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下载本文

3、原罪和恩典说。 (四)基督教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真正的历史是“上帝之城”的历史。 思 考 题:解释“教父哲学”。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一、什么是“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一)“经院哲学”含义

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二)“经院哲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早期):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最主要的是唯名论同实在论之争。安瑟尔谟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第二阶段: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叶,是经院哲学兴盛和开始衰落时期,最主要的是托马斯 ? 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二、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一)争论的焦点

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二)问题的由来

来源于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认为是最高级的问题的三个问题: (1)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

(2)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3)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

6世纪的哲学家波埃修把问题引进,并强调其研究价值。 12世纪时问题成为神学家关注的焦点。 (三)唯名论的观点

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不过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的区分: 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四)实在论的观点

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实在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分:

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 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五)争论的哲学意义

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因此,争论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哲学活动,是哲学基本派别斗争的特殊形式。列宁说:“当然,中世纪唯名论者同实在论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 (六)争论的社会意义

争论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的反映。 二、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 (一)生平活动

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年。早期实在论最著名的代表。 (二)关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观点 1、不否定理性的作用。

2、认为“信仰,然后理解”。 (三)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1、“本体论证明”的内容; 推理形式:

2、对“本体论证明”的辩护:

(1)高尼罗对安瑟尔谟的证明的反驳: (2)安瑟尔谟对反驳的辩解: (四)关于同罗色林的争论

他同罗色林的争论代表了实在论同唯名论的第一次交锋。 三、罗瑟林

(一)生平活动

Roscellinus、约1050——1125年。极端唯名论的代表。 (二)主要思想

1、认为真正的实体只是个别事物。

2、认为共相(一般概念)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如果是实在的话,只是表示声音而已。

3、在逻辑上对“三位一体”教义产生了异议解释。 四、阿伯拉尔 (一)生平活动

Peturs Abalard、1079——1142年。温和的唯名论的代表。 (二)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的观点

1、他不是一般地承认理性的作用,而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去认识理性的作用。 认为辩证法的首要任务不是证明、解释,而是探索、批判。 认为辩证法可以帮助找到产生信仰的不确定性的原因。 2、认为理性与信仰不是对立的,“真理不会反对真理”。 (三)“概念论”的唯名论思想 1、对实在论和极端唯名论的批判:

对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关于存在共相实在的观点的分析批判。

对罗色林的极端唯名论否定一般概念的意义的观点的分析批判。 2、“概念论”的主要观点:

(1)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共相不是实体,也不表述个别实体以外的实体。 (2)共相作为名词是有形的,作为名词的意义是无形的,但心灵中有关于它的印象。

(3)共相表述的事物共同状态在感性事物之中,但共相把握这一状态的方式却在理智之中,表现为心灵中的一般印象。

(4)个别事物是产生共相的原因,但共相一旦产生,便成为不依赖个别事物的心灵印象。 思考题

1、解释“经院哲学”。

2、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证明”。 3、解释“唯名论”、“实在论”。

4、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

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

13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方面,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以柏拉图哲学为主变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主。在促成这个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12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也叫“西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于另一派叫“东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而言),因其代表人物为阿维洛伊(Averroe)而得名。 阿维洛伊主义由于是在阿拉伯人翻译和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形成的,所以它主要的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对经院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观点有:

(1)认为物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所谓从“无”中创造出世界的学说,是神学家最荒谬的臆造之一。

(2)“双重真理论”:认为哲学和宗教归根到底导致同一个真理。二者追求真理的形式不同。哲学高于神学。

(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西欧人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要途径,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就是阿维洛伊主义被译成拉丁文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思想,也叫“世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代表人是巴黎大学的西格尔(Siger of Barbant、1240—1284年)。

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经院哲学的影响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性。其对经院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主要是以上阿维洛伊主义所主张的观点。 二、托马斯主义

(一)托马斯(Thomas Aquinas)的生平活动 (二)托马斯论哲学和神学的关系

1、认为哲学和神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

(1)认为区分科学的标准不在于客观对象,而在于研究方式,同样的对象可以被不同的方式认知而成为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神学和哲学有着共同对象,但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学靠天启认识它们,两者因此是两门独立的科学。

(2)认为神学虽然也使用演绎推理,但它的演绎前提与哲学的不同,而判断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取决于它是不是一个演绎体系,因此神学和哲学是不同的科学。

(3)认为“在哲学外,建立一种凭上帝启示的学问,是有益的”。好处是人类的拯救来的更

合适、更准确。

2、认为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1)认为神学“在思辨和实践两方面都超过其他科学”,因此神学高于哲学。

(2)认为人的理性属于自然,而上帝的恩典又是成全自然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神学需要哲学。认为神学可借哲学“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三)托马斯的“形而上学”

托马斯从维护神学的目的出发,在他的“形而上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1、关于“存在”的意义的观点。

(1)认为存在的意义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因此,它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它也就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 (2)认为存在高于、由于和先于本质。 2、关于“实体”的划分的观点。

托马斯根据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不同,把实体看作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系统,体现了他的温和的实在论的态度。这个等级系统为最高实体上帝、精神实体、物质实体。 (四)托马斯对上帝存在的论证

相对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的证明属于后天的证明,即是从经验出发的证明。

1、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 2、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 3、从可能和必然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4、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 5、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五)托马斯的认识论 感觉论 理智论 意欲论 1、感觉论

托马斯的认识论与他的实体学说是一致的,因此他首先论及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认识形式——感觉。

(1)认为感觉是知识的一个来源,知识开始于感觉。

他说:“有感觉才能理解”,“只有当感觉健全、精确时,心灵才能自由驰骋”。因此他认为感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犯错误的。

(2)认为认识在由感觉到理智的过程中,感觉区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两种形式。 外感觉是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感官活动,根据感官和感觉对象的结合的区分标准,分成看觉、听觉、嗅觉、尝觉、触觉五种,其中触觉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外感觉。人的外感觉并不高于动物的外感觉。

内感觉以可感形式为对象,它是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印象进行再认识,它能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在事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从各方面认识事物全部。它包括有通感、辨别、想象、记忆四种形式,其中想象是最重要的内感觉。想象意味着理智潜在地参与了感觉活动,因此想象是思想的初级阶段。人的内感觉超过动物的内感觉。 2、理智论

托马斯是把理智活动看作比感觉活动更高级的认识活动来论述的。

(1)认为理智活动以抽象形式为对象,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