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中风俗 下载本文

适中风俗

春节

适中传统的过年,应从腊月廿五算起,俗称“入年界”,为隆重过年做准备工作:一是大扫除,二是办年货,三是喜庆装饰。

大扫除,俗称“扫尘”,对家庭房屋进行全面清扫。上至椽瓦,下至沟渎,房前屋后,都要用长竹竿扎上扫把清扫干净,也要清除道路上的垃圾,还要洗涤所有用具,营造一派干净清新的环境迎新春。

办年货,农历十二月廿七、廿八、廿九连续三天圩天,供人们采购年货。各家各户要准备足够的酒和肉,许多家庭要“杀年猪”,连同冬至后就开始备办的腊肉、腊鸭、腊肠、腊猪肝等,作为年夜饭和招待亲朋好友之用。还要做年糕、豆馅甜包。

喜庆装饰,在楼门、灶房门贴对联,客厅贴年画,所有门楣都要贴横幅,就连猪舍、鸡棚、厕所也不遗漏。在门口、厅堂、天井、卧室摆设一些诸如兰花、水仙、富贵树、文竹的盆景,把家庭里里外外点缀得春意盎然,营造温馨和祥和的氛围。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出门游子披星戴月往回赶,为的就是能和全家团聚,一道辞旧迎新!餐桌的全鸡全鱼,则寄托人们“万事大吉”、“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就席后,长辈给晚辈送压岁钱和美好的祝福;如今,晚辈也给长辈敬奉红包,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除夕,每个房间、通道、楼梯,都要通宵点燃灯火。守岁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送走年尾,迎来年头那激动人心的一刹那,故为过年的中心和高潮,人们多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新年钟声响起后,四面八方的爆竹声响经久不息,五彩缤纷的烟花点缀夜空。

大年初一,晨鸡三唱,天未亮,家家户户喜炮连鸣。“开大门、发利市”、“出好行”。天一亮,一家人都穿上新衣服,打扮停当,先向挂于厅堂的祖先画像磕头礼拜,再向长辈拜年。之后,便到近亲近邻家中向长辈拜年,每到一处,稍坐片刻即便告辞。深交知己者,相互拜访或邀请,摆酒款待,趁此新年开怀痛饮,一醉方休,一直延续到元宵节。乡间的文艺活动从初一开始,鼓吹队(唢呐)、采茶灯、竹马灯、舞狮队、龙灯队等纷纷登场,到各民户或单位演出,叫“贺年”

或“游春”,受贺者报以“红包”酬劳。

初二,年轻男子要拜望母舅,带上子女陪同妻子回娘家。

旧俗,宗祠备办敬老酒宴,凡六十岁以上的老汉,即有资格“饮福酒”。老妇不能入祠堂的,慰问老妇的礼物就送上家门。生有男孩的,要备一席酒宴到祖祠敬祖,登记父系和出生年月,确认祖宗派系,谓之“担添丁”。婚后的男青年是被宴请的当然对象,称“吃添丁酒”,如果三年没生男孩,就得自动放弃“吃添丁酒”的资格。而平时有龃龉的,宴请方一定要请对方赴宴,席间言归于好,实际上也算“和气酒”。“担添丁”的宴席规定几碗菜,各宗系不同,无论贫富家庭都能所能及地照办。此俗新中国成立后便不再盛行。

初三,适中人称“穷日”,不出门,以免将“穷”带给人家。早晨,把大年夜以来的家居环境清理整顿一番,将打扫的垃圾和几块粿,倒于门外路边,叫“送穷”。井台恢复打水,首先打水的应是生肖属龙的人,寓意龙生水,水源丰沛;同时用红糖一团丢进井里,寓意共吃井水的人,长年和好,叫“开井”。

年初五称“开年界”,农事开始。

年初八是适中的第一个墟日,叫“开新墟”。上街买芹菜、蒜葱,寓意勤于工作,善于打算。

年初九相传是玉皇上帝生日。早餐吃素,焚香拜天,不能挑污秽,隆重不亚于正月初一。

年初十是“地生日”,不仅污水,就是洗脸水也不得泼到地面。

议一议:适中的春节有什么特色?

了解: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适中的其他节日都有些什么特色?

适中盂兰盆盛会

适中盂兰盆盛会,源于公元1444年,距今有560年。每逢干支甲、乙、丙三年的农历十月,便举办一次为期半个月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乡俗又叫做“ 十月半”。

适中十年一度三庆的盂兰盆盛会,活动时间为每年的下元(上元为元宵节,中元为七月十五,下元为十月十五)。选择这个时间是因为在这个季节,农事活动结束,人们祈盼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已为历史所现实,广大乡民经过一年的劳累换来丰收的喜悦心情,用“自我出资,自我娱乐,自我参与”的习俗,在全乡陈、林、赖、谢四大姓族推荐有资深名望的七个户头主持盛会事务,称“七团”理事,负责筹备每十年一届的“盂兰盆”盛会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增强邻里和睦团结,畅谈乡中丰收美景,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朝拜恭迎“圣王”,慰藉人丁兴旺,族里平安。正基于这种民俗相延成习,传颂着这些斑驳的史迹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传载着适中的发展文脉,折射着中华文明的熠熠光辉,而为历代世人所赞许。

适中盂兰盆盛会,历来盛况空前,邻乡近里前来与会观光者,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特别是盛会期间,全乡斋戒,又严肃又隆重。适中盂兰盆会能久盛不衰,吸引邻里乡亲,主要是符合我国群众文化的基本要求,自我娱乐休闲,开展宣传教育,继承弘扬民俗传统文化,广为社会实用等四大功能。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用这种形式去满足人们在业余时间里的一些精神需求。

适中盂兰盆盛会源始于公元1444年,直至公元1944年,历经50届,共500年。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从第51届至53届,(1954-1974

年)一度停办,后于1984年(即第54届)始,乡中四姓七团着手开始筹办适中 盂兰盆盛会大型民俗文化活动,直至迄今为第56届,共有560年。

1994--2004年的两届盂兰盆盛会,由于政府的界入与关注,盛会庆典,盛况空前,颇为世人的瞩目,参与者、连同周边的群众,近两届均达6万余人。 庆典活动从每届的首年始,从农历十月初一开始,所有乡民全力以赴投入庆典活动,其内容为:试粉(挑鸭公),初六,全乡斋戒直至十六,共为期10天,不准杀牲,以吃斋为主,为得是图节俭。初十开始,恭迎“圣王”,鉴拜“圣王”

直至十五,为盛会庆典的高潮。万民备以斋稞素类之物在各自活动点和各自家门口焚香朝拜“圣王”(又名“圣王公”出巡)。之后,每个佛寮活动点,鼓乐喧天,舞龙,舞狮,竹马灯、采茶灯、民间剧团演戏,各行台灯火辉煌,热闹非凡,乡里男女老幼和周边邻里的群众纷纷赶来,参加为期半个月的盛会庆典。 活动项目较为注目的有:“大台戏”,民俗文化踩街,“正顺圣王”鸣锣开道出巡及香童、玉女、歌班等组成约有2000余人的恭迎“圣王”出巡的队伍。其次为装扮帝王将相参与踩街的“活铁龙”、“静板”、“竹马灯”、“舞龙”、“舞狮”、“采茶灯”、“鼓乐队”,举办“焰火晚会”文艺演出,整个活动场面颇为壮观。之后的尾年多增加四天,延续到农历十月十九日,在活动圣地《白云堂》举行主祭,和尚抛散斋食,普渡众生,整个盛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