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39464.doc Page 33 of 54
8.4.5 带帽檐的顶管掘进机和封闭式顶管掘进机应按设计要求,正确定位,两边对称。 8.4.6将掘进机和电路、油路、水路、气压、泥浆管路和控制系统等进行逐一连接,要求个部件安装正确、连接牢固、不得渗漏,要求安装后对个分系统进行认真检查和试运行,达到正常运转。
8.4.7 顶管掘进机下坑后,刀盘应离开封门1米左右,放置平稳后重测导轨标高,高程误差不应超过5mm,然后开始凿除砖封门,砖封门应尽量凿除干净,不要遗留块状物,使掘进机刀盘贴住前方土体。
8.5 导向油缸
8.5.1导向油缸安装在首节管或顶管掘进机后面,用以调整高程和轴线的偏差。导向油缸的行程一般为50~100mm,顶力为 500 ~1000kN。施工中应根据管径大小、顶进方法、顶管掘进机长度、地质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导向油缸的吨位值。
8.6 安装止水圈
8.6.1 顶管施工中,针对不同构造的工作坑,洞口止水的方式也不同。如在钢板桩围成的工作坑中,首先应该在管子顶进前方的坑内,浇筑一道前止水墙,墙体可由级配较高的素混凝土构成。其宽度约为2.0~5.0m,具体数据根据管径的不同而定;厚度约为0.3~0.5m;高度约为1.5~4.5m。
8.6.2 洞口止水圈一般由以下四部分组成(见图8.6.2):
? 前止水墙 ? 预埋螺栓 ? 橡胶止水圈 ? 压板
图8.6.2 洞口止水圈的构造
l-前止水墙;2-预埋螺栓;3-橡胶止水圈;4-压板
8.6.3 如果是钢筋混凝土沉井或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的方形工作坑,则不必设前止水墙。如果是圆形工作坑,则必须同样浇筑一堵弓形的前止水墙,这时洞口止水圈就安装在平面上,而不可能安装在圆弧面上。
133139464.doc Page 34 of 54
8.6.4 如果在覆土深度很深,一般指大于10m以上或者在穿越江河的工作坑中,洞口止水圈必须做两道。前面一道是充气的,像一只自行车内胎一样,与管子不直接接触;中间也有一道止水圈。平时,前面一道止水圈是不充气的,只有当后面一道止水圈损坏需更换时,前面的那一道充气,起到止水作用。
8.6.5 要求洞口止水圈橡胶的拉伸量>300%,肖氏硬度在50±5度范围以内,还要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和较大的扯断拉力。
8.7 起重机械及安装
8.7.1顶管施工需配备垂直吊装和运输设备。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桥式起重机(即门式行车)或旋转臂架式起重机(如汽车吊、履带吊),其起重能力必须满足如下各项工作要求:
? 顶管掘进机和顶进设备的装拆; ? 顶进管道的吊放和顶铁的装拆; ? 土方和材料的垂直运输。
8.7.2起重机械应建立现场维修保养、定期检查和交接班制度,并遵照执行起重机械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8.8 安装土方运输设备
8.8.1 出土运输分为管内运输和场内地面运输两种。管内运输应根据土层的性质,选用掘进机型、管内作业空间、每次顶进的出土量、顶进长度等因素。 8.8.2 可参考使用的输土方法有以下几种:
? 手掘式顶管一般可选用人力推车、轨道式土斗车、电瓶车等工具进行管内水平运输。 ? 挤压式顶管出土是由设置在顶进工作坑的双滚筒卷扬机牵引轨道上的半圆形土斗
车,将挤压口排出的泥土输送至顶进工作坑,然后进行垂直起吊。
? 小口径泥水平衡顶管掘进机采用水力机械方式将泥浆通过与管路连接的吸泥泵排
出并由排泥旁通装置直接输送至地面泥浆沉淀池。
? 网格水冲式顶管施工则是利用高压水枪将泥土冲碎后,采用水力机械方式,将泥浆
通过管路直接输送至地表。但是,水枪的转动球阀必须经常检修,以防卡死。泵送装置的入口要有清除残渣和堵塞物的装置,每班进行清理。
? 土压平衡顶管掘进机由螺旋输送机控制出土,然后通过电瓶车、皮带输送机将弃土
运输至顶进工作坑,再由垂直运输机械吊至地表;或者采用砂石泵直接从螺旋输送机将弃土泵送至地表。
8.8.3 场内地面运输:根据出土量、运输距离和现场堆土条件,可用人力车、机动翻斗车或自卸汽车将弃土运送至堆土场,然后再用垂直吊机或铲车堆高,做到文明施工。堆土场应具有良好的排水和通行条件。
8.8.4 采用水力机械出土方式排泥时,应设置泥浆沉淀池。泥浆池的容积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得到,输送管路接头应密封,防止渗漏。为降低排泥输送压力,输送管路系统应尽量降低。
133139464.doc Page 35 of 54
8.9 泥水系统的安装
8.9.1 泥浆池应尽量靠近工作坑边,可以减少排泥管路过长而且产生的管路摩阻力,沉淀池的配置可沉淀块状物,防止块状物直接进入排泥泵引起排泥泵堵塞和损坏。
8.9.2 注浆系统应尽量使用螺杆泵以减少脉动现象,浆液应保证搅拌均匀,系统应配置减压系统。在注浆泵出口处1米外以及掘进机机头注浆处各安装一只隔膜式压力表,便于准确观测注浆压力。
8.10 中继站的设计与安装
8.10.1 中继站油缸安装在顶进管道的中间部位作为接力顶进工具。当顶进阻力(即掘进机所受迎面阻力与顶进管道所受摩擦阻力之和)超过主顶工作站的顶推能力、施工管道或者后座装置所允许承受的最大荷载,无法一次到达要求的顶进距离时,则需要在施工的管线之间安装中继站进行辅助施工,实行分段逐级顶进。中继站可以分为回收式中继站和丢弃式中继站两种类型。
8.10.2 中继站油缸行程一般较主顶千斤顶短,吨位视中继间在顶进管道中所安装的位置而定,根据中继站的工作性能,中继站油缸要求布置均匀,以达到均匀施加顶力的目的。中继站油缸的能力一般不大于1000kN,要求尽可能作到台数多而吨位小,并作周向均匀布置。 8.10.3 中继站的设计必须满足刚度大、安装方便、在使用中具有水密性,其主体结构有以下部分组成:
? 短行程千斤顶组(冲程一般为15-30cm),千斤顶的规格和性能要求一致。 ? 液压、电器、操纵系统。
? 壳体和千斤顶紧固件、止水密封圈。 8.10.4 中继站油缸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 中继站油缸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
道中心的垂直线上;
? 当中继站油缸多于一台时,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宜相同;当规格不同时,其行程
应同步,并应将同规格的中继站油缸对称布置;
? 中继站油缸的油路应并联,每台中继站油缸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
? 中继站吊放入工作坑后,应认真检查各项工作部件是否正常,安装完毕后应进行
试顶。
8.10.5 中继站主要由多个顶推油缸、特殊的钢制外壳、前后两个特殊的顶进管道和均压环、密封件等组成,顶推油缸均匀地分布于保护外壳内。 8.10.6 中继站油缸的供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主顶油泵通过高压供油管把压力油供到中继站油缸,另一种是在中继站附近安装一台中继站油泵。
8.10.7 第一个中继站一般应安装于顶管机后20~40m,因为它不但要克服地层的摩擦力,还要克服切削刀盘向前顶进的反作用力。中继站的间距一般可设计为100-150m。如果施工中的摩擦阻力比预期的要小,则可以相应加大中继站的间距;相反,则应适当减小其间距。 8.10.8 中继站的结构形状要求和相关规范中规定的管道的管接头相一致,中继站应带有木质的传压环和钢制的刚性均压环,以便顶进力均匀地分布于管道的端面上,端面的尺寸必须和作用于其上的顶进力相适应。
8.10.9处于松动状态或者一端固定于前面管道的钢制中继站外壳的长度应该和油缸的行程(一般为300~1000mm)相一致。
133139464.doc Page 36 of 54
8.10.10中继站密封装置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耐磨性和较长的寿命,应避免浆液、地下水、沙子或者土颗粒等进入中继站外壳和其后部的管子之间。可以通过注油管定期地向内外弹性密封环之间以及密封环的外部注入油脂润滑。
8.10.11中继站的控制通过操纵台来实现,每一个中继站都单独需要自己的液压供油管线;
为了在长距离施工中尽可能减少循环中油路的压力损失,可以设置若干个不同的液压装置来分别对不同的中继站供油。
8.10.12对中继站应进行编组操纵,从顶管机头向后按次序依次将每段管节向前推移,当一组中继站伸出时,其它中继站应保持不动,在所有中继站依次完成作业后,主顶工作站完成该顶进循环的最后顶进作业。
8.10.13 丢弃式中继站只能在管道直径≥DN/ID 800时才能应用。在顶管作业结束后,前特殊管、后特殊管以及包括钢制的外壳都留在地层中,不再进行回收,但是其内部的组成部分(如推进油缸、连接件、均压环和液压管线等)将由工作人员通过手工的方法进行拆卸,以备它用。在拆卸工作完成之后,所留下的区间,可以借助于后面的中继站将其合拢封闭,或者通过现场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形成衬砌。
8.10.14 当总推力达到中继站总推力40%~60%时,就应安放第一个中继站,此后,每当达到中继站总推力的70%~80%时,安放一个中继站。而当主顶千斤顶达到中继站总推力的90%时,就必须启用中继站。
8.10.14 当施工条件比较复杂时,如高水压或覆土厚度特别大时,应采用密封和止水性能较好的中继站,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8.10.15 采用中继站时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8.10.15.1中继站千斤顶的数量应根据该段单元长度的计算顶力确定,并应有安全贮备; 8.10.15.2 中继站的外壳在伸缩时,滑动部分应具有止水性能;
8.10.15.3 中继站安装前应检查各部件,确认正常后方可安装;安装完毕应通过试运转检验后方可使用;
8.10.15.4 中继站的启动和拆除应由前向后依次进行;
8.10.15.5 拆除中继站时,应具有对接接头的措施;中继站外壳若不拆除时,应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
8.10.15.6 对于一种施工方法,所采用的中继站的结构和功率也要相同,这样每一个中继站所用的推进油缸的数目相同以及每个油缸的面积A也是相等的。
8.10.15.7 由主顶工作站施加的顶进力应始终大于中继站的顶进力,即:
Fmps?Fijs
其中:Fijs——中继站的顶推力;
Fmps——主顶工作站的顶进力。
8.10.15.8 中继站的位置和数目一般是根据所预测顶进力以及作用在管道上的允许顶进力Fpipe来确定,或者根据中继站的最大顶进力来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i?或者:
F?1 Fpipei?F?1, 满足Fijs < Fpipe
?h?max Fijs其中:i ——中继站的数目(取整数);
F ——总的顶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