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的宗教冲突和融合 下载本文

尚内在的精神力量。

犹太教

犹太教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几乎是族教合一。认为耶和华是“唯一真神”,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犹太人是“优秀民族”、“文明旗手”。巴勒斯坦是上帝赐予犹太人的。犹太教对于犹太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儒教,只能是半个宗教,或者称为泛宗教。主要强调几个字:仁、忠、孝、义、礼、和等。

以上宗教中,前三种作为世界性的宗教,影响最大。它们从产生到现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在此过程中,在不断地改变自己(宗教改革、教派分化),也在改变着世界。他们都有一些共性:都有创建者个人的烙印;都具有独立的组织机构;都有一个信奉的主神(基督教信奉上帝,佛教信奉佛祖,伊斯兰教信奉真主安拉),而且只有一个,都强调不可再有其他信仰。

上面列举的六种宗教中,儒教的调和性最大一些,其次是佛教。而伊斯兰教、印度教和犹太教的调和性较小,而基督教的普世性较高。于是,当两种宗教相遇时(这也是不可能不相遇的),调和性较大的宗教之间的冲突可能性较小,或者冲突的烈度较小;两种调和性都小的宗教相遇时,冲突的可能性就较大,烈度也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巴以冲突成为世界之伤痛;也不难理解印巴冲突之结为何越解越难解;也就不难理解信奉基督教的希特勒受种族思想的狂热冲击而残酷地屠杀600万犹太人;也不难理解当今西方国家出现的排外思想和运动。

宗教冲突

进入21世纪宗教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宗教极端势力的膨胀,企图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有时不惜采取恐怖暴力手段。也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形式。代表有阿富

汗的“塔利班伊斯兰运动”,强调通过“圣战”建立纯洁的伊斯兰统治政权。另外,还有黎巴嫩的“真主党” 。导致了中东地区的暗杀、爆炸等恐怖事件不断。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先后遭劫持的飞机撞击。一时间,宗教极端主义几乎成了恐怖主义的代名词。

二、国家内部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冲突加剧。中东、中亚等国家的不同宗教或不同教派之间安定冲突加剧,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如印度国内的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三是宗教圣地之争。中东地区,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围绕圣城的归属的冲突一直没有停止。印度的“巴布里清真寺”、“菩提加伽耶寺”归属问题,印度教徒、佛教徒与穆斯林各执一词。

三、教俗之争。一些反对世俗化、反西方的教派或宗教组织,谋求建立神权高于一切的政教合一的国家。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废除世俗政权,建立神权统治。“9.11”后伊朗被美国定为“邪恶轴心”。

四、国家间带有宗教背景的冲突。如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除了领土和民族方面外,还包含着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历史矛盾。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发动新一轮的空袭,截止31日下午,已造成巴勒斯坦375人死亡,1600多人受伤。就与宗教冲突有着直接的关系。1980年爆发的并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除了领土、河流和石油等方面外,还夹带着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的教派冲突。印巴冲突,特别的克什米尔争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宗教对立加剧了冲突的程度,有时又往往成为冲突点导火线。

五、带有宗教背景的分裂主义。俄罗斯车臣非法武装,东突恐怖组织,以及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一些国家都有打着宗教旗号进行分裂活动的势力。也包括中国的新疆地区和西藏地区。在这里需要特别介绍西藏和新疆的宗教问题。

西藏问题与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西藏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西藏问题”的产生也

有近百年的历史。冷战后期,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范围内的宗教复兴浪潮的持续发展,加上一些大国借机插手,“西藏问题”的国际化进程逐渐引人注目,其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也与20世纪80年代末密切起来。达赖集团从1959年流亡境外,一直到80年代中期,“西藏问题”在国际上影响有限。90年代以来,尤其冷战后,“西藏问题”国际化加快,固然与西方大国的“分化”“分裂”压制中国的企图有关,部分非政府组织的推波助澜有关,同时也与达赖集团转变“藏独”策略、实行“以教促政”密不可分。达赖集团开始以宗教流亡为名,到处进行宗教之旅,达赖抓住西方人关心宗教的心理,大肆宣扬以藏传佛教为核心内容的西藏传统人文景观“正在遭受灭顶之灾”、“濒临灭绝”之类的耸人听闻的言辞,以不断获取西方政要和民众的“同情”和“国际关怀”。为团结流亡藏人,争取境内藏民,达赖集团一直利用宗教及达赖“宗教领袖”作为招牌,还利用宗教强化内部认同,排除异己,整合境内外“藏独”力量,继续进行藏独之实。在这整个过程中,藏传佛教处在一个被利用的位置。

新疆东突与宗教

我国西北与伊斯兰地区接壤,一些原教旨主义组织利用宗教、文化手段对我国新疆穆斯林聚居区渗透,已严重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稳定。泛突厥斯坦主义者主张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联合为一体,建立“大突厥斯坦”。19世纪末,该思潮在沙俄克里米亚和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知识分子中产生,目的是抵制沙俄的泛斯拉夫主义。当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现在的中亚五国,称“西突厥斯坦”;广义包括中国新疆南部,又称“东突厥斯坦”。20世纪初,遭沙俄政府镇压,沉寂下去。20世纪90年代初,泛突厥斯坦主义重新抬头,在土耳其突厥势力的支持下,纷纷登场。西方国家则以支持建立具有“土耳其类型的世俗民主”为前提,暗中推波助澜。于是,泛突厥斯坦主义者在中亚和新疆等地扶植极端宗教组织,煽动分裂,对我国新疆地区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这是我们必须要警惕的。

宗教融合

相对与宗教冲突而言,宗教之间的融合要少得多。仅限于调和性较大的宗教之间。或者中央政府采取合理的宗教政策,平等对待各种宗教,促进共同发展。如在印度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阿克巴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使得其在位期间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两大教派基本能够和平共处。再如在中国,由于采取宗教信仰自由,境内的各种宗教也能够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甚至可以结成宗教协会。当然,这也与政府中央集权的强大有关。

结论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对人类历史和社会文明以及现实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不了解宗教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这样说,人类的交往史其实就是一场宗教扩张、冲突和融合史。

如果历史永远停在公元十世纪前后,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扩张和殖民,如果没有全球化的趋势,如果人类永远生活在中世纪,如果没有侵略战争,如果没有霸权主义??那么各大宗教有可能都各自相安无事的在自己的圈子里发展。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带着宗教色彩的人们进行频繁的交往-----跨文化交往。交往中谁都把自己当做上帝的选民,谁都觉得高别的教民一等,都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当做至上信条,自己是绝对的尊奉,要求别人也如此,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交往中,充分重视宗教之间的差异,避免由此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总体而言,中国传统的儒家的信条与世界上的大多数宗教的冲突性较小,因为儒家有一种中庸的调和性。这也是我们进行对外交往的优势所在。有优势不一定就做得好,还得尊重其他教民的信仰、习惯,不可过多地干涉其他宗教事务,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往的未来取得优势。

【参考书目】: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钱兆华:《西方文化精讲》,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孙雄《圣俗之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世界宗教问题大聚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6、辛旗:《诸神的争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年版。 7、孙英春:《跨文化传播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8、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