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鉴定岩石和土体 下载本文

H.5.2 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

H.5.3 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3执行。

H.5.4 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等。 H.5.5 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

H.5.6 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和交错状构造等。

H.5.7 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H.5.8 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

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碎块呈棱角状)。

H.5.9 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5.10 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分为稍湿,很湿,饱和。 H.6 粉土

H.6.1 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 H.6.2 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

H.6.3 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6.4 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极湿)。 H.6.5 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

H.7 粘性土

H.7.1 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分为粘土(Ip≥17)及粉质粘土(10 H.7.2 粘性土按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种:

13

1 新近堆积的粘性土:系指近期堆积的粘性土,一般分布在湖、塘、沟、谷、河漫滩及阶地陡坎下缘、冲沟等地段,厚度不大;堆积年限短,具有高的压缩性和低承载力;有的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并有触变现象。

2 一般粘性土:第四纪全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 3 特殊性土:

(1)淤泥和淤泥质土: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IL>1.0)、天然孔隙比e>1.0的粘性土。当e>1.5时为淤泥,当1.0 (2)湿陷性黄土: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

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湿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

(3)新近堆积黄土属于全新世近期黄土的一部分,堆积年代短,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土的均匀性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敏感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

(4)红粘土:指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或棕红、黄褐等色)高塑性粘土。其液限WL大于50%,上硬下软,具有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 (5)泥炭和泥炭化土:呈深暗颜色,有半腐朽的动植物残遗物。若土中的有机质及植物残体含量超过60%,应定为泥炭,含量在10—60%,应定为泥炭化土。

(6)膨胀土:指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液限WL一般大于40%,并具有吸水后膨胀和失水后收缩两种可塑变形特性的粘性土。

H.7.3 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湿度等。对特殊性土,应描述其水理性质等。

H.7.4 粘性土的名称应先按第H.7.2条的工程地质特征鉴别,然后再按第H.7.2.1条的塑性指数确定,如Q3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等。

H.7.5 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是指大孔结构、龟裂、节理、层理或带状构造以及虫孔、土洞等特征。

H.7.6 粘性土的气味一般在淤泥、淤泥质土和泥炭、泥炭化土中进行描述。

H.7.7 粘性土的包含物,应重点描述影响土性质的物质,如云母、氧化铁、贝壳、植物根及钙质结核等。粘性土中含(混)碎石和砂土的包裹体时,应描述其重量的百分数、粒径、成份、磨圆度和分布的特征。

粘性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5%又不足10%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如粘土含有机质。

H.7.8 粘性土的状态既可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流塑。塑、

14

岩 土 描 述

Q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 粘表B-1

鉴别方法 粘土 粉质粘土 粉土

湿润时用刀切 切面非常光滑,刀刃有粘腻的阻力 稍有光滑面,切面规则 无光滑面,切面比较粗糙

用手捻摸的感 捻摸湿土有滑腻感,当水分较大时极易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的存在 仔细捻摸感觉到有少量细颗粒,稍有滑腻感,有粘滞感 感觉有细颗粒存在或感觉粗糙,有轻微粘滞感或无粘滞感

粘着程度 湿土极易粘着物体(包括金属与玻璃),干燥后不易剥去,用水反复洗才能去掉 能粘着物体,干燥后容易剥掉 一般不粘着物体,干后一碰就掉

湿土搓条情况 能搓成小于0.5mm的土条(长度不短于手掌)手持一端不致断裂 能搓成0.5~2mm的土条 能搓成2~3mm的土条

干土的性质 坚硬,类似陶器碎片,用锤击才能打碎,不易击成粉末 用锤易击碎,用手难捏碎 用手很易捏碎 粘表B-2

稠度状态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粘土 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1、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 2、手按无指印 1、手捏似橡皮有柔性 2、手按有指印 1、手捏很软,易变形, 土块掰时似橡皮

2、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粉质粘土 干硬,能掰开或捏成

块,有棱角 1、手捏感觉硬,不易变形,土块用力可打散成碎块 2、手按无指印 1、手按土易变形,有柔性,掰时似橡皮 2、能按成浅坑 1、手捏很软,易变形, 土块掰时似橡皮

2、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粉表B-3

湿度 稍湿 湿 很湿

湿

15

鉴别

特征 土扰动后不易握成团,一摇即散 土扰动后能握成团,摇动时土表面稍出水,手中有湿印,用手捏水即吸回 用手摇动时有水流出,土体塌流成扁圆形 砂表B-4

鉴别特征 砾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砂

颗粒粗细 约有1/4以上颗粒比荞麦或高梁粒(2mm)大 约有一半以上颗粒比小米粒(0.5mm)大 约有一半以上颗粒与砂糖或白菜籽(>0.25mm)近似 大部分颗粒与粗玉米粉 (>0.1mm)近似 大部分颗粒与小米粉近似

干燥时的状态 颗粒完全分散 颗粒完全分散,个别胶

结 颗粒基本分散,部分胶结,胶结部分一碰即散 颗粒大部分分散,少量 胶结,胶结部分稍加碰

撞即散 颗粒少部分分散,大部分胶结(稍加压即能分散) 湿润时用手

拍后的状态 表面无变化 表面无变化 表面偶有水印 表面有水印(翻浆) 表面有显著翻浆现象 粘着程度 无粘着感 无粘着感 无粘着感 偶有轻微粘着感 有轻微粘着感 砂表B-5

湿度 稍湿 很湿 饱和 鉴别

特征 呈松散状,用手握时感到湿、凉、放在纸上不会浸湿,加水时吸收很快 可以勉强握成团,放在手上有湿感、水印,放在纸上浸湿很快,加水时吸收很慢 钻头上有水,放在手掌上水自由渗出 碎表B-6 状

态 天然陡坎或坑壁情况 骨架和充填物 挖掘情况 钻探情况 说明 密

实 天然陡坎稳定,能陡立,

坎下堆积物少;坑壁稳定,无掉块现象 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重的70%,呈交错排列,连续紧密接触,孔隙填满,坚硬密

湿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