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零距离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 下载本文

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然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距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之地..处其中,而彼五国顿兵坐视,不敢窥魏者何哉?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君若念社稷,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欲而无他求,以威魏国之师,所失甚小,所得甚大。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起必去之。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却行不入大梁,君之国空了。臣窃为君忧之。”武侯曰:“善。”复.进吴起。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大梁: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 短: .(2)汤不能臣务光 臣: .(3)西有虎狼之秦 虎狼: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欲而无他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公子成劝说魏武侯起用吴起的三个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解题指津】第1小题考查了文言实词的用法。解释词语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应该在语境中解释。考生作答时首先应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揣摩并联想课内注释中该词的义项。如果按实词的字面意思解释不通,就应考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重要知识点。(1)“短”的词性是形容词,从语法上看,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在句中“短”的后面出现了名词“吴起”,所以这里“短”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揭短”的意思。(2)对“臣”字的解释和“短”类似,名词赋予动词特性,是意动用法,是“让……担任大臣”之意。(3)“虎狼”,修饰“秦(国)”,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可译为“像虎狼一样”,而不能照字面意思直译。

第2小题考查虚词“焉、然、以、之”的用法。所考查的四个虚词,八个句子,涉及课外、课内各四句,课内的例句分别出自《墨子·公输》《隆中对》《五柳先生传》和《陈涉世家》,命题者在句子后面对出处已作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考生记忆。答题时考生可以课本中的例子为参照,对其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运用排除法,快速排除干扰项,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A项中的“焉”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3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字用在句末,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及物动词作谓语,其后的“焉”作代词,相当于“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句中“焉”代指“蛇”。(2)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其后的“焉”皆为兼词。如:“今吾子又死焉。”(《苛政猛于虎》)句中“焉”相当于“于之”“于此”,意为“(捕蛇)这件事”。(3)动宾短语后,“焉”或为兼词,或为语气助词。如:“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句中“焉”为兼词,于之。B项中的“然”在课本中的用法有三种,一是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1)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谓为信然。(《隆中对》)二是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1)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2)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是用作语气助词,

样子”。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然”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根据分析,“然”在本题中不是连词,语气助词也被排除,只有一种解释,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C项“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中“以”的用法,只要联系上文意义自明。上句“不敢窥魏者何哉?”下文解释原因,所以“以”作

42

连词,译作“因为”。D项“臣窃为君忧之”中“之”作“忧”的宾语,代词,“这件事”。 第3小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第(1)句中有固定句式“与……孰”,用法和“孰与”相同,译作“跟……相比,哪一个……”,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是本句翻译的关键点。第(2)句从考点角度思考有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予”(给,给予);一个是“足”,形容词用作动词,“满足”。

第4小题考查考生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来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是怎样评价的,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辩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辩理”。

通过对以上三个层次的梳理,就能对阅读材料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再根据题干的要求作答。 【误区提示】第1小题中的“短”“臣”“虎狼”都是词类活用,只有把握住了句子中词语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词类活用的具体情况。答题时,考生如果不能迅速确定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关系,只是按字面意思解释就会解释错误。

第2小题中的“焉”,作为兼词和语气词使用时,容易出现混淆,需要根据前后词语仔细判断;“以”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多,如果对其意义和用法搞不清楚,也很难判断正确。 第3小题翻译句子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对句子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不准确;二是不理解句式特点,望文生义,只是翻译出句子部分的内容,翻译有遗漏。

第4小题概括信息时有的考生不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内容有遗漏也有重复。 【参考答案】1.(1)短:揭短。(2)臣:让……担任大臣。(3)虎狼:像虎狼一样。 2.B 3.(1)况且您自己认为,与殷汤、周武王相比,谁更贤明?(2)只要是吴起想要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 4.(1)能力超凡的人如果不贪图钱财,不会甘为人臣;(2)有了吴起这样的将军,其他五国才不敢轻举妄动;(3)如果吴起离开,天下士人都将退却离开,魏国将无人可用。

43

【例3】 (2012·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吾何与为?”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即遣左右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夜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 政绩尤异,远近称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牛孳至十余头 孳: .(2)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 左右: ..(3)将之诣妻家村中 诣: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以衫蒙其头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老母如其言 .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D.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