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绿色金融 央行提出以碳换贷 文章类型:学习天地 文章加入时间:2010年9月7日8:20
以碳排放的减排额作为抵押物进行环保产业融资——央行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截至目前,四大行向绿色产业所投放的信贷余额已至少达到10970亿元。 9月2日,第六届东北亚博览会国际金融高级别会议在长春举行,金融界高层齐吁绿色金融。央行在会议期间表示,要加快碳金融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使更多的资金流入与绿色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在信贷方面,可以尝试以碳排放的减排额作为抵押物,为环保产业做融资。 绿色金融助推低碳经济 央行指出,金融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绿色产业基地,积极推动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同时支持产业结构优化,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 而在东北地区,央行特别提出,要积极构建东北亚地区碳交易平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他指出,东北亚地区经济体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要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助长吉图经济发展圈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10970亿 绿色信贷急增 工行表示,目前在工行全部客户和贷款中,环保合格的产品均超过99.9%,其余的不到0.1%的客户和贷款也正在环保达标评审的过程中。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支持的节能减排绿色信贷项目已近2200个,贷款余额达4200多亿元。 另据中行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中行投向绿色产业的贷款余额超过2500亿元,比2008年年底增长了90%,在公司贷款中的比重由6.9%提高 到7.3%。农行表示,2009年,农行的新能源、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信贷贷款余额超过了2000亿元,增速高出全行法人贷款8个百分点。建行也介绍,截至2009年年末,建行绿色信贷的贷款余额2270亿元,比年初新增360亿元。 如此算来,截至目前,四大行向绿色产业所投放的信贷余额至少已达10970亿元。 在“开源”绿色信贷的同时,各家银行也在“截流”落后产能信贷方面做了努力。记者从工行了解到,上半年仅该行总行层面就审查否决了金额共计115.5亿元的高耗能、高污染和环保不达标项目融资申请。目前,几大行对申请贷款的企业放贷时都要考虑环保因素,只要不达标,都坚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绿色金融 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它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有共同点,即它的实施需要由政府政策做推动。传统金融业在现行政策和“经济人”思想引导下,或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或者以完成政策任务为职责,后者就是政策推动型金融。环境资源是公共品,除非有政策规定,金融机构不可能主动考虑贷款方的生产或服务是否具有生态效率。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策略选择
“绿色信贷”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出台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从“绿色信贷”的提出看,实质是针对我国日益严峻和突出的环保问题,拟通过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协同合作,从宏观政策方面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国家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及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同时防范和控制由环保问题带来的信贷风险。本文立足于河南实施绿色信贷的产业基础,对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策略选择进行探讨。(剩余0字)
阅读整篇文章
国内外环境金融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作者:张伟,李培杰 来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添加日期:09年04月15日
环境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升华。这一概念及相关理论的提出,为21世纪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虽然环境金融的部分理论基础与传统金融是一致的,但环境金融又不同于传统金融。环境金融更强调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及长远发展,它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有利于减轻传统金融业的负面效应,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国内外对环境金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需要有志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完善。 一、环境金融的界定与起源
所谓环境金融,是指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其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它不仅 要求金融业率先引入环境保护理念,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金融发展模式; 更强调金融业关注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中的污染问题,为环境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 融服务,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在环境金融的界定上,人们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Jose Salazar(1998) 认为:环境金 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1]《美国传统辞典》(2000)认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 ,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2]Sonia Labatt等(2002)认为:环境金融是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的融资行为或过程。[3]张伟认为(本文作者之一),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以及为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环境金融,就必须突破狭义环境的束缚,进入所有环境友好型产业的领域。这是因为,环境保护,需要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方面寻求平衡点,不能因为单纯保护环境而影响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能够实现这种平衡。况且,工业领域的“末端治理”,并不能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源
头加以控制。
环境金融的提出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此之前,国外学者对环境产业的融资问题 很少涉及,只是沿用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即环境产业提供的产品属于公共物品,总体上需要财政融资,但对于一些准公共物品,可以由民间资本投资。
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不断,且有日趋蔓延和扩大之势,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便是最好的佐证。此时,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金融动荡不安给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1992年,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的出台,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希望与曙光。同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正式推出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该声明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响应,有100多个机构和团体在声明上签字。这些变革,构成了环境金融思想产生的背景。近年来,环境的恶化迫使社会各个方面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金融业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国外逐步把环境问题引入到金融研究之中。Jose Salazar(1998)对环境金融的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当寻求保护环境的金融创新。Eric Cowan(1999) 通过对环境金融的界定,探讨了发展环境经济融通所需资金的途径。著名的金融专家Marcel Jeucken于2001年出版了《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银行业》一书,分析了金融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强调了银行在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Sonia Labatt于2002年出版的《环境金融》也是一个代表,该书主要探讨了金融创新与环境的关系、金融服务业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以及提供金融产品。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金融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新领域,比如Sanjeev Bansal(2006)、Perez Oren(2007)等的研究。
国内近年来对环境金融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国内较早提出环境金融概念的是张伟 (200 5)。[4]他在博士论文和相关著作中对环境金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论述了环境金融学科的特点,希望理论界能够对环境金融的研究引起重视。[5](P165-169)之后,王卉彤等(2006)引入了国外的环境金融理论,并就如何与中国的现实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6]与环境金融相接近的研究是关于绿色金融(生态金融)的研究。王军华(2000)探讨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必然性和基本发展思路。熊学萍(2004)提出发展绿色金融,改变金融业的传统考核指标,是弥补传统金融缺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陈光春(2005)就绿色金融发展的融资策略进行了探讨,李心印(2006)探讨了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的必要性和方式,建议通过许可证抵押贷款证券化和发行环保信用卡,实现金融工具的创新。
二、关于金融在环境保护中作用的探索
有学者认为,金融业的环境意识比制造业相对淡薄一些,部分原因是第三产业不被认为 是产生环境污染的直接因素。实际上,环境风险在没有预见、没有披露的情况下会实质性地
影响稀缺资源的配置、投资的参与和资本方向的引导。金融系统在确定贷款和资本价格时应 包涵社会和环境风险,并将这些风险通过制度或税收等方式实质性反映出来,在商品或服务 的价格中真实清晰地揭示出环境服务的价值(王玉婧,2006)。[7]
Marcel Jeucken(2001)在《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银行业》一书中将银行对待环境保护的 态度分为四个阶段:抗拒阶段(Defensive)、规避阶段(Preventive)、积极阶段(Offen sive)和可持续发展阶段(Sustainable)。在第一阶段,银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只能增加 成本而没有任何收益,因而采取抗拒态度,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多处于这一阶段;在第二阶段 ,银行环境影响的外部性逐步得以内部化,因而必须关注环境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以降低运 营风险,这时候规避环境风险的策略最受欢迎,发达国家的银行多处于这一阶段;在第三阶 段,银行已经从环境保护的行为中发现商机,因而会采取一些积极的手段开展环境友好的业 务,少数发达国家银行已经步入了这个阶段;在第四阶段,银行的一切商业活动都与社会可 持续发展相一致,整个经济系统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境界,可持续发展指日可待。
李华友等(2007)指出,实施环境保护的金融政策是完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 内容之一。他分析了环境保护金融政策作用下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提出了我国制定环境 保护金融政策时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及相应建议。[8]
三、金融对环境保护支持的路径与方式
自从《FINANCING CHANGE BY SCHMIDHEINY AND ZORRAQUIN》一书1996年出版以来,可 持续性已经在战略发展以及商业融资服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Jeucken,2001)。 金融领域为了优化其内部环境业绩开始把环境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中,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银行通过减少对能源,水以及材料的利用来减少成本(McCammon,1995);第二,银行想通过向客户展示他们能为“绿色”买单而提升其形象。另外,环境风险管理程序被引入信贷管理。环境风险会造成银行信贷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的损失(Scholz et al.,1995;Keidel,1997;Coulson and Monks,1999)。与此同时,银行业奖励积极承担环保责任的企业,他们设立了专门的绿色信贷产品和抵押品或社会责任基金,用以投资环境友好型或可持续型企业(Jeucken,2001;Schaltegger and Figge,2001)。然而,确定何种标有绿色、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标签的产品对可持续发展有何种效果以及决定哪家银行和金融机构是可持续的领导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基本国策,政府的政策支持不仅要 关注绿色税收体系建设,而且要全面创新金融支持体系。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 必须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最终目的是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 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
Marcia Annisette(2004)认为,如果社会责任型机构(比如世界银行)都不能在经济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