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答案】(1)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答出“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均可得分,其他答案不给分)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发展受阻。
(2)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答出“改变传统救灾方式”或者“利用灾民进行灾后重建”也可以得分,其他答案不给分);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民合作运动)。
原因: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政府财政困难;国民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主义侵略(或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等。
(3)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府 对外政策 主要内容 杰斐逊政府(1801-1809年) 麦金莱政府(1897-1901年) 威尔逊政府(1913-1921年) 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 义 义 义 孤立主“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最大限度地保护美国在本土的一切利益,完善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 合伙主与欧洲国家合伙控制亚洲落后国家,针对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国际主积极推行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制度实现多边国际合作,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 遏制战略 “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遏制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苏、反共的广泛联盟。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 尼克松政府(1969-1977年)
尼克松主义 全球战略收缩,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摘编自雷兴长《论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受其综合国力变化的影响
说明:美国建国初,经济发展仍很落后,国内矛盾复杂,为了保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美国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奉行独立自保的“孤立主义”政策。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长,历经“合伙主义”“国际主义”“遏制战略”等外交政策,逐步走向世界,并最终确立起称霸世界的战略。 综上,美国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是其不同时期综合国力变化的结果。
(说明:“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其他角度: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均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受国际环境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受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等。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石勒(274-333年),羯族人,于319年建立后赵政权。在位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吸纳汉族士族成立“君子营”,规定“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出仕后赵;实行租税制,停止以前“收掠野谷”的掠夺方式,重视安抚流人,减轻编户齐民的田租户调,常常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于“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一百五十人”,供汉族地主子弟入学,成绩优异者,推荐至朝中或地方任职。石勒的这些举措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据邓乐群《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石勒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石勒改革的意义。
【答案】(1)重视汉族知识分子;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轻摇薄赋;注重吸收利用汉族制度文
化。
(2)有利于后赵政权的巩固;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客观上推动后赵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民族交融。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中,广播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德军占领法国后,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全面控制了伪满广播。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广播亦是如此。在广播中,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应对法西斯的广播出击战,也对广播严加控制,除报道战事、战况外,还有自办的广播节目。英国创办了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给敌方制造混乱;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最终和美军达成同盟。流亡英国的戴高乐经常通过BBC演说,鼓舞法国民众。
——摘编自徐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广播出击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开辟“第四战线”的作用。
【答案】(1)侵占控制占领区的广播电台;宣传法西斯思想;报道失实,粉饰侵略;配合军事侵略。
(2)鼓舞斗志,瓦解敌方军心;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巩固;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年)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救国”的方式拯救社会。后来,陈望道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应该兴办实业,要兴办实业就要出国留学,于191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陈望道逐渐打消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幻想,奠定了救国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为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改名为“望道”。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首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在1920年参与筹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摘编自郭群英《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传播和践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望道救国主张发展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望道的历史功绩。
【答案】(1)社会动荡,民族危机;个人立志救国,与时俱进;爱国救亡思潮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改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基础;是近代爱国救亡的典范,激励了先进中国人的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