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的宗教冲突和融合
【摘要】:当今世界宗教冲突问题是全球化中日益突出的现象,不同宗教间的教义
差距造成了很多的冲突,使全球化进程极大受阻。跨文化传播研究不同文化交流传播的理论,不能不重视这一领域的问题。研究这一领域,可以有效地指导我国的对外交往,避免出现宗教冲突,并争取在对外交往中取得优势。同时,对我国新疆和西藏问题都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宗教冲突 跨文化 交流
【作者简介】:唐辉,政治法律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学号:82520030207016
文化是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特质之总和;除了艺术和文学之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同生活准则、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从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是一种源于历史生活的结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英国《大百科全书》)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而狭义的文化,是指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跨文化传播学不仅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以及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冲突与解决的途径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方面。跨文化传播又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有极其广泛的多学科基础。而当今世界的宗教文化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传播中必须时刻关注和研究宗教的相关问题,防止宗教冲突的发生。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要了解当今世界必须了解宗教,对宗教问题在当今世界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绝不可低估。无论是做好国内各项工作,还是开展对外工作,都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宗教问题。”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交通和通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
界正走入信息社会,地球日益“缩小”成一个村庄-----“地球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类的跨文化交流传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随着中国的入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走出国门,以儒家后裔的身份走向了世界,对外界宗教文化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主要宗教简介
从伏尔泰到马克思,几乎所有的启蒙思想家都认为宗教将在20世纪趋于消失。因为他们都认为宗教是一种拜物教和泛神灵的迷信。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进入21世纪了,宗教仍没有消失,却极大的发展了。据国外宗教机构统计,到2000年,全世界的宗教徒约51.37亿,占当时总人口60.55亿的84.8%。其中,基督教信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约19.99亿,穆斯林约11.88亿,印度教徒约8.11亿,佛教徒约3.59亿,这四大宗教的信徒就占当时世界信徒总人数的88%以上。据称,目前世界新兴宗教的数量仍在以较大的幅度增多。纵观当今世界的各个冲突热点,从中东巴以冲突、印巴克什米尔冲突、阿富汗的塔列班势力的发展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的分裂势力与政府间的冲突,几乎无一不和宗教因素相关。
基督教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早期的教徒多是奴隶、被释奴隶和贫苦人民。后来,由于社会中、上层人士参加了基督教,宣扬寄希望于来世,鼓励对国家忠诚,对主人恭顺。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给基督教会以合法地位。到公元380年,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借助于国教的地位,于是基督教教堂、教徒遍布于罗马帝国所辖的各个地方。基督教也就成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15世纪以后,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经济等各个方面交流的增长,再加之基督教大力推行的传教事业的发展,使基督教逐渐扩展到全世界。《圣经》是所有信奉耶稣
基督为救世主的教徒的宗教经典。《圣经》是教会神学、教义、信理、教规、伦理及制度的源泉和基础,是信仰的总纲,是教徒处事的规范,是教内神职人员和信徒的精神食粮,是讲道和神修的必备用书。另外,基督教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名词还有:传统、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耶稣基督、圣母玛利亚、原罪、救赎、天主十诫、宗徒信经、教会论和末世论等。
伊斯兰教
\伊斯兰\是顺从的意思。其教徒称为\穆斯林\,是指服从安拉和先知的人。伊斯兰教在我国亦称回教。该教分为逊尼与什叶两大教派。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各地。 伊斯兰教于7世纪时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570-632)实际上是综合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半岛上原始宗教等教义,声称得到\安拉\(真主)启示,让他在人间为\安拉\传警告\,\报喜信\和\慈惠众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将宗教活动中心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组织。 伊斯兰教内部在穆罕默德死后,围绕着哈里发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结果,由于政治派别的对立而导致宗教派别的产生,主要有逊尼与什叶两大教派,其斗争持续不断。 逊尼派注重实用性和世俗知识,信奉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力量。逊尼派是伊斯兰教中教徒最多的一个教派,其分布遍布欧亚非各大洲。 什叶派则强调理想主义和超自然的力量,坚信永无谬误的伊玛目。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教徒较少的一个派别,主要分布在伊朗。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阿拉伯语\古兰\原意是\诵读\。《古兰经》原是穆罕默德在传教时,以安拉名义所发表的言论,在其死后,由专人汇编而成。伊斯兰教把《古兰经》奉为神圣经典,生活最高准则和立法的最高依据。故遇到问题往往到《古兰经》中去找答案。《古兰经》中没有的,则只好从穆罕默德的其他言行中去找准则。为此,把穆罕默德用\安拉\名义以外的言论编汇成为\圣训\。《古兰经》将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概括为5项基本信条:信真主、信
使者、信经典、信末日、信前定。伊斯兰教的五项基本功课:信仰表白、礼拜、斋戒、法定施舍、朝觐。在中国穆斯林中统称为念、礼、斋、课、朝“五功”。 佛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意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中的主要派别有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仅在教义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实践方面。 对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释迦牟尼当作教主,而大乘则把他当作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结果上,小乘追求个人的解脱,大乘则认为应以普度众生,成佛度世为最高目标。从哲学的宇宙观来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而大乘则认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于中国、蒙古、朝鲜、日本、越南。因其是从印度向北传播的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传播的佛教,亦称南传佛教。在我国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成为喇嘛教的形式,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称藏传佛教。它于7世纪吐蕃占普松赞干布开始信奉佛教,至13世纪初,经宗喀巴改革而逐渐强大。藏传佛教有其独具的许多教派,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习制度。
教义:“四谛”也称“四圣谛”,意思是“四条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谛概括了佛教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列举了苦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产生苦的原因,指出了消除苦的方法和途径,描述了达到解脱的境界。另外,还有“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等。
印度教
印度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信奉多神,盛行偶像崇拜,尊崇的神灵据说有3.3亿之多。视牛为神,对其顶礼膜拜。内部推行种姓制度。印度教认为个人的尊卑皆因前世的因果报应而定,所以身份和职业遗传是合乎自然法则的,相信生死轮回,培养信徒的无私奉献精神,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