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及节奏并背诵全文。 2.赏析精练、生动的语言及精彩语段。
3.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4.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
1
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导入设计: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预习导学:
1.请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1)和: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5)一:一碧万顷(数词“一”) 长烟一空(全)
2
(6)极:南极潇湘(至、到达) 此乐何极(尽头)
(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通假字】(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 【特殊句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2)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以第二段为例,标示节奏:
3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以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 3.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二课时
(二)精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1.文章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怀,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作者写出了从岳阳楼看洞庭湖的哪些特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