成的动作不同,所以表现出的力量也不同。球类运动员要有改变方向、急停急起、滞空及控制身体随意运动的力;跑的运动员要有快速向前推进力;跳跃运动员要有踏跳的腾空力;投掷运动员要有器械出手时的全身爆发力;摔跤、柔道运动员要有僵持力,能借力发力;游泳运动员要有手的快速划水和腿脚的快速打水、蹬水力;棋类运动员要有静坐力、脑的反应力;武术运动员要有快慢、动静结合的控制力;体操运动员要有翻转力、回环力、慢起用力等。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力量素质的要求,以及力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力量素质可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将力量划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根据力量和体重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根据力量的表现,又可以分类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根据和专项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
然而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往往按体育运动不同项目对力量素质的要求,从力量的训练特征来划分。一般将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四种。
一、最大力量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最大力量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最大内外阻力的能力。亦是指参与工作的肌群或一块肌肉在克服最大内外阻力时,所能动员出的全部肌纤维中最多数量的肌纤维发挥的最大能力。
(二)特点
最大力量是个变量。它取决肌肉收缩的内协调能力,骨杠杆的机械效率和关节角度的变化。
通过合理训练,一方面使参与工作的那些肌纤维内部结构、机能发生变化,一方面又可动员较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从而使最大力量有所增长。但最大力量的增长,根据每个人训练水平的高低、训练方法是否合理而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最大力量由于遗传、年龄、性别、训练水平等因素具有很大个体差异,同一个人由于各部分肌肉功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力量也不同。
最大力量的表现一般是指在各种姿势时,如站立、坐、卧、仰、蹲等身体姿势时,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所克服的最大阻力,以重量来衡量,可用测力计、杠铃、拉力器等来测定。最大力量是其他力量的基础。
二、相对力量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是指人体每公斤体重所表现出最大力量值的能力。它主要反映运动员的最大力量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二)特点
衡量一个人相对力量通常采用力量体重指数,即每公斤体重的力量来表示。(指数)
如果一个人的最大力量不变或变化较小,但体重增加,则相对力量就会减少;反之相对力量增加,而体重保持不变,则其相对力量也随之而增大。
相对力量对于竞技体操、举重、摔跤、柔道等运动项目均具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举重比赛(110公斤以上级别除外)实质上就是比运动员的相对力量。为此对有重量级别要求和内在关系的运动项目,在发展力量素质过程中,在提高最大力量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控制体重。
三、速度力量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速度力量也叫快速力量,是指人体在运动时以最短的时间发挥出肌肉力量的能力。也可指运动员在特定的负荷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动作速度。
(二)特点
速度力量取决于人体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水平。增长速度力量时,既有速度要求,又有最大力量的要求,需要由速度和力量两个因素相结合完全。例如,跳高运动员和跳远运动起跳时的踏跳动作。
各运动项目对速度力量的要求不同,速度力量包括起动力、爆发力、制动力。 起动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15秒以内)最快地发挥出的肌肉力量。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15秒以内)以最大的加速度克服一定阻力的能力。它是速度力量性项目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制动力是指以较高的加速度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的能力。
四、力量耐力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力量耐力是指人在克服一定外部阻力时,能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或重复尽可能多的次数的能力。也就是无论运动员在静力或动力性工作中,能长时间保持肌肉紧张用力而不降低工作效果的能力。
(二)特点
力量耐力好坏取决于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延续性,以及肌肉供能过程顺畅性。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中力量耐力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动力性力量耐力和静
力性力量耐力。
动力性力量耐力又可分为最大力量耐力(重复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和快速力量耐力(重复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两种,如田径、球类、游泳、体操等项目所需要的力量耐力。
静力性力量耐力则主要表现在射击、射箭、速度滑冰、摔跤和支撑性运动项目中。
力量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
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作为一名教练员或运动员熟悉、掌握这些方法、手段,并且能结合训练实际及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运用之,才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力量素质练习的基本手段
虽然各种不同力量素质均有其各自的练习手段,但力量素质训练也有一些共同的练习形式,现归纳如下:
(一)负重抗阻力练习
这种练习可作用于机体任何一个部位的肌肉群。这种练习主要依靠负荷重量和练习的重复次数刺激机体发展力量素质。负重抗阻力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负荷的重量及练习的重复次数可随时调整,它是身体素质练习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二)对抗性练习
这种练习的双方力量相当,依靠对方不同肌肉群的互相对抗,以短暂的静力性等长收缩来发展力量素质。如双人顶、双人推、拉等。对抗性练习几乎不需要任何器械及设备,也容易引起练习者的兴趣。
(三)克服弹性物体阻力的练习
这是依靠弹性物体变形而产生阻力发展力量素质,如使用弹簧拉力器、拉橡皮带等。
(四)利用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如在沙地、深雪地、草地、水中的跑、跳等。做这种练习要求轻快用力,所用的力量往往在动作结束时较大。
(五)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是由人体四肢的远端支撑完成的练习,迫使机体的局部部位来承受体重,促使该局部部位的力量得到发展。例如引体向上、倒立推进、纵跳等。
(六)利用特制的力量练习器的练习
这种特制的练习器,可以使练习者的身体处在各种不同的姿势(坐、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