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 下载本文

功深,众体皆有可观,笔势犹存晋人书品古淡风姿,正仿佛四方书家在池畔酬唱宴集。是艺术情感的浓聚啊!当今之世,学书者莫不尊仰羲之,视其为书史上一座峻直的逸峰。细看碑上腾舞的字痕,如见一片虔心。羲之回首书苑景象,也当朗声而笑了。羲之曾当过右军将军,后负气称病辞官,隐迹蕺山。昔世少了一个官人,历史却多了一位书圣。曾巩在那篇传世的《墨池记》里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固然和他“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的经历相关,又印证着“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的道理;而“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一句,足可为训。羲之清峻的骨格才是书艺的根底。话又落回曾巩的文章,云:“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默望右军故迹,吊古怀人,且领受其笔髓透出的风流气骨,我直如捧赏羲之的真迹影本,寻其笔踪,在波磔的妙迹和飞舞的墨花中,见到书圣的深心。毫芒印于纸上的微细牵丝,是他的一缕心痕,又宛似感性的小溪,静静地汇入书艺的川流。

北面一间大屋,是琅琊书院,清乾隆年间创设,授孔孟程朱之业,非王氏家馆,亦无关羲之痛痒。杜荀鹤:“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在这等清雅处,诗意真是不请自来。前面是一片平地,立碑,刻“晒书台”三字。草草看过,无心详问它的典故,只觉得意味不及墨池笔冢深浓。日后知道,羲之爱书,常将家存的汉简置此晾晒,故名。

书圣大概崇佛,曾舍宅为寺,普照寺。他在绍兴蕺山的庐庑也舍为戒珠寺。语曰:北国普照,南国戒珠,皆羲之故里。庭户成了青莲宇。昔年的寺貌颇壮观,我只游了一角。

临沂旧为琅琊郡治,素以孝义名天下。据传,那位以卧冰求鲤的懿行而入《二十四孝图》的王祥,即为羲之曾祖。出城奔东北走五十多里,入孝友村,能遇王氏后人。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题目就是行文思路的中心,作者以洗砚池为中心线索,写池边的风物交待了游踪,又追溯书法史上的诸多典故来体现“千年墨香”。

B. 文章首段写了襄阳习家池和绍兴兰亭墨华池,以此来反衬王羲之故居里池水的洗砚用途以及清雅的意境,突出了洗砚池的与众不同。

C. 作者用“数纸尚可博白鹅”来应眼前池中白鹅嬉游之景,从中体会到了两晋书家的浪漫性灵和超卓才情,恍如随王羲之得山水之乐。

D. 同样写墨池,本文借景抒情;而据转录《墨池记》的语句可推知,曾巩的这篇文章多有议论,阐明王羲之的成功源于其不懈的努力。

8. 本文语言古朴典雅,请结合文本,从用词、句式、修辞三个方面简要赏析。 9. 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说明具体理由。

- 9 -

【答案】7. B 8. ①选用了具有文言色彩的词语,诸如“疏旷萧寥”“欣畅”“吊古怀人”“波磔”等,格调典雅;②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如“临池碑廊,尽展墨华,将心中吟咏寄诸正行草隶”,具有典雅之美;③多处引用、化用古典诗文名句,如“营山水弋钓之娱”“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等,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9. (示例一)不同意。最后一段补写王羲之的籍贯和宗族传承,侧面烘托出王羲之的孝义品格,加深了人们对王羲之的印象;最后一段写“出城”到孝友村与第一段“临沂城内”形成首尾呼应,拓展了游记的地理空间,结构更为完整;丰富了作品的人文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示例二)同意。最后一段写临沂和王祥,突出孝义,脱离了洗砚池这一写作对象;最后一段并非洗砚池内的游记部分,显得冗余拖沓,删去可使结构更为紧凑;删去之后文章更为简洁,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本题中B项,“文章首段写绍兴兰亭墨华池来反衬王羲之故居里池水的洗砚用途以及清雅的意境。”表述错误。因为根据文本“墨水池和建在绍兴兰亭的墨华池意境相仿。”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赏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联系文本归纳概括答案。本题中,让考生结合文本从用词、句式、修辞三个方面简要赏析。只要结合文本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得出答案即可。首先在用词上:①选用了具有文言色彩的词语,诸如“疏旷萧寥”“欣畅”“吊古怀人”“波磔”等,格调典雅;从句式安排上:②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如“临池碑廊,尽展墨华,将心中吟咏寄诸正行草隶”,具有典雅之美;从修辞的角度:③多处引用、化用古典诗文名句,如“营山水弋钓之娱”“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等,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确定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联系文本归纳概括答案。本题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然后结合最后一段的作用从结构、内容、效果的角度来分析即可。(示例一)不同意。最后一段补写王羲之的籍贯和宗族传承,侧面烘托出王羲之的孝义品格,加深了人们对王羲之的印

- 10 -

象;最后一段写“出城”到孝友村与第一段“临沂城内”形成首尾呼应,拓展了游记的地理空间,结构更为完整;丰富了作品的人文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示例二)同意。最后一段写临沂和王祥,突出孝义,脱离了洗砚池这一写作对象;最后一段并非洗砚池内的游记部分,显得冗余拖沓,删去可使结构更为紧凑;删去之后文章更为简洁,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

【点睛】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①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②,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颉颃( 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 ②韬戢(tāojí):收藏;敛藏。

- 11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

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

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B.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C.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D.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 “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C. “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D. “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 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 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 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2)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把写书来当作乐趣,时常跟当地父老交往,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2)虽然这样,假使让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算是苏轼吗?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