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 下载本文

4.4关系的闭包

[定理1]: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R∪IA一定是自反的,而且是包含R,具有自反性的最小关系。(其中IA是A上的恒等关系)。

[定义1]:称R∪IA是R的自反闭包,记为r(R)。

证明:对?x∈A,∈IA ?R∪IA,且R?R∪IA。若R’ 包含R且具有自反性,则IA ?R’,R?R’,IA∪R?R’。即IA∪R为最小。

[推论1]:当且仅当R是自反闭包,R具有自反性。 证明:

(1)R是自反闭包,R=IA∪R?IA ?R; (2)R具有自反性,IA ?R,R∪IA=R. [定理2]: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R∪R-1是对称的,包含R的最小关系。 (其中R-1是R的逆关系)。

[定义2]:称R∪R-1是R的对称闭包,记为s(R)。

证明:(1)若∈R∪R-1,则 ∈R 或∈R-1, ?∈R-1 或∈R 故∈R∪R-1(对称性)。

(2)若R’为包含R,且对称的二元关系,

则对?∈R∪R-1, ∈R?∈R’;

∈R-1 ?∈R ?∈R’ 又R’具有对称性,∈R’, 故R∪R-1?R’。

[推论2]:当且仅当R是对称闭包时,R具有对称性。

证明:(1)R具有对称性,

∈R,则∈R, 又∈R-1

即?∈R-1,∈R ?∈R

?R-1?R?R∪R-1=R;

(2)R是对称闭包时,R=R∪R-1?R具有对称性。

[定理3]:传递闭包t(R)=R∪R2∪R3∪… 例6:

设A={1,2,3},R={<1,1>,<1,2>,<2,3>},求t(R) 。

?110??111???2??3解: R=001,R=000=R ???????000???000???111???23故 t(R)=R∪R∪R=001 ????000??t(R)={<1,1>,<1,2>,<1,3>,<2,3>}

4.5等价关系和偏序关系

[定义1] 等价关系: A上的二元关系R,如果R是(1) 自反的;(2) 对称的;(3) 传递的,称R为等价关系。若∈R,称x与y等价,记作x~y。 [定义2] 等价类:把A中的等价元素归为一类,称为等价类。

注:等价关系R把A的元素分为若干类,各类之间没有公共元素。确定的R是对集合A进行的划分。 [定义3] 集合的划分:把集合A分为若干子集A1,A2 ,… ,满足:

(1) 当 i ≠ j 时,Ai∩Aj=? (2) ?x∈A,?i,

使x∈Ai (i=1,2,…),

则集合? = {A1,A2,…,An,…} 称为A的一个划分。 注:

(1) ? ? P(A)(A的幂集);

(2) 当且仅当A = ?,? = P(A)={?}; (3) A非空时,?? P(A). [定理1]:

A在等价关系R下的等价类正是A的一种划分,A的任一种划分,也必有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R与之对应。 证明:

R是等价关系, ?x∈A,由R的自反性,∈R,即x与x属于同一等价类,即?i,x∈Ai.若i≠j,Ai≠Aj,而Ai∩Aj ≠?。则?z∈Ai∩Aj,z∈Ai,且z∈Aj , 对?x∈Ai,x~z,z∈Aj.对?y∈Aj,y~z,即z~

1

y(对称性), 由R传递性,x~y.由x,y的任意性,故Ai=Aj与Ai和Aj 为不同的等价类矛盾。 故Ai∩Aj = ?,所以,R完成了等价类的划分。

若A已进行了划分,则构造二元关系R。 (1) ?x∈A,使∈R.

(2) 分别对每一等价类内所有两个不同元素x,y,∈R,使∈R. 显然,R是自反的,对称的,而且也是传递的,因为若∈R,∈R,则x,y,z均在同一等价类内,故∈R。 例1:

A={52张扑克}

R1={|x与y同花,x,y是扑克}R2={|x与y同点,x,y是扑克}则: R1把A分为四类同花类, R2把A分为13类同点类。

例2:

A={0,1,2,3,4,5}

R={<0,0>,<1,1>,<2,2>,<3,3>,<1,2>,<1,3>,<2,1>,<2,3>,<3,1>,<3,2>,<4,4>,<4,5>,<5,4>,<5,5>}

R是等价关系,但不直观,用关系图表示。

三个不连通的图

二元关系R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且把A分成了三个等价类,{0},{1,2,3},{4,5}

[定义] 商集:等价关系R将A分成若干等价类,每个类选个代表组成新的集合称为A关于R的商集,表示为A/R。

例:在上例中 A/R={[0],[1],[4]}

[定义] 商集的元素个数(即A在R下的等价类个数)称为R的秩。 例3:

R={|x≡y(mod3),x,y∈Z}是整数集合Z上模3同余的二元关系,证明R是等价关系。 证明:

(1) x≡x(mod 3). 自反性

(2) 若x≡y(mod 3),则y≡x(mod 3). 对称性

(3) 若x≡y(mod 3),y≡z(mod 3), 则x≡z(mod 3). 满足传递性。 故R是等价关系。 商集:Z/R={[0],[1],[2]} 其中,[0]={…,-6,-3,0,3,6,…} [1]={…,-5,-2,1,4,7,…} [2]={…,-4,-1,2,5,8,…} [定义] 偏序关系:

R是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R满足: (1) 自反的 (2) 反对称的 (3) 传递的 则称R是A上偏序关系,简称偏序。记作?。 例:

A={1,2,3,4,5,6,7,8,9}

B={a,b,c}

R1={| x?y,x,y∈A} R2={| x|y,x,y∈A}

R3={|s1?s2, s1,s2∈P(B)} 记号:

R={ | x?Ry, x,y∈A},其中?R可为? ,|, ?。 注:

(1)用矩阵表示偏序关系,不能明显看到 二元关系的特征。

(2)用简化的关系图表示较适合。 简化的关系图:

(1)自反性:每个顶点都有自回路,省去。 (2)反对称性:两个顶点间只可能有一个箭头

从左→右,或从下→上的方向, 从小到大安置顶点,可省略箭头。 (3)传递性:由于有∈R, 则∈R,

故只画对应的边, 省略边

2

[定义]:Hasse图

设?是A上的一个偏序关系,如果x?y,则将x画在y下面,且不?z,使x?z,z?y,则x,y间用直线连接。并符合简化的关系图的绘制,称这样得到的关系图为Hasse图。

上例中偏序关系的Hasse图如下:

[定义] 全序:

A上偏序关系R,如果?x,y∈A,都有x?y,或y?x,则称R为A上的全序关系。 注:

(1) 全序的含义:A中每两个元素均能比大小,即任何两个元素都相关。 (2) 偏序则是部分有序。

(3) 上例中,R1是全序,R2,R3都是偏序。

如:R2中,{1,2,6},{1,2,4,8},{1,3,9}都排成了序,但2与3,5与7,7与9…,在整除的意义上来说无法排出大小来。 [定义] 偏序集:

集合A及A上的一个偏序关系R组成的二元组<A,R>,称为偏序集,记为<A,?R>或<A,?>。

注: 同一集合上的两个不同的偏序关系,所构成的是两个偏序集, 如:R1和R2都定义在A={1,2,3,4,5,6,7,8,9}上,但<A,R1>与<A,R2>显然不是一样的偏序集。 [定义] 全序集:

偏序集<A,?R>中的偏序关系?R是A上的全序,则此<A,?R>称为全序集。 <A,R1>是全序集。显然,全序

3

集是偏序集的特例。又如:(-∞,+∞)实数全体,在?下是全序集;<N,?>当然也是全序集。

[定义] 极大元与极小元:

是偏序集,B?A,若y∈B,且在B中找不到一个元素(xx≠y),使y?x (x?y),则称y为B中的极大元(极小元)。 例:<N,|>是偏序集,

B={2,3,4,5,6,7,8,9} 则B中极大元:8,6,9,5,7 极小元:2,3,5,7

注:极大元,极小元并不要求唯一,且同一元素,可以既是极大元,又是极小元,如5,7。 注:

极大元,极小元必须是子集B中的元素。 [定义] 最大元与最小元:设是偏序集,B?A,若y∈B,?x∈B,x?y (y?x),则称y为B的最大元(最小元)。 例:在上例中,Hasse图如下所示:

结论:

子集B中是不存在最大元(最小元)的。 例: A={a,b,c},

R3={|s1 ? s2,s1,s2∈P(A)},< P(A), ? >是偏序集。 设B={?,{a},{b},{c},{a,b},{a,c},{b,c}}其Hasse图如下所示:

结论:B存在最小元? ,没有最大元。 注:最大元(最小元)本身应属于子集B,且与B中任一元素都有关系。

[定义] 上界与下界:

是偏序集,B?A, 若y∈A,对 ?x∈B,x?y (y?x)称y为B的上界(下界)。 注:

(1) 上例中,B无最大元,但存在B的上界{a,b,c}。

(2) ?为B的最小元,也是B的下界。 (3) 最大(小)元是B的一个上(下)界。 (4) 上(下)界可以不唯一,也可以不存在。 [定义] 上确界与下确界:

是偏序集,B?A,若y是B的一个上界(下界),而对于任意的B的上界(下界)x,都有y?x(x?y),则称y是B的上确界(下确界)。 *注:上确界:最小上界 下确界:最大下界

如果存在上(下)确界,则上(下)确界一定是唯一的。 例:

中取B’={?,{b},{c}},则

{b,c}与{a,b,c}是B’的上界,{b,c}是B’的上确界。 *注:存在上(下)界,并不一定存在上(下)确界。

例:p={a,b,c,d,e} A={a,b,c},<p,?>

一的y?ranF使xFy成立,则称F为函数。

1、设A,B为集合,若f 为函数,且domf =A,ranf ?B,则称f 为从A到B的函数,记作f :A→B.

A的子集A’的象:

设f :A?B, A’?A, 则A’在f下的象是 F (A’)={f (x)| x?A’}.

当A’=A时,称f (A’)=f (A)=ranf 是函数的象。

2、设A,B为集合,所有从A到B的函数构成集合BA,读做“B上A”,即

BA ={f | f :A→B}.一般的,若|A|=m, |B|=n, m,n不全是0,则|BA|=nm。 如,A={0, 1, 2}, B={a, b},

BA= {f 1, f 2, f 3, f 4, f 5, f 6, f 7, f 8 }.

3、 设函数f :A?B,若ranf =B,则称f 是满射的(或映上的)。

例:设函数f :A?B,其中A={a, b, c, d}, B={1, 2, 3},f (a)=3, f (b)=2, f (c)=1, f (d)=3. 问:f 是满射的吗?

a c f

结论:

(1)d,e是A的上界。

(2)d与e无法比大小,不存在上确界。 (3)A的下界不存在,不存在下确界。

4.6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设F为二元关系,若?x?domF都存在唯

4

4、设函数f :A?B,若对于任何的x1, x2?A, x1?x2, 都有f (x1) ?f (x2),则称f 是单射的(或一对一的)。 例: 设函数f :A?B,其中A={a, b, c, d}, B={1, 2, 3, 4, 5},f(a)=4, f(b)=5, f(c)=1, f(d)=3. 问:f是单射的吗?

· ··b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