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全小节是主和弦,这是不容否定的,也不容改变的。但我们也可把这个“la”(6)的和声外音,加上它的和弦音,作成:
这样一来,这个和声外音也作成一个和弦,套在主和弦中。
这样说来,要用哪一个好呢?是把la(6)当和声外音呢?还是用F/C套用在主和弦中呢?若是有五线谱的诗本,查查看原作者用什么吧!替分声部的诗班伴奏,就必须看原作者的处理。否则,任你选其中之一吧!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它第3拍的mi(3)是个和声外音。
你必须知道此处是个完全终止的地方——完全终止必须是属(或属7)接主和弦(旋律在主音do)。属的再前方若是I(主和弦),则常是(终止六四)。因此,这个:3 2 | 1 ― ― ―| 不可把mi(3)当成和弦音,re(2)当成经过音。这么一来,3 2 | 1 ― ― ―| 的和弦就变成:C接C了。这是因不深知而产生的错误:
好!这里要怎么配它的和弦呢?
1它是个和声外音,不理它,直接弹成: ○
弹成这样它就是III6(Em / G)的和弦了,其实这是个不错的处理,其音响新颖
25
别致。
2另一种处理,也是传统使用的处理: ○
将这个3(E)做成的音响,这是常用的方法,
两种配置和弦的方法,可酌情任选其一。惟,当为诗班分部合唱时,就要遵照原作者所使用的弹奏了。 接下来,要谈此曲的副歌了。
此曲的副歌,在全国性的诗集中,不知道是哪位编曲人编了这样的二声部合唱,笔者将其笔录下来,加以讨论:
这位编曲人似乎是“故意”的用了许多4度、5度音程。在所抄录的6个小节中,有4个小节几乎都是4度、5度的音程和声。我们愕然的见到约在近一千年前,初有和声之时,所使用的音程(使用完全1度、4度、5度)出现在今日的中国诗歌本中。我们换个音程,比较看看其音响效果如何:
(请在琴上弹奏,比较音响,建立观念。)
我们发现,不完全协和的3度、6度是我们喜爱的音响,而非4度、5度。
26
至于:增4度,它不协和,它是包含在属7和弦之中,因 此将它“解决”到主和弦,是非常好的处理:。 还有一个我们无法认同的地方:
就是最后一小节的用la(6)来和1(C)。3度?3度还不好?不可!此处该是个.完全终止,最后的和弦必须是主和弦。用了la(6)就表示这个和弦用错了!改 .成这样吧!这样不会闹笑话:两个声
部用一个主音结束,也不可换成别的和弦。(在此不能解释成阻碍终止。) 先解决的问题还不是音程,而是和弦,考虑所使用的和弦是首要的决定: 宋大叔来一句很中肯的话:“旋律显示和弦,和弦支持旋律。”
第一小节旋律已经显示了。必须是F的和弦,我们不可随意的把这个两拍的 do(i)改成:,因旋律已经指明了这一小节
要用下属和弦—— IV(F)。
这四小节该是:(在基本的构架上该是:)
它要加的和弦该是:
有两处需要解释:
(1)第1小节的第3,4拍,这不是V(7)接IV吗?怎么可以?不,第三拍的si(7)是个经过音,它所构成的这个和弦是包含在(套在)IV下属和弦之中,不可与IV同等而语。
(2)最后一小节是个半终止,该停在G,但加个Dm,延后G的出现,挺好的。
27
(以后会在和弦的基本架构中,继续用些变化,以美化其音响。)
我得承认,我很不愿意用谱、用文字写这些解释,太繁、太烦了。惟,有些学生感到在光盘那么一说就过去,难以明确的领受。好吧!写吧!但问题很简单,用眼看谱惯了。不依着谱就难以具体的了解了。在此奉劝:必须是用耳朵,必须建立听的能力,建立音响,建立观念。 二、再来一首歌:耶稣恩友
D.S.是回到前方有的地方,这4小节再奏一次,全曲到Fine结束。 “+”是和声外音所构成的和弦(称它是“小和弦”吧!)
三、甘美天家(1218首的895首)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