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区域地质 下载本文

源区,沿地震带微震活动较频繁,1959年迄今共记录到30次,最大为1972年3月秭归县周坪附近曾发生过的3.7级地震,震级上限6.5级。

2.1.7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㈠岩土体类型划分及基本特征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的划分以岩土体结构、力学特性及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程度等作为依据,分为3个岩体类型10个岩性组和松散松软土体等11个岩性组,岩体类型具体划分及基本特征详见表2-4。

表2-4 秭归县岩土体类型划分及特征表 岩土体类型 岩类名称 代号 岩 性 组 代号 地层代号 工程地质特征 主要分布在黄陵背斜核部,以中至酸性云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为主,岩体呈块状结构,整体强度高,完整性好。岩质坚硬,裂隙不发育,新鲜岩石强度较高,易风化,强风化和剧风化岩强度较低。 呈条带状分布于黄陵背斜西翼、香龙山背斜等地,岩性由石英砂岩、砂岩组成,夹砾岩,厚层状结构,岩质坚硬性脆,裂隙发育。 分布于仙女山断裂、黄陵背斜西翼,岩性为以灰岩为主的砾岩,胶结物为砂质、泥质,冰碛泥砾岩,胶结物为泥质,裂隙发育,岩体强度较坚硬,因泥钙质胶结,易风化剥落。 2块状结晶岩类 坚硬块状结晶岩 Ⅰ 岩组 Ⅰ-1 Ⅰ-2 Pt3 Pt2g pt2x pt2m 层 状 碎 屑 岩 类 Ⅱ Ⅱ 坚硬较坚硬厚层砂岩组 Ⅱ-1 D2y+D3h D2y-D3c1x、Z1L 较坚硬厚层砾岩泥砾岩岩组 Ⅱ-2 K1s、 Z1n 较坚硬较软质薄至中厚层状页岩砂岩岩组成 坚硬较坚硬中至厚层状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岩组 坚硬较坚硬中至厚层状砂岩泥质粉砂岩夹页岩煤层 Ⅱ-3 S1-2s、S1Lr、1S1Lr、O3S1L+S1x 分布于黄陵背斜、香龙山背斜,砂岩、砂质页岩岩石强度较高,透水性差;页岩强度低,易风化破碎,强度低,受构造挤压作用的页岩易成泥状,形成泥化夹层。 主要分布于秭归向斜,岩性以中至厚层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泥岩或互层,砂岩裂隙发育,砂质含量下部向上部逐渐减少,而泥岩相反,泥岩易风化,岩质较软。 主要分布于秭归向斜,岩性以中至厚层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下部夹页岩、煤层,以形成崩塌。 分布于百福坪至流来观背斜、茶店子复向斜东端,由泥岩、页岩组成,岩质较软,易风化。 Ⅱ-4 J3p 、J3s、J2s1、J2sJ2q 2、Ⅱ-5 J1t、T3j 软质薄至中厚层泥Ⅱ-6 岩、泥质粉砂岩岩组 T2b、T2b 13层 状 碳 酸 盐 岩 类 坚硬厚层块状强至中等岩溶化碳酸盐岩岩组 坚硬较坚硬中至厚层Ⅲ 状强至中等岩溶化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组 较坚硬薄至中厚层状弱岩溶化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组 Ⅲ-1 T1-2j、T1d、P1m、C2h 、O1n-g ∈2q、∈2s1 Z2∈1d、∈1t+sl P2L-d P2L+w P1L+q O2-3b+m 分布广泛,以灰岩、白云岩为主,中至厚层状,块体结构,岩溶化程度高。 Ⅲ-2 分布于香龙山背斜、黄陵背斜西翼,由二叠系并层、奥陶系中上统并层组成,碳酸盐岩主要为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碎屑岩为页岩夹煤层,岩质软弱。 Ⅲ-3 主要岩组为二叠系中统巴东组,寒武系下统,以碎屑岩为主,碳酸盐岩次之,岩性为砂岩、页岩2T2b、∈1n+s、Z2d 夹灰岩、泥质灰岩,碳酸盐岩厚度不大,多层夹层或薄层产出,岩溶化程度弱。

㈡主要不良工程地质岩组

区内主要不良地质岩组为页岩、泥岩或页岩、煤层形成的夹层,易形成地质灾害的地层为侏罗系、三叠系中统巴东组、志留系至二叠系地层,主要岩组有:

(1)较坚硬薄至中厚层状页岩砂岩岩组 (Ⅱ-3)

砂岩、砂质页岩岩石强度较高,透水性差;页岩强度低,受构造挤压作用的页岩易成泥状,形成泥化夹层,为软弱岩层构成。

(2)坚硬较坚硬中至厚层状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岩组(Ⅱ-4) 岩性以中至厚层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泥岩或互层,砂岩裂 隙发育,砂质含量下部向上部逐渐减少,而泥岩相反,泥岩易风化,岩质较软,为软硬相间结构。

(3)较坚硬中至厚层状砂岩泥质粉砂岩夹页岩煤层(Ⅱ-5),为下伏具软弱基座结构。

(4)软质薄至中厚层泥岩、泥质粉砂岩岩组(Ⅱ-6) 泥岩、页岩岩质较软,易风化,为软弱岩组。

(5)坚硬较坚硬中至厚层状强至中等岩溶化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组(Ⅲ-2)

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碎屑岩互层,下部多为页岩与煤层,构成具软弱基座的层状结构。

2.1.8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区内含水岩层(组)包括第四系松散岩类,白垩系、侏罗系、泥盆系、震旦系南沱组碎屑岩类地层,三迭系至震旦系碳酸盐岩地层,前震旦系结晶杂岩,可分为三个区,即西部碳酸盐岩分布区,秭归向斜一带的碎屑岩分布区,茅坪一带的结晶杂岩分布区,其形成地下水的条件大不相同。碳酸盐岩区裂隙发育,岩溶也强烈发育,含水条件良好。碎屑岩区裂隙不太发育,结晶杂岩区也只是在风化带内含水,其含水条件较差。根据其含水性能,可划分三个地下水类型和非含水岩组: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和山间谷地,岩性为粘性土、砂质粘土、砂、砾石等,长江阶地呈双层结构。埋藏浅、水量小,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动态变化大,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

(2)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

分布在归州、茅坪一带,岩性为砂岩、泥岩及结晶杂岩,在秭归盆地一带主要含水层位香溪群地层深埋于向斜底部,水量较小,在仙女山等地构造裂隙发育,沿仙女断裂形成富水带,茅坪一带为结晶杂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水量小,埋藏浅。该分布区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富集条件差,为弱富水区。

(3)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该类地下水富水性、埋藏深度变化较大,出露在寒武系中上统,二迭系、三迭系中下统强岩溶化灰岩,白云质灰岩中的地下水、水量大,富水性强;区内所含(夹)的碎屑岩类控制了岩溶的发育。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常在向斜轴部、背斜两翼,活动性断裂带,灰岩与泥页岩界面等构造,地貌部位出露。

(4)非含水岩组

包括三迭系巴东组上、下段,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下统马鞍组、志留系、寒武系下统石牌,震旦系南沱组冰碛层,以砂岩、页岩、泥岩为主,为相对隔水层。

2.1.9库区移民迁建工程建设

(1)公路工程建设

山区公路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现象十分普遍,区内宜秭归路及其复建的秭兴公路,沿江公路和风茅公路以及大量的分镇,村级公路,均存在切坡、弃渣等影响地质环境的工程活动,上述路段分布有众多地质灾害体,公路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强度较大。

(2)城镇、小集镇、农村居民点的建设

秭归县受三峡水库迴水影响、移民集镇、农村居民点的城建活动普遍,其中6个移民集镇,1个农村居民点(邓家坡)存在地质灾害问题,城建中切坡、加载、排水及弃渣等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较大。区内还有因地质灾害困扰的集镇,如两河口镇,以及众多的农村居民点(如梅家河镇郑家岭、周坪乡西沟村)等建设中存在地质灾害问题。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区内小型以上的水库,水电站较多,农业灌渠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规模较大的有青蒿峪水库、半峡电站、升坪河电站、青干河电站、三溪河电站、槐树坪电站、九畹溪电站等。

(4)库区移民工程建设

由于秭归县位于三峡库区库首,水库淹没比重大,按照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m,水库淹没涉及11个乡镇(场)、154个村、530个村民小组,淹没归州镇、新滩镇、沙镇溪镇、郭家坝镇、泄滩、水田坝等6座城(集)镇,受淹人口6.7万人,受淹面积占全县面积 5.9%,淹没省级公路(宜昌—秭归)28.21km,县级公路207.63km,淹没程度基本上属全淹。在1993年至1997年的一期移民中,秭归县移民安置工作已全面开始实施;1997年至2003年是三峡工程建设的第二阶段,二次截流后库水位将上升至135m,秭归县率先受到水库淹没的影响,至2000年县内移民集镇、农村移民点、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已按移民规划要求完成。库区移民建设主要包括农村移民安置、城镇迁建、公路复建、港口码头、水利水电工程等工程的复建及文物古迹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