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下载本文

就是婴儿注重并偏爱新奇事物的学习能力。婴儿的这种学习能力是“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婴儿期的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主动的、有选择的。 (一)婴儿感觉的发展 1.视觉技能的发展 2.听觉技能的发展 (二)婴儿知觉的发展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

指婴儿将从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整合起来的知觉的能力,它是多种感觉形式协同活动而产生的知觉。 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2.模式知觉

指婴儿在知觉一个图式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将这些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脸图案)。这种知觉能力是通过“视觉偏爱程序”(范兹设计的研究)揭示的。 3、深度知觉

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装置” 约六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两个月的婴儿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如心率变化)。婴儿的深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物。 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出生以后的头三年。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一)婴儿的注意

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将头转向生源),这实质上是不随意注意的初级形态。

是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

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第一,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第二,受知识经验的支配。 第三,注意受语言的调节和支配 (二)婴儿的记忆

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婴儿记忆分为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表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在12个月之前,婴儿的记忆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在12个月之后,以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

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9~12个月的婴儿就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等分类。说明婴儿具有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8~11个月的婴儿的问题解决过程:其一,无效尝试;其二,有效尝试;其三,无须尝试而直接成功。

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言语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语言的结构和机能,将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和语用的发展。

一、婴儿的发音

(一)婴儿发音的阶段性 1.简单发音阶段 2.连续音节阶段 3.学话萌芽阶段 (二)婴儿发音的特点

第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

第二,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 第三,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二、婴儿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量的发展

婴儿在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其数量在50至60个左右。3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

(二)掌握词汇的特点:从熟悉的事物名称开始

三、婴儿句子的发展

从单词句到多词句的过程和从简单句到复杂句的发展过程 (一)单词句到多词句 (二)简单句到复杂句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语言环境和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是帮助儿童习得言语的重要方式。 (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 主要利用是手势 (二)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

(三)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语言教育课 1.与婴儿语言交流的内容

2.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 3.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

句子要简短,合乎语法,语速缓慢

4.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

儿童言语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言语学习潜能与后天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提搞认知能力。

五、语法的获得

1.5~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到了3岁末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其一,后天学习理论强调后天环境对儿童的言语获得起决定作用。 其二,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儿童的言语获得起决定作用。 其三,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主张儿童的言语获得是主体的先天能力和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国学者提出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因素:

第一,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人类语言发展的生物性前提。 第二,认知发展是句法发展的基础。

第三,儿童与周围人的言语交往是句法获得的必要条件。

第四,对成人语言的学习和选择性模仿是句法习得的重要条件。

第五,儿童自身主动而创造地探索语法规则,不断地提出假设、检验和修正假设,以获得正确语法。这时儿童所特有的言语学习的能动性。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一出生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包括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

一、婴儿的气质

(一)婴儿的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生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

1.按活动特性划分

巴斯将其气质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和社交性。 2.按三种类型划分

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气质划分为:容易抚养型、抚养苦难型和发展缓慢型。 托马斯和切斯的理论被认为贴近对婴儿气质认识的实际,具有代表性。 (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具有极端气质特征的人则很难改变。 (三)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教养的关系

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是指婴儿的气质在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气质的可变性主要是指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防止和纠正,也可以利用环境的影响促进良好气质的发展倾向。 1.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儿童从来都不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以个人的独特的方式作用于环境,从而激起人们对婴儿作出不同而又与婴儿的需求相适应的反应。 2.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

取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是否与婴儿的气质特征相符合、相适应。国外学者

“拟合优化模式”。

优化模式包括创造良好的抚养环境,区别并了解婴儿的气质类型和特点,以符合其气质发展需要的方式,鼓励并促进婴儿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即使孩子先天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和消极行为,只要父母能以优化的教育积极而又正面地引导孩子,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婴儿的适应障碍就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如果教育与婴儿气质不一致,被称为“拟合劣化”。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情绪是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应能力,又是其社会化的开端,婴儿早期情绪是生物--社会化现象。 (一)婴儿兴趣的发展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 兴趣—反应 模型

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半岁前后) 兴趣—快乐

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左右) 兴趣—认知倾向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是人际交往的纽带。 1.自发性微笑阶段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哭泣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哭泣是自出生就有的,且较早出现分化。 1.自发性的哭:生理反射性哭 2.应答性的哭:社会交往性质的哭 3.主动操作性的哭

指从经验中学到的、具有明显社会活动性质的哭

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即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四)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这时会出现恐惧警觉行为,痛苦、愤怒等情绪,以及求助、反抗、警惕、谨慎等行为。发展过程: 1.最初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婴儿处于分离焦虑阶段时,其身心都会受到影响,他们睡眠不好,易受惊扰,食欲不良,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如果这种状态过重、过长会影响婴儿的智力、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婴儿的种种需求就是通过情绪信息在母婴之间传递的。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