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下载本文

也不能过分地“溺爱”和过分保护;应该懂得,在与儿童的教育互动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

六、儿童人家交往的发展趋势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之后则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左右。

第五节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少年期的年龄是指11~12岁至15~16岁。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

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一、生理发育加速 (一)身体成长加速 1.身高快速增长 2.体重迅速增加

(二)生理机能发育加速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 1.性器官发育

2.第二性征的出现 3.性功能成熟

青春发育期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平均提早两年。

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和青春发育期完成的缩短化两个方面。从而使每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受当代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现代文明的普及以及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致。 给社会和教育带来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也使青春期儿童身心的发展的不平衡和种种危机与困难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一)心理生物性紊乱

生理系统的不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如支气管喘息、肠道运动失调、神经性食欲不振、强迫神经症、口吃等。表现出的症状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胸闷、心慌、呼吸不畅以及全身酸懒、精神不振或其他疑病症状。而这些症状多半是功能性紊乱所致。由于他们对生理变化的不适应,往往把生理发育上的不协调和功能性紊乱等感觉作为严重疾病加以反应,导致对症状的过分夸大,乃至造成情绪紧张和焦虑。

(二)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青春发育期被称为危机期或困难期。

青春发育期较易出现的心理疾病有神经症、病态人格、躁狂症等。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的内容包括:

第一,从心理上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成熟度。 第二,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 第三,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相等。

第四,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半成熟现状是指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从童年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 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在精神上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三)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不向成人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少年儿童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少年儿童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他人的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友推心置腹。其实,他们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认可信赖的成人朋友吐露心声。

(四)成熟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一时激情满怀,一时低沉沮丧。

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初中阶段的成绩是一生中最高(11.04)的,超出大学阶段的水平(9.4)。记忆广度属短时记忆的范畴。少年期的短时记忆达到个体一生的最高峰。 (二)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十五六岁达到最高值,到十七八岁出现略有下降的现象。

二、思维的发展

(一)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少年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属于形式逻辑思维。特点有:其一是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其二是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够理解用言语表述的命题的逻辑关系,并能够依据逻辑关系对命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思维特点是从假设出发,提出问题的可能性。

皮亚杰运用钟摆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

(二)把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青少年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逻辑法则的能力都随年级(初一、初三和高二)的提升而显著发展。 1.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趋势

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2.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对同一性、矛盾性和排中律的认识上。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飞跃期)

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外向的客观世界抽回一部分来志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二)自我意识的特点

1.强调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少年的强烈自尊心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和心理依据。

二、情绪的变化

出现不平衡乃至暂时性的紊乱,如烦恼、孤独和压抑等消极情绪体验。 (一)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情绪的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到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二)情绪变化的特点 1.烦恼增多

(1)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

(2)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 (3)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愤怒。

青春期儿童的种种困扰使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需要亲密的亲子关系。理解和不理解、疏离和亲密、融洽和不融洽的亲子关系,深深地触动和困扰着儿童的心灵和情感。 2.孤独感、压抑感增加 要维护精神独立的自尊,而不轻易向成人求救,又让自己常常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

压抑是当需求和愿望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独特自我”与“假象观众”两个概念来表征。 (一)独特自我

是一种个人的虚构,是一种以个人的意愿作为独立推理体系的模式

(二)假象观众

就是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

少年期是哦系那个儿童的外倾趋向向内倾趋向发展的转折期,故而同时具有两种发展趋向的特点,是动态变化过程的过度现象。

四、第二逆反期

反抗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的倾向。 (一)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3.观念上的碰撞

(二)反抗的主要对象

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但也具有迁移性。 (三)反抗的形式

第一,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主要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且往往具有突发性,自己都难以控制。事后会后悔而平静下来。但再遇矛盾,又会以强烈冲突的方式应对。

第二,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四)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1.逆反期的年龄时段

第一逆反期在2~4岁期间,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2.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

(1)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2)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3.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

在于:第一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在于,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其重点是要求行动、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和越俎代庖。他们所要求的独立作为中,有许多是力所能及和不切实际的。

第二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 (五)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逆反期出现在人生发展里程中的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父母的认识、理解和引导最重要,最经常面对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是父母。父母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2.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 4.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不能视他们为被动的受教育或被塑造的对象。对他们的教育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所表现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对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有成瘾行为、内部心理失调及外部环境关系失调等。 一、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成瘾属于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网络成瘾又被称为网络性心理障碍。 (一)网络成瘾者的主要表现

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困扰和伤害。

第一,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上网游戏几乎占据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三,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现象包括较高的抑郁和焦虑,出现行为障碍和社交问题,乃至放弃重要的社交角色,放弃学习和工作,造成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危机等。

第四,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无线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二)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过程 (三)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

2.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及个体的人格特征

具有高焦虑、低自尊、抑郁倾向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 3.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

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使青少年经受慢性而又长期的心理困扰;在学校学习压力过大,尤其是对学校生活适应不良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较多,而产生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失调,他们就会借助网络来舒缓压力、寻找安慰,逃避现实中遇到的困境。

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主要表现有: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者与现实脱离联系等。发病率明显增加。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先兆:在真正患病之前常常表现出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并缺乏幽默感等现象。

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遗传因素所致。二是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平衡以及困惑和危机感。这些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青春发育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而导致患者常有对性的幻想等,也是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自杀倾向

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达28.7万人,有200万人自杀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