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宝典 下载本文

从整体到局部——测量控制网布设时,应按从高等级向低等级的方法布设,先布设一等网,二等网为在一等网的基础上加密,三等网为在二等网的基础上加密,四等网为在三等网的基础上加密。

先控制后碎部——测量地物或地貌特征点三维坐标称为碎部测量,碎部测量应在控制点上安置仪器测量,因此碎部测量之前,应先布设控制网,进行控制测量,测量出控制点的三维坐标。

2、比例尺精度是如何定义的?有何作用?

答:比例尺精度等于0.1M(mm),M为比例尺的分母值,用于确定测图时距离的测量精度。

例如,取M=500,比例尺精度为50mm=5cm,测绘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时,要求测距误差应小于5cm。

3、微倾式水准仪有哪些轴线?

圆水准器轴——L?L?,竖轴——VV,管水准器轴——LL,视准轴——CC。

?yRAB?arctanAB?xAB计算出的象限角RAB,如何将其换算为坐标方位角?AB?

4、用公式

?xAB>0,?yAB>0时,RAB>0,A→B方向位于第一象限,?AB=RAB; ?xAB<0,?yAB>0时,RAB<0,A→B方向位于第二象限,?AB=RAB+180°; ?xAB<0,?yAB<0时,RAB>0,A→B方向位于第三象限,?AB=RAB+180°; ?xAB>0,?yAB<0时,RAB<0,A→B方向位于第四象限,?AB=RAB+360°。

5、等高线有哪些特性?

①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 ② 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不能中断(间曲线除外),若不在同一幅图内闭合,则必定在相邻的其它图幅内闭合。

③ 等高线只有在陡崖或悬崖处才会重合或相交。 ④ 等高线经过山脊或山谷时改变方向,因此山脊线与山谷线应和改变方向处的等高线的切线垂直相交。

⑤ 在同一幅地形图内的基本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平距大表示地面坡度小;等高线平距小则表示地面坡度大;平距相等则坡度相同。倾斜平面的等高线是一组间距相等且平行的直线。

6、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时,每站观测顺序是什么?

照准后视标尺黑面,直读视距,精确整平,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照准后视标尺红面,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照准前视标尺黑面,直读视距,精确整平,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照准前视标尺红面,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上述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后—前—前”。 7、导线坐标计算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计算方位角闭合差

f?,

f?<

f?限时,反号平均分配

f?;

推算导线边的方位角,计算导线边的坐标增量?x,?y,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fx,

fy,

K?计算全长相对闭合差

fx2?fy2?D,式中

?D为导线各边长之和,如果

K

计算改正后的导线边的坐标增量,推算未知点的平面坐标。 8、水准测量时为什么要求前后视距相等?

37

水准仪视准轴不平行于管水准器轴之差称为i角,当每站的前后视距相等时,i角对前后视读数的影响大小相等,符号相同,计算高差时可以抵消。 9、视差是如何产生的?消除视差的步骤?

物像没有成在十字丝分划板上。望远镜照准明亮背景,旋转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十分清晰;照准目标,旋转物镜调焦螺旋,使目标像十分清晰。

六、计算题

1、设A点高程为15.023m,欲测设设计高程为16.000m的B点,水准仪安置在A、B两点之间,读得A尺读数a=2.340m,B尺读数b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点高程。 【解】水准仪的仪器高为i15.023+2.23=17.363m,则B尺的后视读数应为 b=17.363-16=1.363m,此时,B尺零点的高程为16m。

2、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一段距离d=23.2cm,其测量中误差离的实地长度D及中误差mD。

H?md?±

0.1cm,求该段距

m?Mmd?2000×0.1=200cm=2m。

【解】D?dM?23.2×2000=464m,D3、已知图中AB的坐标方位角,观测了图中四个水平角,试计算边长

B→1,1→2,2→3,3→4的坐标方位

角。

【解】?B1?197°15′27″+90°29′25″-180°=107°44′52″

?12?180°=34°01′24″

107°44′52″+106°16′32″-34°01′24″+270°52′48″-图 推算支导线的坐标方位角

?23?180°=124°54′12″

?34?124°54′12″+299°35′46″-180°=244°29′58″

4、在同一观测条件下,对某水平角观测了五测回,观测值分别为:39°40′30″,39°40′48″,39°40′54″,39°40′42″,39°40′36″,试计算:

① 该角的算术平均值——39°40′42″; ② 一测回水平角观测中误差——±9.487″; ③ 五测回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4.243″。 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独立丈量了两条直角边a,b,其中误差均为m,试推导由

a,b边计算所得斜边c的中误差mc的公式?

22c?a?bc【解】斜边的计算公式为,全微分得 11??121222dc?(a?b)22ada?(a?b)22bdb22ab?da?dbcc

222aba?b222222mc?2m?2m?m?mccc2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得

38

6、已知

?AB?89°12′01″,xB?3065.347m,yB?2135.265m,坐标推算路线为

B→1→2,测得坐标推算路线的右角分别为?B?32°30′12″,?1?261°06′16″,水平距离

分别为DB1?123.704m,D12?98.506m,试计算1,2点的平面坐标。 【解】 1) 推算坐标方位角

?B1?89°12′01″-32°30′12″+180°=236°41′49″ ?12?236°41′49″-261°06′16″+180°=155°35′33″

2) 计算坐标增量

?xB1?123.704×cos236°41′49″=-67.922m, ?yB1?123.704×sin236°41′49″=-103.389m。

?x12?98.506×cos155°35′33″=-89.702m, ?y12?98.506×sin155°35′33″=40.705m。

3) 计算1,2点的平面坐标

x1?3065.347-67.922=2997.425m y1?2135.265-103.389=2031.876m x2?2997.425-89.702=2907.723m y2?2031.876+40.705=2072.581m

7、试完成下列测回法水平角观测手簿的计算。 测站 一测回 B 目标 A C A C 竖盘 位置 左 右 左 右 竖盘位置 左 右 水平度盘读数 (°′″) 0 06 24 111 46 18 180 06 48 291 46 36 半测回角值 (°′″) 111 39 54 111 39 48 一测回平均角值 (°′″) 111 39 51 8、完成下列竖直角观测手簿的计算,不需要写公式,全部计算均在表格中完成。

测站 A 目标 B C 竖盘读 (° ′ ″) 81 18 42 278 41 30 124 03 30 235 56 54 半测回竖直角 (° ′ ″) 8 41 18 8 41 30 -34 03 30 -34 03 06 指标差 (″) 6 12 一测回竖直角 (° ′ ″ ) 8 41 24 -34 03 18 9、用计算器完成下表的视距测量计算。其中仪器高i=1.52m,竖直角的计算公式为

?L?900?L。(水平距离和高差计算取位至0.01m,需要写出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

目标 1 上丝读数 (m) 0.960 下丝读数 (m) 2.003 竖盘读数 (°′″) 83o50'24\水平距离(m) 103.099 高差(m) 11.166 10、已知1、2点的平面坐标列于下表,试用计算器计算坐标方位角?12,计算取位到1″。

点名 1 2 X(m) 44810.101 44644.025 Y(m) 23796.972 23763.977 方向 1→2 方位角(°′″) 191 14 12.72 11、在测站A进行视距测量,仪器高i?1.45m,望远镜盘左照准B点标尺,中丝读数

v?2.56m,视距间隔为l?0.586m,竖盘读数L=93°28′,求水平距离D及高差h。

2D?100lcos(90?L)?100×0.586×(cos(90-93°28′))2=58.386m 【解】

h?Dtan(90?L)?i?v?58.386×tan(-3°28′)+1.45-2.56=-4.647m

12、已知控制点A、B及待定点P的坐标如下: 点名

X(m) Y(m) 方向 方位角(°′″) 平距(m) 39

A B P 3189.126 3185.165 3200.506 2102.567 2126.704 2124.304 A→B A→P 99 19 10 62 21 59 24.460 24.536 试在表格中计算A→B的方位角,A→P的方位角,A→P的水平距离。 13、如图所示,已知水准点BMA的高程为33.012m,1、2、3点为待定高程点,水准测量观测的各段高差及路线长度标注在图中,试计算各点高程。要求在下列表格中计算。

计算题13

点号 A 1 L(km) 0.4 0.3 h(m) -1.424 +2.376 +2.385 -3.366 -0.029 V(mm) 0.008 0.006 0.009 0.006 0.029 h+V(m) -1.416 +2.382 H(m) 33.012 31.569 33.978 2 0.5 3 0.3 A 1.5 0.000 -3.360 +2.394 36.372 33.012 ? 辅助计算 fh容??30L(mm)=±36.7mm 1、2、3点的平面坐

14、下图为某支导线的已知数据与观测数据,试在下列表格中计算标。 点名 水平角 方位角 水平距?x ?y 离 °′″ °′″ m m m A 237 59 30 B 99 01 08 157 00 38 225.853 -207.915 88.209 1 167 45 36 144 46 14 139.032 -113.568 80.201 2 123 11 24 87 57 38 172.571 6.141 172.462 3 x m 2507.693 2299.778 2186.210 2192.351 y m 1215.632 1303.841 1384.042 1556.504 40