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沿低纬海域由东向西吹的信风使赤道附近的暖水积蓄在太平洋西侧,通常称为暖池
3) 相随于信风沿赤道吹东风,太平洋东侧下层冷海水涌升到海表面
10、暖池: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常年维持着28℃以上的高温,全球大约90%的暖海水集中在这里,故称西太平洋暖池。
11、盐度最高:红海 盐度最低:波罗的海
12、海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海洋环流的热量输送
? 经向输送:约占总经向输送的33% ? 纬向和垂直方向输送 2)海洋环流的水份输送
3)海洋环流对气温的影响:调节了低纬和高纬的温差
4)海洋环流对降水的影响:暖流沿岸多降水,冷洋流沿岸多雾
13、海-气能量转换的物理过程
1)海-气界面能量交换(潜热大于感热)
辐射 感热 潜热
2)海-气动量交换
大气运动给海面以应力向海面输送水平动量 一部分形成风浪、一部分形成洋流的动能 3)海-气界面的物质交换过程
蒸发与降水 海盐交换
CO2 和O2的交换
14、厄尔尼诺(SOI负值):海洋异常现象,用来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每隔几年发生的大规模表层海水持续半年以上异常偏暖的现象。
拉尼娜(SOI正值):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低于正常值的事件。
南方涛动:大气环流异常,用来描述热带太平洋地区和热印度洋地区的气压场(SLP)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塔希堤岛与达尔文的SLP差值=SOI南方涛动指数)
15、沃克环流:赤道东太平洋下沉,西太平洋上升,地面为偏东风,高层为西风的纬向垂直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16、ENSO的特点
1)沿着赤道,东太平洋斜温层加深,西太平洋斜温层变浅。
2)自东太平洋开始逐渐向西,出现正海表面温度距平,到达冬季为最强。
3)ENSO开始时,在东太平洋正的海表面温度距平的增强,较弱了沃克环流在此的下沉支,而西太平洋与之相反。
17、偶极子模(IOD)
基本概念:赤道东南印度洋海水异常变冷,赤道西印度洋海水异常变暖,即西暖东冷为正偶极子事件,反之为负偶极子事件。
18、ENSO事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可能影响 ? 东北夏季低温(厄尔尼诺)
? 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异常(厄尔尼诺 洪涝) ? 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西伸强度的年际变化 ? 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厄尔尼诺抑制台风)
第七章 陆面过程
1、陆面过程(也称为陆-气相互作用):是指发生在陆地表面的热力、动力、水文以及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 (1)陆面物理过程; (2)陆面生物化学过程; (3)陆面生态过程。
2、陆面过程的重要性
(1)陆面与大气存在各种时、空尺度的相互作用和动量、能量、物质 (水汽及 CO2 等)及辐射的交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陆面状况的影响,陆面状态的变化必将改变上述交换过程,进而,对大气和气候产生影响。 (2)陆面为大气运动提供下边界条件 (3)气候系统对陆面特性的变化十分敏感
3、植被对陆面过程的主要作用: (1)对降水和辐射拦截作用 (2)辐射的吸收 (3)蒸散
(4)改变土壤湿度
(5)改变动量输送(改变地表粗糙度) (6)生物通量输送
4、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对局地气候影响的基本过程 1)通过影响反射率,影响地面辐射差额;
2)影响水分存储、渗透和热容量的大小:影响地面温度和土壤湿度; 3)影响地面与上层大气的湍流显热交换:对气温高低产生直接影响; 4)影响地面与上层大气的湍流潜热交换:对空气湿度产生直接影响; 5)影响地面粗糙度:对地面风速产生直接影响.
5、陆面过程模拟
两大类: (1)单点、区域或全球的离线(offline)模拟试验
(2)区域或全球的陆气耦合(coupling)模拟
第八章 冰雪圈与气候 1、冰雪圈的作用
1.冰雪反射率和融解潜热很高,冰雪圈起着大气和海洋的有效热汇的作用 2.冰雪热传导率低,能减少大气、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交换 3.融化冰雪吸收大量热量
4.海水结冰时盐分析出,增加海洋上层盐度,海冰融化时表层海水盐度减小,影响海洋的层结稳定
2、冰雪圈组成部分:海冰、大陆冰川、大陆雪盖
3、南极地区的冰雪,如果全部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占世界冰总量的95%,淡水总量的70%
4、近南极点:昆仑站,中山站 南极圈外:长城站
5、地球上现存的大陆冰盖: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这两大冰盖约占全球冰川总面积的97%,总冰量的99%
6、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二者平衡时为气候雪线。
7、积雪异常的气候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反照率效应: 积雪的高反射率, 引起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 产生净的冷却效应, 改变地表的热力状况及地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
(2)积雪水分效应: 积雪异常通过融雪对地表的水平衡产生影响, 引起土壤水分及蒸发的异常, 影响地气系统之间的水汽、能量交换 ;
(3) 雪盖异常引起的大气异常的遥响应: 雪盖异常的局地效应, 通过大气对它的响应以及大气环流的调整, 对更大范围乃至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8、青藏高原积雪影响东亚季风及其机制:
高原积雪多(少)→高原春、夏季的感热弱(强)→感热加热引起的上升运动弱(强),高原强(弱) 环境风场不利(有利)于高原感热通量向上输送→高原上空对流层的加热弱(强)→高原对流层温度低(高)→高原南侧温度对比弱(强)→造成亚洲夏季风弱(强)→长江流域易涝(旱)。
第九章 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由各种要素(气温、降水、气压等)所表征的气候状态相对于某一气候标准态的偏差或同类气候状态间的变化称为气候变化。当这种偏差(变化)超过一定程度称为气候异常。
2、气候状态: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的某一年份或指定年份平均状况。
3、气候变率:大量同类气候状态间的方差,也经常用来专指年际及年代际的气候变化 。或者:时间尺度大于天气尺度的气候变量围绕平均值的变化。
4、气候趋势:气候的长期变化倾向,即在记录时期(特定时期)具有单调地上升或下降特点的气候变化(线性和非线性趋势)
5、气候波动(振荡):气候状态围绕气候平均态的波动式变化,表现为准周期性振荡特征,有年际、年代际等时间尺度.
6、气候突变:从一种气候状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或气候波动)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种气候状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或气候波动)的现象。
7、气候变化的特征:
(1)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性 (2)气候变化的阶段性 (3)气候变化的突变性
3、气候变化史实: 一、地质时期气候变化
定义:时间尺度在几万年以上的气候变化 代>纪>世(时间尺度万年以上)
三大冰期:震旦大冰期,石碳—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二大间冰期: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三叠纪-第三纪大间冰期
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定义: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武木(大理)亚冰期的最近一次副冰期之后的1万年至有器测资料的“冰后期” 气候。从地质年代来看,该时期也称为全新世气候。 特点: 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 主要气候事件
? 末次冰期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 ~ 21kaBP ? 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YD)~ 12.8-11.5kaBP
全球冰川消退、气候回暖过程中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YD结束后即进入温暖湿润的全新世
? 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 in Holocene)~ 8.5-3.0kaBP ? 中世纪暖期 ( Medieval Warm Period) ~ AD 900-1300 ? 小冰期 ( Little Ice Age) ~ AD 1320-1920
三、现代气候变化
1、器测资料:最早有气象观测记录地方 佛罗伦萨(1652),伦敦(1668),巴黎(1752)
2、主要气候变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