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下载本文

2、他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他并且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理论。 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 五、原子论

原子论也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Democr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

(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二)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三)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四)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2、约定论:认为对于象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也就就是约定的。

德谟克利特还有根据原子论而发挥的伦理思想。 思考题

1、伊奥尼亚派关于世界的本原的各种说法。 2、解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3、赫拉克利特的素朴辩证法观点。 4、毕达哥拉斯派的“数本原”观点。 5、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什么? 7、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章 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智者和智者运动 1、智者:

(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在此所指:即“职业教师”,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

所成就的人。而“智慧”主要指演说和辩论的技巧。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追求目标。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 1、“自然说”:

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

2、“约定说”:

“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

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4、智者批判精神的原则: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我想是真的,就是真的;我相信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

(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

1、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421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命题。

2、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0—370年)的三个命题. (1)无物存在。

(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3)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这是极端夸大认识的相对性,从而否定认识的绝对性,直至否定认识、否定认识对象本身的观点。

(五)智者运动的意义

1、智者运动的消极影响:对文明的极大破坏性,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哲学自掘坟墓”。

2、智者运动的积极意义:是创新的必要环节。

它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他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 (1)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说明能够认识的道理迫使哲学寻求认识的标准。 (2)智者抨击传统道德迫使道德反对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来保卫自己,找出是非的合理原则。 (3)智者抨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和更纯粹的神的观念。 (4)智者批评国家和国家的法,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哲学理论的发展,必须把这种理论建立

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必须追溯到根本的原理。 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1、命题提出与智者运动的关系。 2、命题的含义。 3、命题的意义。

(1)重新激发对真理的追求。

(2)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二)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命题 1、命题的含义。

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 2、命题的意义。

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三)苏格拉底方法

1、认为获得知识要有正当的方法。

2、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无知”。 3、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 (1)概念定义方法之一:归纳法。 (2)概念定义方法之二:演绎法。 (3)形式:对话和问答。

方法一实例:苏格拉底让欧提德穆斯学习到“正值”的含义。 方法二实例:苏格拉底给“好公民”寻找定义。 思考题

1、解释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解释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 关于柏拉图的著作的鉴别与分类:

柏拉图综合了以前哪些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的)知识。 (2)苏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是关于概念的知识。 (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经常变化。

(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认为存在是一。 (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是多。

(6)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 其中苏格拉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是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原则的发展。 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 (一)“理念”的含义:

它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它在柏拉图的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

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二)“理念”的特征:

1、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 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3、不变性和永恒性。

4、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

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三)关于“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的学说

柏拉图设立“理念”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可感事物的目的,“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总之是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 1、“分有”说

(1)“分有”说的基本思想:

“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分有”的结果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

(2)晚年柏拉图因“分有”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对“分有”的意义进行了限制和修正。

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 认为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认为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 认为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

认为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 2、“摹仿”说

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二、柏拉图的知识论

(二)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和对比。 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 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 主体:自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