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联合合作调查报告 下载本文

农民联合合作调查报告

我区居民收入倍增行动,是以提高全社会致富能力为目标,让每个社会成员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走共同富裕之路。农民是社会中整体收入相对较低的群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无疑是收入倍增计划中最重要、最艰巨的工作内容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起来,让农民在家门口、在熟悉的农业生产经营中增收致富,对带动农民特别是纯农民实现收入倍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围绕如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发展,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作了一些思考。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遵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一批、整改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强政策引导,突出富民核心,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目前,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6家,其中专业合作社35家、专业协会31家。拥有总资产905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627万元,拥有注册商标65个,入社农民成员总数5778人,辐射带动农户数2.69万户,直接带动成员增收3385万元。2010年销售农产品总值3.66亿元,实现盈余1776万元。伴随着形式上的逐步拓展和内容上的逐步深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日益成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最直接的组织载体,呈现

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了高效农业规模经营,推动了农业转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自身优势,以信息传递、科技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吸引农户通过土地、资金、劳务等生产要素发展规模经营,促进了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打造了以翠竹茶叶、精细蔬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时令果品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为“一村一品、一品领先”奠定了坚实基础。

2、促进了合作领域拓展延伸,增强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市场需求与农民愿望有机融合,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带动农民开展联合合作,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服务领域看,从事花卉苗木、蔬菜、茶叶、粮油、果品等种植业有21个,占60%;从事水产、畜牧等养殖业的有11个,从事农机等服务的有3个,占40%,基本涵盖了我区的各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以及技术、信息等范围,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已从单纯的生产服务扩展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逐渐形成合理适用的内部分工,实现了农业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发展,提升了合作组织对农民的吸引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势头。

3、促进了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优势农产品为合作基础,在提高品质、优化品种、树立品

牌上下功夫,带动农民在获得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中实现增收。目前,我区专业合作组织已获得35个农业标准认证、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21个,“斗山”太湖翠竹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发展了“甘露”青鱼、“绿羊”大闸蟹、“港下”苗木、“黄土塘”西瓜、“久绿”蔬菜、“安星”葡萄等一批较高市场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这些名特优农产品的高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东港镇黄土塘西瓜专业合作社以品牌西瓜、甜瓜种植为龙头,带动当地102户农民参与瓜类种植,经营面积达到1000多亩,西瓜、甜瓜亩均效益分别超10000元和20000元,是稻麦效益的8-12倍,让入社农民享受到了高效农业带来的实惠。

4、促进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农民专业合作将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作为根本任务,加强政产学研合作联结,以技术辅导、宣传培训、印发资料等方式,让农业技术“进村入户”,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提高了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推广新技术30项,推广面积55万亩次,推广新品种20个,推广面积32万亩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52期,培训人员达2800多人次,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了一批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

5、促进了营销网络构建,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接着市场,根据市场信息和市场需求,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有计划地组织收购和销售,发挥“对内服务、对外竞争”

的作用,为农户提供品种、农资、供销、信息等一系列服务,克服了农户小规模经营信息不畅、成本较高、盲目生产带来的销售困难,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专业合作社彻底改变了“提篮小卖”销售模式,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多元化,经纪人成为主要销售力量,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直销店以及网络销售等已渐成规模。2010年,羊尖水产协会通过网上销售河蟹8万公斤,销售范围扩大到江西、云南等地。区蔬菜协会组织1000多个农户,通过订单农业让零散种植的蔬菜走入朝阳蔬菜市场,年销售蔬菜2.3万吨,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代言”能力不断增强。 二、存在不足

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属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农业市场化需求、与农民增收的愿望,以及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在诸多环节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整体建设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规模上看,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规模较小,成员人数在200人以上、年营销规模在200万元以上的专业合作组织较少。从经营服务上看,松散联结的多、创办加工实体的少;专项服务的多,产加销一体综合服务少,有些合作社在组建和管理上“行政推动”的色彩比较重,应有的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尚欠不足。二是内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部分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运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够完善,实行风险金提取、社员二次分配的合作社不多,缺少覆盖区域更大、合作领域更宽的领军型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三是带

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较大规模集约经营的专业合作社较少,合作组织内部会员之间以及与外部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农户从合作组织获得的利益仍然不多,一些合作组织的资源还未共享、品牌效应还未充分发挥。 三、发展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解决的是部门统不了、集体包不了、单家独户做不了的问题,其性质决定着合作组织发展有必要、有前景,也必定在促进现代农业和带动农民致富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1、发展有必要。就总体而言,人多地少,农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农村资源禀赋决定着必须通过合作和联结,将有限的生产资源和分散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是成为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基础。就市场而言,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关注度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标准化生产、可追溯机制健全的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就农民而言,参加专业合作社可以带来更多收益,如羊尖水产专业合作社采取交易额返利、盈余再分配等办法,入社农户养殖亩均效益比非入社农户高200元,增收达10%以上,切合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愿望。

2、合作有条件。从宏观政策来看,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从立法的高度为明确规定政府支持专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