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下载本文

第十六章 法国启蒙哲学

一、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法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但它是最为彻底和影响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在后来的世纪里影响深远。它的特点有: 1、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进步的运动。

法国启蒙思想主要代表了新兴的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是先进阶级的思想和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对本身就具有直接进步性的自然科学的概括反映。 2、它把理性作为批判的工具和武器,把理性作为至高无上的评判标准。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恩格斯说:“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3、它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唯物主义的。 法国启蒙思想一开始就承认自然的独立性,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发展到最后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在哲学上完全是唯物主义的(至少在自然观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也因此典型地表现了它在近代的最高形态——机械唯物主义。

4、它具有鲜明的战斗性,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法国启蒙运动始终有两个主要的明确的现实目的:

(1)反对法国专制的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充分展示理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制度。

(2)反对和否定天主教和宗教神学,甚至否定一切宗教,主张无神论。

因此每一个启蒙思想家都是一名战士。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后来,“学者+斗士”形成为法国许多思想家的人格特征。 二、早期启蒙主义者的思想

一般认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可根据他们的思想特征划分为相对集中的四类:

一是早期的以“自然神论”为特征、对宗教持较温和的批判态度的启蒙主义者。

二是后期的以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为特征的、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百科全书派”。 三是代表来自下层劳动群众的先进意识的、以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为特征的、对私有财产制度持否定态度的启蒙主义者。 四是作为特例的卢梭。

早期启蒙主义者主要有贝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孔狄亚克等。下面对他们各自主要的思想观点作介绍。

(一)皮埃尔 ? 贝尔的怀疑论

贝尔ierre Bayle、1647年—1706年。 著《历史的和批判的辞典》。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他是“使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 贝尔的思想特点是怀疑论的,即以怀疑论作为理性批判的武器,针对宗教神学,指出一切神学问题和争论都是混乱、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他通过怀疑论而得出的两个结论观点: 1、认为理性和信仰应分开,信仰和理性为“双重真理”。 2、认为道德与宗教也应分开。

他认为道德的基础不完全是信仰,理性对实际环境和行动后果的算计也可使人趋善避恶。认为中国就是一个由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

贝尔的观点对于当时来讲当然是惊世骇俗的。

(二)孟德斯鸠的法哲学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年—1755年。 著《论法的精神》等。

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是为了探索法律的形成原因,他把这些原因统称为法的精神。主要观点有: 1、他受当时已有的“自然法”的观念的影响,认为法是“由万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一切实体都有“法”,连神也不例外。

2、认为人类社会的成文法要以人类的自然法为基础,人的自然法与人的本性和生活条件是相吻合的。

3、认为成文法要符合建立政府的“本性和原则”,尤其要适应一国的自然状况,因为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和社会制度。

4、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然法派生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和独裁专制。 5、在他主张的政治制度中,认为应是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 孟德斯鸠的“法”相当于“规律”,是理性可以认识和把握的。 (三)伏尔泰的理神论

1、他受牛顿的自然观的影响,推导上帝存在是必然的。 宇宙需要一个最初的推动者;

有限的物质的运动和引力需要上帝给与; 思维需要上帝置入到物质中。

2、认为上帝仅仅作为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和自然规律的制定者而存在,他在创世后便不再干预宇宙了。

上帝犹如一位建筑师。

3、认为上帝的存在对道德世界也是必要的。 他说:“即便上帝不存在,也要创造一个。” (四)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

孔狄亚克:Etienne Condillac、1715年—1780年。 著《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体系论》等。 孔狄亚克的哲学也是自然神论,但是他的理论的特点是对洛克的经验论的宣传和感觉主义的解释。

1、他同意洛克认为认识起源与经验的基本观点,但是不同意洛克的“双重经验说”,认为经验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对外物的感觉。认为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 2、他贯彻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一反认识论中的视觉中心主义,提出了触觉中心主义。认为惟有触觉才能以身体来认识外部的形体。 三、卢梭的思想

(一)卢梭论自然状态

卢梭也在人类社会以前划出一个“自然状态”,他的所谓“自然状态”的特点:

1、认为自然状态指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自然状态的人的全部欲望是肉体需要,没有理性和观念,具有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2、认为自然状态的人还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和平等。认为人对自然有服从或反对的自由,并意识到这种自由。

卢梭名言:“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3、认为自然状态既赋予人以自由,也包含着丧失自由的原因。原因就是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个人充分发挥自己不同的自然能力,在技巧、知识、声誉、分配等方面产生了事实上的不

平等,最后到达自然状态的终点——私有制的产生。 (二)卢梭论社会的不平等与平等

首先,卢梭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是从天然平等向社会不平等的过渡。关于人类的这个第一个过渡,他主要的观点有:

1、他虽然认为不平等的产生根源于人性的自然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生产和生产技术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导致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2、他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但它的产生却是必然的。 3、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

(2)第二阶段:官职的设置,通过契约建立国家政权。

(3)第三阶段: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

在卢梭看来,人类的第一个过渡既是进步,也是退步。因此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必然物极必反,暴君要被暴力所推翻,社会开始新的平等。

卢梭认为人类新的发展阶段是从社会不平等向社会平等的过渡。关于这个第二个过渡,他认为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重新使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在这里卢梭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社会契约论,他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第二次社会契约与第一次社会契约不同。它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制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

2、认为这次的社会契约进行的权利转让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这种转让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自由权不会因转让而被剥夺。

3、认为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既不是霍布斯说所的有绝对权力的“利维坦”,也不是洛克所说的只有有限权力的政府,而是集强制的权力和自由的权力于一身的“公意”。 卢梭的“公意”概念有两方面的性质:

(1)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集合概念。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

(2)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它是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

卢梭的社会不平等与平等论具有为革命辩护和倡导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的实践意义。 (三)卢梭的良心论

卢梭是性善论者,良心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而且也是知识的原则。他的良心论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良心是天赋的自然情感。

2、认为良心在知识和理智活动领域起着判别真假是非的规范作用。

3、认为良心在道德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是消极的感觉,而是具有趋利避害、向善背恶的天然倾向。

四、“百科全书派”的思想

(一)“百科全书派”的含义和代表 1、“百科全书派”的含义

1751年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开始组织编辑《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简称“百科全书”),1771年完成全书,共三十五卷。因此“百科全书派”在一般的意义上指“百科全书”的编撰人员群体。

“百科全书派”的特别含义指法国启蒙时期的一批唯物主义的、战斗的无神论者。这也

是我们在此使用的含义。

2、“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

(1)拉美特利:Julien La Mettrie,1709年—1751年,著《人是机器》(1747年)、《人是植物》(1748年)、《各派体系的提要》(1750年)等。著名观点:“人是机器”。 (2)狄德罗enis Diderot,1713年—1784年,著《供明眼人参考的论盲人的信》(1749年)、《对自然的解释》(1753年)、 《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1769年) 、《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原理》(1770年)等。

恩格斯评价他:“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就这句话的正面的意义说)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

(3)爱尔维修:Claude Helvetius,1715年—1771年,著《论精神》(1758年)、《论人》(1773年)。 (4)霍尔巴赫aul Holbach,1723年—1789年,著《揭穿了的基督教》(1761年)、《神圣的瘟疫》(1768年)、《自然的体系》(1770年)、《健全的思想》(1772年)、《社会体系》(1773年)等。

他的战友称他是“上帝的个人的仇敌”。 (二)“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

“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和物质概念,比起十七世纪的唯物主义来有了重大的进步,克服了一切神学的不彻底性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水平。主要表现在:

1、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的思想,力图克服以往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而给它一个更概括的哲学上的定义。

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爱尔维修说:“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2、都一致肯定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霍尔巴赫说:“物质是凭着自己固有的力而活动,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冲击使它运动的。” 3、都肯定物质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觉能力,从而肯定了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或功能。

狄德罗把“感受性”看作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性质。

4、狄德罗等肯定物质本身客观地存在着各种性质或特性,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客观性质。 狄德罗的“物质异质说”。

5、强调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 6、包含着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的缺陷是,就其宇宙观的全体来说,仍然是典型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

(三)“百科全书派”的认识论 总的说来,“百科全书派”在认识论上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克服了他的一些唯心主义因素而发展成为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他们的观点的特点有:

1、他们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但是不同的是,他们把感觉看作一切知识的唯一来源,克服了洛克把感觉和“反省”都当作观念来源的二重经验论的缺陷,而达到了较彻底的反映论的水平。

2、他们也一样反对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特别是反对笛卡儿等人所宣扬的那种“天赋观念”的学说。

3、他们站在经验论的立场上反对唯理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力图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 4、他们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