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鉴定岩石和土体 下载本文

野外如何用肉眼识别三大类岩石

在固体地球表面,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不同,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在野外,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以及粒度(指碎屑颗粒的大小)、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等用肉眼判断是哪一类岩石。

一、岩浆岩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直接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其主要识别标志有。

(一)岩浆岩中喷出岩附近保存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痕迹,如,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和柱状节理等;侵入岩常被其它岩石所包围。

(二)岩浆岩的结构反映了岩浆结晶的特点。侵入岩中的各种矿物结晶良好,属全晶质结构,如花岗岩等;喷出岩是隐晶质或玻璃质,有的似煤渣状,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矿物成分。 (三)岩浆岩中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在空间排列及填充方式上有如下特点: 1、岩石中矿物颗粒的排列不显示方向性,而呈均匀分布。

2、岩石无论在颜色上还是在粒度上,都是不均匀的,从整块岩石来看,显得斑斑块块,杂乱无章。

3、有熔岩流动的痕迹,例如,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 4、有由挥发成分逸散后留下的孔洞。这种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具有。

5、有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所充填而形成的杏仁状构造。(四)、除火山碎屑外,岩浆岩不具备层理构造,不含化石。

二、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主要识别标志如下。

(一)沉积岩的颜色、成分和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不同的岩层叠置在一起好像一部巨厚的“书”。因此,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构造特征之一,也是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沉积岩除层理构造外,它的层面上经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它经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1

1、波痕:是由风、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层面上留下的一种波状起伏痕迹。

2、泥裂:又叫龟裂,指在粘土质或砂质沉积岩表面,由于干燥收缩而形成的不规则的多边形裂纹。

3、雨痕:雨滴打击未固结的细粒沉积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迹。但比较少见。 (三)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岩结构。特点是岩石可分为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 2、泥质结构。多为粘土矿物形成的结构。 3、化学结构。是通过化学溶液沉淀结晶而成。

4、生物结构。由生物遗体或碎片组成,如介壳结构等。(四)、生物遗迹:指岩层中含有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或遗骸,即化石。这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所有的沉积岩都具有的特征。

三、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以其特有的变质矿物、结构和构造区别于岩浆岩和沉积岩。 (一)变质岩的矿物

变质岩中含有仅在变质作用下才能形成的变质矿物。最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的变质矿物有:滑石、石墨、红柱石、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等。 (二)变质岩的结构

1、变晶结构。在变质过程中矿物重新结晶所形成的结构。最常见的变晶结构有:①等粒变晶结构:矿物晶粒大小大致相等,多呈它形,互相镶嵌很紧,不具定向排列。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②斑状变晶结构:与岩浆岩的斑状结构相似,在细粒的基质上分布着一些大的晶体——变斑晶。如某些片麻岩和片岩常具有这种结构。③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状矿物(云母、绿泥石等)定向排列,如各种片岩。

2、变余结构。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彻底,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可以被保留下来,称为变余结构,也称残余结构。

此外,还有压碎结构、交代结构等。 (三)、变质岩的构造

变质岩中最常见的片理构造也是鉴别某些变质岩的重要根据。岩石中片状、板状和柱状矿物,在压力作用下呈平行排列的现象叫片理构造。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1、板状构造:岩石易剥成板状,破裂面光滑平整,肉眼难以分辨矿物颗粒。

2

2、千枚状构造:在岩石的破裂面上可看到强烈的丝绢光泽和皱纹。

3、片状构造:岩石中大量片状矿物和粒状矿物都呈平行排列,构成较薄而清晰的片理。 4、变质岩中最常见的片理构造也是鉴别某些变质岩的重要根据

综上所述,在野外用肉眼识别三大类岩石,必须从理论上熟练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要深入研究三大类岩石的标本。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

岩土工程勘察编录方法

1. 岩石描述的顺序:名称、颜色、矿物成分、胶结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复色次色放在前,主色放后。

2.岩浆岩:

a、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

b、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斑状

c、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5mm)、细粒(0.2~2mm)、微粒(粒径小于0.2mm)

主要构造由:块状、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及流面线等。

3. 变质岩:

d、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变余结构 e、构造:片状、片麻状、带状、斑点、块状

对岩石的裂隙一般应描述其性质、张闭、充填及其连塑性,岩石裂隙根据地质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根据裂隙宽度可分为:小裂隙(小于1mm)、中裂隙(介于1~5mm)、大裂隙(大于5mm)。对岩层、断层及裂隙产状的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倾角、倾向、密度等。

4. 碎石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描述内容及顺序为:名称、主要成份、成因类型、形状、颗粒级配、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数、风化程度(坚固性)、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

a、 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 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坍塌,铁锹可挖掘。

3

5. 砂土:

f、 砾砂:粒径大于2mm占全重的25%~50%,四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麦和高粱粒大。 g、 粗砂:粒径大于0.5mm超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米粒小。

h、细砂:粒径大于0.25mm拆过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接近或超过鸡冠花籽粒大小。

i、 粉砂:大于0.074mm的颗粒超过75%,大部分颗粒与小米粉近似,较精盐稍细。 砂土结构粉:均粒、混粒;形状分:圆形、棱角形;构造分层状、交错状。 若砂土中含粘性土和碎石时,应描述分布情况和含量百分比,有机质含量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砂土密实度分类如下表: 砾砂、粗砂、中砂 细砂、粉砂 N63.5 一般特征 密实 e<0.60 e<0.70 50~30 中密 0.6<e<0.75 0.70<e<0.85 30~15 稍密 0.75<e<0.85 0.85<e<0.95 15~10 松散 e>0.85 e>0.95 <10 分选性好、水下胶分选性较差、水下胶埋深不超过5m分选性在地表的无粘性土或风成的结 结 好 砂 砂土的湿度根据饱和度sr和野外特征分成三个等级: a、稍湿:sr≤50,呈松散,手摸稍有湿感。

b、很湿:50<sr<80,手压可成形,手握可成团,放在纸上由湿痕。 c、饱和:sr≥80,空隙中的水可自然渗出,在手上摇动成饼形。

6、粘性土:

塑性指数Ip大于3的土(颗粒含量大于6%且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小于10%)。 Ip=Wl-Wp 液限-塑限

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为: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密度。

按照工程土质特征和堆积时代可分为:

a、老粘性土: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一般具有较高强度及较低压缩性。 b、一般粘土:第四纪全新世Q4沉积的粘性土,但其在湖塘、沼泽、沟谷等地的工程性能较差,一般为欠固结结构,强度较低。 软土:

系饱和软粘土,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天然孔隙比大于1,压缩系数a1-2大于0.05cm2/kg,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0.3kg/cm2。

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和化学作用形成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天然孔隙比大于1的粘性土。当天然孔隙比e大于1.5时为淤泥,e小于1.5而大于1时为淤泥质土。定名时险些淤泥质,后写该土按照塑性指数分类的名称。 红粘土:

碳酸盐类岩石经风化后残积坡积形成的褐红、棕红及黄褐色等的高塑性粘土,其天然孔隙比e大于1.0。在一般情况下,天然含水量w接近塑限wp,塑性指数Ip大于20,饱和度sr大于85%,压缩性低。

黄土: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具有褐黄、灰黄或黄褐等颜色,并有针状大孔,垂直节理的一种特殊土。描述时注意孔隙大小和多少,孔隙形状,节理发育程度,黄土分非湿陷性和湿陷性,湿陷性分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4

膨胀土:粘粒成分主要由强亲水性矿物组成,液限wl>40%,且膨胀性较大(自由膨胀率Fs>40%)。

粘性土按塑性指数Ip定名:

Ip>17,粘性含量100%~30%,粘土

7<Ip<17,粘性含量30%~10%,压粘土 3<Ip<7,粘性含量10%~6%,亚粘土

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可不描述,如存在影响土的工程性质的结构和构造时,应加以描述,例如:裂隙、大孔结构、龟裂、层理式、带状构造。

粘性土的鉴别:(如下表) 方法 粘土 亚粘土 稍有或无光滑面但切面平整 仔细捻摸感觉有少量细颗粒, 稍有或无滑腻感 亚砂土 显著的粗糙面 捻摸很粗糙,感觉由细颗粒的存在,手捻由声音 潮湿时用 有明显的光滑面, 小刀切 切面规则平整 用受捻搓 潮湿搓条 干燥后 强度 湿土用手捻摸有滑感 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能搓呈小于0.5mm的土能搓成0.5~2mm土条,可能断裂 能搓成2~3mm的土条并容易断条,手执一端不致断裂 裂 强度大、呈坚固体,不易强度较粘性土小,锤击时呈很多小强度差,用手易捻成粉末,锤击折断,切口有棱角尖锐刺块,稍有棱角较平钝手可拧断难捻稍用微力即散成粉末。 手 碎 粘性土的状态划分:(根据液性指标Il分类、根据锥式液限仪在原状土样上的锥体沉入深度

单位:mm分类)76mm锥

坚硬 Il<10 h<2 硬塑 0<Il<0.25 2<h<3 可塑 0.25<Il<0.75 3<h<7 软塑 0.75<Il<1.00 7<h<10 流塑 1.00<Il h>10 粘性土野外鉴别方法:

a) 坚硬:坚硬难变形,干时收缩不明显。

b) 硬塑:不易变形,在提土钻上扣土较费劲。 c) 可塑:塑性变形,不粘他物。 d) 软塑:塑性变形,粘着他物。

e) 流塑:层层流坍,土体难保,无固定形态,由触变性。 粘性土密度分类:

稍密:有明显的蜂窝状孔隙或大孔隙结构,流塑或流塑状,含大量腐殖质,提土钻易钻进,探井易挖。

中密:可塑状,无孔隙可见,提土钻钻进不难。 密实:胶结性好,提土钻钻进较难,探井难挖。 新近沉积粘性土野外鉴定方法:

沉积环境:河漫滩和山前洪冲积扇(锥)的表层,古河道,已填塞的湖塘河谷河道泛滥区域。 颜色:较深而暗,呈褐、暗黄或灰色,含有机质较多时带灰黑色。

结构性:结构性差,用手扰动原状土极易变软,塑性较低的土还有震动水析现象。

含有物:完整的剖面中无原生的颗粒结核体,可能含有圆形及亚圆形的钙质结核体(如姜结石)或贝壳等。在城镇附近可能含有少量磁片、瓦片、陶瓷、铜币、朽木等人类活动遗物。 淤泥与淤泥质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5

沉积环境:湖泊沼泽相,河流阶地上的牛轭湖相;山前冲积的沟坑沼泽相,湖的三角洲等。 岩性特征:含水量大于液限,呈饱和流塑状态,一般含有有机质呈灰-灰黑-黒褐-黑色,由腥臭味。

含有机质土还可以根据沉积相和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按特性定名: a、泥炭:有机质含量超过60%,颜色深暗,植物结构明显。

b、泥炭质土:有机质含量超过10%,不足60%,颜色深暗至暗灰,一般可以看到植物结构。 c、有机质土:有机质含量等于或超过5%,但低于10%。

d、 对有机质土饿描述除按其一般规定外,还应描述可见的植物残骸及百分比,植物结构是否明显及其特征,估测有机质总的百分比。

e、有机质含量为5%--3%时,有机质不参加定名,但描述中应写“含有机质”。

7、人工填土:人类活动形成的堆积物,均匀性较差,根据组成物质或堆积方式可分成: a、素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粘性土等一种或数种组成的填土,经分层压实者称为压实填土。

b、杂填土:含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或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 c、冲积土:由水力冲填泥沙而成的填土。

对人工填土应该描述其组成成份、有机物含量、分布情况、堆积方式、堆积时间、包含物的成份及数量、均匀性、有机物残渣的详情、密实程度及漫水后土性质的变化等。

组成成份不均一时,应分别描述其含量的百分比。填土层主要由粘性土所组成,所含杂物时不连续分布,则按照粘性土类命名;如为碎石土则可按该类定名,但须描述粘性土等充填物的特征及含量。

8、土的主要原因及其特征:

a、残积:岩石经风化作用而残留在原地碎屑堆积物,从地表向深处由细变粗,成分与母岩有关,一般不具备节理,碎块呈棱角状,土质不均匀,具有较大孔隙。厚度在山丘顶部较薄,低洼处较厚。

b、坡积:由雨水或雪水沿斜坡搬运或由本身重力作用堆积在斜坡上,坡脚处厚度变化较大,在斜坡较陡处厚度变薄,坡脚低端较厚。碎屑从坡上往下逐渐变细,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 c、洪积:由暂时性洪流将山区或高地的大量风化碎屑物携带至沟口或平缓地带堆积而成,颗粒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往往在大颗粒间充填小颗粒,碎块多呈亚角形,洪积扇顶部颗粒较粗,层理紊乱呈交错状,透镜体及夹层较多,外缘处颗粒细,层理清楚。

d、冲积:长期的地表水流搬运,在河流的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颗粒在河流上较粗,向下游逐渐变细,分选性和磨圆度均好,层理清楚,后层较稳定。

e、淤泥: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并伴有生物学作用而成,沉积物以粉粒~粘粒为主,且含有多量的有机质和盐类。一般土质松软,有时粉砂和粘性土呈交互层,具有清晰的薄层理, f、冰积:由冰川或冰川融化后的冰下水进行搬运堆积而成,以巨大块石、碎石、砂、粘性土混合而成,一般分选性很差,无层理,但为冰水沉积时常具斜层理,颗粒一般具棱角,巨大块石常有擦痕。

g、风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碎屑物被风吹起,降落堆积而成,主要由尘土和砂组成,一般颗粒较均匀,质纯,孔隙大,结构松散。 土的颜色取决于土中存在的下列三类化学物质:

6

a、有机质使土变成黑色或灰色。

b、氧化铁使土变成红色、黄色、橙红色。

c、SiO2 、CaCO3 、高岭土及Al(OH)3,使土变成白色,可按下图描述颜色。附表: 注:以上不包括沉积岩,后补。

9、土的综合定名 按以下规定:

a、残积、坡积、洪积、冰积等混合形成的土,当其组成的物质混杂时,应将主要土类列在前面,如:碎石混粘土、亚粘土混砂砾等。

b、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等韵律沉积的土,当两种土层均呈薄层(一般小于20cm)相间多次出现,应以互层表示:如:粘土—亚砂土互层、细砂—亚砂土互层等。

c、粘性土中除一般粘性土按塑性指标定名外,对新、老粘土还应结合堆积时代定名,如:老粘土、新近沉积亚粘土等。

d、对特殊性土,必要时应根据土的塑性指数和颗粒级配等综合定名。 e、花岗岩残积土分类如下表:

f、混合土的定名:(粗粒划分)见下表

巨粒土(即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含粗粒土(即砾石、砂)或细粒土(即粘土、亚砂土或亚粘土)25~50%者称巨粒土夹粗粒土或细砂土;巨粒土含粗、细粒土小于25%时,则粗、细粒土不参加定名。

粗粒土(即砾石或砂)含细粒土5%~15%者称:含细粒土的粗粒土。

含细粒土15%~20%,称:细粒土(即粘土或亚粘土或亚砂土)质粗粒土。

含巨粒土15~20%,称:漂石(或卵石或块石)质砾岩(砾砂、粗砂、中砂、细砂……)。

巨粒土含量小于15%时,巨粒土不参加定名。

细粒土中:粗粒土含量25~50%称:含粗粒土的细粒土。

粗粒土含量小于25%,粗粒土不参与定名。

含巨粒土25~50%称:漂石(或卵石、碎石)质细粒土(即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巨粒土含量小于15%时,巨粒土不参加定名。

补充:

1、沉积岩结构:

1、角砾状结构:碎屑中大于2mm(砾级)含量大于50%(或砾状结构)。 2、砂状结构:碎屑中2~0.05mm(砂级)含量大于50%。

3、粉砂结构:碎屑中0.05~0.005mm(粉砂)含量大于50%。 4、泥质结构:碎屑中小于0.005mm(泥级)含量大于50%。 根据碎屑级配又可分为等粒结构和不等粒结构。

7

火山碎屑结构:

化学、生物化学岩类结构: 1、结晶结构

2、鲕状结构、豆形结构

3、生物结构、全形介壳结构、生物碎屑结构 4、 内碎屑结构 沉积岩构造:

1、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 2、 页理 3、块状

沉积岩厚度分类: 巨厚层:厚度大于1m 厚层:0.5~1.0m 中厚:0.1~0.5m 薄层:小于0.1m 2、变质岩:

正变:岩浆岩变质而成

副变:由沉积岩变质而形成的

a、接触热变质岩:岩浆与围岩接触,围岩变质而成。例如:砾岩----变质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长英角岩、页岩----板岩、灰岩----大理岩 b、动力变质岩: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使岩石发生机械变形以致破裂的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例如:破碎花岗岩(以原岩名加结构特征命名)、糜棱岩(产生于强烈的错动的断层带,常有微弱结晶)。

c、气成水热变质岩(蚀变岩)原岩遭受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下而发生的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例如:蛇纹岩等。 d、区域变质岩:同时或反复遭受各类变质因素的影响,大面积的岩石遭受变质而形成的岩石,例如: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3、摇振反应:将软塑或流动的小土块捏成小球,放在手掌中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用二指捏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 根据渗水和吸水反应:立即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渗水和吸水中等——反应中等;渗水和吸水慢及不吸不渗者,反应慢或无。 土的描述等级:

土的描述等级

粉 土 粘 性 土

摇振反应 迅速、中等

光泽反应

无 光滑、稍光滑

干 强 度

低 高、中等

韧 性 低 高、中等

4、干强度鉴别:将一小块土捏成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掰断或捻碎,根据用力大小以区分。 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高,例如:粘土。 稍微用力即可——————:中等,例如:粉质粘土。 容易——————————:低,例如:粉土。

8

5、韧性:将含水量略大于塑限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中搓成直径为3mm的土条,在搓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区分: a、 能揉成土团,在搓成条,捏而不碎——高 b、可捏成团,捏而不碎者——————中等 c、 勉强或不能揉成团,稍微或不捏即碎者——低

6、塑性状态:(根据标贯击数N确定)坚硬:N> 32、硬塑:8<N≤32、软塑:2<N≤8、流塑:N≤2

7、同一土层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cm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夹层,厚的写前面,例如:粘土夹粉砂层。厚度比大于1/3,互层,例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的多次出现,夹薄层,例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cm的一般不单独分层,描述中指明即可

岩 土 描 述

H.1 一般规定

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岩石厚度分类表 表H.1.2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m) 巨厚层厚 层 h> 1.01.0≥h>0.5 中厚层薄 层 0. 5≥h>0.1h≤0.1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9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H.2 野外描述

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

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 3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

10

H.2.3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 “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 “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

“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

H.2.4 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H.2.5 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

H.2.6 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 H.3 岩石

H.3.1 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

H.3.2 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

H.3.3 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 H.3.4 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 H.3.5 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

H.3.6 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H.3.7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A附表A.0.3的规定执行。

H.3.8 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

H.3.9 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岩层走

11

向N60W、倾向NE30°、倾角45°,则可表示为NE30°∠45°。

H.3.10 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

H.3.11 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

H.3.12 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

H.4 碎石土

H.4.1 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H.4.2 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级配及形状确定。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2执行。

H.4.3 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等。 H.4.4 碎石土的名称应按H.4.2条确定。当颗粒分选有渐变情况时,应在记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为碎石,表示为卵石→圆砾或角砾→碎石。

H.4.5 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

H.4.6 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

H.4.7 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粒组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均应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计其百分比。如无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

H.4.8 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程度。

碎石土的胶结程度可按坚固性分为三级:轻微胶结、中等胶结、强胶结。划分标准可按第H.5.8条的规定确定。

H.4.9 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5 砂土

H.5.1 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12

H.5.2 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

H.5.3 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3执行。

H.5.4 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等。 H.5.5 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

H.5.6 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和交错状构造等。

H.5.7 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H.5.8 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

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碎块呈棱角状)。

H.5.9 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5.10 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分为稍湿,很湿,饱和。 H.6 粉土

H.6.1 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 H.6.2 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

H.6.3 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6.4 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极湿)。 H.6.5 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

H.7 粘性土

H.7.1 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分为粘土(Ip≥17)及粉质粘土(10 H.7.2 粘性土按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种:

13

1 新近堆积的粘性土:系指近期堆积的粘性土,一般分布在湖、塘、沟、谷、河漫滩及阶地陡坎下缘、冲沟等地段,厚度不大;堆积年限短,具有高的压缩性和低承载力;有的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并有触变现象。

2 一般粘性土:第四纪全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 3 特殊性土:

(1)淤泥和淤泥质土: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IL>1.0)、天然孔隙比e>1.0的粘性土。当e>1.5时为淤泥,当1.0 (2)湿陷性黄土: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

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湿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

(3)新近堆积黄土属于全新世近期黄土的一部分,堆积年代短,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土的均匀性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敏感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

(4)红粘土:指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或棕红、黄褐等色)高塑性粘土。其液限WL大于50%,上硬下软,具有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 (5)泥炭和泥炭化土:呈深暗颜色,有半腐朽的动植物残遗物。若土中的有机质及植物残体含量超过60%,应定为泥炭,含量在10—60%,应定为泥炭化土。

(6)膨胀土:指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液限WL一般大于40%,并具有吸水后膨胀和失水后收缩两种可塑变形特性的粘性土。

H.7.3 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湿度等。对特殊性土,应描述其水理性质等。

H.7.4 粘性土的名称应先按第H.7.2条的工程地质特征鉴别,然后再按第H.7.2.1条的塑性指数确定,如Q3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等。

H.7.5 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是指大孔结构、龟裂、节理、层理或带状构造以及虫孔、土洞等特征。

H.7.6 粘性土的气味一般在淤泥、淤泥质土和泥炭、泥炭化土中进行描述。

H.7.7 粘性土的包含物,应重点描述影响土性质的物质,如云母、氧化铁、贝壳、植物根及钙质结核等。粘性土中含(混)碎石和砂土的包裹体时,应描述其重量的百分数、粒径、成份、磨圆度和分布的特征。

粘性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5%又不足10%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如粘土含有机质。

H.7.8 粘性土的状态既可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流塑。塑、

14

岩 土 描 述

Q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 粘表B-1

鉴别方法 粘土 粉质粘土 粉土

湿润时用刀切 切面非常光滑,刀刃有粘腻的阻力 稍有光滑面,切面规则 无光滑面,切面比较粗糙

用手捻摸的感 捻摸湿土有滑腻感,当水分较大时极易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的存在 仔细捻摸感觉到有少量细颗粒,稍有滑腻感,有粘滞感 感觉有细颗粒存在或感觉粗糙,有轻微粘滞感或无粘滞感

粘着程度 湿土极易粘着物体(包括金属与玻璃),干燥后不易剥去,用水反复洗才能去掉 能粘着物体,干燥后容易剥掉 一般不粘着物体,干后一碰就掉

湿土搓条情况 能搓成小于0.5mm的土条(长度不短于手掌)手持一端不致断裂 能搓成0.5~2mm的土条 能搓成2~3mm的土条

干土的性质 坚硬,类似陶器碎片,用锤击才能打碎,不易击成粉末 用锤易击碎,用手难捏碎 用手很易捏碎 粘表B-2

稠度状态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粘土 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1、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 2、手按无指印 1、手捏似橡皮有柔性 2、手按有指印 1、手捏很软,易变形, 土块掰时似橡皮

2、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粉质粘土 干硬,能掰开或捏成

块,有棱角 1、手捏感觉硬,不易变形,土块用力可打散成碎块 2、手按无指印 1、手按土易变形,有柔性,掰时似橡皮 2、能按成浅坑 1、手捏很软,易变形, 土块掰时似橡皮

2、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粉表B-3

湿度 稍湿 湿 很湿

湿

15

鉴别

特征 土扰动后不易握成团,一摇即散 土扰动后能握成团,摇动时土表面稍出水,手中有湿印,用手捏水即吸回 用手摇动时有水流出,土体塌流成扁圆形 砂表B-4

鉴别特征 砾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砂

颗粒粗细 约有1/4以上颗粒比荞麦或高梁粒(2mm)大 约有一半以上颗粒比小米粒(0.5mm)大 约有一半以上颗粒与砂糖或白菜籽(>0.25mm)近似 大部分颗粒与粗玉米粉 (>0.1mm)近似 大部分颗粒与小米粉近似

干燥时的状态 颗粒完全分散 颗粒完全分散,个别胶

结 颗粒基本分散,部分胶结,胶结部分一碰即散 颗粒大部分分散,少量 胶结,胶结部分稍加碰

撞即散 颗粒少部分分散,大部分胶结(稍加压即能分散) 湿润时用手

拍后的状态 表面无变化 表面无变化 表面偶有水印 表面有水印(翻浆) 表面有显著翻浆现象 粘着程度 无粘着感 无粘着感 无粘着感 偶有轻微粘着感 有轻微粘着感 砂表B-5

湿度 稍湿 很湿 饱和 鉴别

特征 呈松散状,用手握时感到湿、凉、放在纸上不会浸湿,加水时吸收很快 可以勉强握成团,放在手上有湿感、水印,放在纸上浸湿很快,加水时吸收很慢 钻头上有水,放在手掌上水自由渗出 碎表B-6 状

态 天然陡坎或坑壁情况 骨架和充填物 挖掘情况 钻探情况 说明 密

实 天然陡坎稳定,能陡立,

坎下堆积物少;坑壁稳定,无掉块现象 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重的70%,呈交错排列,连续紧密接触,孔隙填满,坚硬密

湿

16

实,掏取大颗粒后填充物能成窝形,不易掉落 用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用手掏取大颗粒极困难 用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用手掏取大颗粒极困难 1、密实程度按表列各项综合确定

2、本表不包括半胶结的碎石、卵石土

3、本表未考虑风化和地下水影响 中

密 天然陡坎不能陡立或陡坎下有较多的坍塌物,自然坡大于颗粒的安息角 骨架颗粒含量占总重的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疏密不均,孔隙填满,填充砂土时掏取大颗粒后填充物难成窝形 用镐可挖掘,用手可掏取大颗粒 钻进较困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和吊锤跳动不剧烈 稍

密 不能形成陡坎,自然坡接近于颗粒的安息角坑壁不能稳定,易发生坍塌 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重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而被填冲物包裹填充砂土时,掏取大颗粒后砂随即坍塌 用镐易刨开,手锤轻击即可引起部分塌落 钻进较容易,冲击钻探时钻杆稍有跳动 岩表B-7 岩石 类别 风化

程度 野外观察的特征 开挖或钻探情况 硬 质 岩

石 微风化 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 有少量风化裂隙,岩体完整性好。 开挖需爆破 中风

化 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仅沿节理面出现次生矿物。

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20~50cm的岩块,锤击声脆,且不易击碎。 不能用镐挖掘,岩芯钻方可钻进 强 风

化 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显著变化,长石、云母已风化成次生矿物,裂隙很发育,岩体被切割成2~20cm的岩块,可用手折断。 用镐可挖掘,干钻不易钻进

17

软 质 岩 石 微 风

化 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岩体完整性好。 开挖用撬棍或爆破 中 等 风

化 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节理面附近的矿物已风化成土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20~50cm的岩块,锤击易碎。 开挖用镐或撬棍 强 风

化 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显著变化,含大量粘土矿物,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被切割成碎块,干时可用手折断或捏碎,浸水或干湿交替时可较迅速地软化或崩解。 用镐或锹可挖掘,干钻可钻进

岩石硬度的现场鉴别 表B-8 硬度 鉴别特征

很软的 用手指易压碎,锤轻击有凹痕 软 的 用手指不易压碎,用笔尖刻划可有划痕

中等的 用笔尖难于刻划,用小刀刻划有划痕,用锤击有凹痕 中硬的 用小刀难于刻划,用锤轻击有击痕或破碎 坚硬的 用锤重击出现击痕或破碎 很坚硬 用锤反复重击方能破碎 A、野外记录要点

1) 粉质粘土:一般描述颜色,状态,湿度,夹含物。土质结构特征(均质程度或夹层,互层夹薄层)。状态:流塑 、软塑、可塑、硬塑、坚硬 。湿度:稍湿、很湿、饱和、干燥。夹含物:铁锰质斑状黑色结***及浅绿色高岭土成份局部地区夹碎石,砂石颗粒(粒径较小,并夹腐植物)

2) 粉土:描述颜色,状态(稠度)湿度,夹含物,土层结构。切面光泽,韧性。摇振反应。状态同粉质粘土不可搓条,湿度同粉质粘土。夹含物:腐蚀物。摇振反应:取少量粉土搓成小球在手掌中摇晃,如有水溢出表示摇振反应较高,无水则低。 3) 残积土:颜色,状态,夹含物。状态:软塑、可塑、硬塑 夹含物一般为夹铁锰质结***,及少量钙质及砂质物。 4) 砾石层:颜色可有可无,密度,粒径,砾石的主要矿物,磨园度,级配,硬度。

18

密度——N63.5<5松散 、N63.5在5~10为稍密、N63.5在10~25为中密、N63.5>20为密实。

5) 粉砂:颜色,密度,湿度,夹含物。密度030密实。湿度:在地下水位以下为饱和。夹含物质:母片夹腐蚀物质,局部夹碎石。

6) 岩石:颜色、采取率、岩石成分、层理特征、(节理),裂隙情况,岩芯完整程度,力学表观程度,钻进漏水或快慢的情况。颜色:次色加主色,三色以上为杂色。岩石成分:长石、石英、云母碎屑等。风化程度:强、中、微、无风化阶段。RQD?**胁扇⊙倚敬笥?0cm岩芯之和与总进尺商的百分比。现场可进行填写有效长度LO,然后再计算:100%-90%好,90%-75%较好,75%-50%较差,50%-25%差,小于25%很差。岩石采取率?**胁扇⊙倚境ざ群陀胱芙呱痰陌俜直龋Q也愕牟扇÷室话悴坏陀?0%、破碎岩层一般不低于65%。

7) 岩芯完整程度的描述:长柱状L>40cm岩体完整、短长柱状20

饼状\\扁柱状3

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岩石厚度分类表 表H.1.2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m)

巨厚层厚 层 h> 1.01.0≥h>0.5 中厚层薄 层 0. 5≥h>0.1h≤0.1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19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H.2 野外描述

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

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

3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

H.2.3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 “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碎砖块等; “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

“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

H.2.4 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H.2.5 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

20

H.2.6 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 H.3 岩石

H.3.1 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

H.3.2 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

H.3.3 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

H.3.4 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 H.3.5 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

H.3.6 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H.3.7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A附表A.0.3的规定执行。

H.3.8 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

H.3.9 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岩层走向N60W、倾向NE30°、倾角45°,则可表示为NE30°∠45°。

H.3.10 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

H.3.11 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

H.3.12 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 H.4 碎石土

H.4.1 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H.4.2 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级配及形状确定。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2执行。

H.4.3 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等。

H.4.4 碎石土的名称应按H.4.2条确定。当颗粒分选有渐变情况时,应在记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为碎石,表示为卵石→圆砾或角砾→碎石。

21

H.4.5 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 H.4.6 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

H.4.7 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粒组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均应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计其百分比。如无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 H.4.8 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程度。

碎石土的胶结程度可按坚固性分为三级:轻微胶结、中等胶结、强胶结。划分标准可按第H.5.8条的规定确定。 H.4.9 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5 砂土

H.5.1 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H.5.2 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

H.5.3 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3执行。

H.5.4 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等。

H.5.5 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

H.5.6 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和交错状构造等。

H.5.7 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H.5.8 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

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碎块呈棱角状)。 H.5.9 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5.10 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分为稍湿,很湿,饱和。 H.6 粉土

H.6.1 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

H.6.2 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 H.6.3 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22

H.6.4 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极湿)。 H.6.5 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 H.7 粘性土

H.7.1 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分为粘土(Ip≥17)及粉质粘土(10

1 新近堆积的粘性土:系指近期堆积的粘性土,一般分布在湖、塘、沟、谷、河漫滩及阶地陡坎下缘、冲沟等地段,厚度不大;堆积年限短,具有高的压缩性和低承载力;有的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并有触变现象。 2 一般粘性土:第四纪全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 3 特殊性土:

(1)淤泥和淤泥质土: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IL>1.0)、天然孔隙比e>1.0的粘性土。当e>1.5时为淤泥,当1.0

(2)湿陷性黄土: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

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湿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

(3)新近堆积黄土属于全新世近期黄土的一部分,堆积年代短,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土的均匀性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敏感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

(4)红粘土:指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或棕红、黄褐等色)高塑性粘土。其液限WL大于50%,上硬下软,具有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

(5)泥炭和泥炭化土:呈深暗颜色,有半腐朽的动植物残遗物。若土中的有机质及植物残体含量超过60%,应定为泥炭,含量在10—60%,应定为泥炭化土。

(6)膨胀土:指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液限WL一般大于40%,并具有吸水后膨胀和失水后收缩两种可塑变形特性的粘性土。

H.7.3 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湿度等。对特殊性土,应描述其水理性质等。

H.7.4 粘性土的名称应先按第H.7.2条的工程地质特征鉴别,然后再按第H.7.2.1条的塑性指数确定,如Q3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等。

H.7.5 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是指大孔结构、龟裂、节理、层理或带状构造以及虫孔、土洞等特征。 H.7.6 粘性土的气味一般在淤泥、淤泥质土和泥炭、泥炭化土中进行描述。

H.7.7 粘性土的包含物,应重点描述影响土性质的物质,如云母、氧化铁、贝壳、植物根及钙质结***等。粘性土中含(混)碎石和砂土的包裹体时,应描述其重量的百分数、粒径、成份、磨圆度和分布的特征。 粘性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5%又不足10%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如粘土含有机质。 H.7.8 粘性土的状态既可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流塑。塑、

23

B、标准地层描述参考

一、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回填时间, 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直径20~40mm最大粒径120mm 成份以灰岩为主,少量为砂岩,由老黄土、新黄土,中粗砂,砾石充填。 二十四、 中风化

灰岩:灰~深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结构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大部分闭合,由方解石充填,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少量呈碎石块状,碎粒状,土状,长度20~40cm局部溶蚀现像严重,岩芯表面呈峰窝状,溶径5~20mm,最大50mm. 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组成,裂隙较发育,原岩结构部分破坏,沿节理面见有次生矿物,岩芯呈短

24

柱(或长柱)状,长度20~40cm,敲击声脆,RQD=30~50,岩体较完整。 二十五、全风化

粘土岩:褐灰色,黄褐色,棕红色。结构构造完全破坏岩芯呈土状,含风化碎屑,碎块,手捏易碎,遇水易分解。 花岗岩:由剧烈风化的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组成,除石英及部分未尽风化长石外,其余矿物均已风化成粘土矿物,岩芯呈土状,结构完全破坏,RQD=0,岩体极破碎。 二十六、强风化

粘土岩:褐灰色,黄褐色。棕红色,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岩芯呈碎块状,节理裂隙较发育。

花岗岩:(1)由强烈风化的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组成,岩芯呈砂砾状(土状),手捏即散,结构基本破坏;(2)未尽风化的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组成,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碎块状,手折可断,敲击声哑,合金钻具钻进时有拔钻声。

二十七、页岩:灰黄色,薄层状,手捏易散,遇水易崩解。

野外如何用肉眼识别三大类岩石

在固体地球表面,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不同,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在野外,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以及粒度(指碎屑颗粒的大小)、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等用肉眼判断是哪一类岩石。 一、岩浆岩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直接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其主要识别标志有。

(一)、岩浆岩中喷出岩附近保存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痕迹,如,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和柱状节理等;侵入岩常被其它岩石所包围。

(二)、岩浆岩的结构反映了岩浆结晶的特点。侵入岩中的各种矿物结晶良好,属全晶质结构,如花岗岩等;喷出岩是隐晶质或玻璃质,有的似煤渣状,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矿物成分。

(三)、岩浆岩中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在空间排列及填充方式上有如下特点: 1、岩石中矿物颗粒的排列不显示方向性,而呈均匀分布。

2、岩石无论在颜色上还是在粒度上,都是不均匀的,从整块岩石来看,显得斑斑块块,杂乱无章。 3、有熔岩流动的痕迹,例如,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 4、有由挥发成分逸散后留下的孔洞。这种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具有。 5、有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所充填而形成的杏仁状构造。 (四)、除火山碎屑外,岩浆岩不具备层理构造,不含化石。

25

二、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主要识别标志如下。

(一)、沉积岩的颜色、成分和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不同的岩层叠置在一起好像一部巨厚的“书”。因此,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构造特征之一,也是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沉积岩除层理构造外,它的层面上经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它经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1、波痕:是由风、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层面上留下的一种波状起伏痕迹。

2、泥裂:又叫龟裂,指在粘土质或砂质沉积岩表面,由于干燥收缩而形成的不规则的多边形裂纹。 3、雨痕:雨滴打击未固结的细粒沉积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迹。但比较少见。 (三)、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岩结构。特点是岩石可分为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 2、泥质结构。多为粘土矿物形成的结构。 3、化学结构。是通过化学溶液沉淀结晶而成。

4、生物结构。由生物遗体或碎片组成,如介壳结构等。

(四)、生物遗迹:指岩层中含有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或遗骸,即化石。这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所有的沉积岩都具有的特征。 三、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以其特有的变质矿物、结构和构造区别于岩浆岩和沉积岩。 (一)、变质岩的矿物

变质岩中含有仅在变质作用下才能形成的变质矿物。最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的变质矿物有:滑石、石墨、红柱石、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等。 (二)、变质岩的结构

1、变晶结构。在变质过程中矿物重新结晶所形成的结构。最常见的变晶结构有:①等粒变晶结构:矿物晶粒大小大致相等,多呈它形,互相镶嵌很紧,不具定向排列。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②斑状变晶结构:与岩浆岩的斑状结构相似,在细粒的基质上分布着一些大的晶体——变斑晶。如某些片麻岩和片岩常具有这种结构。③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状矿物(云母、绿泥石等)定向排列,如各种片岩。

2、变余结构。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彻底,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可以被保留下来,称为变余结构,也称残余结构。 此外,还有压碎结构、交代结构等。 (三)、变质岩的构造

变质岩中最常见的片理构造也是鉴别某些变质岩的重要根据。岩石中片状、板状和柱状矿物,在压力作用下呈平行排列的现象叫片理构造。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26

1、 板状构造:岩石易剥成板状,破裂面光滑平整,肉眼难以分辨矿物颗粒。 2、 千枚状构造:在岩石的破裂面上可看到强烈的丝绢光泽和皱纹。

3、 片状构造:岩石中大量片状矿物和粒状矿物都呈平行排列,构成较薄而清晰的片理。

综上所述,在野外用肉眼识别三大类岩石,必须从理论上熟练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三大类岩石的标本。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对学校及居住区周边环境中岩石类型的调查。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 附录:专业词试验及解析

1、干强度:将一小块土捏成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扳断及捻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 (1) 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扳断者为干强度高。 (2 )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扳断者为干强度中等。 (3 )易于捍碎和捻成粉末者为干强。

2、韧性:材料的断裂前吸收能量和进行塑性变形的能力。与脆性相反,材料在断裂前有较大形变、断裂时断面常呈现外延形变,此形变不能立即恢复,其应力-形变关系成非线性、消耗的断裂能很大的材料。通常以冲击强度的大小来衡量。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

各地层的颜色根据各个钻孔的实际情况描述(如灰黄、灰白、紫红色等)

素填土:颜色…..,主要由粘性土新近回填,(包含物根据各钻孔的实际情况填写、如含碎石、建筑垃圾等),未经专门压实处理,呈松散状,均匀性及密实性较差。

填石:颜色…..,主要由花岗岩块石新近回填,局部夹少量碎石、粘土及砂砾。块石直径….~…m(根据各钻孔的实际情况填写),回填时经过专门压实处理,呈稍密状,均匀性较差,密实性一般。

填砂:颜色…..,主要由中砂(或粗、砾砂)新近回填,未经专门压实处理,呈松散(或稍密)状,饱和(稍湿或湿),级配一般,均匀性较差,密实性一般。

淤泥:黑、灰黑色,海积成因,主要由粘、粉粒组成,含有机质、少量腐植质及贝壳,具臭味,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等,流塑。(有无含砂及含砂量根据各钻孔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

淤泥质土:黑、灰黑色,海积成因,主要由粘、粉粒组成,含有机质及少量腐植质,具臭味,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等,流~软塑。(有无含砂及含砂量根据各钻孔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

粉质粘土:颜色…..,冲洪积成因,主要由粘粉粒及砂砾粒组成,砂砾含量约10~20%,切面光滑,干强度高,摇振无反应,韧性中等,可~硬塑。

中(粗)砂:颜色…..,冲洪积成因,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亚圆形,级配一般,含泥约10~20%(根据钻孔实际情况定),饱和,稍密(根据标贯击数定,小等于10击为松散,11~15击为稍密,15~30为中密,大于30击为密实)。

砂质粘土:颜色…..,冲洪积成因,主要由粘粉粒及砂砾粒组成,砂砾含量约20~40%,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摇振无反应,韧性中等,可~硬塑。

残积土:颜色…..,主要由长石风化的粘粉粒及石英砂砾组成,砾粒含量约10%,原岩结构特征可辩,母岩为花岗岩。干强度低,韧性差,切面稍光滑,摇振无反应,可 ~ 硬塑。

全风化花岗岩:颜色…..,主要由剧烈风化的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组成,除石英及部分未尽风化长石外,其余矿物均已风化成粘土矿物,岩芯呈土状,结构完全破坏。

27

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颜色…..,主要由强烈风化的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组成,岩芯呈砂砾状,手捏即散,结构基本破坏。

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颜色…..,主要由未尽风化的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组成,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碎块状,手折可断,敲击声哑,合金钻具钻进时有拔钻声。

中(微)风化花岗岩:颜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组成,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或长柱)状,敲击声脆,RQD= %(根据大于10cm的岩芯长度与岩石总进尺的比值而定,RQD值写在最后一个回次)。

对于花岗岩地区,对于风化岩的化风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标贯测试标定,这是最有效的方法,30~50击为全风化,大于等于50强风化,小于30可定为残积土(一般为粘质砂土或砂质粘土),同时可仔细观察标贯样进行肉眼鉴定。 2、如果用冲击钻进,一般弹锤较厉害进尺很困难时则已经进入强风化(20~30cm),全风化有弹锤单仍可进尺。地下水对风化岩强度影响较大,需要注意。

3、如果采用回转转进,判断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强风化面以上进尺较快,而且很难取到岩芯,一不小心就会漏过。一般是观察进尺速度、岩粉,通过停水干捎取芯观察。强风化一般可取到块状的岩芯,锤敲易碎;中风化呈短柱~柱状,观察节理裂隙及充填等;微风化用合金钻头进尺较慢,响声明显,岩芯呈长柱状。

4、地区经验对各风化带厚度、软弱带分布、断裂带都很重要。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